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擅长: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胆、胰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00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到2004年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做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2004年到2005年在日本东京癌研究会病院研修,主攻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现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政副主任。世界胃肠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学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学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消化内镜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抗癌之窗等杂志编委。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部985课题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如《69例青年人胃癌临床分析》、《不同胃黏膜病变的细胞增殖变化规律及其意义》、《PCNA、EGFR、TGFRⅠ和TGFR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窦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早期胃癌胃镜下诊断方法的进展》、《早期胃癌胃镜下治疗的进展》、《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如何选择内镜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胃镜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50余篇,主译英文《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日文《食管癌和胃癌的ESD策略与实践》等论著5部,参编参作专业图书7部,其中参编图书《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获“五个一工程”奖。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工作,1995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6年、1999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北京朝阳医院优秀教师。2003年参加抗击SARS的临床一线工作,获突出贡献奖。展开
个人擅长
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胆、胰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展开
  •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吃什么药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多由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治疗药物根据病因及伴随症状决定,有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和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用药各有注意事项。 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等,能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侵蚀,促进黏膜修复,有多项研究表明其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修复有一定帮助。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且儿童使用抑酸及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规范,根据体重等调整合适剂量;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要关注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需密切监测,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根据身体状况适当调整用药方案;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需咨询医生,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后再决定是否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

    2025-10-17 09:53:05
  • 急性胃炎可以喝牛奶吗

    急性胃炎急性期不建议喝牛奶,因其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缓解期可少量饮用低脂或脱脂牛奶补充营养,但对乳糖不耐受者及儿童需谨慎,儿童宜选低乳糖牛奶等。 急性胃炎缓解期可少量饮用低脂或脱脂牛奶 当急性胃炎进入缓解期,可少量饮用低脂或脱脂牛奶,因为牛奶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等。但要注意饮用的量和方式,一次不宜喝太多,可分多次饮用。这是因为缓解期胃黏膜有一定程度的修复,适量的低脂或脱脂牛奶可以补充营养,且相对不容易刺激胃酸过度分泌。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对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即使在缓解期也不适合饮用牛奶,否则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对于儿童急性胃炎患者,在缓解期饮用牛奶更要谨慎,要根据儿童的耐受情况少量给予,且最好选择经过处理的低乳糖牛奶等产品,以避免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影响康复。

    2025-10-17 09:51:54
  • 胃在肚脐眼哪个位置

    胃通常在人体上腹部肚脐眼左上方,位置会因体型、体位、充盈程度等变化,儿童胃位置随年龄有变化,老年人胃位置下移且排空减慢,其位置对疾病诊治有重要意义。 不同人群胃位置的特点 儿童:儿童的胃位置与成人有所不同,婴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出现吐奶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胃的位置逐渐变为倾斜位。 老年人:老年人的胃肌张力降低,胃的位置可能会相对下移,而且胃的排空速度也会减慢。 胃的位置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比如医生通过触诊、影像学检查等判断胃部相关疾病时,会依据胃在肚脐眼左上方这一位置信息来进行分析。

    2025-10-17 09:50:35
  • 拉稀发烧是什么原因

    婴幼儿拉稀发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含食物过敏、饮食不当、气候变化、药物副作用等。轮状病毒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致黄色水样便等;诺如病毒可致成人儿童胃肠炎,易暴发;大肠杆菌可致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沙门氏菌感染有相应症状;食物过敏有特定表现;饮食不当致消化不良;气候变化影响胃肠功能;药物副作用可致肠道菌群失调等。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拉稀发烧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引起腹泻,一般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同时可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40℃左右,病程通常为3-8天。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导致大量婴幼儿发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 2.诺如病毒:可引起成人和儿童的胃肠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如污染的食物、水等。感染诺如病毒后,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也可伴有发热,发热程度一般为低-中度发热,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发病急,病程较短,通常2-3天即可恢复,但易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引起暴发流行。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可为稀便、水样便,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儿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9℃左右。例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可导致肠道分泌增加,引起腹泻,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2.沙门氏菌:进食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可引起肠炎型沙门氏菌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呈黏液便、脓血便或水样便,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更易受影响,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食用某些过敏食物后可出现拉稀发烧的症状。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在食用牛奶或相关奶制品后,可出现腹泻,大便带血或黏液,同时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还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表现。 2.饮食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果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过多油腻食物、添加新的辅食种类过多等,可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泻,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同时可能伴有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通过调整饮食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二)其他因素 1.气候变化: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当天气突然变化,如过冷或过热时,可影响其胃肠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拉稀,同时可能伴有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体温波动在37.5-38℃左右,这种情况在季节交替时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保暖或降温不及时的情况下。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腹泻、发热等不良反应。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这种情况在儿童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他感染性疾病时较为常见,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肠道菌群本身尚未完全建立,更容易受到影响。

    2025-10-16 14:31:41
  • 萎缩性胃炎严重吗

    萎缩性胃炎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判断,从病理变化看,单纯萎缩性胃炎相对较轻,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因程度而异;从临床症状看,无症状或轻症状者较轻,症状重者较重;从不同人群看,年轻患者预后可能较好,老年患者病情复杂,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治疗更复杂,需结合病理、症状、个体情况全面评估以采取合适措施。 一、从病理变化角度 1.单纯萎缩性胃炎:若只是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没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情况,相对来说严重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单纯萎缩性胃炎通过积极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病情进展较为缓慢。例如一些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单纯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规范治疗及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下,病变长期稳定的比例较高。 2.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有一定癌变风险,不过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风险不同。轻度肠上皮化生癌变风险相对较低,据相关研究统计,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每年癌变率约在0.5%左右;中度肠上皮化生癌变风险有所升高,每年癌变率可能达到1%-2%;重度肠上皮化生癌变风险进一步增加。 不典型增生:这是癌前病变,根据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又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不典型增生。低级别不典型增生有一定可逆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逆转,但也有一定概率进展为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癌变风险很高,类似于原位癌,需要高度重视,部分高级别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胃癌。 二、从临床症状角度 1.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萎缩性胃炎:有些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严重程度相对低。比如一些老年人,本身耐受力较强,即使有萎缩性胃炎,症状可能不典型,此时病情严重程度相对局限在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方面。 2.症状较重的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上腹部疼痛较为剧烈、频繁,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情况,这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程度相对较高,需要积极治疗来缓解症状并控制病情进展。 三、从不同人群角度 1.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如果患萎缩性胃炎,若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干预,相对来说预后可能较好。因为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自我修复和对治疗的反应可能相对更敏感。例如年轻患者在确诊萎缩性胃炎后,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戒烟戒酒等,病情容易得到较好控制。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患萎缩性胃炎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即使是单纯的萎缩性胃炎,也可能因为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病情变化相对复杂。而且老年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情况时,癌变风险的管理更为棘手,因为老年患者如果发生癌变,往往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治疗也会面临更多挑战。 3.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会更加复杂。例如伴有糖尿病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血糖控制对胃黏膜修复的影响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使用某些治疗萎缩性胃炎药物时,要关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 总之,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是多因素综合决定的,需要结合病理改变、临床症状以及患者自身的个体情况等全面评估,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和监测措施。

    2025-10-16 14:30: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