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伟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眼部整形、美容,白内障和角膜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小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眼科工作二十多年,有扎实的临床功底。现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眼整形美容专业组长。美国Wayne州立大学Kresge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专注于眼部整形美容、眼表、角膜结膜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职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中华眼科装备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肿瘤协作组委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2009年和2010年两次参加卫生部健康快车医疗队,奔赴青海和河南等地为1千多例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2016到2017年赴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医院援疆1年,足迹踏遍南北疆,为边疆各个民族患者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展开
个人擅长
眼部整形、美容,白内障和角膜病。展开
  • 配眼镜测视力怎么测的

    配眼镜测视力前要避免影响视力的行为、保证环境光线充足。常见测试方法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和对数视力表测试,均需注意测试距离和方法。儿童测试要家长协助、多次取平均;老年人测试要考虑眼部情况、保证环境安静且给予足够时间。 一、视力测试前的准备 在进行配眼镜测视力前,受测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用眼、熬夜等影响视力的行为。对于儿童,要保证其在测试前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因疲劳导致视力检测结果不准确。同时,要确保测试环境光线充足且均匀。 二、常见的视力测试方法 (一)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试 1.测试距离:通常为5米,若受测者无法达到5米距离,可使用反光镜反射视力表,使受测者能看到距离3米处的视力表,然后将测得的视力值乘以0.6得到5米处的视力值。例如,受测者在3米处能看清视力表上某一行的字符,对应的视力值为0.6,那么5米处的视力值约为0.6×(5÷3)≈1.0。 2.测试方法:受测者站在距离视力表合适的位置,用遮眼板遮住一只眼睛,从视力表最上面一行开始,逐行往下看,直到看不清的那一行为止。记录能看清的最小一行的视力值。例如,受测者能看清第10行的字符,而第11行开始看不清,国际标准视力表中第10行对应的视力值通常为0.8等(具体根据标准视力表的对应关系)。 (二)对数视力表测试 1.测试距离:一般也是5米,测试方法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类似。对数视力表的设计更符合统计学原理,其视力记录方式为5.0、5.1等。例如,受测者能看清对数视力表上某一行,对应的视力记录为4.8,那么按照对数视力表的换算关系,对应的小数视力约为0.6。 2.具体操作:受测者单眼测试,从最上面一行开始,依次辨认视标,直到不能准确辨认的那一行。记录能准确辨认的最小一行的视力值。 三、不同人群的视力测试注意事项 (一)儿童视力测试 1.儿童配合度:儿童由于注意力不易集中,测试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安抚。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儿童辨认视标,比如告诉儿童视标像什么动物等,以提高其配合度。例如,将视力表上的视标比作小兔子、小鸭子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去辨认视标。 2.多次测试:由于儿童可能存在一时不配合或偶然因素影响视力检测结果,所以需要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以得到更准确的视力情况。比如第一次测试视力为0.8,第二次测试可能为0.9,第三次测试为0.8,那么取平均值约为0.83,能更客观反映儿童的真实视力。 (二)老年人视力测试 老年人可能存在眼部退行性病变等情况,测试时要考虑到其眼部调节能力下降等因素。测试环境除了光线充足外,还要保证安静,避免其他干扰。老年人可能需要更明显的视标来辨认,测试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老年人辨认视标,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眼部健康状况对视力的影响,比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可能会严重影响视力测试结果,需要结合老年人的病史综合判断。例如,一位有白内障病史的老年人,在视力测试时可能无法准确辨认较细小的视标,此时需要进一步结合眼部检查来明确视力下降的真正原因。

