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治疗成年人错位畸形的固定矫正、隐形矫正,青少年儿童各类错位畸形的阻断性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艾虹,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口腔医学部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理事。曾留学美国留学两年。从事青少年及成年各类错颌畸形的矫治2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发0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篇,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级,校级等科研课题多项,主编《口腔正畸学基础培训教材》一部。 展开
个人擅长
治疗成年人错位畸形的固定矫正、隐形矫正,青少年儿童各类错位畸形的阻断性治疗等。展开
  • 牙周炎牙周脓肿原因

    牙周脓肿的形成与局部和全身因素有关。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与牙结石堆积刺激牙龈引发牙周炎进而形成脓肿,以及深牙周袋内致病菌滋生破坏牙周组织形成脓肿;全身因素有机体抵抗力下降(如糖尿病、老年人)易致细菌感染扩散形成脓肿,还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艾滋病、白血病)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增加脓肿风险。 一、局部因素 1.牙菌斑与牙结石堆积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等组成。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会不断在牙齿表面堆积,久而久之矿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不断加重,进而引发牙周炎。当牙周炎进一步发展,牙周袋内的细菌感染扩散,就容易形成牙周脓肿。例如,研究表明,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措施的人群,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的概率较高,患牙周炎牙周脓肿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腔卫生习惯的差异会影响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堆积情况,儿童由于口腔清洁能力相对较弱,若家长未有效帮助其清洁口腔,也可能增加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的风险;成年人如果工作繁忙等原因忽视口腔卫生,同样容易出现问题;老年人可能由于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自身口腔结构变化,也会影响牙菌斑和牙结石的清除。 2.深牙周袋形成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中,牙龈会向根方退缩,牙周组织形成病理性的深牙周袋。深牙周袋内有利于厌氧菌等致病菌的滋生和繁殖,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不断破坏牙周组织,使炎症进一步加重并向周围扩散。当炎症扩散到一定程度,在牙周袋内形成脓液积聚,就会形成牙周脓肿。不同性别方面,目前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深牙周袋形成的不同,但在生活方式上,吸烟的人群会加重牙周炎的进展,从而更容易形成深牙周袋进而引发牙周脓肿。吸烟者的烟渍等会影响口腔卫生,并且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的抵抗力,使得牙周炎发展更快,深牙周袋形成更早更易。 二、全身因素 1.机体抵抗力下降 当人体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对细菌感染的抵御能力减弱。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在牙周炎的情况下,原本就存在的牙周组织感染更容易扩散形成牙周脓肿。糖尿病患者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患病,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患病,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的特点,患牙周炎牙周脓肿的风险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在牙周炎基础上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牙周脓肿。 2.其他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增加牙周炎牙周脓肿的发生风险。例如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极差,口腔内的细菌感染容易扩散,牙周组织容易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引发严重的牙周炎和牙周脓肿。艾滋病患者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感染,在儿童中如果是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也会面临牙周组织易受感染破坏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其口腔健康,给予更多的口腔护理指导。此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会影响白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牙周组织容易发生感染并形成脓肿。白血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在治疗血液疾病的同时,注意口腔局部感染的防控,因为口腔感染可能会加重全身病情或者影响血液疾病的治疗。

