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逢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手术等,主要是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学治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苏逢锡,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工作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苏教授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腺癌人性化治疗方面在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在国内首先开展“Fisher保乳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国内首先开展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在《中华外科》杂志上首先报告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研究成果,并把该成果用于临床,保腋窝率达42%~57%。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省内外有很高影响力的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曾多次前往美国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哈佛大学血液研究中心、佛罗里达州坦帕H Lee Moffitt 癌症中心和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综合乳腺中心学习交流。 目前正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1项;近5年在国内和国际级杂志发表研究论著30多篇,其中10多篇被SCI收录。参与多项全国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举办多届国家级“现代乳腺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及主持举办广东乳腺病研讨会和主办多届“广州乳腺癌研讨会”,推广保乳保腋窝等新技术及增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展开
个人擅长
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手术等,主要是保乳手术、内分泌、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学治疗等。展开
  • 如何增大乳房

    增大乳房方法分为非手术与手术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非手术含健康饮食保证均衡营养、针对性锻炼胸部肌肉、穿戴合适胸罩,手术有假体隆胸可较快增大但有风险、自体脂肪隆胸具生物相容性但可能需多次移植,特殊人群中未成年人不宜刻意增大、孕妇哺乳期避免相关操作、有严重基础疾病者需控病后经评估再定。 一、非手术方法 1.健康饮食:保证均衡营养摄入,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奶制品、坚果等。蛋白质是乳腺组织的重要构成成分,脂肪可为乳房提供基本的体积支撑,有研究显示合理的营养搭配有助于维持乳房正常生理结构的基础物质供应。 2.针对性锻炼:进行胸部肌肉锻炼,如俯卧撑、哑铃飞鸟等。通过增强胸大肌等胸部肌肉,可在视觉上使乳房显得更饱满,起到一定的增大乳房外观的效果,此类运动需长期坚持以见成效。 3.穿戴合适胸罩:选择尺寸合适、具有良好支撑功能的胸罩,可维持乳房的良好形态,避免因乳房下垂等情况导致视觉上乳房变小,合适的胸罩能为乳房提供稳定的支撑环境。 二、手术方法 1.假体隆胸:通过植入硅胶等假体材料来增大乳房体积,假体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可供选择,需经专业医生评估后植入,能较快实现乳房增大的效果,但存在假体移位、包膜挛缩等风险,且需谨慎选择手术机构和医生。 2.自体脂肪隆胸:将自身其他部位的脂肪移植到乳房部位,利用自身脂肪实现乳房增大,该方法相对更具生物相容性,但可能需要多次移植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且受自身脂肪量等因素限制,同时也存在脂肪吸收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未成年人:由于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刻意增大乳房的行为可能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不建议通过任何方式刻意增大乳房。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此阶段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进行增大乳房的手术或过度干预可能影响自身健康以及哺乳功能,应避免在该时期进行相关操作。 3.有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者,进行增大乳房的手术会增加手术风险,需先将基础疾病控制稳定后,经专业医生综合评估是否适合相关手术操作。

    2025-10-14 13:35:38
  • 如何通过饮食调理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

    要摄入富含维生素类食物以调节激素代谢平衡缓解乳腺增生疼痛,选择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状态,还需控制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摄入以维持内分泌稳定和激素平衡来缓解乳腺增生相关状况。 一、富含维生素类食物的摄入 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其中维生素A、C、E等对乳腺健康有积极影响。例如,西兰花、菠菜等蔬菜富含维生素A,橙子、草莓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坚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E。研究显示,充足的维生素摄入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代谢平衡,降低乳腺组织受激素波动影响的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女性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量的此类蔬菜水果,一般建议蔬菜每日摄入量约300-500克,水果每日约200-350克。 二、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的选择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乳腺增生往往伴随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Omega-3脂肪酸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乳腺组织的炎症状态,进而缓解疼痛。建议每周至少食用2次深海鱼类,每次摄入量约100-150克。对于孕期女性,由于Omega-3脂肪酸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有益,但需注意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鱼类,避免汞等有害物质摄入风险;哺乳期女性食用深海鱼类时,应确保自身不过敏且鱼类烹饪方式健康,以保证通过乳汁传递的营养安全且不影响婴儿。 三、控制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摄入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稳定;高糖饮食可能引起血糖波动,进而影响激素水平;高脂饮食会增加体内雌激素的合成,加重乳腺增生相关的激素失衡状况。因此,应减少腌制食品、蛋糕、油炸食品等的摄入。一般来说,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糕点的摄取,避免过多食用油炸薯条、炸鸡等高脂食物。对于有乳腺增生病史且合并肥胖的人群,严格控制此类食物摄入更为关键,因为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乳腺增生相关症状,通过控制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摄入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间接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

