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4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部,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血管科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间期一直在我院心血管专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此外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十余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芝加哥大学医院观摩学习,在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承担着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及125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发表十余篇中英文文章,被SCI收录2篇,并参编书籍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展开
  • 冠心病早期吃啥药

    冠心病早期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各有其作用机制、适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禁忌证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用药。 一、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适用于大多数无禁忌证的冠心病早期患者,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药物使用,其抗血小板作用机制明确,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也可能有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出血倾向。 二、他汀类药物 1.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大量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指标。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或正在服用可能影响肝功能药物的患者,需更谨慎评估用药风险与获益。 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依那普利(ACEI类代表药物):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的降解,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肌重构的作用。对于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早期患者,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有明确的临床获益,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但可能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或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禁用。 2.氯沙坦(ARB类代表药物):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发挥与ACEI类似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降低血压、改善心肌重构等。对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患者,氯沙坦等ARB类药物可作为替代,其禁忌证与ACEI有部分重叠,如严重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患者需避免使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冠心病早期患者中,ARB类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个体情况综合评估,例如女性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ARB类药物的反应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遵循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原则。

    2025-10-15 14:59:23
  • 心里紧张血压会升高吗

    心里紧张时血压通常会升高,人体紧张时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机制致血压升高,不同人群受影响有差异,可通过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应对以维持血压稳定,长期紧张对不同人群心血管系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从生理机制角度分析 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人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进而使得血压升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但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种持续的血压升高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不同人群的差异及影响 成年人:健康成年人在紧张时出现的血压升高,一般在紧张因素消除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倾向或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成年人,长期紧张可能会导致血压难以控制,加重高血压病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低于心态平稳的高血压患者。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在紧张时也可能出现血压短暂升高,但一般幅度相对较小。不过,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学习环境中,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的发育产生一定潜在影响。比如长期紧张学习的青少年,虽然单次紧张时血压升高幅度不大,但长期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干扰正常的血压调节机制。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本身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当紧张时,血压升高可能更为明显,且更容易波动。老年人长期紧张导致的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损伤,增加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几率。比如一些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紧张时血压的波动可能会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应对紧张以维持血压稳定的措施 心理调节: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例如,深呼吸时,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每次深呼吸持续几分钟,有助于放松身体和神经,降低紧张带来的血压升高影响。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激素,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稳定血压。同时,合理的饮食也很重要,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等。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紧张,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老年人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家长和老师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紧张情绪并引导其通过合适的方式缓解,比如鼓励孩子进行兴趣爱好活动来释放压力。 心里紧张时血压升高是常见现象,但不同人群受影响的程度和后续风险不同,通过适当的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紧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2025-10-15 14:58:51
  • 冠心病会引起脚肿痛吗