    2025-10-09 14:04:18
  • 治疗牙齿过程是怎样的

    治疗牙齿过程包括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视诊、探诊等检查牙齿状况,儿童和特殊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制定治疗方案,依检查结果个性化制定,不同年龄患者方案不同;进行牙齿治疗操作,包括充填治疗(去龋、消毒、充填)、根管治疗(开髓、拔髓、清理消毒、充填,多次就诊且需无菌操作,特殊患者有要求)、拔牙(局部麻醉、拔除、术后处理,儿童和特殊病史患者需谨慎);术后护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监督,强调定期口腔复查重要性。 1.口腔检查:医生会先通过视诊、探诊等方式检查牙齿的状况,包括牙齿的龋坏程度、牙髓情况、牙周组织状态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配合度,可能需要耐心引导;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要了解其相关病史对牙齿治疗的影响,比如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某些可能引起疼痛刺激的治疗时需谨慎。 视诊主要观察牙齿的颜色、形态、排列等外观情况;探诊是用探针检查牙齿表面是否有龋洞以及龋洞的深度、质地等;对于儿童,可能还需要借助儿童专用的检查工具,以更轻柔的方式进行检查,减少孩子的恐惧和不适感。 2.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口腔检查的结果,医生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是简单的龋齿,可能仅需进行充填治疗;如果涉及牙髓问题,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儿童的牙齿处于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到牙齿的生长潜力和后续替换情况;成年患者则更多考虑牙齿的功能恢复和美观需求。 例如,对于浅龋患者,可能直接去除龋坏组织后进行充填;而对于深龋患者,可能需要先进行安抚治疗,观察牙髓状况后再决定后续治疗。 3.牙齿治疗操作 充填治疗:如果是龋齿需要充填,首先会用牙科手机去除龋坏的牙体组织,然后用消毒药物对窝洞进行消毒,再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进行充填。常用的充填材料有树脂材料等。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隔湿,保证窝洞的干燥,以确保充填材料的粘结效果。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使其配合操作,避免因不配合导致治疗中断或操作失误。 根管治疗:当牙齿涉及牙髓病变时需要进行根管治疗。首先要开髓,暴露牙髓,然后拔除感染的牙髓组织,对根管进行清理、消毒,最后用充填材料充填根管。根管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就诊,首次就诊主要是开髓引流、缓解疼痛;二次就诊进行根管的清理和消毒;第三次就诊则是充填根管。在整个根管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根管感染的复发。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可能影响根管治疗的效果。 拔牙:如果牙齿无法保留需要拔除,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拔牙器械将牙齿拔除。拔牙后需要进行压迫止血等处理。对于儿童患者,拔牙时要更加谨慎,避免损伤恒牙胚;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要评估其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拔牙操作,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进行拔牙。 4.术后护理:治疗完成后,医生会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例如,充填治疗后短期内避免用患侧咀嚼过硬的食物;根管治疗后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拔牙后要注意bite止血棉球的时间,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监督孩子遵守术后护理要求,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促进牙齿的恢复。同时,要向患者说明定期口腔复查的重要性,一般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处理。

    2025-10-09 14:04:03
  • 牙龈瘤不治疗有什么后果

    牙龈瘤不治疗会带来多方面严重后果,局部会致病变加重,如持续肿胀疼痛、牙齿松动移位、口腔卫生恶化;还会增加全身感染风险,影响系统性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受影响更甚,会影响牙齿发育萌出、孕妇及胎儿健康、老年人咀嚼及与全身性疾病相互影响。 持续肿胀疼痛:牙龈瘤会持续生长,导致牙龈部位肿胀愈发明显,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如咀嚼、说话等,还可能引起疼痛不适,尤其在进食时,食物刺激病变部位会使疼痛加剧。例如,长期存在的牙龈瘤可能会让患者在进食较硬或较烫食物时,疼痛反应更为强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牙齿松动移位:随着牙龈瘤不断增大,会对周围的牙齿产生压迫,使得牙齿的支持组织受到破坏,进而导致牙齿出现松动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疗,松动情况可能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引起牙齿的移位,影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比如,前牙部位的牙龈瘤若不治疗,可能会使牙齿慢慢偏离正常位置,影响美观和正常的咬合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咀嚼食物,影响营养的摄入。 口腔卫生恶化:牙龈瘤的存在会影响口腔的自洁作用,使得食物残渣、菌斑等更容易在牙龈周围堆积,从而加重口腔卫生问题,引发牙龈炎、牙周炎等其他口腔疾病。例如,牙龈瘤周围的牙龈组织变得脆弱且不平整,菌斑更容易附着,长期以往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加重,牙周袋形成,进一步破坏牙周组织。 全身健康潜在影响方面 引发感染风险增加:牙龈瘤部位容易滋生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感染。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比如,对于一些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牙龈瘤不治疗引发全身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 对系统性疾病的不良影响:长期存在的口腔局部病变可能会对一些系统性疾病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口腔感染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难度,因为口腔炎症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而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口腔感染也可能成为诱发心血管事件的一个潜在因素,因为口腔中的细菌及其毒素可能会进入血液,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牙龈瘤若不治疗,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萌出。例如,乳牙部位的牙龈瘤可能会阻碍乳牙的正常脱落和恒牙的正常萌出,导致牙齿排列紊乱,影响儿童的面部发育和口腔功能。而且儿童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牙龈瘤不治疗会更快地加重口腔卫生问题,引发更严重的口腔炎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牙龈瘤可能会在妊娠期快速生长。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出现牙龈出血增多、肿胀明显等情况,不仅会影响孕妇的进食和口腔舒适感,还可能因为口腔炎症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早产等风险。同时,妊娠期女性本身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口腔问题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若牙龈瘤不治疗,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老年人患者:老年人机体各方面功能衰退,牙龈瘤不治疗可能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导致牙齿过早脱落,影响老年人的咀嚼功能,进而影响营养的摄取。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全身性疾病,牙龈瘤引起的口腔局部问题可能会与这些全身性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例如,老年人若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口腔感染可能会诱发肺部感染,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

