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逢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手术等,主要是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学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苏逢锡,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苏教授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腺癌人性化治疗方面在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在国内首先开展“Fisher保乳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国内首先开展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首先报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研究成果,并把该成果用于临床,保腋窝率达42%~57%。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省内外有很高影响力的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曾多次前往美国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哈佛大学血液研究中心、佛罗里达州坦帕H Lee Moffitt 癌症中心和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综合乳腺中心学习交流。 目前正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1项;近5年在国内和国际级杂志发表研究论著30多篇,其中10多篇被SCI收录。参与多项全国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举办多届国家级“现代乳腺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及主持举办广东乳腺病研讨会和主办多届“广州乳腺癌研讨会”,推广保乳保腋窝等新技术及增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手术等,主要是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学治疗等。展开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会引发潮热、骨质疏松、关节疼痛、血脂异常、情绪变化等副作用,潮热与内分泌治疗改变激素水平及生活方式有关,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等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因雌激素水平降低所致,绝经后女性等风险更高;关节疼痛影响关节活动,与内分泌治疗对关节周围组织代谢影响有关;血脂异常由内分泌治疗药物对脂质代谢影响引起,有相关病史等生活方式的患者风险更高;情绪变化与内分泌治疗改变激素水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有关,女性患者等更易出现,这些副作用均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等。 一、潮热 表现及影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面部、颈部及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部分患者会频繁发作,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尤其在夜间可能导致患者惊醒,长期的潮热还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 相关因素及人群差异:与内分泌治疗改变体内激素水平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更易出现,年轻患者相对较少,但也有个别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高温环境、剧烈运动、饮酒、喝咖啡等可能加重潮热症状。 二、骨质疏松 表现及影响: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风险。患者可能没有明显早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折可能发生在轻微外力下,如咳嗽、弯腰等情况。 相关因素及人群差异:雌激素水平降低是主要原因,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因为本身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就下降,再加上内分泌治疗进一步抑制雌激素,而年轻女性若接受内分泌治疗,也需关注骨密度变化。有既往骨质疏松病史、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患者风险更高。 三、关节疼痛 表现及影响: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影响关节活动功能,如手指关节、膝关节等部位,导致日常活动受限,像上下楼梯、握拳等动作困难,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关因素及人群差异:与内分泌治疗对关节周围组织代谢等影响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均可发生,一般女性患者相对更易关注到关节症状,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使用过度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疼痛加重情况。 四、血脂异常 表现及影响:可能引起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升高,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动脉粥样硬化等,需要定期监测血脂情况来评估心血管健康风险。 相关因素及人群差异:内分泌治疗药物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是主要原因,有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时血脂异常的风险可能更高,不同年龄患者均需关注,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需尤其重视。 五、情绪变化 表现及影响: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情绪变化会相互影响,抑郁、焦虑等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相关因素及人群差异:内分泌治疗改变激素水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不同年龄患者都可能发生,女性患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可能相对更敏感,有既往心理疾病史、生活事件刺激等情况的患者更易出现情绪波动。

    2025-10-10 12:04:55
  • 乳腺增生和小叶增生有区别吗

    乳腺增生涵盖范围广,小叶增生是其一种具体类型,病理表现上乳腺增生有多种病理改变,小叶增生聚焦小叶区域;临床表现上两者症状有相似处,小叶增生疼痛与月经周期关系更密切,结节分布有特点;发病机制都与内分泌激素失衡相关,年龄因素相似;诊断靠超声、钼靶等检查综合判断,两类人群都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乳腺情况。 病理表现方面 乳腺增生涵盖的范围较广,可能涉及乳腺腺体不同部位的多种病理改变,包括乳腺导管扩张、囊肿形成等多种情况。而小叶增生主要聚焦在乳腺小叶区域,病理上主要体现为小叶内的腺泡、导管等结构的异常增生、形态改变等。例如,通过乳腺病理活检可以观察到,乳腺增生可能在导管系统有明显的上皮增生情况,而小叶增生则是以小叶内的细胞数量增多、排列紊乱为主要的病理特征表现。 临床表现方面 两者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能出现乳房胀痛、结节或肿块等表现。但小叶增生相对更有其特点,一般来说小叶增生引起的乳房疼痛可能与月经周期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在月经前疼痛往往会加重,月经后缓解。而乳腺增生的疼痛表现可能相对更多样化,除了与月经周期相关外,还可能受情绪、劳累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乳房触及的结节或肿块方面,小叶增生的结节通常可能更局限于小叶区域,而乳腺增生的结节可能分布范围更广,可涉及乳腺的不同象限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方面 两者的发病都与内分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平衡失调。但在具体的影响因素上可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比如,对于有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更易诱发乳腺增生包括小叶增生。不过,从整体的内分泌调节角度来看,两者的发病核心都是内分泌激素的失衡导致乳腺组织的异常增生。在年龄因素上,两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较为常见,这与这个年龄段女性的内分泌功能特点相关,此阶段女性的雌激素分泌相对活跃,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情况从而引发乳腺增生或小叶增生。 诊断方法方面 两者主要通过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等进行辅助诊断。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小叶及腺体的结构情况,对于小叶增生可以观察到小叶内的回声改变等特征;乳腺钼靶检查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优势,在诊断乳腺增生包括小叶增生时,都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这些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医生会根据检查中发现的乳腺组织的结构、回声等情况来区分是单纯的乳腺增生还是小叶增生等具体类型。 对于患有乳腺增生或小叶增生的人群,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同时,要定期进行乳腺的自我检查以及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乳腺的状况。尤其是中青年女性,更要关注自身乳腺健康,若出现乳房异常的疼痛、肿块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如孕期、哺乳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较大,更要密切观察乳腺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处理,因为此阶段激素水平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乳腺增生或小叶增生的病情变化。