    2025-10-14 13:33:26
  • 断奶后还有乳汁分泌怎么回事

    断奶后短期内少量乳汁分泌可能是正常现象因激素下降渐进,病理性因素包括泌乳素瘤致泌乳素异常升高伴月经紊乱等需检查、甲状腺功能减退致泌乳素升高伴怕冷等需甲功检查、乳腺局部病变少见需相关检查,特殊人群有基础病者需关注激素变化哺乳期刚结束者要保持乳房清洁乳汁多持续久或伴不适要及时就医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处理。 一、生理性因素 断奶后短期内仍有少量乳汁分泌可能是正常现象。女性在妊娠及哺乳期间,体内泌乳素等激素水平升高以促进乳汁分泌,断奶后,激素水平下降是渐进过程,残留的少量乳汁会逐渐被吸收,此过程一般持续数周,通常不伴有其他异常症状,这与个体激素代谢速度相关,年轻女性激素代谢相对较快,可能持续时间稍短,年龄较大者可能稍久,若仅为少量乳汁分泌且无其他不适,可先观察。 二、病理性因素 (一)泌乳素瘤 垂体分泌泌乳素的肿瘤可致泌乳素异常升高,除断奶后乳汁分泌外,还可能伴有月经紊乱、视力改变等表现。这是因为垂体瘤压迫周围组织,影响激素正常调节,育龄女性更易受其影响,需通过泌乳素测定、垂体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 (二)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导致泌乳素升高进而引起乳汁分泌,同时伴有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甲状腺手术等多种因素相关,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辅助诊断。 (三)乳腺局部病变 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等乳腺局部病变也可能导致断奶后仍有乳汁分泌,但相对少见,此类病变可能因乳腺导管结构异常等原因引发乳汁分泌异常,需结合乳腺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甲状腺疾病患者,需密切关注激素变化,遵循医生指导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病情。哺乳期刚结束的女性要注意保持乳房清洁,避免挤压、刺激乳房,减少乳汁分泌的诱因。若乳汁分泌量多、持续时间长(超过数月)或伴有头痛、视力异常、月经明显紊乱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泌乳素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垂体磁共振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

    2025-10-14 13:32:56
  • 如何协助识别乳腺疾病

    乳腺检查包含自我检查(观察双侧乳房外观及触诊检查肿块情况)、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适用广泛无辐射等,钼靶针对40岁以上可查早期病变但有辐射)、临床体检(专业医生触诊,高危人群增加频率),高危人群除常规检查外可在医生建议下增加乳腺MRI等密切监测。 一、自我检查 1.外观观察:每月在光线充足处面对镜子,观察双侧乳房大小、形状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异常改变(如橘皮样外观、红肿、破溃等),乳头是否有凹陷、溢液(溢液颜色、性状等)。 2.触诊检查:站立或仰卧位,手指平伸并拢,用指腹轻柔触摸乳房,按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检查每个区域,重点关注有无肿块,记录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软/硬)、活动度等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 适用人群广泛,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因超声无辐射且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肿块及血流情况,可发现直径≥2mm的病变,帮助判断肿块性质(囊性或实性)。 检查时需根据受检者乳腺情况调整检查手法,妊娠期女性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乳腺造成过度刺激。 2.乳腺X线摄影(钼靶): 主要针对40岁以上女性,可发现乳腺内微小钙化灶等早期病变,对乳腺癌的早期筛查有重要价值。但需注意该检查有一定辐射,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一般不首选钼靶检查。 三、临床体检 由专业医生进行乳房触诊,检查肿块的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既往乳腺良性病变史等高危人群,需增加临床体检的频率。特殊人群方面,妊娠期女性由于乳腺生理变化,临床体检时要结合孕期阶段,轻柔操作并详细记录乳腺状况;哺乳期女性若出现乳房异常,医生检查时需考虑乳腺炎等哺乳期常见疾病的可能,同时排查其他乳腺病变。 四、高危人群重点关注 有乳腺癌家族史、携带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晚生育(>35岁)、长期服用雌激素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除定期进行上述检查外,可在医生建议下考虑更密切的监测,如增加乳腺MRI检查等,以便更早发现乳腺疾病迹象。

    2025-10-14 13:32:33
  • 乳头被吸破后吐出的奶带有血是怎么回事

    哺乳期奶中带血可因乳头局部损伤、乳腺导管炎症或微小破裂引发,也需警惕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少见情况,哺乳期应注意保持正确哺乳姿势、哺乳后涂抹保护乳头,若奶中带血持续或伴乳房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处理。 一、乳头局部损伤所致 哺乳期女性乳头皮肤相对娇嫩,若婴儿吸吮时用力过大或吸吮姿势不当,可导致乳头皮肤破损。破损的局部组织少量出血会混入乳汁,从而使吐出的奶带有血。此情况常见于乳头皮肤较薄、初次哺乳或哺乳姿势未完全掌握的哺乳期女性,主要因婴儿吸吮力度不当直接造成乳头表皮损伤引发出血。 二、乳腺导管相关因素 1.乳腺导管炎症:哺乳期女性若存在乳腺导管炎症,导管黏膜处于充血、脆弱状态,当乳头被吸破后,炎症部位可能进一步受刺激,导致少量血液渗入乳汁,表现为奶中带血。乳腺导管炎症多与乳汁淤积、细菌入侵等因素相关,常见于乳汁排出不畅的哺乳期女性。 2.乳腺导管微小破裂:除乳头表皮损伤外,吸破乳头可能波及乳腺导管,引起导管微小破裂,血液流入导管后随乳汁排出,造成奶中带血。这种情况相对乳头表皮损伤更易被忽视,但同样与婴儿吸吮对乳头及导管的机械性刺激有关。 三、需警惕的少见情况 虽然较少见,但也需考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疾病,此类病变可导致导管内血管脆性增加,乳头受刺激后易引发出血混入乳汁。不过这种情况在哺乳期相对发生率较低,多伴随其他乳房异常表现,如可触及乳房内肿物等,若出现奶中带血持续不缓解且伴有乳房异常体征,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四、哺乳期女性的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应注意保持正确哺乳姿势,避免婴儿过度用力吸吮乳头,哺乳后可涂抹少量羊毛脂软膏等保护乳头。若出现奶中带血,首先观察局部乳头损伤情况,若损伤较轻,可通过调整哺乳方式、保持乳头清洁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观察恢复情况;若奶中带血持续存在或伴有乳房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就诊,由专业医师评估是否存在乳腺导管炎症、乳头状瘤等病变并给予相应处理。特别要关注新生儿吸吮力度对乳头的影响,确保哺乳过程中乳头受力均匀,减少局部损伤风险。

    2025-10-14 13:31: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