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娟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乳腺保乳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以及乳腺癌全切后的重建。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贾卫娟,女,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乳腺外科副主任。目前任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乳腺病防治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委。英国Cardiff大学访问学者。从事乳腺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专攻乳腺疾病单病种,特长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各种乳腺癌根治术,及乳房切除术后假体再造手术;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多次去美国和欧洲的参加国际乳腺癌学术会议和交流,并多次在国内的学术会议上发言。主持和参加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加编写了《乳腺癌内科治疗》和《乳腺癌保乳治疗》,作为编委参加编写《妇科内分泌疾病检查项目及应用》和《小分子RNA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专著。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保乳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以及乳腺癌全切后的重建。展开
  • 什么是乳腺不典型恶性肿瘤

    乳腺不典型恶性肿瘤是病理具细胞异型等介于良恶间的病变,发病与遗传如BRCA1/BRCA2突变、激素水平失衡相关,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等但无特异性,靠病理活检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需综合情况,年轻患者关注术后生育等,老年患者术前评脏器功能术后管基础病,有遗传病史患者亲属需筛查。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乳腺不典型恶性肿瘤是乳腺组织中呈现出介于良性病变与典型恶性肿瘤之间特征的肿瘤病变。其病理上表现为细胞形态存在异型性,比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细胞核异常增大、染色加深等,但尚未完全具备典型恶性肿瘤的所有侵袭性及转移特征,组织结构也有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未达到典型恶性肿瘤的破坏性结构改变程度。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乳腺不典型恶性肿瘤的风险,例如BRCA1/BRCA2等基因的突变,会使个体细胞的调控机制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乳腺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增加发展为不典型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二)激素水平 体内激素水平的失衡,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干扰乳腺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过程。长期处于高雌激素环境下,乳腺细胞发生不典型改变的概率会有所升高。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乳腺部位的肿块,肿块质地、边界等表现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性状等无特异性;还可能有乳房局部疼痛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均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依据症状来确诊。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病理活检,通过对乳腺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制片、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医生依据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的不典型表现来判断是否为乳腺不典型恶性肿瘤,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治疗原则 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如病变范围、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决定。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乳房的外观形态,而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全身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考虑术后对内分泌功能等的影响;有相关遗传病史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及进行遗传咨询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除关注肿瘤本身的治疗外,还需关注术后对生育、内分泌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术后可能需要进行激素水平监测及心理疏导,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身体变化。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风险在可耐受范围内。术后要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及伤口的护理,预防并发症。 (三)有遗传病史患者 此类患者的亲属也有较高的患病风险,需进行遗传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025-10-14 15:25:42
  • 怎么可以防止乳房下垂

    保持乳房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实现;佩戴合适胸罩,依不同人群选合适类型;坚持胸部肌肉锻炼,不同年龄调整方式强度;注意日常姿势,纠正含胸弯腰等不良姿势;避免过度暴晒,减少紫外线对乳房皮肤伤害;孕期哺乳期特殊护理,孕期选合适胸罩,哺乳期正确哺乳及护理。 佩戴合适的胸罩 选择合适尺码和支撑性好的胸罩非常重要。胸罩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乳房提供外部支撑,减轻乳房下垂的趋势。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型的人群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胸罩。例如,哺乳期女性乳房会有变化,应选择专门为哺乳期设计的、宽松且支撑力适中的胸罩;成年女性在日常活动时,应根据乳房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杯型和肩带宽度的胸罩,肩带过细容易滑落,影响支撑效果,而合适的肩带宽度可以更好地分散乳房重量。 坚持胸部肌肉锻炼 锻炼胸部肌肉可以增强乳房周围组织的支撑能力。常见的胸部锻炼动作有俯卧撑、哑铃飞鸟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锻炼方式和强度应有所调整。年轻人可以较频繁地进行胸部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俯卧撑练习,每次做3-4组,每组10-15个;而中老年人群可以选择相对较温和的方式,如坐姿推胸等,逐渐增强胸部肌肉力量,从而更好地维持乳房的位置,减少下垂风险。 注意日常姿势 不良的姿势如含胸、弯腰等会增加乳房下垂的可能性。无论是站、坐还是走,都应保持良好的姿势。例如,站立时要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坐着时要保持脊柱挺直,肩膀放松,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每工作1-2小时就应起身活动一下,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来纠正不良姿势,这有助于维持乳房周围的正常生理结构,防止下垂。 避免过度暴晒 紫外线会损伤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而乳房皮肤也需要保护。长时间过度暴晒会使乳房皮肤老化,弹性下降,增加下垂的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应注意防晒,尤其是夏季或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可以通过涂抹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等方式来减少紫外线对乳房皮肤的伤害。例如,选择防晒指数合适的防晒霜,在外出前15-30分钟涂抹于乳房暴露部位,同时搭配防晒衣等进行防护。 孕期哺乳期的特殊护理 孕期和哺乳期是乳房变化较大的时期,更要注意防止下垂。孕期应选择合适的孕妇胸罩,随着乳房的增大及时调整尺码。哺乳期要正确哺乳,两侧乳房应交替喂养,每次哺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左右,避免一侧乳房过度充盈加重下垂风险。同时,哺乳后可以用温毛巾轻轻擦拭乳房,保持清洁,并且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胸部按摩,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乳房组织。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患有乳腺疾病等,在孕期和哺乳期更要遵循医生的特殊指导来进行乳房护理。