    2025-10-10 12:04:25
  • 乳晕颜色深是怎么回事

    乳晕颜色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如青春期发育、怀孕哺乳;病理因素如内分泌疾病(垂体、甲状腺疾病)、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卵巢肿瘤等);生活方式因素如摩擦刺激、紫外线照射;还有个体差异。若乳晕颜色异常加深伴其他不适需就医,日常可通过选合适内衣、注意乳房防晒维护乳晕正常颜色。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与发育 青春期开始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分泌增加,会刺激乳晕部位的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导致乳晕颜色逐渐加深,这是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一般在10-12岁左右开始出现,随着身体发育成熟,乳晕颜色会趋于相对稳定,但不同个体发育进程有差异,部分人群可能持续到20岁左右。 (二)怀孕与哺乳 女性怀孕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大幅升高,除了促进乳腺发育为哺乳做准备外,也会促使乳晕部位的黑色素进一步沉积,导致乳晕颜色明显加深,这是为产后哺乳做的生理准备,一般在孕期3-4个月左右开始显现,分娩后部分女性乳晕颜色可能会有所减退,但很难恢复到孕前完全未孕时的状态。哺乳期由于持续的激素影响以及婴儿吸吮等刺激,乳晕颜色可能会维持在较深的状态。 二、病理因素 (一)内分泌疾病 1.垂体疾病:垂体腺瘤等垂体疾病可能会影响激素的分泌调节,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影响乳晕部位黑色素的代谢,引起乳晕颜色加深。例如垂体泌乳素瘤患者,除了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泌乳等症状外,也可能伴有乳晕颜色改变。 2.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的代谢率降低,激素调节失衡,可能会间接影响乳晕部位的色素沉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导致乳晕颜色异常加深。 (二)其他疾病 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也会出现乳晕颜色加深的情况。此外,卵巢肿瘤等妇科疾病,若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异常,也可能引起乳晕颜色改变。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摩擦刺激 长期穿着过于紧身、粗糙的内衣,或者频繁的乳房局部摩擦,如剧烈运动时乳房与衣物的反复摩擦等,会刺激乳晕部位的皮肤,导致黑色素沉积,使乳晕颜色逐渐变深。例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且穿着不合适内衣的人群,乳晕颜色加深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紫外线照射 过度暴露在阳光下,乳晕部位的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会激发黑色素细胞分泌更多黑色素,长期下来会使乳晕颜色变深。尤其是在没有采取防晒措施的情况下,长时间户外活动的人群,乳晕颜色受紫外线影响更为明显。 四、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基因差异,这会导致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和对激素等因素的反应不同,从而使得乳晕颜色深浅存在个体差异。例如有些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的生理、病理或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乳晕颜色天生就相对较深,这属于正常的个体差异范畴。 如果发现乳晕颜色异常加深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月经紊乱、异常阴道出血、视力改变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病理因素的可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内衣,注意乳房部位的防晒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乳晕的正常颜色状态。

