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4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部,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血管科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间期一直在我院心血管专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此外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十余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芝加哥大学医院观摩学习,在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承担着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及125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发表十余篇中英文文章,被SCI收录2篇,并参编书籍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展开
  • 心梗有几个危险期

    心梗指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存在三个主要的危险期,包括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心肌梗死后的一周、心肌梗死后的一个月等 1.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 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首个24小时,患者面临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等高风险。这个阶段,心肌细胞正在大量死亡,炎症过程激烈,心脏的电稳定性也极度受损。因此,此时的任何额外应激都可能触发严重的心脏事件。 2.心肌梗死后的一周 如果患者成功度过了第一个24小时的危险期,接下来的一周仍然充满挑战。这个阶段,坏死的心肌组织开始水肿,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以及收缩和舒张功能。因此,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在这一周内仍然较高。 3.心肌梗死后的一个月 心肌梗死后的一个月是第三个危险期。此时,坏死心肌组织的水肿开始消退,被瘢痕组织替代,这可能导致心脏结构的改变,增加心力衰竭和心脏破裂的风险。在这个阶段,患者还需要警惕心律失常的发生。

    2025-04-01 14:21:02
  • 吃饱饭血压会高吗

    饱餐后,血压有可能上升。 这种变化在生理机能较强的正常人中可能不太明显,但在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中则可能更为显著。当大量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系统开始活跃,这会导致体内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以协助消化过程,从而使得体内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为了补偿其他身体系统因血容量减少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机体会激活交感神经,引发血管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以维持血容量的相对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血压调节功能通常会减弱,因此他们在饱餐后可能会经历更明显的血压升高。 总的来说,饱餐后的轻微血压升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然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高血压的人来说,应特别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过量进食,以防血压突然升高引发如脑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果血压反复升高并伴有明显症状,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以免延误治疗。

    2025-04-01 14:21:01
  • 一般多大年纪不建议心脏支架

    心脏支架治疗并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而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身体素质来决定。 这种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甚至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在临床上,我们并不设定特定的年龄限制,只要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病情需要,并且家属同意手术,都可以进行支架植入治疗。 支架植入术并没有绝对的禁忌症,大部分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都可以接受支架植入。然而,对于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患者,如果无法植入支架,可能会建议进行搭桥治疗。

    2025-04-01 14:21:00
  • 高压155低压110危险吗

    高压155低压110是收缩压155mmHg,且舒张压110mmHg,如果不及时控制,长期存在会有危险。 从高血压的分级标准来看,舒张压110mmHg已经达到高血压三级的标准,可能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若不及时治疗,长期存在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然而,如果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可以有效预防这些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 在治疗方面,钙离子拮抗剂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常用的药物,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注意,妊娠期妇女和对硝苯地平过敏的患者禁用此药。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便秘、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或者面红、下肢浮肿等现象。

    2025-04-01 14:20:58
  • 房颤脉率大于心率怎么治疗

    房颤脉率大于心率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来控制心脏节律、预防血栓形成等。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射频消融术、迷宫手术等来消除房颤病灶、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此外,房颤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高盐、高脂、高糖等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麦面包、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吸烟等不良习惯。

    2025-04-01 14:20: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