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民

山东省立医院

擅长:以药物治疗、介入、微创治疗为主的肿瘤综合治疗。对肝癌、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软组织肉瘤和泌尿系肿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综合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疼痛研究会中西医结合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免疫学会肿瘤生物与分子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分会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以药物治疗、介入、微创治疗为主的肿瘤综合治疗。对肝癌、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软组织肉瘤和泌尿系肿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癌症晚期疼痛是哪疼

    癌症晚期疼痛部位取决于肿瘤原发及转移部位,原发肿瘤如肺癌致胸部中央或肩背疼痛、胃癌致上腹部隐痛胀痛、肝癌致右上腹持续性胀痛;转移部位如骨转移致腰椎或肋骨疼痛、脑转移致头部不同部位疼痛伴神经症状等,需结合多方面评估来明确并采取措施改善生活质量。 原发肿瘤部位相关疼痛: 肺癌:若为中央型肺癌,肿瘤靠近支气管,可能引起胸部中央区域的疼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还可能放射至肩背部等部位。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胸部相关疼痛需警惕肺癌可能。 胃癌:原发于胃部的癌症,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常呈隐痛、胀痛,部分患者可能有类似消化不良的表现,如进食后饱胀不适等,随着肿瘤发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无明显规律。有慢性胃炎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若上腹部疼痛性质、规律改变,需高度关注。 肝癌:原发于肝脏的癌症,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可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由于肝脏包膜受到牵拉等原因,疼痛可能较为剧烈。有乙肝、丙肝病史或长期饮酒等人群,右上腹出现异常疼痛要及时排查。 肿瘤转移部位相关疼痛: 骨转移:是癌症晚期常见的转移情况,不同部位的骨转移会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例如,转移至腰椎时,可引起腰部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腰部活动,导致患者行动受限;转移至肋骨时,可引起胸部相应肋骨部位的疼痛,在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可能会加剧。对于老年患者等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需考虑骨转移可能。 脑转移:肿瘤转移至脑部时,可引起头部不同部位的疼痛,还可能伴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此类患者病情相对复杂,需密切关注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其他部位转移:如转移至盆腔,可能引起下腹部及会阴部疼痛等。 癌症晚期疼痛情况较为复杂多样,疼痛部位因个体肿瘤情况不同而有差异,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史、肿瘤相关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来明确疼痛部位及原因,以便采取合适的镇痛等治疗措施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10-17 10:54:14
  • 胰腺癌的高发年龄是多少

    胰腺癌高发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40-60岁因生理因素、生活方式积累风险增加,60岁以上因细胞老化、慢性疾病叠加风险更高,40岁以上尤其是高危人群应注重早期筛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40-60岁年龄段 生理因素影响:40-60岁的人群,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免疫系统功能也有所减弱。这个阶段的细胞更容易受到外界致癌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的影响而发生癌变。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物质的人群,在40岁以后患胰腺癌的几率相对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对这些致癌物质的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 生活方式积累影响:此年龄段的人群往往有较长的生活时间,可能积累了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比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从40岁左右开始,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在体内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增加了胰腺癌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的人群,在这个年龄段患胰腺癌的概率也会升高,因为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消化酶,长期刺激可能导致胰腺细胞发生异常增生。 60岁以上年龄段 衰老相关细胞变化:60岁以上的人群,细胞的老化更加明显,细胞的DNA修复机制进一步退化。正常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导致癌细胞的产生几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40-50岁人群。 慢性疾病叠加影响: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往往合并有更多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的糖尿病状态会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使得胰腺组织长期处于一种应激和损伤修复的状态,增加了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吸烟、高脂饮食、慢性胰腺炎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更加注重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定期进行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CA19-9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胰腺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2025-10-17 10:53:04
  • 早期食管癌的症状是什么