    2025-10-09 14:02:56
  • 口臭缺什么维生素

    多种维生素缺乏与口臭有关,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环境致口臭,维生素B6缺乏会因口腔黏膜代谢异常引发口臭,维生素C缺乏会因口腔黏膜抵抗力减弱致牙龈炎进而口臭,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口腔炎症性疾病相关致口臭,叶酸缺乏会因口腔上皮细胞问题引发口臭,保持均衡饮食保证维生素摄入防口臭,长期口臭需排查其他疾病。 一、维生素B族与口臭的关系 1.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参与体内红细胞的生成及神经系统的代谢等过程。当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时,可能会影响口腔内的正常微生物环境,导致口腔黏膜出现异常,进而可能引发口臭。有研究表明,维生素B12水平较低的人群,口腔中某些有害菌的繁殖可能会增加,从而产生异味物质。例如,长期素食且维生素B12摄入不足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口臭相关问题,因为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素食者若不能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获取足够的维生素B12,就可能面临缺乏风险。 2.维生素B6:维生素B6在氨基酸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B6时,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功能,可能导致口腔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滋生细菌,进而引发口臭。一些长期节食减肥、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B6缺乏,从而增加口臭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过度节食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而维生素B6的吸收利用与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就可能造成维生素B6缺乏,引发口臭问题。 二、维生素C与口臭的关联 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对维持口腔黏膜的健康至关重要。当体内缺乏维生素C时,口腔黏膜的抵抗力会减弱,容易发生炎症等问题,如牙龈炎等。而牙龈炎会导致牙龈出血、红肿,细菌在受损的牙龈部位繁殖,产生异味,从而引发口臭。例如,长期不爱吃蔬菜水果的人群,由于维生素C摄入不足,患牙龈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进而更容易出现口臭现象。对于儿童来说,如果饮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也可能因维生素C缺乏影响口腔黏膜健康,增加口臭发生几率。 三、其他相关维生素与口臭的情况 1.维生素D:虽然维生素D主要与钙代谢等相关,但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口腔炎症性疾病存在一定关联。口腔炎症性疾病可能会导致口臭的产生。例如,一些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口腔内的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使得口腔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炎症,进而出现口臭。不过,相对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而言,维生素D与口臭的直接关联研究相对少一些,但也不能忽视其潜在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且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可能不足,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需要更加关注口腔健康,预防口臭相关问题。 2.叶酸:叶酸在细胞代谢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叶酸可能会影响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和修复,导致口腔黏膜出现问题,进而引发口臭。例如,孕妇在孕期如果叶酸摄入不足,除了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外,自身也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相关问题,增加口臭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叶酸的需求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也需要通过合理饮食保证叶酸的摄入,以维持口腔等组织的正常功能,预防口臭。 总之,多种维生素的缺乏都可能与口臭的发生有关,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各类维生素,对于预防口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出现长期口臭问题,除了考虑维生素缺乏因素外,还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口腔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其他导致口臭的原因。

