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肖英莲,女,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之后相继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西北纪念医院食管疾病中心进行访问学者研究。自毕业后即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工作至今。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慢性肝胆疾病、功能性胃肠病等)的诊断与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消化内镜技术。擅长各种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功能性胃肠病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男性左小腹痛是什么原因

    男性左小腹痛的原因包括肠胃问题、肌肉拉伤或扭伤、肾结石、腹股沟疝、阑尾炎等,需咨询医生明确并治疗。具体如下: 一、肠胃问题 1.消化不良:可引发左小腹痛。 2.胃肠炎:炎症刺激会导致疼痛。 3.肠道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肠道可引起腹痛。 4.便秘:肠道不通畅易导致腹痛。 二、肌肉拉伤或扭伤 (1)运动时肌肉过度用力。 (2)肌肉出现扭伤或拉伤,会造成局部疼痛。 三、肾结石 结石在泌尿系统形成,疼痛可向下辐射至左小腹区域。 四、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域的疝可引发左小腹疼痛,尤其在活动时明显。 五、阑尾炎 通常引起右下腹痛,但有时疼痛可能向左蔓延。 需注意,这只是部分可能原因,准确诊断要通过医生详细询问、体格检查及可能的检查来确定。若正在经历左小腹疼痛或不适,尤其伴有发热、呕吐、血尿、腹胀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评估和诊断,医生会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检查结果给出合适的治疗建议。

    2025-07-30 10:26:46
  • 男右下腹疼痛是什么原因

    右下腹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阑尾炎、回盲部疾病、输尿管结石、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等。就医后需进行血常规、腹部超声、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1.阑尾炎:阑尾位于右下腹,阑尾炎可导致右下腹疼痛,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2.回盲部疾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也可能引起右下腹疼痛。 3.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可导致右下腹疼痛,并可能伴有血尿。 4.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盆腔炎、右侧附件炎、异位妊娠等,也可引起右下腹疼痛。 5.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右侧精索静脉曲张、右侧附睾炎等,也可能导致右下腹疼痛。 6.其他:如右下腹腹壁肌肉拉伤、右下腹皮肤感染等,也可能引起右下腹疼痛。 如果出现右下腹疼痛,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腹部超声、CT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07-30 10:24:16
  •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症状有什么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有瘙痒、黄疸等表现及其他影响。瘙痒多在妊娠中晚期,程度不一,激素变化等是因素;黄疸在瘙痒后出现,因胆汁淤积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还会致胎心率异常、早产风险增加。 影响因素: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是导致瘙痒的重要因素,随着孕周增加,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瘙痒。高龄孕妇、既往有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病史的孕妇等发生瘙痒的风险相对较高。 黄疸 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的出现通常在瘙痒症状之后,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显现。黄疸程度有轻有重,轻度黄疸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轻度发黄,重度黄疸则皮肤黄染明显,甚至可伴有尿液颜色加深等表现。 影响因素: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是出现黄疸的主要原因。胎儿在子宫内的代谢产物等因素可能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进而影响黄疸的发生和程度。有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家族史的孕妇,发生黄疸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其他表现 胎心率异常:胎儿可能出现胎心率异常情况。研究表明,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流灌注和气体交换等功能,从而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表现为胎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异常改变。对于有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胎心率,以早期发现胎儿宫内情况的变化。 早产风险增加:患有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胆汁淤积导致胎盘功能异常有关,胎盘功能异常会影响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增加早产的发生几率。对于这类孕妇,需要加强孕期监测,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孕妇自身的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早产风险。

    2025-07-29 15:43:53
  • 胃息肉是癌症的早期吗

    胃息肉是否为癌症的早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增生性息肉大多为良性病变,不是癌症早期;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被视为癌症的癌前病变,对于发现胃息肉的患者需通过内镜下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如腺瘤性息肉多需内镜下切除并定期随访。 一、增生性息肉 性质特点:增生性息肉较为常见,大多是由于炎症刺激等因素引起的黏膜组织增生,一般为良性病变,不是癌症的早期。研究显示,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较低,通常小于1%。从年龄方面来看,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胃部炎症发生的风险,进而促进增生性息肉的形成,但增生性息肉本身并非癌症早期。 二、腺瘤性息肉 性质特点: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被认为是癌症的癌前病变,也就是有可能发展为癌症的早期阶段相关病变。一般来说,腺瘤越大,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越高。从年龄角度,多见于中年及以上人群;生活方式上,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风险,比如长期高脂饮食等;有胃部疾病病史,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的人群,发生腺瘤性息肉进而癌变的风险相对更高。通常腺瘤性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几率明显增加。 总之,胃息肉中的增生性息肉大多不是癌症早期,而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可视为癌症的前期病变情况。对于发现胃息肉的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内镜下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息肉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合理诊疗措施。比如对于腺瘤性息肉,多需要在内镜下进行切除等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

    2025-07-29 15:37:49
  • 蛔虫是怎么形成的

    蛔虫形成主要包括虫卵摄入进入人体消化道、幼虫在体内发育移行至小肠、发育为成虫寄生繁殖等过程,不同人群感染风险有别,儿童因卫生习惯等感染几率高,特殊人群如孕妇需特防,有感染病史未彻底治愈易再次繁殖。 虫卵摄入阶段:蛔虫的感染源是蛔虫卵。人如果通过不卫生的行为,比如用手接触了被蛔虫卵污染的物品,然后又将手放入口中,或者食用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就会使蛔虫卵进入人体消化道。蛔虫卵在人体胃酸的作用下,会保持一定的活性,然后进入小肠。 幼虫发育阶段:蛔虫卵到达小肠后,卵内的幼虫会孵化出来。幼虫会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然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在肺部,幼虫会在肺泡内生长发育一段时间,经过几次蜕皮后,再沿着支气管、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然后被吞咽回到小肠。 成虫阶段:幼虫到达小肠后,会逐渐发育成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内寄生,摄取人体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并且可以长期存活,不断繁殖产卵,从而持续在人体内形成蛔虫感染状态。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蛔虫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被污染物品的机会较多,所以感染蛔虫的几率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个人卫生、食用不洁食物等都容易增加蛔虫感染的风险。对于有蛔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如果没有彻底治愈,蛔虫可能会再次在体内繁殖形成新的蛔虫个体。特殊人群如孕妇,蛔虫感染可能会对自身健康和胎儿发育产生影响,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蛔虫感染,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

    2025-07-29 15:30: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