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擅长:房颤的微创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胸部大血管瘤手术及复杂先心病手术。肺癌、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梅举,男,主任医师,教授,心胸外科行政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胸部大血管瘤手术及复杂先心病手术。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专业临床工作30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开展了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心病,在国内率先提出风心病合并巨大左室的概念及手术指征、围术期处理措施,显著地提高了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和胸部大血管Hybrid手术的专家之一。近年来在国际上创新性开展了全胸腔镜超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手术术式,微创二尖瓣手术同期消融钳治疗合并房颤的术式,两项技术均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至今已完成各类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术(微创和常规搭桥)、胸部大血管瘤手术及先心病手术100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成98%以上,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外科手术治疗肺部及食管肿瘤2000余例,效果良好。 1984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1987年获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任教授。2002年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称号。200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RPA医院进修心血管外科。200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心血管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3),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2013),上海市医务工会职工科技“创新之星”称号(2014)。 现任上海市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瓣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介入委员会、公益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亚洲分会会员。《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8本。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3项,承担军队“十·五”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4项,教委课题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6名。展开
个人擅长
房颤的微创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胸部大血管瘤手术及复杂先心病手术。肺癌、食管癌的外科治疗。展开
  • 肺癌为啥不咳嗽

    肺癌不咳嗽可能因肿瘤生长部位特殊(如外周型肺癌早期远离大气道未刺激咳嗽反射结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咳嗽反射不敏感或有其他因素掩盖)、合并其他疾病掩盖等,且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临床不能仅依是否咳嗽判断肺癌,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全面评估。 相关衍生情况及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咳嗽反射相对减弱,对于肺癌病灶的刺激反应不明显,更易出现不咳嗽的情况。而且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多种基础疾病共存的概率较高,这些都可能干扰对肺癌咳嗽症状的呈现。儿童患肺癌极为罕见,但儿童肺癌患者咳嗽表现也可能因儿童自身生理特点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气道较细,肺癌病灶对气道刺激可能引发的咳嗽表现与成人不同,且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不易察觉咳嗽症状。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导致肺癌不咳嗽的直接原因,但不同性别的人群基础健康状况等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可能更多关注自身其他不适症状,而对咳嗽不太敏感时,肺癌不咳嗽的情况可能被忽视;男性若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基础肺部情况不同,影响肺癌咳嗽症状的出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人,其气道黏膜长期受到烟雾刺激,可能对肺癌病灶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更易出现肺癌不咳嗽的情况。还有长期接触粉尘等职业暴露的人群,肺部已有一定损伤,也可能干扰肺癌咳嗽症状的正常呈现。 病史因素: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本身气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肺癌病灶刺激时,可能咳嗽症状不突出,因为原有的慢性肺部疾病相关症状可能掩盖了肺癌的咳嗽表现。 总之,肺癌不咳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临床诊断中不能仅依据是否咳嗽来判断是否患有肺癌,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全面评估。

    2025-09-10 15:17:51
  • 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不可以导致肺癌

    白色念珠菌感染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肺癌,其感染与宿主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致病机制与肺癌发生无直接关联,肺癌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关情况,目前无科学依据表明白色念珠菌感染会直接引发肺癌,有相关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生。 白色念珠菌感染主要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时,白色念珠菌可侵入组织引发感染。其致病机制主要包括黏附、定植、产生毒性物质等,但这些过程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主要与吸烟、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石棉、氡等)、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本身就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等机会性感染,同时这类人群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也会因整体健康状况较差而有一定变化,但白色念珠菌感染并非导致肺癌的直接原因。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应积极维护免疫功能,预防白色念珠菌等感染,同时在肺癌筛查等方面应更加关注,因为免疫状态异常可能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也可能面临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同时肺癌的发病率也会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白色念珠菌感染与肺癌是不同的疾病过程,不能将两者混淆。老年人应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接触污染环境等,以降低肺癌发生风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 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表明白色念珠菌感染会直接引发肺癌,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如果有关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或肺癌相关的具体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和诊断。

