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擅长: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胆、胰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00年获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89年到2004年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做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2004年到2005年在日本东京癌研究会病院研修,主攻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现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政副主任。世界胃肠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肿瘤学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学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消化内镜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抗癌之窗等杂志编委。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部985课题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如《69例青年人胃癌临床分析》、《不同胃黏膜病变的细胞增殖变化规律及其意义》、《PCNA、EGFR、TGFRⅠ和TGFR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窦炎症程度和炎症因子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早期胃癌胃镜下诊断方法的进展》、《早期胃癌胃镜下治疗的进展》、《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如何选择内镜诊断和治疗早期胃癌》、《胃镜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等50余篇,主译英文《奈特消化系统疾病彩色图谱》、日文《食管癌和胃癌的ESD策略与实践》等论著5部,参编参作专业图书7部,其中参编图书《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获“五个一工程”奖。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工作,1995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6年、1999年被评为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北京朝阳医院优秀教师。2003年参加抗击SARS的临床一线工作,获突出贡献奖。展开
个人擅长
临床工作20多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能熟练诊治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肝、胆、胰疾病,善于处理涉及多系统的疑难复杂疾病。能熟练操作内镜,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展开
  • 发烧时肠道感染病毒该如何处理

    需密切关注患者体温、精神状态及肠道感染相关症状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鼓励口服补液盐按脱水程度调整,体温未超38.5℃用物理降温,超则考虑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婴幼儿需频观察脱水征象并遵儿科用药规范,老年人注重营养支持且用药谨慎,孕妇慎选药物优先物理降温,持续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不退等加重症状及时就诊。 一、一般处理原则需密切关注患者体温、精神状态及肠道感染相关症状,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稀粥、面条等,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加重肠道负担。二、补液管理肠道感染病毒常伴随腹泻、呕吐等症状,易导致脱水,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盐,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补液量,少量多次服用。若出现明显脱水表现,如尿量显著减少、皮肤弹性差、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三、对症支持对于发热,若体温未超过38.5℃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若体温超过38.5℃或患者因发热出现明显不适,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差异,儿童尤其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剂型,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制剂。四、特殊人群注意1.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肠道感染病毒后更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家长需频繁观察婴幼儿的尿量、精神状态,如发现尿布更换次数减少、囟门凹陷等脱水征象,应立即就医。同时,婴幼儿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自行滥用药物。2.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感染肠道病毒后更易出现营养丢失及电解质失衡,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和易消化营养物质,如瘦肉粥、蔬菜汤等。此外,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退热及缓解肠道症状药物的使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基础疾病。3.孕妇: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发烧时,需谨慎选择退热及对症治疗药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妇产科医生和感染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进行治疗。五、病情监测持续观察体温变化趋势、腹泻或呕吐的频率及性状、精神状态和食欲情况。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频繁呕吐导致无法口服补液、大便带血、腹痛剧烈等症状加重表现,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025-10-16 12:51:42
  • 无痛胃镜难受吗

    无痛胃镜是在普通胃镜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受检者镇静睡眠完成检查,检查时难受程度低,检查后有轻微不适,儿童、老年人及特殊病史人群做无痛胃镜有差异及注意事项,不同人群需关注细节确保检查安全顺利。 一、无痛胃镜的操作原理 无痛胃镜是在普通胃镜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受检者进入镇静、睡眠状态,在毫无知觉中完成胃镜检查。 二、无痛胃镜过程中的感受 1.检查时的感受 在检查过程中,受检者通常不会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因为麻醉药物会抑制神经系统,使得受检者的痛觉传导被阻断,所以一般不会感觉到胃镜进入食管、胃内时的那种恶心、疼痛等不适。不过,部分受检者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的感觉,比如咽部可能会有轻微的异物感,但这种感觉相对较轻。 2.检查后的恢复感受 检查结束后,随着麻醉药物的代谢,受检者会逐渐苏醒。苏醒后的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不适,如头晕、乏力等,但这些症状通常会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消失。 三、不同人群做无痛胃镜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做无痛胃镜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对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麻醉药物的剂量把控,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精确给药。而且,儿童在检查前需要禁食禁水的时间可能会根据年龄有所调整,一般年龄越小,禁食禁水的时间要求相对更严格,以避免在麻醉状态下发生误吸等风险。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在检查前如实告知儿童的病史等情况。 2.老年人 老年人做无痛胃镜时,要充分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因为麻醉药物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需要在检查前对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进行评估。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检查后也要加强对老年人的观察,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要注意防止出现头晕等情况导致摔倒等意外发生。 3.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受检者,做无痛胃镜时要警惕麻醉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呼吸监测。有肝脏疾病的受检者,由于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要注意麻醉药物的代谢情况,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有精神疾病病史的受检者,在使用麻醉药物时要谨慎评估,因为可能会与既往的精神疾病状态产生相互作用。 无痛胃镜相对来说给受检者带来的难受程度是比较低的,不过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的生理、病理等特点,在做无痛胃镜时需要特别关注相关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的安全顺利进行。