    2025-10-14 15:24:16
  • 乳腺检查4A是什么意思

    乳腺检查4A属于BI-RADS4类中相对偏向良性、恶性概率2%-10%的情况,需进一步评估,包括活检或密切随访,其在超声、钼靶有相应表现,不同人群育龄女性、中老年女性、有乳腺病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乳腺检查4A的定义 乳腺检查4A属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中的分类,BI-RADS4类表示可疑恶性病变,4A类是其中相对偏向良性的一种情况,其恶性概率一般在2%-10%之间。 二、进一步评估建议 活检:通常需要进行活检来明确病变性质,活检的方法包括空心针穿刺活检等。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是确定病变良恶性的金标准。例如,空心针穿刺活检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取组织样本,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 密切随访:如果患者暂时不适合立即活检等操作,也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内密切随访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间隔3-6个月进行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是否有变化。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等不适合马上进行有创检查的特殊人群,密切随访尤为重要,因为可以在病变有变化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但也要充分评估随访过程中的风险。 三、相关病变特点及意义 超声表现:在乳腺超声下,4A类病变可能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但相对4B、4C类来说,恶性特征相对不那么典型,可能回声不均匀等,但这些表现也不是绝对的,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比如,一个边界稍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乳腺结节,可能属于4A类,需要进一步评估。 钼靶表现:在乳腺钼靶检查中,4A类病变可能表现为局部密度增高影,边缘可能有轻度毛刺等,但也不如恶性病变那样典型的恶性征象。对于一些乳腺腺体较致密的女性,钼靶检查可能需要结合超声等其他检查手段来综合评估。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影响乳腺病变的表现。在评估乳腺4A类病变时,要考虑到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活检等操作的时间选择可能需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尽量选择在月经结束后1周左右进行相关检查,以减少激素对检查结果判断的干扰。 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乳腺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增加。对于中老年女性的乳腺4A类病变,应更加积极地考虑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措施,因为相对年轻女性来说,恶性病变的可能性相对更高一些,但也要兼顾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等。 有乳腺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如乳腺纤维瘤等,此次检查出现4A类病变,需要更加仔细地评估病变与既往病史的关系,可能需要更频繁地随访或更早地进行活检等操作,因为有既往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乳腺病变时,情况相对复杂,需要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

