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逢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手术等,主要是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学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苏逢锡,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苏教授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腺癌人性化治疗方面在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在国内首先开展“Fisher保乳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国内首先开展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首先报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研究成果,并把该成果用于临床,保腋窝率达42%~57%。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省内外有很高影响力的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曾多次前往美国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哈佛大学血液研究中心、佛罗里达州坦帕H Lee Moffitt 癌症中心和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综合乳腺中心学习交流。 目前正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1项;近5年在国内和国际级杂志发表研究论著30多篇,其中10多篇被SCI收录。参与多项全国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举办多届国家级“现代乳腺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及主持举办广东乳腺病研讨会和主办多届“广州乳腺癌研讨会”,推广保乳保腋窝等新技术及增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手术等,主要是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学治疗等。展开
  • 乳房一边疼痛是怎么回事

    乳房有一些疼痛,小形状的小肉在里面很快,可能是乳腺增生,其中乳房疼痛通常表现为胀痛或刺痛,会影响一个或两个乳房,一边比另一边多。如果在月经前后出现乳房疼痛的症状,有硬块,可能与乳腺增生有一定的关系,最好是去医院做乳透或者B超的检查。经过检查,如果是乳腺增生引起的,现在可以服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的同时,进行局部的理疗治疗,在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乳房周围的清洁卫生,保持心情舒畅。经常吃海带、桔子、桔饼、牡蛎等具有行气散结功能的食物,避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

    2025-04-01 01:12:14
  • 乳腺癌开刀后癌细胞扩散了怎么办

    如果出现了病情的转移或者扩散等,那考虑风险是比较大的,需要积极观察是否有抵抗力差,或者身体虚弱等,一般手术活是会有一定的风险的,所以应该观察一段时间,也可能不足半年的,但是主要还是看一下患者的精神状况和抵抗力等,建议积极加强营养。乳腺癌患者现在的重点是预防疾病的复发。最好使用中医药物口服外用综合的治疗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从改善体质入手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复发的作用。还可以采取中医食疗的方式,改善体质,预防复发,如弥猴桃根炖肉等。

    2025-04-01 01:12:13
  • 乳腺增生可以吃大豆异黄酮吗

    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流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学习和把握乳房自我检查方法,养成每月1次的乳房自查习惯。已绝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乳房自查。会加重乳腺增生的症状的。如果有乳腺增生的话,还是不要吃大豆异黄酮,由于大豆异黄酮,又称为植物性激素,而乳腺增生形成的病因就是由于人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水平失调引起的,大豆异黄酮吃多了会加重性激素的紊乱和失衡。所以尽量不要食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习惯,调整好节奏,保持心情愉快。

    2025-04-01 01:12:13
  • 想知道乳腺纤维腺病是什么

    医学上没有乳腺纤维腺病。最近的是乳腺纤维腺瘤,属于良性乳腺肿瘤,其特点是表面光滑度逐渐增加,活性良好。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如果出现乳房疼痛和不适症状,一般不考虑乳房纤维腺瘤,乳腺增生更有可能。因此,建议提供更详细的检查数据,更有利于诊断和下一步治疗。它是乳腺增生的一种临床表现,特别是对于在月经前期可能有这种症状的患者。许多患者,特别是那些症状轻微的患者,在月经后会逐渐改善胸痛症状。建议进一步诊断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接受乳腺超声治疗。

    2025-04-01 01:12:13
  • 乳腺手术多久可以洗澡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一般都会进行手术切除,如果伤口已经愈合就可以洗澡。做完手术后只要保证伤口不碰水,就可以洗澡。三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一般在术后十天就可以洗澡了。否则会引起伤口感染,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多吃些新鲜水果和疏菜,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的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提高免疫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

    2025-04-01 01:12: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