    2025-09-10 15:13:35
  • 肺癌早期会肩膀疼吗

    肺癌早期部分患者可能肩膀疼,但非典型症状,肩膀疼还可见于肌肉骨骼因素、颈椎病等,有肺癌高危因素等出现肩膀疼应就医检查,不同人群肩膀疼病因不同,需及时排查明确病因并处理。 肺癌导致肩膀疼的机制 肺癌早期若肿瘤侵犯到胸膜、胸壁等部位,可能会引起肩膀部位的牵涉痛或直接导致疼痛。例如肿瘤侵犯壁层胸膜,可刺激胸膜神经,进而引发肩部放射性疼痛。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肺癌早期更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多为胸部隐痛)、发热、气短等。 其他可引起肩膀疼的情况 肌肉骨骼因素: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可引起肩部肌肉劳损、肩周炎等,导致肩膀疼痛,这种情况在长期伏案工作者、体力劳动者中较为常见。比如长期保持低头看电脑姿势的上班族,容易出现肩部肌肉劳损引发肩膀疼。 颈椎病:颈椎病变可压迫神经根,导致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与颈椎退变、长期颈椎劳损等有关。 对于出现肩膀疼的情况,尤其是有肺癌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等)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肺癌引起的肩膀疼,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等;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肩膀疼,则针对相应病因进行处理,如肌肉劳损者可通过休息、理疗等缓解症状,肩周炎患者可进行康复锻炼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出现肩膀疼时更应及时排查病因,因为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其肩膀疼,且病情可能发展较快,需要更谨慎全面地评估。而儿童出现肩膀疼一般与肺癌关系不大,多考虑外伤、生长发育相关因素等,但也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2025-09-10 15:10:21
  • 咳嗽胸痛是肺癌早期吗

    咳嗽胸痛不一定是肺癌早期,很多其他疾病也可引发,肺癌早期还可能有痰中带血、低热、胸闷气短、乏力消瘦等表现,明确肺癌需胸部影像学、痰细胞学、支气管镜等检查,老年人、长期吸烟人群、有肺癌家族史人群需重视相关情况。 肺癌早期的其他表现 肺癌早期除了可能有咳嗽胸痛外,还可能有痰中带血,多为血丝样痰;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一般是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引起的;有的患者会有胸闷、气短,是肿瘤累及支气管等导致通气功能受影响;还有的患者会感觉乏力、消瘦,这是因为肿瘤消耗机体能量等。 肺癌的诊断方法 要明确是否为肺癌,需要进行多种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如胸部X线可初步筛查,但对于一些微小病灶可能漏诊;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肺癌;痰细胞学检查是留取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若能找到癌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肺癌的重要手段;此外,还有PET-CT等检查,对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等有帮助。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肺癌时咳嗽胸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所以老年人出现长期不愈的咳嗽胸痛等症状时更应重视检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肺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长期吸烟人群: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人群出现咳嗽胸痛时,患肺癌的可能性相对更高,这类人群更应该定期进行肺部筛查,如每年进行胸部低剂量CT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肺癌。 有肺癌家族史人群:家族中有肺癌患者的人,自身患肺癌的遗传易感性增加,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时要及时排查肺癌相关情况,比一般人群更需密切关注肺部健康。

    2025-09-10 15:09:24
  • 肺隔离症怎么办

    肺隔离症诊断靠胸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无症状且隔离肺组织小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多需手术治疗,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治疗不及时会影响预后,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有基础病史者术后需密切随访改善预后。 肺隔离症的治疗 无症状者:如果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且隔离肺组织较小,可定期随访观察,通过定期的胸部影像学检查,如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胸部CT检查,监测隔离肺组织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密切观察,因为肺组织的发育可能会对隔离肺组织产生影响;对于成年患者,也要关注其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潜在的风险因素导致隔离肺组织出现变化。 有症状者:当患者出现反复肺部感染、咯血等症状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通过切除隔离的肺组织来消除症状。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隔离肺组织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减少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成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肺隔离症的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肺隔离症患者的预后较好。手术切除隔离肺组织后,患者的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肺部功能也会逐渐恢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反复的肺部感染等可能会导致肺部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影响预后。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要关注术后的生长发育情况;成年患者术后需要注意休息和康复,以促进肺部功能的完全恢复。同时,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术后也需要密切随访,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一步改善预后。

    2025-09-10 15:05: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