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伟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眼部整形、美容,白内障和角膜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小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眼科工作二十多年,有扎实的临床功底。现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眼整形美容专业组长。美国Wayne州立大学Kresge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专注于眼部整形美容、眼表、角膜结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职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中华眼科装备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肿瘤协作组委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2009年和2010年两次参加卫生部健康快车医疗队,奔赴青海和河南等地为1千多例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2016到2017年赴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医院援疆1年,足迹踏遍南北疆,为边疆各个民族患者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展开
个人擅长
眼部整形、美容,白内障和角膜病。展开
  • 早期白内障如何治疗

    早期白内障可通过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前期准备评估及生活方式调整来应对。观察随访适用于视力影响不明显者;药物治疗有延缓进展的药物但效果有限;手术前需全面眼部和全身评估;生活中要防晒、合理饮食、避免吸烟饮酒。 一、观察随访 对于早期白内障,如果视力影响不明显,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可选择观察随访。需要定期到眼科进行检查,观察白内障的进展情况。例如,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检查、晶状体检查等。对于儿童早期白内障患者,由于其视觉发育尚未成熟,更要密切随访,因为白内障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需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二、药物治疗 目前并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完全治愈早期白内障,但一些药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进展。例如抗氧化损伤的药物,如谷胱甘肽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保护晶状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可能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但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而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并发早期白内障,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三、手术治疗的前期准备与评估 如果早期白内障逐渐影响视力,在满足手术指征时可考虑手术,但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和全身情况评估。眼部检查包括详细的屈光状态检查、角膜曲率测量、眼底检查等,以确定手术方式和评估手术风险。全身情况评估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有严重的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全身疾病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心肺功能,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儿童早期白内障患者,手术前除了眼部和全身评估外,还需要考虑术后的视觉康复等问题,因为儿童的视觉发育具有关键期,及时的手术和术后康复对预后至关重要。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防晒:紫外线照射可能会促进白内障的发展,所以早期白内障患者应注意防晒。外出时可佩戴太阳镜,选择能阻挡紫外线的太阳镜,如UV400防护的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晒措施,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 2.合理饮食:增加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蓝莓、橙子等)。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抵御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可能对延缓白内障进展有一定帮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的具体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以促进正常的视觉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预防其他慢性疾病的同时辅助延缓白内障进展。 3.避免吸烟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或促进白内障的进展。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晶状体细胞;过量饮酒也会对眼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早期白内障患者,应尽量戒烟限酒,以利于眼部健康,延缓白内障的发展。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更要重视戒烟限酒对早期白内障的影响。

    2025-09-29 13:06:10
  • 泡性结膜炎怎么引起的

    泡性结膜炎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免疫反应性疾病,其引起原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衣原体、病毒感染)、过敏因素(花粉、食物、药物过敏)及其他因素(营养缺乏、体质因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与之相关。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某些蛋白质成分可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泡性结膜炎的发生。在一些临床病例中,患者眼部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可检测到相关免疫反应的存在。 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较为常见的诱因之一。沙眼衣原体的抗原成分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当免疫应答异常时就可能引发泡性结膜炎。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沙眼高发地区,泡性结膜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传播密切相关。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参与泡性结膜炎的发病。例如,腺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累及眼部,引发泡性结膜炎。一些研究表明,腺病毒感染后眼部出现炎症反应的机制与泡性结膜炎的病理过程有相似之处,涉及到淋巴细胞的浸润等免疫病理改变。 过敏因素 花粉过敏: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接触花粉后,花粉作为过敏原进入机体,引发过敏反应。眼部结膜接触到花粉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结膜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泡性结膜炎。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如春季,花粉过敏人群中泡性结膜炎的发病率会有所升高。 食物过敏:某些食物中的过敏原也可能引起泡性结膜炎。例如,对海鲜、芒果等食物过敏的个体,食用相关食物后,过敏原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或局部接触等方式影响眼部结膜,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泡性结膜炎的发生。有过敏患者的饮食日记记录显示,在食用特定过敏食物后,眼部出现泡性结膜炎症状的时间与食用时间有相关性。 药物过敏:使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进而引发泡性结膜炎。比如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部分患者可能对这些药物中的成分过敏,用药后眼部结膜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泡性结膜炎。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通过询问患者用药史可以发现,有泡性结膜炎发作与特定药物使用存在时间上的关联。 其他因素 营养缺乏:维生素B2缺乏可能与泡性结膜炎的发生有关。维生素B2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过程,缺乏时会影响眼部组织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使眼部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或免疫反应的影响,从而增加泡性结膜炎的发病风险。在一些营养调查中发现,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人群中泡性结膜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体质因素:个人的体质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一些体质较弱、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机体对病原体或过敏原的免疫防御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免疫反应异常,导致泡性结膜炎的发生。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年人更容易出现泡性结膜炎,且在体质较弱的儿童中发病率可能更高;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可能成为泡性结膜炎的易感人群。另外,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月经周期、孕期等,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泡性结膜炎的发病风险增加。

