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静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擅长: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4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部,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血管科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学习间期一直在我院心血管专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此外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十余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芝加哥大学医院观摩学习,在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承担着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及125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完成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发表十余篇中英文文章,被SCI收录2篇,并参编书籍3部。展开
个人擅长
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展开
  • 中年人的血压多少正常

    中年人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属正常高值,此阶段有潜在影响需调整生活方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测量要注意状态等,高危及有慢性病中年人群要重视血压监测与控制,如合并糖尿病者血压尽量<130/80mmHg。 一、正常血压范围界定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年人(18-59岁)的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属于正常高值血压,这部分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二、正常高值血压的意义及应对 正常高值血压阶段,虽然血压尚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潜在的生理变化。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中年人群往往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情况,长期处于正常高值血压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长期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等问题。这一阶段的人群需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健康的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6g),增加钾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持合理的体重,体质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戒烟限酒等。 三、高血压的诊断及相关注意事项 如果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中年人群在测量血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下测量,避免在运动后、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最好在不同日期多次测量血压以明确诊断。对于有家族高血压病史、长期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高危因素的中年人,更要定期监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中年人群,由于这些疾病会增加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所以这类人群对血压的控制要求可能更为严格,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在更理想的水平,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尽量控制在<130/80mmHg。

    2025-10-15 13:46:24
  • 心房颤动的表现

    心房颤动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心悸、气短、乏力、头晕或黑矇,心悸约70%-80%患者出现,气短因心输出量减少致肺部淤血,乏力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头晕黑矇因脑供血不足;体征表现为心律不齐(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和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各年龄段各性别人群均可出现相关表现,老年人可能有特殊情况。 心悸: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会自觉心跳加快、紊乱,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或乏力等。多项研究显示,约有70%-80%的心房颤动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其发生机制与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室率不规则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心悸,但老年人可能对心悸的耐受性有所不同,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心悸症状不典型。 气短:在活动后或静息时都可能出现气短的情况。这是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丧失,心输出量减少,影响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液灌注,导致肺部淤血,从而引起气短。例如,一些中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的情况,合并心房颤动后气短症状会更加明显。 乏力:患者常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身体各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就会表现出乏力。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发生心房颤动后乏力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头晕或黑矇:当心房颤动导致心室率过快或过慢时,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甚至黑矇。尤其对于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加脑梗死等并发症的风险。 体征表现 心律不齐:心脏听诊时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这是心房颤动的典型体征之一,由于心房无序的颤动不能有效的收缩,心室收缩节律不规则。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时,都可通过听诊发现心律不齐的情况,但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疾病,会影响对心律不齐体征的判断。 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这是因为部分心房收缩产生的微弱脉搏不能传导至外周动脉。例如,在临床检查中,医生可以同时触摸患者的脉搏和听诊心率来发现脉搏短绌的现象,这种体征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但女性患者可能由于体型等因素,脉搏短绌的发现可能相对需要更仔细的检查。

    2025-10-15 13:43:13
  • 心肌炎不能吃什么食物

    心肌炎患者需避免高盐食物,因其会加重心脏负担;要远离辛辣刺激性食物,否则会刺激胃肠道、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不能吃油腻食物,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心肌供血;要控制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以防血糖波动、肥胖加重心脏负担;也要忌生冷食物,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并波及心血管系统致病情不稳定。 一、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肌炎患者病情恢复。例如,过量摄入咸菜、咸鱼等腌制食品,其中含有的大量钠盐会使人体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加重心脏的泵血负担。对于儿童心肌炎患者,由于其肾脏等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过多盐分摄入的危害更为显著,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二、辛辣刺激性食物 像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不适,还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额外负担。对于患有心肌炎的成年人,长期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而对于青少年心肌炎患者,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辛辣刺激可能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三、油腻食物 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富含高脂肪,不易消化,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炸鸡、猪油等,心肌炎患者过多食用会加重血脂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灌注。在老年心肌炎患者中,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等问题,食用油腻食物会进一步阻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缺血缺氧的风险。 四、含糖量高的食物 过多食用糖果、含糖饮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导致肥胖等问题,而肥胖是加重心脏负担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儿童心肌炎患者,长期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超重或肥胖,影响心肺功能发育;对于妊娠期女性患心肌炎的情况,高糖饮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加重自身心脏的代谢负担。 五、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痉挛、腹泻等症状,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率、血压等波动,不利于心肌炎病情稳定。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心肌炎患者,食用生冷食物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间接影响心脏功能;对于婴幼儿心肌炎患者,由于其胃肠道娇嫩,生冷食物更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进而波及心脏功能。