    2025-09-29 12:52:51
  • 慢性角膜炎会瞎吗

    慢性角膜炎有致盲可能性,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规范与否及人群差异等有关,病情持续进展、治疗不及时规范及儿童、老年、长期戴隐形眼镜等人群致盲风险高,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及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措施可降致盲风险。 一、慢性角膜炎的病情发展与致盲关系 1.病情严重程度影响 若慢性角膜炎病情持续进展,角膜组织不断受到炎症破坏,如角膜溃疡逐渐加深、扩大。严重的角膜溃疡可能导致角膜穿孔,一旦角膜穿孔,眼内的内容物会溢出,引发眼内感染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极大增加了失明的风险。例如,一些感染性的慢性角膜炎,如细菌性角膜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持续损伤角膜,就容易出现角膜组织的严重破坏。 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的慢性角膜炎,如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角膜炎,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也会逐渐损害角膜的透明性和完整性,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比如蚕蚀性角膜溃疡,如果病情反复发作且未得到良好控制,角膜会不断被破坏,最终影响视功能导致失明。 2.治疗及时性与规范性的作用 如果能在慢性角膜炎早期就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病情发展,避免失明。例如,感染性慢性角膜炎患者,在明确病原体后,及时使用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控制炎症进展,角膜组织的损伤可以得到较好的修复,视力得以保存。而非感染性慢性角膜炎患者,通过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也能有效控制炎症,阻止病情向失明方向发展。 二、不同人群慢性角膜炎致盲风险差异 1.儿童人群 儿童慢性角膜炎患者由于其角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感染性病因,如儿童感染了某些特殊病原体引起的慢性角膜炎,若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眼部不适(如小儿不能准确表述眼部症状,仅表现为揉眼、视力下降等),导致治疗延误,会增加致盲风险。而且儿童自身免疫状态相对特殊,一些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角膜炎在儿童中的发生可能会因为免疫系统的特点而导致病情进展较快,若不及时规范治疗,更易出现严重的角膜损伤进而致盲。 2.老年人群 老年人慢性角膜炎患者往往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使得角膜的营养供应和炎症修复受到影响。老年慢性角膜炎患者如果合并糖尿病,病情控制难度增加,角膜病变更容易向严重方向发展,致盲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对炎症的反应和修复能力不如年轻人,也使得慢性角膜炎更易向致盲方向发展。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属于慢性角膜炎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如果不注意隐形眼镜的清洁、佩戴时长等,容易引发慢性角膜炎。若病情反复且未得到规范治疗,由于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导致角膜处于相对缺氧等不良环境,会进一步加重角膜的损伤,增加致盲的可能性。例如,每天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且不注意护理的人,其慢性角膜炎复发频率高,病情更难控制,致盲风险较普通人群高。 总之,慢性角膜炎存在致盲的可能,但通过早期发现、及时规范治疗以及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致盲的风险。

    2025-09-29 12:51:16
  • 眼睛得结膜炎怎么治

    结膜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常见类型有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等,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眼部清洁、避免刺激,药物治疗有抗生素类、抗病毒类、抗过敏类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结膜炎的定义与常见类型 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由感染、过敏、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结膜组织炎症。常见类型有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不同类型病因不同,如细菌性结膜炎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病毒性结膜炎常由腺病毒等病毒引起;过敏性结膜炎则是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超敏反应。 二、非药物治疗措施 1.保持眼部清洁:用干净的温水或生理盐水轻柔冲洗眼睛,清除眼部分泌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眼部。例如,每日可冲洗1-2次,保持眼部清洁有助于减轻炎症刺激。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的同时,清洁眼部可减少过敏原残留,缓解症状。 2.避免刺激: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可佩戴太阳镜。减少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等可能加重眼部不适。对于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的人群,要注意合理安排用眼时间,每使用1-2小时电子设备,休息10-15分钟。 三、药物治疗(仅列药物名称) 1.抗生素类药物:适用于细菌性结膜炎,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发挥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存在的过敏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类滴眼液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因为儿童眼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不当使用可能影响眼部健康。 2.抗病毒类药物:针对病毒性结膜炎,常用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病毒DNA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眼部不适加重等情况。 3.抗过敏药物:用于过敏性结膜炎,如色甘酸钠滴眼液等。这类药物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来减轻过敏反应。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要注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时也要按照医嘱规范使用,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身体耐受程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结膜炎时,家长要格外注意护理。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医嘱,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同时,要防止儿童用手揉眼,以免加重感染或损伤眼部。例如,儿童使用滴眼液时,要将头部轻轻后仰,拉开下眼睑,将药液滴入下穹窿部,避免直接滴在角膜上。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患结膜炎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患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谨慎,同时要注意眼部护理的轻柔程度,避免因操作不当对眼部造成额外损伤。 3.孕妇患者:孕妇患结膜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特殊,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等基础护理措施。