    2025-09-29 13:03:07
  • 如何预防近视眼加深

    预防近视眼加深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相应时长;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定时休息;保证良好用眼环境,光线适宜;合理饮食,摄入有益营养素;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视力变化。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的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眼加深的风险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因为阳光中的蓝光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延长,而眼轴延长是导致近视眼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例如学龄前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建议不少于3-4小时,学龄期儿童青少年每天应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时间。 二、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读写时都要保持“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这样的姿势可以减少眼部肌肉的疲劳,防止眼睛过度调节,从而有助于预防近视眼加深。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和监督孩子保持正确姿势,比如通过定期检查孩子的读写姿势来进行纠正;对于成年人,要在工作学习中时刻注意自身姿势的调整。 三、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近视眼加深。一般来说,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远眺、做眼保健操等。儿童青少年在进行网课学习、写作业等近距离用眼活动时,更要严格控制时间,每30分钟休息一次;成年人在长时间使用电脑办公后,也需要定时让眼睛放松。 四、保证良好的用眼环境 室内光线要适宜,过亮或过暗的光线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过亮的光线可能会产生眩光,过暗的光线会使眼睛需要更用力地调节来看清物体。合适的室内照明应该是光线均匀、无频闪,书桌台灯最好选择能调节亮度且色温在4000-5000K左右的。另外,使用电子设备时要注意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适应,避免在晃动的车上或昏暗的环境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 五、合理饮食 均衡的饮食对眼睛健康很重要。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营养素的食物。例如,胡萝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A,橙子、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坚果、橄榄油等富含维生素E,绿色蔬菜中含有较多的叶黄素。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和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眼睛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叶黄素则可以过滤蓝光,保护眼睛黄斑区。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饮食上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儿童可以通过制作色彩丰富的蔬菜沙拉等方式增加对有益食物的摄入,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油脂和盐分的摄入,保证饮食的均衡合理。 六、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定期检查视力可以及时发现视力变化情况。儿童青少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成年人也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视力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在视力出现轻微下降等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近视眼进一步加深。例如,发现视力下降后可以进一步检查眼轴长度、屈光状态等,以便明确是否是近视眼加深以及了解具体的眼部情况。