    2025-10-15 13:42:16
  • 突发心肌梗塞的急救方法

    突发心肌梗塞需分秒必争开展急救,首先立即呼叫急救系统,然后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解开束缚物,有条件时吸氧,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要立即心肺复苏,不同人群均遵循这些基本急救原则并灵活应对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一、立即呼叫急救系统 当发现有人突发心肌梗塞时,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急救电话,让专业医护人员尽快赶到现场。因为心肌梗塞的抢救黄金时间非常宝贵,尽早获得专业救治至关重要。无论患者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及时呼叫急救都是首要步骤,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出现疑似心肌梗塞的情况(虽儿童心肌梗塞相对罕见,但一旦出现也需紧急处理),同样要迅速呼叫急救。 二、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 让患者就地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一般是让患者半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在突发心肌梗塞时,合适的体位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半卧位或坐位有助于改善呼吸状况。 三、解开患者衣领等束缚物 迅速解开患者颈部的衣领、领带等束缚颈部的物品,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这对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本身有肥胖、颈部较短等情况的人群,解开束缚物能更好地保证气道通畅,保障呼吸功能正常,利于后续的抢救。 四、有条件时给予吸氧 如果现场有吸氧设备,应立即给患者吸氧。吸氧可以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含量,缓解心肌缺氧的状况。对于有冠心病病史、长期吸烟等生活方式导致心肺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吸氧能更快地改善心肌缺氧状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五、密切观察患者状况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等状况。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其心脏功能相对脆弱,更需密切关注这些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突发心肌梗塞时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随时留意。 总之,突发心肌梗塞的急救要分秒必争,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急救过程中都要遵循这些基本急救原则,并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2025-10-15 13:39:35
  • 心脏时不时的疼怎么回事

    心脏时不时疼的常见原因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出现心脏时不时疼应及时就医,等待就医时要休息,有基础疾病人群要控制基础疾病,儿童、围绝经期女性等出现心脏疼痛也需重视并排查相关疾病。 心律失常: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引起心跳规律或速率异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精神紧张等可诱发。患者可感觉心悸、心跳暂停感或心脏乱跳,部分人会伴有胸痛。 心肌炎:心肌发生炎症性病变,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病毒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前1-3周常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等,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包炎:心包膜的炎症,可由感染(如细菌、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急性心包炎可出现心前区疼痛,疼痛可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有关。 心脏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精神因素是重要诱因,如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等。症状多样,可有心悸、胸痛、气短等,胸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时间长短不一,一般较长,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相关检查与建议 心电图检查: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更有意义,约半数患者在发作时可出现ST-T改变等异常,但部分患者静息时心电图正常。 心脏超声检查:能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心腔大小、瓣膜运动等,可帮助发现心肌病、瓣膜病变等引起的心脏疼痛原因。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对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如心肌酶谱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肌钙蛋白升高多见于心肌梗死。 患者建议:出现心脏时不时疼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等待就医过程中应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平稳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血糖等。儿童出现心脏疼痛需格外重视,因为儿童心肌炎等情况可能发展较快,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出现心脏疼痛也不能忽视,需排查相关疾病。

    2025-10-15 13:36: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