    2025-10-16 12:50:43
  • 急性肠胃炎一般几天好

    急性肠胃炎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一般轻的1-3天好转,重者或特殊人群(儿童、老人、有基础病者)延长,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治疗措施影响恢复时间,恢复中要饮食调整(1-2周逐步正常)、充分休息(2-7天甚至更久)。 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是由轻度饮食不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轻度腹痛、腹泻等,通过适当的调整和简单治疗,通常1-2天即可缓解。但如果是由严重细菌感染等导致的急性肠胃炎,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呕吐、频繁腹泻、高热等较严重症状,恢复时间可能需要3-7天甚至更久。 个体差异 儿童: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对疾病的耐受和恢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患急性肠胃炎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恢复相对较慢,且需要更加密切的关注,因为儿童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例如,幼儿急性肠胃炎可能需要2-5天甚至更长时间恢复,且在恢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脱水。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和机体的代偿能力下降。老年人患急性肠胃炎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而且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恢复时间可能在3-7天或更久,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急性肠胃炎时,身体的代谢和恢复能力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并且需要在治疗急性肠胃炎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 治疗措施: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缩短恢复时间。例如,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对于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等,都有助于加快恢复。如果能在发病后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一般可以使恢复时间缩短。 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在急性肠胃炎恢复期间,饮食调整非常重要。开始时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但仍要保持饮食的清淡和易消化,一般需要1-2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休息:患病期间需要充分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疾病和恢复。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充足的休息都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一般建议休息2-7天甚至更久,具体根据病情和个体恢复情况而定。 总之,急性肠胃炎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正确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可以促进恢复,缩短病程。

    2025-10-16 12:48:48
  • 喝猕猴桃汁能够预防便秘吗

    猕猴桃汁可预防便秘,因其富含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水膨胀增粪便体积,不溶性膳食纤维刺激肠道蠕动促排便,有临床观察显示其能降低便秘发生率但效果有个体差异,不同人群饮用需注意,儿童适量、成年人有胃肠道疾病慎饮、老年人注意温度和慢性病等,且饮用猕猴桃汁不能替代良好生活方式,要选新鲜自制的。 一、猕猴桃汁预防便秘的相关成分及作用机制 猕猴桃富含膳食纤维,包括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可吸水膨胀,增加粪便体积;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粪便排出。有研究表明,每100克猕猴桃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2.6克左右,这种丰富的膳食纤维含量是猕猴桃汁可能预防便秘的物质基础。 二、猕猴桃汁预防便秘的效果证据 多项临床观察研究发现,经常饮用适量猕猴桃汁的人群,便秘发生率相对较低。例如,一项针对不同人群持续饮用猕猴桃汁一段时间的研究显示,饮用猕猴桃汁8周后,参与研究人群的肠道蠕动频率有所增加,粪便干结情况得到改善。不过,其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三、不同人群饮用猕猴桃汁预防便秘的情况 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儿童有便秘倾向,可适量饮用猕猴桃汁,但需注意避免过量,因为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过量饮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比如3-12岁儿童,每次饮用猕猴桃汁量控制在50-100毫升较为适宜。 成年人:成年人生活方式多样,对于长期久坐、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成年人,饮用猕猴桃汁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蠕动,预防便秘。但如果成年人本身有严重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活动期等,饮用猕猴桃汁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猕猴桃汁可能会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 老年人: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发生便秘。饮用猕猴桃汁可以作为一种辅助预防便秘的方式,但要注意饮用温度适中,避免过凉或过热的猕猴桃汁刺激胃肠道。同时,老年人如果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注意选择低糖型猕猴桃汁或控制饮用量,因为部分猕猴桃汁可能含有一定糖分。 四、饮用猕猴桃汁预防便秘的注意事项 虽然猕猴桃汁对预防便秘有一定帮助,但不能完全替代良好的生活方式,还需要配合充足的水分摄入、适量的运动等。 要选择新鲜的猕猴桃制作果汁,避免饮用添加了过多添加剂的市售猕猴桃汁饮料,因为市售饮料可能含有额外的糖分、防腐剂等,不利于健康。

    2025-10-16 12:46:33
  • 连续几天肚子咕咕叫并且拉稀放屁应如何处理

    连续几天肚子咕咕叫、拉稀放屁可能与肠道感染、饮食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等相关需结合情况判断,一般处理要调整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补充水分保证充足、观察症状变化,特殊人群中儿童警惕脱水饮食需精细,老人关注基础疾病和饮食逐步过渡,孕妇谨慎用药及重视脱水。 一、初步原因分析 连续几天肚子咕咕叫、拉稀放屁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原因包括肠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生冷、油腻或刺激性食物)、肠道功能紊乱等。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若伴随发热、血便、剧烈腹痛等症状,需警惕严重情况。 二、一般处理措施 (一)调整饮食 1.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可优先食用米粥、软面条、馒头等主食,此类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肠道负担。避免进食油炸食品、辣椒、冷饮等刺激性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2.控制进食量: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减轻肠道消化压力,帮助肠道逐步恢复正常功能。 (二)补充水分 1.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拉稀易导致身体失水,需多饮用温开水,也可适当饮用淡盐水,以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 (三)观察症状变化 密切关注拉稀频率、粪便性状、是否伴有发热及腹痛程度等。若拉稀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或出现精神萎靡(儿童)、脱水表现(如口干、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1.警惕脱水风险:儿童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拉稀易引发脱水,需密切观察儿童尿量、精神状态。若婴儿每日尿量明显减少、囟门凹陷、哭闹无泪等,提示脱水,应立即就医。 2.饮食需精细:婴儿喂养时,若为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调整;人工喂养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减轻肠道消化负担。 (二)老年人群 1.关注基础疾病: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拉稀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需留意是否出现乏力、心悸等电解质紊乱表现。若伴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拉稀后需更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 2.饮食逐步过渡: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调整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加重肠道不适。 (三)孕妇群体 1.谨慎处理用药问题:孕妇出现拉稀情况需谨慎用药,优先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重视脱水影响:孕妇脱水可能影响胎儿血供等,需格外关注自身补水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6 12:43: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