    2025-10-14 15:23:26
  • 吸奶器把乳头吸肿大了怎么回事

    乳头肿大原因有吸奶器使用参数不当(吸力过大、时长过长)及个体乳头敏感性差异,应对可调整吸奶器参数、局部冷敷、保持乳头清洁干燥,哺乳期女性需重视吸奶器正确使用且乳头肿大无缓解等异常尽快就医,乳头特殊状况人群用前咨询医生并密切观察乳头反应。 一、乳头肿大的原因分析 (一)吸奶器使用参数不当 1.吸力过大:吸奶器的吸力设置若超出乳头可承受范围,强大的负压会使乳头组织受到过度牵拉与挤压,破坏乳头局部的正常血液循环及组织稳态,导致乳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等成分渗出,引发乳头水肿肿大。例如,部分新手妈妈不了解吸奶器吸力调节,直接使用较大档位,就易出现此情况。 2.使用时长过长:长时间持续使用吸奶器时,乳头持续处于被吸引状态,局部组织持续受压,新陈代谢受影响,血液回流受阻,进而造成乳头肿胀。一般正常使用吸奶器单次不宜超过20分钟,超过则可能增加乳头肿大风险。 (二)个体乳头敏感性差异 不同哺乳期女性乳头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女性乳头组织相对娇嫩,更易因吸奶器的作用出现肿大反应。比如一些乳头皮肤较薄、神经末梢丰富的女性,在使用吸奶器时就更容易因机械刺激出现乳头肿大情况。 二、应对及缓解措施 (一)调整吸奶器使用参数 立即停止当前不当操作,重新调节吸奶器的吸力档位至合适水平,一般从较低档位开始逐渐调整,找到能有效吸奶又不损伤乳头的合适吸力值;同时缩短单次使用吸奶器的时长,避免乳头持续处于过度刺激状态。 (二)局部冷敷处理 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温度不宜过低,以防冻伤乳头),轻柔敷于肿大的乳头部位,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局部血管,减少血液渗出,从而减轻乳头水肿,缓解肿大状况。 (三)保持乳头清洁干燥 用温和的清水轻柔清洗乳头,清洗后确保乳头充分干燥,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清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进一步刺激肿大的乳头。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是吸奶器的主要使用者,需高度重视吸奶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要定期学习吸奶器的规范操作,根据自身乳头状况及时调整吸奶器参数。若乳头肿大情况持续2-3天无明显缓解,或伴有乳头疼痛加剧、乳头破损、发热等症状,应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避免因延误导致乳腺炎等更严重的乳腺问题,影响母乳喂养及自身健康。 (二)乳头特殊状况人群 对于本身乳头存在皲裂、炎症等基础问题的女性,使用吸奶器时出现乳头肿大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在使用吸奶器前应咨询医生建议,选择更温和的吸奶方式或辅助工具,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乳头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障乳头及乳腺健康。

    2025-10-14 15:21:23
  • 乳房摸上去有硬块正常吗

    乳房摸上去有硬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情况,生理性的如青春期女性因发育、孕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出现的硬块一般正常,定期观察即可;病理性的有乳腺纤维腺瘤(青年女性单发、边界清、活动好)、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年女性多发、与月经周期有关)、乳腺癌(中老年或年轻化女性、边界不清、活动差等),发现硬块都应及时就医,医生通过检查明确性质,再对病理性的进行相应规范治疗,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老年女性发现硬块更要重视及时就医。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乳房开始发育,可能会摸到硬块,这是因为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乳腺组织增生所致。一般随着青春期发育成熟,硬块会逐渐消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例如,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多数青春期乳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硬块会随时间自行缓解。 孕期女性: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改变,为泌乳做准备,乳腺组织增生,也可能摸到硬块。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是为产后哺乳做准备,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观察硬块有无其他异常变化。 病理性硬块 乳腺纤维腺瘤:常见于青年女性,多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晰、活动度好。这是由于乳腺纤维细胞对雌激素敏感性异常增高引起,有一定的发生概率,临床研究显示其好发于18~25岁女性群体。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肿块常为多发性,可累及双侧乳房,肿块大小不一,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后缩小、变软。其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乳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乳腺癌的硬块一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可能伴有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据癌症登记机构数据统计,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之一。 当发现乳房有硬块时,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等检查来明确硬块性质。对于青春期和孕期的生理性硬块,定期观察即可;对于病理性硬块,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规范治疗。例如乳腺纤维腺瘤若肿块较大或有恶变倾向需手术切除;乳腺囊性增生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辅助治疗等;乳腺癌则需根据分期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发现乳房硬块,要特别注意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评估,因为孕期特殊的生理状态需要谨慎对待相关检查和治疗手段的选择;老年女性发现乳房硬块时,由于其机体机能下降,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更要重视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为老年女性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重大。

    2025-10-14 15:20: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