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4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部,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血管科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间期一直在我院心血管专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此外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十余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芝加哥大学医院观摩学习,在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承担着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及125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发表十余篇中英文文章,被SCI收录2篇,并参编书籍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展开
  • 孕妇高血压吃什么菜降得最快

    孕妇高血压可通过食用富含钾、钙元素及其他有助于降压的蔬菜来辅助调节,但仅靠吃菜难快速降血压,饮食是综合管理一部分,还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要密切监测血压,定期产检,血压过高或不适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不能单纯依赖饮食降血压延误病情。 一、富含钾元素的蔬菜 (一)菠菜 菠菜是钾的良好来源,每100克菠菜中约含钾502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对于调节血压有一定帮助。孕妇可以将菠菜清炒,做法简单,先将菠菜洗净切段,锅中倒油,油热后放入蒜末爆香,再倒入菠菜快速翻炒,加盐调味即可。但需注意,菠菜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烹饪前最好用开水焯一下,以减少草酸含量。 (二)苋菜 苋菜也是钾含量较高的蔬菜,每100克苋菜约含钾577毫克。苋菜的吃法多样,可做苋菜汤,将苋菜洗净,锅中加水烧开,放入苋菜煮至熟,加入适量盐和香油即可。孕妇食用苋菜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调节血压,但要确保食材新鲜卫生。 二、富含钙元素的蔬菜 (一)西兰花 西兰花富含钙,每100克西兰花约含钙67毫克。钙对于维持血管的弹性等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稳定血压。西兰花可以清炒或蒜蓉西兰花。清炒西兰花的做法是,西兰花掰成小朵,洗净后在开水中焯一下,捞出备用;锅中倒油,放入蒜末炒香,再倒入西兰花翻炒,加少许盐和生抽调味。孕妇食用西兰花要保证烹饪熟透,以利于营养吸收。 (二)芹菜 芹菜不仅含有钙,还含有芹菜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每100克芹菜约含钙150毫克左右。芹菜可以凉拌或炒食,凉拌芹菜是将芹菜洗净切段,用开水焯熟后过凉水,加入蒜末、醋、盐、香油等拌匀即可;炒芹菜则是锅中倒油,放入芹菜段快速翻炒,加盐调味。孕妇食用芹菜时要注意适量,且如果孕妇有胃肠道不适等情况,要根据自身状况调整食用量。 三、其他有助于降压的蔬菜 (一)洋葱 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辅助降低血压。孕妇可以吃洋葱炒鸡蛋,将洋葱切丝,鸡蛋打散炒熟盛出,再锅中倒油炒洋葱丝,待洋葱丝变软后倒入炒好的鸡蛋,加盐调味即可。但洋葱有一定刺激性,食用量要适中。 (二)冬瓜 冬瓜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有助于减轻孕妇体内的水钠潴留,对控制血压有帮助。每100克冬瓜约含钾130毫克左右。冬瓜可以做冬瓜汤,将冬瓜去皮切块,锅中加水放入冬瓜块煮至软烂,可根据口味加入少许虾皮等提鲜。孕妇食用冬瓜要保证食材新鲜,且对于有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的孕妇,要谨慎食用。 孕妇高血压仅靠吃菜很难快速将血压降下来,饮食只是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证充足的休息、保持心情舒畅等。同时,孕妇高血压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情况,定期产检,如果血压过高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不能单纯依赖饮食来降血压而延误病情。

    2025-10-15 15:11:28
  • 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的原因

    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年龄相关(3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瓣膜易有轻度反流)和性别差异(虽总体差异不大,但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可能有影响);病理性因素中心脏疾病方面,冠心病(心肌缺血影响乳头肌致反流)、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等致瓣环扩大或心肌肥厚影响瓣膜关闭)、风湿性心脏病(链球菌感染致瓣膜病变)可致反流;其他系统疾病里,高血压病(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改变引发反流)、甲状腺功能亢进(高代谢加重心脏负担致反流)可引发二三尖瓣轻度反流。 性别差异:在一般人群中,男性和女性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的发生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差异不大。不过,从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等方面来看,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等,心脏负担会加重,可能会对心脏瓣膜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大多是相对轻微的,可能导致少数女性出现二三尖瓣轻度反流,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当心肌缺血影响到乳头肌的功能时,乳头肌不能正常调节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开闭,就可能引起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出现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的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可能导致局部心肌坏死,影响心脏瓣膜周围结构的正常功能。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二尖瓣和三尖瓣环也会相应扩大,导致瓣膜关闭不全,出现轻度反流;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可能影响心室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进而影响瓣膜的正常关闭,引起二三尖瓣轻度反流。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伴有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具体比例因不同研究而异,但临床观察较为常见。 风湿性心脏病:过去风湿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脏瓣膜病变的常见原因,虽然现在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地区仍有发生。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炎症、增厚、粘连等,影响瓣膜的正常启闭,早期可能表现为二三尖瓣轻度反流,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加重。 其他系统疾病 高血压病: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影响二尖瓣的功能,导致二三尖瓣轻度反流。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这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逐渐出现,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程较长且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中,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的发生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的高代谢状态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出现轻度反流。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有一定比例存在二三尖瓣轻度反流,经过积极治疗控制甲状腺功能后,部分患者的反流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2025-10-15 15:10:27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可以消除