    2025-09-29 13:01:45
  • 眼睛看手机视力模糊看不清怎么办

    长时间看手机会致视力模糊,可通过休息放松眼睛(闭眼休息、远眺)、眼部按摩(按压穴位、旋转眼球)、使用人工泪液缓解;还需控制看手机时间、改善用眼环境、增强眼睛调节能力(如做眼保健操)来预防。 一、原因分析 长时间看手机导致眼睛视力模糊看不清,主要是因为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手机屏幕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一定刺激,而且看手机时眼睛的调节功能持续工作,容易引起视疲劳。例如,有研究表明,连续看手机1小时以上,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模糊、眼干等视疲劳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受影响程度有所不同,青少年由于眼睛还在发育阶段,长时间看手机更容易出现视力问题;老年人本身眼睛调节能力下降,看手机也容易加重不适。 二、解决措施 (一)休息放松眼睛 1.闭眼休息:立即停止看手机,闭上眼睛休息几分钟,让眼睛的睫状肌等得到放松。一般闭眼休息5-10分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看手机引起的视疲劳导致的模糊。 2.远眺:走到窗前或到室外,向远处眺望。比如眺望20英尺(约6米)以外的景物,每次眺望10-15秒,连续眺望几次。远眺可以帮助眼睛调节焦距,缓解眼睛的紧张状态。青少年和老年人都适合这种方式,青少年通过远眺能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则能缓解眼睛调节疲劳。 (二)眼部按摩 1.按压穴位:可以按压睛明穴、攒竹穴、太阳穴等。睛明穴位于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用手指轻轻按压,每次按压5-10秒,重复几次;攒竹穴在眉头凹陷中,用拇指按压,力度适中;太阳穴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用手指轻轻按摩太阳穴。通过按压穴位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视力模糊。 2.旋转眼球:缓慢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眼球,各旋转5-10圈。这种方法可以活动眼部肌肉,改善眼睛的调节功能,缓解视疲劳引起的模糊。青少年在课间休息时可以进行,老年人也可以适当进行,但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头晕等不适。 (三)使用人工泪液 如果眼睛干涩明显导致视力模糊,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但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对于儿童,应避免使用成人的人工泪液,儿童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专用的缓解视疲劳的眼药水。一般来说,人工泪液可以补充眼睛的水分,缓解因看手机引起的眼干、视物模糊等症状。 三、预防建议 (一)控制看手机时间 制定合理的看手机时间计划,比如青少年每天看手机时间不超过1-2小时,老年人每天看手机时间不超过1小时。可以设置定时提醒,到时间就停止看手机。 (二)改善用眼环境 看手机时要保证环境光线适宜,既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太暗的环境看手机会使眼睛更用力调节,太亮的环境则会刺激眼睛。可以在室内开启柔和的灯光,室外看手机时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三)增强眼睛调节能力 平时可以通过做眼保健操等方式增强眼睛的调节能力。眼保健操有一套规范的动作,包括揉按睛明穴、挤按睛明穴、揉按四白穴等,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能有效预防视疲劳,减少看手机后视力模糊的发生。青少年可以在学校课间认真做眼保健操,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中适当进行类似的眼部锻炼。

    2025-09-29 12:58:58
  • 单眼视力突然下降怎么回事

    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可能由多种眼部疾病引起,包括视网膜动脉阻塞(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高发,因血管阻塞致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常见,因静脉血流受阻致出血水肿)、急性视神经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相对多,与自身免疫等有关)、玻璃体积血(糖尿病及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者高发,因血管破裂血液进入玻璃体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女性相对多,因房角关闭致眼压升高),出现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应尽快就医做眼部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视网膜动脉阻塞 1.发病机制: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或其分支发生阻塞,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从而引起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常见的诱因包括血管痉挛、栓子栓塞、血管壁改变等。例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壁粗糙,易形成栓子,栓子随血流阻塞视网膜动脉。 2.人群特点:中老年人相对高发,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这些基础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促进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 二、视网膜静脉阻塞 1.发病机制: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因为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进而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等,导致单眼视力突然下降。主要原因有静脉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比如,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静脉管壁易受高压影响而发生改变,导致静脉阻塞。 2.人群特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老年人较为常见。高血压使血管压力升高,高血脂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糖尿病会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风险。 三、急性视神经炎 1.发病机制:急性视神经炎是视神经的急性炎症,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炎症导致视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常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视神经,引发炎症。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感染史(如病毒感染后)的人群风险较高。 四、玻璃体积血 1.发病机制:玻璃体积血可由视网膜血管破裂等引起,血液进入玻璃体腔,遮挡光线,导致单眼视力突然下降。常见原因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玻璃体。 2.人群特点:糖尿病患者、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人群高发。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生率高,易出现玻璃体积血。 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发病机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房角突然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和视力突然下降。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等可诱发。例如,情绪激动时,瞳孔散大,房角关闭,眼压升高。 2.人群特点: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相对多见。解剖结构特殊(如浅前房、窄房角)的人群易患。 当出现单眼视力突然下降时,应尽快前往眼科就诊,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视力检查、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9 12:54: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