    早期食管癌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常见吞咽异物感、吞咽食物轻度哽噎感、胸骨后不适或疼痛、食管内异物感等,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长期吸烟饮酒及有食管基础疾病人群症状易被混淆需鉴别。 吞咽异物感:患者在吞咽食物时,感觉食管内有异物停留,尤其是吞咽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异物感可能更明显,这种异物感的位置通常比较固定,和病变部位相关。例如,有的患者感觉胸骨后有东西堵着,吞咽动作后仍有异物感残留。这是因为癌肿刺激食管黏膜,导致局部感觉异常。 吞咽食物轻度哽噎感:进食时偶尔会出现食物通过食管时有短暂的停滞感或哽噎感,症状时轻时重,进展缓慢。多在进食较干硬食物时发生,比如吃馒头、烧饼等比较干燥的食物时,能感觉到食物下行不顺畅,有短暂的阻滞。这是由于癌肿导致食管局部管腔狭窄,食物通过受到一定影响。 胸骨后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间歇出现。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等。比如有的患者会感觉胸骨后隐隐作痛,疼痛不剧烈,能忍受,有时进食刺激性食物后疼痛会加重。这是因为癌肿刺激食管神经末梢或引起食管痉挛等原因导致。 食管内异物感:患者自觉食管内有类似米粒或蔬菜片贴附于食壁,咽不下又吐不出,与进食无关,即使不吞咽,也仍有异物感存在。异物感的部位多与食管癌的病变部位相符。这是肿瘤表面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感觉异常。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早期食管癌的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等感觉不如年轻人敏感,症状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女性和男性在症状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由于食管长期受到不良刺激,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较高,其早期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可能会将一些不适首先归因于吸烟饮酒的刺激;有食管其他基础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等病史的人群,出现早期食管癌症状时,可能会混淆,需要仔细鉴别诊断。

    2025-10-17 10:52:11
  • 熬夜会得癌症吗

    熬夜可通过打乱生物钟影响免疫功能、影响激素分泌等机制增加患癌风险,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熬夜与某些癌症发病率升高相关,不同人群受熬夜影响不同,成年人应尽量规律作息、偶尔熬夜后补觉,青少年需保证充足睡眠,有基础疾病人群更应注重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相关研究证据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对熬夜与癌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例如,对长期熬夜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长期熬夜的群体中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在乳腺癌方面,有研究表明,长期上夜班的女性(属于长期熬夜的一种情况)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作息的女性高出一定比例。这是因为夜班工作打乱了人体的昼夜节律,影响了内分泌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从而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在结直肠癌方面,也有类似的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其原因与熬夜对肠道细胞的修复、代谢等功能的不良影响有关。 不同人群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来说,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期熬夜。如果因工作等原因偶尔熬夜,事后应尽量通过补充睡眠等方式来调整生物钟。例如,成年人可以在熬夜后安排1-2天相对充足的睡眠来恢复身体机能。 青少年: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熬夜对其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长期熬夜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睡眠时分泌,熬夜会干扰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影响身高发育等。同时,也会增加青少年患癌的潜在风险。青少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睡眠时间在8-10小时左右,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患者,熬夜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这类人群更应该注重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因为其身体状况相对脆弱,熬夜对身体各系统的不良影响会被放大。例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熬夜后,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更容易受到癌细胞的侵袭。

    2025-10-17 10:50:37
  • 贲门癌化疗后会治愈吗

    贲门癌化疗后是否能治愈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患者有一定治愈可能,中晚期难治愈,影响因素有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患者身体状况,老年患者治愈难且需关注不良反应等,年轻患者早期有一定治愈机会但要关注化疗长期影响。 影响贲门癌化疗后治愈的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贲门癌癌组织局限于贲门部位,未发生广泛转移,此时化疗联合手术等治疗手段有较大治愈机会;而中晚期贲门癌往往已有周围组织浸润或远处转移,即使化疗也难以完全清除体内癌细胞,治愈难度极大。 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贲门癌对化疗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来说,腺癌相对有一定化疗敏感性,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例如,一些分化程度较高的腺癌可能对化疗反应较好,而分化程度极低的癌组织可能对化疗不敏感。 患者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一般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化疗后能否治愈。年轻、身体状况较好、能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在化疗后可能有更好的预后,相对更有希望接近治愈;而年老体弱、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化疗耐受性差,可能无法承受规范的化疗方案,影响治疗效果,进而影响治愈可能性。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贲门癌患者化疗后治愈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对化疗药物的代谢、解毒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出血风险)、肝肾功能损害等。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化疗方案,同时要注重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治愈希望相对较小,但通过合理治疗仍可争取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状态。 年轻患者:年轻贲门癌患者相对来说身体修复和耐受能力较好,如果是早期贲门癌,通过积极的化疗联合手术等治疗,有一定治愈机会。但也需要关注化疗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如化疗药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等,在治疗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相关风险。

    2025-10-17 10:49: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