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擅长: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胆、胰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00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到2004年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做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2004年到2005年在日本东京癌研究会病院研修,主攻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现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政副主任。世界胃肠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学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学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消化内镜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抗癌之窗等杂志编委。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部985课题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如《69例青年人胃癌临床分析》、《不同胃黏膜病变的细胞增殖变化规律及其意义》、《PCNA、EGFR、TGFRⅠ和TGFR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窦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早期胃癌胃镜下诊断方法的进展》、《早期胃癌胃镜下治疗的进展》、《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如何选择内镜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胃镜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50余篇,主译英文《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日文《食管癌和胃癌的ESD策略与实践》等论著5部,参编参作专业图书7部,其中参编图书《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获“五个一工程”奖。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工作,1995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6年、1999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北京朝阳医院优秀教师。2003年参加抗击SARS的临床一线工作,获突出贡献奖。展开
个人擅长
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胆、胰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展开
  • 胃上有白斑是早期还是晚期

    胃上有白斑不能单纯判定是早期还是晚期,需结合胃白斑性质判断及相关检查,胃白斑性质有良性病变(如慢性炎症、胃黏膜白斑病)和恶性病变(如早期胃癌、晚期胃癌)等情况,胃镜及病理活检可明确白斑性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要综合多项检查及患者整体情况分析病变性质和分期。 一、胃白斑的性质判断 胃白斑通常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的胃黏膜上的白色斑块,其性质可能为多种情况。 良性病变相关: 慢性炎症:长期的胃部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白斑样改变,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相对较轻的状态,不一定代表疾病处于早期或晚期。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炎症长期存在可能使胃黏膜出现白斑表现,此时主要是炎症活动情况需要关注,而非早期或晚期的直接判定。 胃黏膜白斑病:这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良性病变,胃黏膜白斑病本身并不直接对应肿瘤的早期或晚期,但如果不及时处理,有恶变的潜在可能。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黏膜白斑病发生变化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密切监测。 恶性病变相关: 早期胃癌:早期胃癌中部分病例可能表现为胃黏膜的白斑样改变,但早期胃癌还有其他表现,如小的隆起、凹陷等。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如果胃白斑是早期胃癌的表现,那么此时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病理活检等明确是否为癌变以及病变范围等。 晚期胃癌:晚期胃癌一般是指癌组织已经侵犯到胃壁深层甚至周围组织、远处转移等情况,胃白斑只是其中的一种局部表现,晚期胃癌往往还伴有其他更明显的症状,如严重的腹痛、消瘦、黑便、腹部肿块等,但仅根据胃白斑不能直接判定为晚期,需要结合临床分期检查如CT、PET-CT等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分期。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胃镜及病理活检:胃镜检查是发现胃白斑的主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白斑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而病理活检是关键,通过取白斑处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白斑是良性炎症性改变还是恶性肿瘤细胞。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老年患者,病理活检的准确性需要保障,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对于有长期胃部不适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更要重视病理活检,因为这些人群胃黏膜病变发生不良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有助于判断胃壁的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对于判断疾病处于早期还是晚期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检查发现胃周围淋巴结转移或肝脏等远处器官转移,那么即使胃上只有白斑表现,也可能已经处于相对晚期的阶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肥胖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检查方法的适应性,确保图像清晰以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胃上有白斑不能简单判定是早期还是晚期,需要结合胃镜病理、影像学等多项检查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分析来明确病变性质和分期。

