朱凤仪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脑膜瘤、脑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神经鞘瘤等各种脑肿瘤,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脊髓肿瘤等疑难病例诊断及其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朱凤仪,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外科各种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等疑难病例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脑膜瘤、脑胶质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颅内动脉瘤、脊髓肿瘤等,以及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著3O多篇,参与编写专著二部。荣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二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曾以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展开
个人擅长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脑膜瘤、脑胶质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神经鞘瘤等各种脑肿瘤,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脊髓肿瘤等疑难病例诊断及其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展开
  • 脑出血ct表现

    脑出血的CT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多样,急性期为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有占位效应、周围伴不同程度水肿,亚急性期高密度影密度降低、边缘模糊,慢性期形成低密度软化灶及伴胶质增生和脑萎缩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的CT表现有其各自特点需结合情况综合判断。 病灶部位:可发生在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等不同部位,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有其各自常见的好发区域,大脑半球的脑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等部位,脑干出血常见于中脑、脑桥等,小脑出血常见于小脑半球。 病灶形态与密度:急性期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多在50-80HU之间。这是因为血液是高密度物质,在CT图像上呈现为白色的高密度区域。 占位效应: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表现为病灶周围脑组织受压,脑室系统受压变形、移位,严重时可引起脑疝。例如,大脑半球的大量脑出血可使同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等。 周围水肿:脑出血周围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在CT上表现为病灶周围的低密度影,水肿程度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水肿可能越明显。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改变:随着时间推移,脑出血会逐渐吸收,CT表现也会发生变化。亚急性期(出血后数天至数周)高密度影的密度会逐渐降低,边缘变模糊;慢性期(出血后数月)血肿可被吸收形成低密度的软化灶,周围可伴有胶质增生和脑萎缩等改变。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脑出血的CT表现可能与一般人群类似,但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脑萎缩等基础病变,可能会影响对占位效应等的判断;对于儿童患者,脑出血相对较少见,其CT表现除了符合上述一般规律外,还需考虑儿童颅脑的生理特点,如儿童颅骨较薄、颅缝未闭等可能对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产生一定影响,且儿童脑出血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特殊因素有关,在分析CT表现时需要结合患儿的病史等综合判断。

    2025-09-29 10:17:49
  • 脑震荡症状多长时间出现

    脑震荡症状通常在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即刻或短时间内出现,即刻出现的有短暂意识丧失、逆行性遗忘,短时间内出现的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脑震荡后症状有其特点,需关注并及时就医。 即刻出现的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受伤后多数患者会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这种意识障碍是由于脑部受到外力冲击后,神经功能暂时紊乱导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表现相似,儿童由于脑部发育特点,可能在意识丧失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观察。对于有头部受伤病史的人群,一旦受伤应首先关注是否有短期意识丧失情况。 逆行性遗忘:患者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受伤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但对往事记忆清楚。比如成年人在脑震荡后,可能不记得受伤时如何发生、受伤前片刻做了什么等,但能清楚记得之前很久发生的事情。 受伤后短时间内出现的其他症状 头痛:受伤后不久会出现头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隐痛等,可伴有头晕,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走路或改变体位时可能加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群,受伤后头痛头晕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且可能影响其日常工作生活状态;有既往头部疾病病史的人,脑震荡后头痛等症状可能会与原有病情有相互影响情况,需谨慎鉴别。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受伤后短时间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引发呕吐。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特点,发生呕吐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呕吐后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等情况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脑震荡后症状可能不典型,意识障碍可能更轻,但潜在的脑部损伤风险需格外关注,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孕妇头部受伤发生脑震荡时,更要谨慎对待,因为涉及到胎儿安全等多方面因素,需全面评估病情,及时采取合适的医疗措施来明确是否存在脑震荡及评估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