    目前尚无药物能完全消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通过他汀类药物等稳定斑块、延缓进展;生活方式干预如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可助稳定斑块但无法消除;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群用药需谨慎、生活方式调整要适度,中青年人群要查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干预,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控制基础疾病来延缓斑块进展,均难以使斑块完全消除。 一、药物干预方面 目前尚无药物能完全消除已经形成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可以通过药物来稳定斑块、降低斑块进展风险。例如他汀类药物,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斑块内炎症反应,从而延缓斑块的进展,但一般不能使斑块完全消失。以阿托伐他汀为例,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加,减小斑块破裂的风险,但对于已形成的斑块,难以实现彻底消除。 二、生活方式干预影响 饮食:健康的饮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间接对斑块产生有利影响。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健康饮食的人群,其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斑块的进展,但同样不能使斑块消除。 运动:适当的运动也很关键。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压、控制体重。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皮功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有帮助,但无法让斑块完全消除。例如,长期坚持运动的高血压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相对缓慢。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群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积极查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如是否存在肥胖、高血脂、吸烟等情况。如果有相关危险因素,要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如戒烟、控制体重、积极控制血脂等。相对老年人而言,中青年人群通过积极干预可能更有利于稳定斑块,但同样难以使斑块完全消除。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血压<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这些基础疾病的良好控制有助于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但不能消除斑块。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往往会加快,而良好控制血糖后,斑块进展速度会减慢。

    2025-10-15 15:09:36
  • 右位心心电图怎么做

    右位心心电图检查前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需了解病史,右位心电极放置位置与正常相反,操作时要连接好电极与仪器并记录,儿童右位心患者要注意安抚与皮肤护理及考虑儿童特点,合并其他疾病者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对心电图的影响,以获取准确信息辅助诊断。 一、检查前准备 1.患者准备 患者一般无需特殊特殊准备,但要保持平静,避免紧张。对于儿童患者,需安抚其情绪,使其配合检查。不同年龄患者的生理特点不同,儿童的皮肤更娇嫩,在放置电极片等操作时要更加轻柔。 了解患者病史,若患者有心脏相关疾病史,需在检查时格外关注心电图表现与病史的关联。 二、电极放置位置 1.常规电极位置调整 右位心是心脏在胸腔的位置为右侧,正常心电图电极位置是基于心脏在左侧胸腔设定的,所以右位心心电图电极放置位置需相应调整。 常规心电图电极位置为:肢体导联电极放置在四肢,红色电极(右上肢)、黄色电极(左上肢)、绿色电极(左下肢)、黑色电极(右下肢);胸导联电极位置为V1-V6。对于右位心,肢体导联电极放置位置不变,但胸导联电极位置应与正常位置左右相反。即V1电极应放置在右侧第4肋间,V2电极放置在右侧胸骨左缘第4肋间,V3电极放置在V2与V4连线中点,V4电极放置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V5电极放置在右侧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电极放置在右侧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三、操作过程 1.连接电极与仪器 按照调整后的电极位置连接好电极与心电图机。连接时要保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减少阻抗。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电极固定牢固,避免在检查过程中电极脱落影响心电图记录。 开启心电图机,设置合适的走纸速度等参数,一般走纸速度为25mm/s,灵敏度为10mm/mV等常规设置,然后让患者平静呼吸,进行心电图记录,通常记录10-15秒的心电图,以获取稳定的心电图波形。 四、特殊情况注意事项 1.儿童右位心患者 儿童右位心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由于儿童配合度相对较差,要更加耐心地安抚,确保电极连接良好。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皮肤护理,避免电极长时间接触导致皮肤损伤。 儿童的心脏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在解读右位心儿童的心电图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与成人右位心心电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准确判断心脏情况。 2.合并其他疾病的右位心患者 若右位心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肺部疾病等,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综合考虑肺部疾病对心电图的影响。例如肺部疾病可能导致心电图出现非特异性改变,要区分是肺部疾病引起还是右位心本身导致的心电图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总之,右位心心电图检查需要调整电极位置并正确操作,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等特殊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以获取准确的心电图信息,辅助疾病的诊断。

    2025-10-15 15:08:18
  • 心衰症状有哪些

    心衰可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有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等)、乏力疲倦运动耐力减低、体液潴留相关症状(水肿、胸腔积液、腹胀食欲不振等)及其他症状(咳嗽咳痰、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等)。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开始仅在剧烈活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急促,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轻度体力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发生呼吸困难。例如,一些老年心衰患者可能在快走几百米后就出现明显气促。 2.端坐呼吸:病情较重的患者常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坐位时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转移到躯体下半部,减少肺淤血,同时坐位可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多见于有较长病程的心衰患者。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伴有哮鸣音,又称“心源性哮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支气管收缩,小支气管阻力增加;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病的中老年人。 二、乏力、疲倦、运动耐力减低 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能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爬几层楼梯、快走一段路等,现在会感觉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的心衰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尤其是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三、体液潴留相关症状 1.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典型表现,通常始于身体低垂部位,如足部、踝部,站立或坐位时明显,卧床患者则以腰骶部较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可发展为全身水肿。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致水肿。例如,长期右心衰患者可能双下肢水肿明显,甚至蔓延至全身。 2.胸腔积液:多为双侧,也可呈单侧,与体静脉和肺静脉压同时升高有关。积液量较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加重,常见于中重度心衰患者。 3.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是右心衰竭引起胃肠道淤血所致,多见于右心衰竭患者,特别是合并胃肠道明显淤血时,会影响患者的进食情况,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其他症状 1.咳嗽、咳痰:咳嗽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偶可见痰中带血丝。这是由于左心衰竭时肺淤血,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例如,长期慢性心衰患者可能经常有咳嗽、咳痰症状。 2.少尿及肾功能损害:严重的左心衰竭患者可出现少尿,这是因为肾血流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所致。长期慢性肾血流减少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情况,多见于病程较长、心功能较差的心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随年龄有一定减退,在心衰时更容易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025-10-15 15:06: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