    2025-09-28 12:52:36
  • 喝了酒打嗝是什么原因

    饮酒后会通过膈肌受刺激、胃部消化功能受影响、神经系统调节异常这三种方式引发打嗝,其中膈肌受刺激是酒精刺激膈肌致其不自主收缩引起;胃部消化功能受影响包括胃酸分泌与胃动力变化、食物在胃内发酵产气;神经系统调节异常是酒精干扰神经系统对膈肌等肌肉的调节,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饮酒后引发打嗝的情况有差异。 一、膈肌受刺激引发打嗝 饮酒后,酒精可能刺激膈肌,导致膈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引起打嗝。酒精是一种刺激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胃肠道等部位产生影响,进而波及膈肌。例如,有研究表明,酒精可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影响膈肌的神经调节,使得膈肌出现异常收缩,引发打嗝现象。不同人群对酒精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饮酒后可能更容易因酒精刺激而出现膈肌受刺激打嗝的情况,因为其胃肠道原本就处于相对敏感或功能紊乱的状态,酒精的刺激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状况。 二、胃部消化功能受影响导致打嗝 1.胃酸分泌与胃动力变化 饮酒会影响胃部的胃酸分泌和胃动力。酒精可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过多的胃酸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同时,酒精还可能导致胃蠕动功能紊乱。胃动力不足时,胃内食物排空延迟,容易产生气体积聚,这些气体向上逆动就可能引发打嗝。比如,健康人偶尔饮酒后,若胃部消化功能正常,可能短时间内出现打嗝,但可自行缓解;而本身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的人,饮酒后胃酸分泌异常增多,胃动力进一步下降,打嗝可能更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饮酒后胃部消化功能受影响的程度也有不同,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逐渐衰退,饮酒后更易出现胃部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打嗝。 2.食物在胃内发酵产气 饮酒时往往会同时摄入一些食物,酒精会影响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导致食物在胃内发酵产生更多气体。这些气体需要排出体外,而打嗝是气体排出的一种方式。例如,饮酒时进食较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酒精的作用下,胃内发酵产气的速度会加快,从而更容易引发打嗝。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饮酒后食物发酵产气引发打嗝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的身体对酒精和消化功能紊乱的耐受能力更弱。 三、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引发打嗝 酒精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干扰神经系统对膈肌等相关肌肉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酒精的作用后,其对呼吸和膈肌运动的调节功能可能出现偏差,导致打嗝发生。比如,酒精影响了脑干等部位的神经中枢功能,使得对膈肌的控制失调,引发不自主的打嗝动作。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神经系统长期受到酒精的持续影响,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引发的打嗝问题,而健康人群偶尔饮酒后,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导致的打嗝通常是暂时的,随着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会逐渐恢复正常。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饮酒后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引发打嗝的风险更高,因为其本身神经系统就存在一定的病变或功能不稳定情况,酒精的刺激会进一步加重这种调节异常。

    2025-09-28 12:51:39
  • 肚子里有蛔虫的症状

    肚子里有蛔虫会引发多方面症状,消化道相关有脐周隐痛等腹痛、食欲亢进或减退、恶心呕吐;全身症状包括营养不良、过敏反应、夜间磨牙、精神不安等;儿童感染还会影响生长发育,成人感染数量多则全身症状更明显,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措施。 一、消化道相关症状 (一)腹痛 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引起腹痛,多为脐周隐痛。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蠕动时会刺激肠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儿童由于肠道相对较稚嫩,蛔虫感染时腹痛可能更为明显,且可能因蛔虫的窜动导致疼痛部位不固定,时而缓解时而发作。 (二)食欲异常 1.食欲亢进:部分感染蛔虫的人可能出现食欲较以往明显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争夺营养,人体为了获取更多营养会出现食欲增加的表现,但实际上并不能从食物中有效吸收足够营养。 2.食欲减退:也有一些人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这是由于蛔虫感染影响了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酶分泌和胃肠蠕动受到干扰,从而使患者对食物的兴趣降低。 (三)恶心、呕吐 蛔虫的存在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在蛔虫活动较为活跃时,这种刺激更为明显。儿童如果发生蛔虫感染,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较为频繁。 二、全身症状 (一)营养不良 长期感染蛔虫会导致人体营养吸收障碍,因为蛔虫会摄取人体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存在蛔虫感染,会影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的吸收,进而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如体重不增或减轻、身体消瘦、皮肤缺乏光泽等。 (二)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蛔虫的代谢产物等产生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这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对蛔虫相关物质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应答,引发了过敏反应。 (三)精神神经症状 1.夜间磨牙:儿童感染蛔虫后较常见夜间磨牙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产生的某些物质刺激神经,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咀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夜间磨牙现象。 2.精神不安:蛔虫感染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使患者出现精神不安、易惊等表现,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在夜间睡眠中出现惊醒等情况。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一)儿童 儿童感染蛔虫后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由于蛔虫长期夺取营养,会导致儿童身高增长缓慢、智力发育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相对同龄人可能反应稍慢等)。而且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接触到蛔虫卵从而感染蛔虫,家长需特别留意儿童是否有上述相关症状。 (二)成人 成人感染蛔虫后,若蛔虫数量较少,可能症状相对较轻,但仍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等情况。而如果蛔虫数量较多,可能全身症状会更明显,如营养不良表现更突出等。成人由于有一定的卫生意识,相对儿童来说感染蛔虫的几率可能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总之,肚子里有蛔虫会出现多方面的症状,若怀疑有蛔虫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09-28 12:50:52
  • 宝妈哺乳期便秘怎么办