    2025-09-29 10:16:07
  • 脑血管畸形做什么检查能查出来

    脑血管畸形的检查方法有头颅CT平扫(可初步筛查,急性出血期易见高密度影,但对小或等密度畸形血管团显示不清,儿童需控辐射剂量)、头颅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等,无创、速度快,肾功能不全者用造影剂需谨慎)、磁共振成像(对诊断价值高,可显示细节,婴幼儿适用,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不适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详细信息,有创有风险,检查前需评估全身情况,儿童要做好安抚)。 头颅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走行以及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等。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获取血管的三维图像,可较为准确地诊断脑血管畸形。它具有无创、检查速度快等优点。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时需谨慎,要评估肾功能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水化等措施减少对比剂肾病的风险。 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较高。通过多序列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血管畸形的细节,尤其是对静脉畸形等的诊断有独特优势。MRI的T2加权像常可显示流空信号,提示血管畸形的存在。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颅骨尚未完全骨化,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且无辐射,是较好的检查选择。不过,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则不适用MRI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脑血管畸形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动脉,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连续X线摄影,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的形态、大小、引流静脉等详细信息,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DSA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造影剂过敏等。在检查前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凝血功能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做好安抚工作,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配合带来的操作风险。

    2025-09-29 10:12:19
  • 神经纤维瘤病发病时间

    神经纤维瘤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依类型不同发病时间有差异。Ⅰ型多数婴幼儿至儿童期现症状,如牛奶咖啡斑等,青少年及成年期可能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关症状;Ⅱ型多在中青年期发病,有双侧听神经瘤等相关症状。有家族史人群从儿童期需密切关注,有家族史儿童应定期检查,孕期有家族史女性需遗传咨询 1.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婴幼儿期至儿童期: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期至儿童期即可出现症状。例如,皮肤表面可能逐渐出现牛奶咖啡斑,通常在出生时即可存在,但也可能在儿童早期变得明显,其数量和大小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当患者年龄在6岁以上时,如果存在6个或更多直径大于5mm的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或直径大于15mm的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后),就可能提示患有NF1。另外,皮肤纤维瘤和纤维软瘤也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表现为皮肤的结节或肿物。 青少年及成年期:视神经胶质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肿瘤可能在青少年甚至成年期才被发现,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肿瘤逐渐生长压迫视神经所致。 2.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2) 中青年期:NF2相关的双侧听神经瘤等肿瘤通常在中青年期发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这是由于听神经受到肿瘤压迫,影响了正常的听觉传导功能。其发病时间相对较晚,多在20-40岁左右开始出现相关症状,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发病更早或更晚。 对于有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的人群,从儿童期开始就需要密切关注皮肤表现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如果家族中有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儿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皮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表现。女性在孕期如果家族中有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也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胎儿患神经纤维瘤病的风险等情况。

    2025-09-29 10:11:01
  • 脂肪瘤长在脑袋上疼吗

    脑袋上脂肪瘤多数无疼痛因生长对周围刺激小,若体积大压迫神经或表面破损、内部炎症可致疼痛,儿童少见脂肪瘤若有疼痛或快速增大需及时就医,成年偶发轻度疼痛可观察,持续不缓解或瘤体短时间明显增大应就诊,且成年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一、脑袋上脂肪瘤多数无疼痛表现 脑袋上的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积聚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生长通常较为缓慢,瘤体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质地多柔软。由于其生长过程中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刺激相对较小,所以多数情况下脑袋上的脂肪瘤不会引起疼痛症状。例如,一项针对体表脂肪瘤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约70%以上的脂肪瘤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包括长在脑袋上的脂肪瘤。 二、脑袋上脂肪瘤可能引发疼痛的特殊情况 1.压迫周围神经或组织:当脑袋上的脂肪瘤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产生压迫,从而引发疼痛。比如,瘤体压迫到头部的感觉神经,就可能导致局部出现隐痛、胀痛等不适。 2.发生炎症或感染:若脂肪瘤表面皮肤发生破损,或者瘤体内部出现炎症反应,也可能引起疼痛。这种情况下,除了疼痛外,往往还会伴随局部红肿、发热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脑袋上脂肪瘤疼痛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脑袋上出现脂肪瘤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格外关注瘤体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旦发现脑袋上脂肪瘤有疼痛或快速增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瘤体性质,避免延误病情。 成年群体:成年患者脑袋上脂肪瘤出现疼痛时,若为偶发轻度疼痛且瘤体无明显变化,可先观察;但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瘤体短期内明显增大,应尽快就诊,排查是否存在压迫或其他不良情况。同时,成年人群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可能影响身体状态的行为,以降低脂肪瘤相关异常情况的发生风险。

    2025-09-29 10:09: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