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治和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的应用,尤其擅长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癌、肝血管瘤、胆管癌、胆道损伤、胆管囊肿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继红,男,主任医师,教授,重庆合川人,医学博士,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时期就读于著名的第三军医大学全军肝胆外科中心,师从我国肝胆外科名师韩本立教授、杨可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时期就读于著名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师从于我国肝胆外科名师黄洁夫教授和梁力建教授。展开
个人擅长
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治和腹腔镜技术在肝胆外科领域的应用,尤其擅长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癌、肝血管瘤、胆管癌、胆道损伤、胆管囊肿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肝囊肿是怎么形成的

    肝囊肿有多种类型,先天性肝囊肿多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且可能有遗传倾向;创伤性肝囊肿由腹部外伤致肝脏组织受损后血肿机化液化形成,与是否遭遇腹部外伤相关;炎症性肝囊肿因肝脏局部炎症刺激致胆管狭窄阻塞胆汁淤积而成,与肝脏炎症性疾病史有关;寄生虫性肝囊肿是感染肝吸虫等寄生虫引起,与生活地区卫生状况和生活习惯相关。 创伤性肝囊肿 形成缘由:腹部受到外伤,如撞击、车祸等,导致肝脏组织受损,局部血管破裂、血肿形成,之后血肿机化、液化可逐渐形成囊肿。有腹部外伤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此类肝囊肿,不同年龄、性别因外伤发生的概率无显著特定差异,主要取决于是否遭遇腹部外伤事件。 炎症性肝囊肿 致病过程:肝脏局部受到炎症刺激,比如胆管炎等炎症性疾病,炎症导致胆管狭窄、阻塞,胆汁淤积,进而形成囊肿。本身有肝脏炎症性疾病史的人群,如胆管炎患者,相对容易发展为炎症性肝囊肿,不同年龄、性别在炎症性疾病的易感性上无绝对的特定偏向,主要与个体的炎症性疾病发生情况相关。 寄生虫性肝囊肿 产生原因:主要是感染了肝吸虫等寄生虫,寄生虫在肝脏内寄生、繁殖,引起肝脏的免疫反应和组织病变,逐渐形成囊肿。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有生食鱼虾等习惯的地区,人群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较高,从而增加了寄生虫性肝囊肿的发病几率,不同年龄、性别在该地区环境下感染寄生虫的概率无明显特定差异,主要与生活地区的卫生状况和生活习惯有关。

    2025-09-17 13:09:32
  • 胆囊息肉的最快治愈方法

    胆囊息肉治疗需综合息肉大小、形态、患者症状等,直径小于10毫米、无症状者定期观察随访,大于10毫米等情况需手术,不同年龄及特殊人群手术有不同考量。 一、观察随访 适用情况:对于直径小于10毫米、无症状的胆囊息肉,通常建议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监测息肉的大小、形态变化。因为此类息肉恶变风险较低,通过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息肉的异常变化。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随访间隔可能有一定调整,比如儿童胆囊息肉相对罕见,若发生,由于其生理特点,随访可能需更谨慎,密切观察息肉变化情况。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高脂饮食等,更需严格遵循随访计划,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配合随访监测息肉状况。 二、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当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息肉基底较宽、合并胆囊结石、短期内息肉明显增大、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且怀疑恶变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 年龄因素:儿童胆囊息肉手术需极其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必要性;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女性患者在围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手术需考虑激素水平等对身体的影响,手术时机选择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要在控制基础病的前提下评估手术,确保手术安全。

    2025-09-17 13:07:30
  • 肝脏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肝脏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观察等待(多数无症状且体积小的采取此策略)、手术治疗(瘤体大、有压迫症状或破裂风险等时考虑,儿童手术需谨慎)、介入治疗(不能手术切除或手术风险高者适用,儿童需考虑特殊情况)、射频消融治疗(适用于较小者,儿童需谨慎评估)。 手术治疗:当肝脏血管瘤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瘤体直径大于10厘米;有明显的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导致腹痛、恶心、呕吐等;瘤体位于肝脏边缘,有破裂出血风险等。手术方式包括肝血管瘤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等。对于成年患者,手术是一种直接去除病灶的方法,但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身体耐受性和术后恢复等方面与成人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栓塞供应血管瘤的动脉,使血管瘤缺血坏死。这种方法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较大血管瘤或手术切除风险较高的患者。对于一些特殊年龄阶段的患者,如儿童,若瘤体较大但不适合手术,介入治疗也可能是一种选择,但需要考虑儿童血管较细等特点对介入操作的影响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射频消融治疗: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瘤体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较小的肝脏血管瘤。对于儿童患者,射频消融治疗需要根据瘤体的具体位置、大小等情况谨慎评估,因为儿童肝脏等器官相对娇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过多损伤。

    2025-09-17 13:06:36
  • 胆囊是什么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位于肝脏下方、呈梨形,有储存和浓缩胆汁功能的重要器官,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其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常见胆囊疾病有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等,中老年人群相对易患,长期高脂饮食、肥胖、不吃早餐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胆囊疾病病史者需注意饮食调节。 胆囊的结构组成 胆囊分为底、体、颈、管四部。胆囊底是胆囊的盲端,稍突出于肝脏的下缘,其体表投影一般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胆囊颈是胆囊体向胆囊管移行的狭窄部分,胆囊管则连接胆囊与胆总管。 胆囊与健康的关系 胆囊疾病:常见的胆囊疾病有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等。胆囊炎多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等症状;胆囊结石则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析出形成结石,可引起胆囊的炎症、梗阻等问题,患者可能有右上腹隐痛、绞痛等表现,严重时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胆囊疾病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胆囊结石等疾病,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的收缩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肥胖、不吃早餐等都可能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容易形成结石。对于有胆囊疾病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饮食的调节等,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2025-09-17 13:03:56
  •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胆囊息肉直径≤10mm且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一般每6至12个月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变化,直径>10mm等恶变风险高情况需加强监测,手术是重要干预手段主要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儿童息肉少见手术谨慎优先观察,育龄女性备孕前达指征应处理,合并糖尿病者手术前后严格控血糖。 一、观察随访情况 1.1对于直径≤10mm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重点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数目、基底宽度等变化情况。因为此类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通过定期超声监测可及时发现息肉是否出现不良变化。1.2若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基底部宽大、短期内(如6个月内)息肉迅速增大、合并胆囊壁增厚等情况时,提示息肉恶变风险增高,需加强监测频率并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二、手术治疗情况 2.1手术治疗是胆囊息肉的重要干预手段,主要术式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当患者符合手术指征时,通过该手术切除胆囊及息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胆囊息肉极为少见,若发生,因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谨慎,优先考虑保守观察,密切随访超声;育龄女性胆囊息肉患者备孕前需评估息肉状况,若达手术指征应在备孕前处理,避免孕期息肉变化影响母婴健康;合并糖尿病的胆囊息肉患者,手术前后需严格控制血糖,保障手术安全及术后恢复,降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2025-09-17 12:59: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