    2025-10-09 14:02:28
  • 乳牙滞留多久一定要拔

    乳牙滞留是指乳牙未按时脱落且继承恒牙已萌出或即将萌出的情况,处理需依继承恒牙萌出情况、乳牙松动程度及儿童全身健康状况而定,继承恒牙已萌出或乳牙明显松动影响功能等符合指征时需及时拔除,不同年龄段及特殊人群(有全身疾病、因外伤导致滞留)处理有差异,总之要综合判断及时拔除滞留乳牙以保障恒牙正常萌出和牙列正常发育。 具体时间及判断标准 继承恒牙已萌出:当通过口腔检查发现继承恒牙已经突破牙龈萌出,而相应位置的乳牙仍未脱落,此时无论乳牙松动程度如何,都应尽快拔除滞留乳牙。例如,6-7岁儿童,下颌中切牙位置,恒牙已经萌出,而乳牙还未脱落,就属于这种情况,需要及时拔除乳牙,为恒牙萌出提供正常的位置,避免恒牙错位萌出。 乳牙明显松动且影响功能:部分乳牙滞留时,虽然继承恒牙尚未完全萌出,但乳牙松动明显,已经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导致儿童在进食时出现不适,此时也应考虑拔除乳牙。比如,儿童乳牙松动度较大,在进食较硬食物时,因乳牙松动而不敢咀嚼,影响营养摄入,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及时拔除滞留乳牙。 不同年龄段乳牙滞留的处理差异 婴幼儿期(2-3岁):此阶段乳牙滞留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婴幼儿配合度低,在处理时需要更加轻柔。如果乳牙滞留,继承恒牙未萌出且乳牙不松动,一般先观察,定期复查口腔情况。由于婴幼儿口腔组织娇嫩,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损伤,所以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防止乳牙发生龋坏等问题。 学龄前期(4-6岁):这个阶段是乳牙和恒牙替换的关键时期,当出现乳牙滞留时,如继承恒牙已萌出,必须尽快拔除。因为此阶段恒牙萌出速度相对较快,滞留乳牙会严重影响恒牙的正常排列,可能导致牙列不齐等问题。例如,4-6岁儿童上颌乳尖牙滞留,而恒牙已经在腭侧萌出,此时若不及时拔除乳尖牙,恒牙可能会错位生长,造成牙列拥挤等错颌畸形。 学龄期(7岁以后):如果乳牙滞留,即使继承恒牙未完全萌出,但如果乳牙松动明显,也应考虑拔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颌骨的发育可能会对滞留乳牙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且长期的乳牙滞留可能会引起局部牙龈炎症等问题。比如,7岁以后儿童的第一乳磨牙滞留,虽然恒牙还未完全萌出,但乳牙松动影响咀嚼,就需要拔除。 特殊人群(如乳牙因疾病导致滞留)的处理 有全身疾病的儿童:如果儿童患有某些全身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在处理乳牙滞留时需要特别谨慎。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拔牙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紧张等因素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所以需要在病情稳定期,由口腔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共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拔除乳牙。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拔牙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需要先进行血液指标的调整,待血小板等指标恢复正常范围后,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拔牙操作。 乳牙因外伤导致滞留:如果乳牙是因外伤导致滞留,首先要检查恒牙的情况。如果恒牙受到外伤影响,需要根据恒牙的具体状况来决定乳牙的拔除时间。如果恒牙正常,而乳牙松动明显,在排除全身禁忌证后可以考虑拔除。例如,儿童乳牙因外伤松动,继承恒牙无损伤,此时可根据乳牙松动程度选择合适时机拔除,以保证恒牙萌出的正常空间。 总之,对于乳牙滞留多久一定要拔的问题,主要依据继承恒牙的萌出情况、乳牙的松动程度以及儿童的全身健康状况等来综合判断,一旦符合拔除指征,应及时拔除滞留乳牙,以保障恒牙正常萌出和牙列的正常发育。

    2025-10-09 14:02: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