    2025-10-10 12:03:51
  • 乳腺结节饮食禁忌吃什么

    乳腺结节患者需注意避免高盐、辛辣刺激性、含咖啡因、油炸食品及饮酒,高盐饮食影响水盐代谢,辛辣刺激可能致内分泌失调,咖啡因影响雌激素代谢,油炸食品易致肥胖增加风险,饮酒加重肝脏负担并干扰激素平衡,均对乳腺结节不利。 一、避免高盐食物 1.原因及影响:高盐饮食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水盐代谢平衡,乳腺结节患者若长期摄入过多高盐食物,可能加重身体的水肿等情况,对乳腺局部的内环境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像咸菜、腌肉等这类高盐食品应尽量避免食用。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或本身存在水钠潴留风险的乳腺结节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高盐食物的摄入,因为这部分人群对盐摄入的耐受性更差,高盐饮食可能进一步影响乳腺结节相关的内分泌及局部组织状态。 二、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 1.原因及影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可能会刺激机体的神经系统,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内分泌失调与乳腺结节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乳腺结节相关症状加重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结节患者,由于其本身内分泌相对活跃,辛辣食物的刺激可能更易引发乳腺组织的异常反应;而对于有乳腺结节且伴随月经不调等内分泌紊乱情况的女性,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调节内分泌,从而可能对乳腺结节的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三、控制含咖啡因食物的摄入 1.原因及影响:咖啡、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其中的咖啡因可能会影响雌激素的代谢。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咖啡因可能会改变体内雌激素的水平,而雌激素水平的波动与乳腺结节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对于有乳腺结节的女性,尤其是每日饮用较多咖啡的人群,适当控制含咖啡因食物的摄入可能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相对稳定。例如,每日咖啡因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00毫克以内,相当于一杯普通咖啡的含量,过度摄入可能增加乳腺结节相关不适的发生概率。 四、减少油炸食品摄取 1.原因及影响:油炸食品通常含有较高的油脂和热量,长期食用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乳腺结节的一个危险因素,肥胖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功能,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进而刺激乳腺组织,增加乳腺结节发生病变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结节患者,尤其是中年女性,由于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更易因油炸食品摄入过多而发胖,所以更应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取。一般建议每周油炸食品的食用次数不超过2次,每次食用量也不宜过多,以降低因肥胖带来的乳腺结节相关风险。 五、避免饮酒 1.原因及影响: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肝脏进行代谢,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同时酒精还可能干扰体内激素的平衡。有研究发现,长期饮酒的女性患乳腺结节的风险较不饮酒者有所增加,而且饮酒量越多,风险可能越高。对于有乳腺结节的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应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对乳腺组织的刺激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激素水平,还可能对乳腺细胞的正常代谢产生不良作用。例如,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乳腺结节的生长或恶化,所以为了乳腺健康,必须严格戒酒。

    2025-10-10 12:03:27
  • 乳腺导管瘤没有溢液严重吗

    乳腺导管瘤没有溢液时的严重程度需综合肿瘤本身特点(如大小、形态、生长速度)及恶变风险(如家族病史、患者年龄性别等)多因素评估,肿瘤小、形态规则、生长缓慢等时相对不严重,反之则严重,要定期检查密切监测。 一、从肿瘤本身特点看 1.肿瘤大小与形态 如果乳腺导管瘤体积较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即使没有溢液,相对来说可能病情进展较缓慢,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例如通过乳腺超声检查发现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这种情况下一般风险相对较小。但如果肿瘤体积较大,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即使没有溢液,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有恶变的可能,相对更严重。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年轻患者(如20-30岁)的乳腺导管瘤,即使没有溢液,若出现上述不良形态表现,也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年轻患者乳腺组织相对活跃,肿瘤可能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而中老年患者的乳腺导管瘤,即使没有溢液,肿瘤发生恶变的概率相对年轻患者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仍不能忽视肿瘤形态等因素对严重程度的影响。 2.肿瘤生长速度 如果乳腺导管瘤生长速度缓慢,即使没有溢液,其严重程度相对较低。可以通过定期乳腺超声复查,观察肿瘤大小变化情况来判断生长速度。如果在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肿瘤大小基本无变化,提示生长缓慢,病情相对稳定。但如果肿瘤在短时间内(如3个月内)明显增大,即使没有溢液,也需要警惕恶变等情况,严重程度相对升高。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女性,乳腺导管瘤可能受内分泌等因素影响生长速度加快,即使没有溢液,也需要更加重视。 二、从恶变风险角度 1.一般情况 大多数乳腺导管瘤是良性的,没有溢液时,恶变风险相对部分有溢液的情况可能会低一些,但不是绝对的。有研究表明,乳腺导管瘤是否恶变并不完全与溢液相关,一些没有溢液的乳腺导管瘤也可能发生恶变。例如一些遗传性乳腺疾病相关的乳腺导管瘤,即使没有溢液,由于其遗传背景,恶变风险相对普通人群可能更高。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即使乳腺导管瘤没有溢液,也需要更加严密监测,因为家族遗传因素会增加恶变的潜在风险,严重程度相对增加。 不同性别在乳腺导管瘤恶变风险上,虽然乳腺导管瘤多见于女性,但男性也可能发生,男性乳腺导管瘤即使没有溢液,恶变风险相对女性可能更高,因为男性乳腺组织相对少,肿瘤发生变化时更难早期发现,所以相对更严重。 2.病史因素 如果患者既往有其他乳腺相关不良病史,如曾经有过乳腺不典型增生等情况,那么即使现在乳腺导管瘤没有溢液,其恶变风险也会升高,严重程度增加。例如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的患者,乳腺导管瘤发生恶变的概率比没有既往乳腺病史的患者要高,需要更频繁地进行乳腺检查,如乳腺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密切监测病情。 总之,乳腺导管瘤没有溢液时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肿瘤本身的大小、形态、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定期进行乳腺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2025-10-10 12:02: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