    哺乳期宝妈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产后早期适当活动、产后康复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心理调节(缓解压力)来改善,若自我调节无效需及时就医咨询。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宝妈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新鲜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香蕉、梨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芹菜中约含1.4克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便秘情况。蔬菜建议采用清炒、白灼等烹饪方式,减少油脂摄入,水果可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 保证充足水分:哺乳期宝妈每天应摄入足够的水分,一般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以多喝温开水,也可适当饮用一些鲜榨的蔬果汁,但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充足的水分能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 适度运动 产后早期运动:顺产的宝妈在产后身体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可尽早开始适量运动。例如,产后1-2天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抬腿等;产后1周左右可在室内缓慢走动,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随着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剖宫产的宝妈则需根据医生建议,在产后适当时间开始逐步进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产后康复运动:待身体进一步恢复后,可进行一些适合哺乳期的康复运动,如凯格尔运动(主要锻炼盆底肌,但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以及简单的瑜伽动作(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正确且安全)。运动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肠道蠕动功能。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尽量养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最好选择在早餐后,因为经过一夜的消化,早餐后胃肠道会发生反射性蠕动,容易产生便意。每天固定在这个时间去厕所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厕所坐几分钟,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 排便时集中注意力:排便时应避免distractions,如不要看手机、看书等,集中注意力,放松身心,有利于顺利排便。 心理调节 缓解压力:哺乳期宝妈由于照顾宝宝等原因,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宝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可通过与家人交流、听舒缓的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放松冥想,每次10-15分钟,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胃肠功能。 就医咨询 当自我调节无效时:如果通过以上饮食、运动、排便习惯调整及心理调节等方法后,便秘情况仍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进一步的建议,如可能会考虑使用一些相对安全的缓泻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哺乳期用药需要考虑对宝宝的影响。 哺乳期宝妈出现便秘情况时,通过综合采取以上多方面的措施,大多可以得到改善,同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和宝宝的情况合理调整各项措施,以保障自身健康和宝宝的正常喂养。

    2025-09-28 12:50:07
  • 便秘引起口臭怎么快速通便

    改善便秘可从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及就医评估与特殊情况处理入手。调整饮食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腹部按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若调整后无改善或有异常症状需就医,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苹果中约含2.4克膳食纤维,摄入后可帮助肠道更好地蠕动,促进排便。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调整,比如5~10岁儿童每天约需19~25克。 2.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不同年龄的人群,水分需求也有差异,儿童需根据体重和活动量调整,比如体重20公斤的儿童,每天大概需要1000~1400毫升水。 二、适度运动 1.有氧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对于成年人,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散步时,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100步,每次30分钟,能有效改善肠道功能。儿童可根据年龄选择适合的运动,如3~6岁儿童可每天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包括奔跑、玩耍等,有助于肠道蠕动。 2.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成年人可在饭后半小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能促进肠道蠕动。儿童进行腹部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按照同样的顺时针方向,每次按摩5~10分钟即可。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去厕所尝试排便,培养肠道的生物钟。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厕所待几分钟,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同年龄人群的最佳排便时间可能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早上7~9点是肠道蠕动较活跃的时间,可利用这个时间段尝试排便。 四、就医评估与特殊情况处理 1.就医指征:如果通过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后便秘仍无改善,或伴有腹痛、呕吐、体重下降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若长期便秘且影响生长发育或出现异常表现,也需及时就诊。医生会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便秘的原因。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衰退,更要注重饮食和运动调整,可适当增加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摄入,如酸奶,但要注意选择无糖或低糖的产品。孕妇便秘时,应避免自行滥用泻药,可通过饮食和适度运动来调节,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安全的方法缓解便秘。儿童便秘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的泻药,以免对儿童肠道造成不良影响,应优先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改善。

    2025-09-28 12:49: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