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以及脂肪肉瘤、平滑肌瘤等相关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信华,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取得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和外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参加消化肿瘤诊治高级培训课程;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再赴哈佛大学附属Dana-Farber癌中心专门学习胃肠间质瘤的诊治前沿。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青委副主委,国际胃癌协会会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外科分会委员。一直从事胃肠外科尤其胃肠肿瘤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胃癌、结直肠癌、胰腺肿瘤、腹膜后肿瘤、疝气、痔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开设华南地区第一个胃肠间质瘤专科门诊,并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病转诊中心和伊马替尼药物浓度检测中心之一。尤其擅长难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以及脂肪肉瘤、平滑肌瘤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展开
  • 肠癌手术怎么治

    肠癌手术前需评估病情和身体状况,手术方式有局部切除术和根治性切除术等,手术包括常规准备、肿瘤切除和肠道重建步骤,术后要进行一般护理、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并防治并发症,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术前评估 1.病情评估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需详细了解肠癌的分期等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以耐受手术;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手术伤口愈合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还会进行结肠镜检查取病理明确病理类型等。 2.身体状况评估 包括营养状况评估,通过体重、白蛋白水平等判断患者营养状态,因为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术后恢复。对于生活方式方面,如吸烟患者需评估戒烟情况,因为吸烟会影响肺部功能,增加手术风险等。 二、手术方式选择 1.局部切除术 适用于早期、瘤体较小、分化程度较高的肠癌。对于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且肿瘤符合局部切除指征的患者,局部切除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肠道功能。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需密切随访观察肿瘤复发情况。 2.根治性切除术 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的癌肿。手术需要切除包括癌肿在内的相应肠段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考虑其术后恢复能力,术后可能需要加强营养支持等。 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等。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左半、降结肠、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等。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与周围生殖器官的关系,避免损伤。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术式,要完整切除直肠系膜,包括肿瘤、两端足够的肠管、周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对于有长期便秘等生活方式问题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三、手术步骤概要 1.常规准备 患者需进行麻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等。然后进行手术区域的消毒、铺巾等操作。 2.肿瘤切除 按照预定的手术方式,游离相应的肠管,切断系膜血管等,将肿瘤所在肠段完整切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肿瘤细胞的播散等。 3.肠道重建 对于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肠道吻合,如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等。要保证吻合口的血运良好,防止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四、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 伤口护理:观察手术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量可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例如,儿童患者要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排气、排便情况,一般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逐渐进食,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饮食计划。 3.并发症防治 吻合口漏:是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等表现,一旦怀疑吻合口漏,需及时处理,如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 出血:观察患者有无便血等情况,若出现大量出血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可鼓励其深呼吸、咳痰等;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促进伤口愈合等。