    冠心病有可能引起脚肿痛,主要见于右心衰竭型冠心病,机制是右心衰竭致体循环淤血使下肢静脉压升高致组织间隙渗水。需与下肢静脉血栓、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鉴别,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出现脚肿痛且有冠心病病史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一、右心衰竭型冠心病导致脚肿痛的机制 右心主要负责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泵入肺循环,当冠心病引起右心衰竭时,右心的泵血功能减弱,体循环血液淤积。下肢静脉是体循环的一部分,静脉血回流依赖于右心的抽吸作用,右心衰竭时这种抽吸作用减弱,静脉血在下肢静脉内淤积,使静脉内压力升高,血管内的液体成分就会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脚部等下肢部位的肿胀,同时可能伴有疼痛。 二、其他可能导致脚肿痛的情况及与冠心病的鉴别 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时,也会出现脚肿痛,一般单侧下肢发病多见,可通过血管超声等检查来鉴别,血管超声可发现下肢静脉内的血栓回声。而冠心病引起的脚肿痛多与心功能不全相关,可能伴有心慌、气短、活动后胸闷等冠心病相关症状。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导致的水肿也可出现脚肿痛,多是从眼睑、颜面开始水肿,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同时可伴有蛋白尿、血尿等肾脏相关检查异常,与冠心病引起的脚肿痛机制不同,冠心病是心功能问题,肾脏疾病是肾脏滤过等功能异常导致水钠潴留等。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会引起脚肿痛,同时伴有畏寒、乏力、反应迟钝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鉴别,而冠心病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心肌酶等相关检查异常。 三、不同人群冠心病引起脚肿痛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人冠心病发病率较高,若老年冠心病患者出现脚肿痛,往往提示心功能受损较明显,应更加密切关注心功能情况,需减少钠盐摄入,因为钠盐摄入过多会加重水钠潴留,加重脚肿痛等水肿症状,同时要及时就医评估心功能,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来明确心功能状态,必要时给予改善心功能等治疗。 女性人群:女性冠心病患者出现脚肿痛时,除了考虑心功能等因素外,还需注意与更年期等生理状态相关的一些影响,但本质上还是要从心血管等方面排查,与男性在冠心病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在脚肿痛的鉴别等方面原则是相似的,都需要全面评估。 有其他基础病史人群:比如本身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出现脚肿痛,要注意可能存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合并情况,需要综合考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也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肿胀等,要通过血管检查等明确是心源性还是血管病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脚肿痛,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 总之,冠心病是有可能引起脚肿痛的,当出现脚肿痛时,尤其是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5 14:58:19
  • 什么是心肌梗死后综合症

    心肌梗死后综合症是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后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炎症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对坏死心肌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数周后出现发热、胸痛等症状,有相应体征,靠临床表现等综合诊断,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机体对坏死心肌组织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后,坏死的心肌组织作为自身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临床表现 症状:通常在心肌梗死后数周(一般为2-4周,也可长达数月)出现,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可伴有胸痛,疼痛性质多为胸痛、胸闷,可类似心肌梗死的疼痛,但程度可能相对较轻;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征:可能会有心包摩擦音(提示心包炎)、胸膜摩擦音(提示胸膜炎)等体征。 诊断 主要依据: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心电图可能会出现ST-T改变等心肌损伤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等情况,心包积液一般为少量至中量;血液检查可能会发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 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发热、胸痛等症状,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痛等。 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使用需谨慎,例如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退热等对症治疗),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可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使用时需充分评估利弊。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发生心肌梗死后综合症时,要密切监测其肝肾功能等,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如是否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来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儿童发生心肌梗死后综合症非常罕见,若发生,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对症支持措施,如物理降温等缓解发热症状,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对儿童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女性:女性在心肌梗死后综合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对身体的影响,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性别对心肌梗死后综合症的发病机制等有特殊的、决定性的影响,治疗原则基本与其他人群相似,但在药物选择等方面需综合考虑。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综合症时,治疗方案的选择更为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和风险,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以及疾病的转归等。

    2025-10-15 14:57:58
  • 侧壁心肌缺血怎么办

    侧壁心肌缺血病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基础疾病、年龄、生活方式有关,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需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适度运动;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自身症状,高危人群更需频繁随访。 一、明确侧壁心肌缺血的病因及相关检查 病因方面:侧壁心肌缺血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这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增加侧壁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患病风险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男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相对低于女性,但更年期后差异逐渐缩小;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管损伤,增加侧壁心肌缺血风险;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人群,若病情控制不佳,更易出现心肌缺血情况。 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间接证据;动态心电图能监测24小时内心电变化,有助于捕捉发作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侧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部位。 二、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的摄入;低脂饮食即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的摄取,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橄榄油等;低糖饮食要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有所侧重,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老年人则更要注重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运动前需咨询医生。例如,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要注意血压变化。 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调节血脂,稳定斑块。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不同。 四、定期监测与随访 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一般建议至少每3-6个月检测一次。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是否再次出现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需更频繁地进行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加强监测和随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025-10-15 14:57: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