    2025-09-29 12:48:07
  • 400度近视矫正的方法

    400度近视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屈光手术矫正(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手术等)、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选择矫正方法需综合自身眼部等多方面因素,儿童青少年需家长关注用眼习惯并遵医嘱选矫正方式,均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术前检查评估后选适合方式。 一、佩戴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较为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验配合适的框架眼镜能帮助400度近视者清晰视物。其原理是通过镜片的屈光作用,将外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选择合适材质、款式的框架眼镜很重要,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眼睛度数变化及时更换合适的眼镜。成年人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材质和功能的框架眼镜,如运动型框架眼镜等。 二、佩戴隐形眼镜 1.软性隐形眼镜:分为日抛、月抛、年抛等不同更换周期。日抛型相对更卫生,感染风险较低。佩戴时需注意正确的佩戴和摘取方法,保持眼部清洁。但长时间佩戴可能会引起眼部干涩等不适,对于一些眼部条件特殊的人群,如患有干眼症、角膜炎等疾病的人不建议佩戴。 2.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RGP镜片透氧性好,能矫正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它可以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因为其独特的光学设计和材质特性,能提供更清晰的视力和更稳定的视觉效果。不过,佩戴RGP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初次佩戴者可能会有轻微异物感,但一般会逐渐适应。 三、屈光手术矫正 1.准分子激光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通过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矫正近视。该手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年龄一般在18-50周岁之间,近视度数稳定两年以上,角膜厚度等符合手术要求。对于400度近视者,如果符合手术指征,术后视力可得到较好矫正,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干眼症、视力回退等并发症的可能。 2.飞秒激光手术:分为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等。全飞秒手术不需要制作角膜瓣,相对传统准分子激光手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舒适性好等优点。同样需要满足相应的手术条件,其矫正近视的效果也较为确切,但也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可能。 四、人工晶体植入术 对于一些不适合做角膜屈光手术的400度近视者,可以考虑人工晶体植入术。分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ICL)等。该手术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以矫正近视。它对角膜厚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尤其适合近视度数较高、角膜较薄不适合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人群。但手术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来评估是否适合该手术。 在选择近视矫正方法时,400度近视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眼部情况、年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同时,无论是选择哪种矫正方法,都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遵循医生的建议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矫正方式。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用眼习惯,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近视矫正方式,以保障孩子的视力健康和正常发育。

    2025-09-29 12:45:26
  • 近视眼会不会遗传呢

    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高度近视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普通近视是多基因遗传且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用眼习惯、户外活动、照明环境等均影响近视,儿童青少年有近视家族史要注重用眼习惯等防控,成年人有近视家族史也需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及选择合适矫正方式,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注意用眼等可降低风险或延缓发展。 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生中的作用 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具有较强的遗传性,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患者,那么子女患高度近视的概率会明显增加。研究表明,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时,子女近视的发生风险较父母均非高度近视者有所升高;当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时,子女患高度近视的几率可达到较高水平。 普通近视:单纯性近视(非高度近视)的遗传因素相对复杂,是多基因遗传,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虽然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但环境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例如,父母近视,但子女如果能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不过度近距离用眼、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等,可能会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 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 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阅读姿势不正确(如躺着看书、近距离趴着写字等),都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眼球还在发育阶段,不良用眼习惯更容易导致眼轴变长,引发近视。比如,每天连续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少于1小时的儿童。 户外活动:充足的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的重要保护因素。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多于2小时的孩子,近视发生率显著低于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孩子。因为户外活动时,孩子能接触到自然光线,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照明环境:不合适的照明环境也会影响视力。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导致眼睛疲劳,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发近视。例如,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调节才能看清字体,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近视。 不同人群的近视遗传及防控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对于有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更要注重用眼习惯的培养。家长应监督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同时,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力问题并及时干预。 成年人:如果父母有近视,成年人自身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近视进一步加深。例如,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休息、远眺,保持充足的睡眠等。如果成年人有近视矫正需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但需要在专业眼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近视眼有一定的遗传可能性,但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注意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或延缓近视的发展。

    2025-09-29 12:44: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