    2025-10-13 13:33:07
  • 肠梗阻需要手术吗

    肠梗阻是否需手术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单纯性肠梗阻中病情较轻的成人患者及新生儿功能性肠梗阻可先非手术治疗,动力性肠梗阻中的麻痹性肠梗阻经治疗原发病等非手术措施多可缓解;而绞窄性肠梗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均需尽快手术,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肠梗阻也多需手术治疗。 一、不需要手术的情况 1.单纯性肠梗阻 病情较轻的成人患者:对于一些因肠道粘连等原因引起的单纯性肠梗阻,若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腹痛、腹胀等症状较轻,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通过胃肠减压,可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同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部分粘连性肠梗阻的成人患者,在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指征的情况下,约有一定比例(如20%-30%)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新生儿功能性肠梗阻:新生儿功能性肠梗阻可能与发育不成熟等因素有关,部分可先采用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方法。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非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观察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避免过早手术对其未成熟的机体造成较大创伤。 2.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多由于腹腔内严重感染、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等引起。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腹腔感染、处理腹部手术后的相关问题等。通过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非手术措施,多数患者的肠麻痹可逐渐缓解,肠道功能恢复,肠梗阻得以解除。例如,在腹腔感染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积极控制感染后,肠道动力往往能逐渐恢复。 二、需要手术的情况 1.绞窄性肠梗阻 成人绞窄性肠梗阻:当肠梗阻发展为绞窄性时,肠管已发生血运障碍,如肠管坏死、穿孔等。此时必须尽快手术,否则会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例如,因肠扭转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肠管扭转会导致其血液循环急剧障碍,若不及时手术解除扭转,肠管很快会坏死,所以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儿童绞窄性肠梗阻:儿童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因为儿童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儿童肠套叠若为绞窄性,肠管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应尽早手术。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当怀疑有绞窄可能时,需立即手术探查,复位肠管并处理坏死肠管等情况。 2.肿瘤引起的肠梗阻 成人肠道肿瘤:肠道肿瘤导致的肠梗阻,如结肠癌引起的肠梗阻,肿瘤会不断生长阻塞肠腔,且往往呈进行性加重。一般需要手术切除肿瘤并解除肠梗阻。例如,对于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切除肿瘤、重建肠道连续性来解决肠梗阻问题。 儿童肠道肿瘤相关肠梗阻:儿童肠道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肠梗阻,也多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一些先天性肠道肿瘤或良性肿瘤引起肠梗阻时,手术切除肿瘤是解除梗阻的关键,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未来生长的影响。 3.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肠梗阻 新生儿先天性肠道畸形:如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肠狭窄等,这些畸形会导致肠道不通畅,引起肠梗阻。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来纠正畸形,恢复肠道的通畅性。例如,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需通过手术切除闭锁部位并进行肠吻合,以恢复肠道的正常解剖和功能。 儿童其他先天性肠道畸形:像先天性肛门闭锁等,也会引起肠梗阻,需要手术治疗来重建正常的排便通道。在手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10-13 13:31:45
  •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肠梗阻有症状表现、体征表现和全身表现。症状表现包括机械性肠梗阻腹痛为阵发性绞痛、麻痹性肠梗阻腹痛为持续性胀痛不适,高位肠梗阻呕吐早且频、低位肠梗阻呕吐晚且有粪臭味,腹胀程度因梗阻部位而异,完全性肠梗阻停止排气排便但早期可能有少量;体征表现有视诊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单纯性肠梗阻轻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叩诊绞窄性肠梗阻移动性浊音阳性、听诊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身表现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绞窄性肠梗阻时的感染和中毒症状,儿童在各方面表现有其特点需密切关注。 机械性肠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疼痛部位常伴有肠鸣音,可呈“气过水声”或高调金属音,疼痛发作时可看到肠型和蠕动波,儿童患者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述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例如,小肠梗阻时腹痛较为明显,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结肠梗阻时,疼痛多位于下腹。 麻痹性肠梗阻:腹痛往往不剧烈,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不适,全腹均可出现疼痛,程度相对机械性肠梗阻较轻,是因为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肠管扩张所致。 呕吐 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等。因为梗阻部位较高,胃内容物很快被吐出。儿童高位肠梗阻时,可能会频繁吐奶,且呕吐物除了胃内容物外,可能含有胆汁。 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出现有粪臭味的肠内容物,这是因为梗阻部位较低,肠内容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发酵、腐败后产生臭味。 腹胀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较为显著,可表现为全腹膨隆。儿童由于腹部肌肉相对薄弱,腹胀可能更易被观察到,且需注意观察腹胀的进展情况,防止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可因梗阻以下肠内仍有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不要误以为是完全性肠梗阻而延误诊断。对于儿童,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排便排气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 视诊:可见肠型和蠕动波,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肠管扩张,可见到肠型和蠕动波,其方向多与肠蠕动方向一致,呈起伏状。儿童患者视诊时要注意观察腹部的外形变化,有无异常膨隆等情况。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时,腹部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部位多为绞窄的肠袢所在处,儿童触诊时需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而影响检查结果。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儿童听诊时要注意肠鸣音的频率和强度变化。 全身表现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由于呕吐、禁食等原因,患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等。同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患者可出现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时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儿童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及时补液纠正。 感染和中毒症状 绞窄性肠梗阻时,肠管缺血坏死,细菌大量繁殖,可引起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感染中毒症状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加强监测和处理。

    2025-10-13 13:31:00
  •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及表现

    结肠癌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不同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各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人群出现这些表现时需警惕结肠癌,其中各年龄段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和病史也会对其有影响。 一、排便习惯改变 表现:结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的增多或减少,比如原本每天排便1次,逐渐变为每天排便3-4次,或者原本规律的排便周期变得紊乱。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需警惕,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而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也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排便规律。 病史:有肠道息肉病史等人群,其肠道内环境已经存在一定异常,发生结肠癌导致排便习惯改变的几率相对更高。 二、粪便性状改变 表现:粪便可能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使粪便通过肠道时受到挤压;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血供丰富,容易发生破溃出血。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对于儿童来说,若出现粪便性状改变,需警惕先天性肠道疾病等,但也不能排除结肠癌的可能,只是相对成人发生率较低;而中老年人群出现此类情况,结肠癌的可能性相对增大。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影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加粪便性状改变的风险;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导致粪便性状异常。 病史: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人群,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黏膜受损,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升高,更容易出现粪便性状改变。 三、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并不固定,可能在腹部的不同区域,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变得更有规律性。 年龄因素:儿童腹痛原因较多,结肠癌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中青年人群出现腹痛若伴有排便习惯等改变,需警惕肠道疾病;老年人腹痛可能由于多种基础疾病掩盖,而结肠癌导致的腹痛容易被忽略,所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且伴有其他肠道症状时更应重视。 生活方式:经常熬夜的人群,身体免疫力下降,肠道的自我修复和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而出现腹痛;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腹部着凉也可能引起肠道痉挛性疼痛,但如果是结肠癌导致的腹痛,不会因保暖等简单措施完全缓解。 病史: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肠道可能存在粘连等情况,增加了结肠癌发生的潜在风险,也更容易出现腹痛等症状。 四、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 年龄因素:儿童腹部肿块相对少见结肠癌导致的,更多见于先天性疾病等;中青年人群若摸到腹部肿块,需进一步检查排查;老年人腹部肿块则要高度警惕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肿瘤生长相对隐匿,但一旦出现肿块往往病情可能已进展到一定程度。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或接触化学毒物等,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进而可能触及腹部肿块;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差,不利于肠道内废物排出,也可能影响腹部肿块的早期发现。 病史: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本身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发生结肠癌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更易出现腹部肿块等表现。

    2025-10-13 13:30:01
  • 肠梗阻什么原因

    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腔内堵塞(如寄生虫、粪块等)和肠管外受压(如粘连及束带压迫、疝嵌顿、肿瘤压迫等);动力性肠梗阻包含麻痹性肠梗阻(与腹部手术、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全身性疾病等有关)和痉挛性肠梗阻(由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运性肠梗阻涉及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与心脏疾病、动脉硬化等相关)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产后、恶性肿瘤等有关)。 肠管外受压: 粘连及束带压迫:腹部手术、炎症、创伤等可引起肠粘连,粘连可能形成束带压迫肠管,或粘连带压迫肠管使其扭曲成角,阻碍肠内容物通过。腹部手术后的患者是肠粘连导致肠梗阻的高发人群,这与手术创伤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及纤维蛋白渗出等因素有关。 疝嵌顿:腹股沟斜疝、股疝、脐疝等各类疝发生嵌顿后,疝内容物无法回纳,会压迫肠管导致肠梗阻。比如腹股沟疝嵌顿,腹腔内的肠管被疝环卡住,影响肠内容物的正常通行。 肿瘤压迫:肠道自身的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或腹腔内其他肿瘤(如卵巢癌、胃癌转移至肠道周围等)生长到一定大小可压迫肠管,使肠腔变窄,引起肠梗阻。肿瘤导致的肠梗阻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 腹部手术:腹部手术过程中对肠道的刺激、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例如,大型腹部手术后,肠道蠕动功能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抑制,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腹膜炎:腹腔内的炎症,如阑尾炎穿孔、胆囊炎穿孔等引起的腹膜炎,炎症刺激可导致肠管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引发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患者由于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影响肠道的神经肌肉功能,导致肠管蠕动减弱,引发麻痹性肠梗阻。长期营养不良、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增加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其他:如脓毒症、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肠道的血供或神经调节等机制导致麻痹性肠梗阻。 痉挛性肠梗阻: 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肠道的炎症刺激(如肠炎等)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肠壁肌肉强烈痉挛,导致肠腔狭窄,内容物通过受阻。例如,急性肠炎患者可能因肠道炎症刺激出现肠道痉挛,进而引发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心脏疾病:患有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肠系膜动脉,导致动脉栓塞,使相应肠段的血供受阻,引发肠梗阻。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的附壁血栓脱落,可能堵塞肠系膜动脉分支,造成肠管缺血、坏死,进而引起肠梗阻。 动脉硬化: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肠系膜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时,血管管腔狭窄、内膜不光滑,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影响肠管血运,引发肠梗阻。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或情况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产后、恶性肿瘤等。血液高凝状态下容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使肠系膜静脉回流受阻,肠管淤血、水肿,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和血供,引发肠梗阻。例如,产后妇女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及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025-10-13 13:29: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