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越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损容性的皮肤病,尤其是面部的皮肤病,像痤疮、色素性的疾病黄褐斑、雀斑,一些先天性的色斑,如太田痣、胎记的处理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毛越苹,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广东省医学会皮肤分会美容学组成员。从事皮肤科专业10余年,2002年曾赴法国欧莱雅医学研究中心培训,擅长皮肤美容学和色素性皮肤病。对痤疮、面部皮肤病、皮炎和湿疹、银屑病、红斑狼疮、皮肤肿瘤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损容性的皮肤病,尤其是面部的皮肤病,像痤疮、色素性的疾病黄褐斑、雀斑,一些先天性的色斑,如太田痣、胎记的处理和治疗。展开
  • 过敏引起的荨麻疹症状是什么

    荨麻疹皮肤表现为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消退反复出现的风团红斑且分布无规律,多数伴不同程度瘙痒,部分有胃肠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呼吸道如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儿童易搔抓致皮肤破损需观异常表现与呼吸,孕妇用药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要关注皮疹及全身不适,老年人与基础病免疫相关需观其他系统受累及皮肤恢复,急性病程短由明确诱因诱发可较快缓解,慢性超六周反复发作难明确诱因影响生活质量。 一、皮肤表现特征 1.风团与红斑:过敏引发的荨麻疹最典型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风团,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通常迅速发生,数小时内可消退,且消退后不留痕迹,但会反复成批出现,新旧皮疹交替存在。风团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融合成大片状。 2.皮疹分布:皮疹可泛发于全身各处,也可局限于某一部位,分布无特定规律。 二、伴随症状情况 1.瘙痒: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轻度瘙痒可能仅偶尔感觉皮肤不适,重度瘙痒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搔抓后可能导致风团增多、瘙痒加剧,甚至引起皮肤破损。 2.全身症状 胃肠道受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由于胃肠道黏膜也发生了变态反应性水肿所致,严重时可能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呼吸道受累:少数患者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等,这是因为喉部、气管等部位的黏膜发生水肿,若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表现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荨麻疹引起的瘙痒可能导致患儿频繁搔抓,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增加皮肤感染风险。同时,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其是否出现烦躁、哭闹等异常表现,以及是否伴有呼吸急促等呼吸道受累迹象。 2.孕妇: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此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局部冷敷等,同时要关注皮疹变化及是否出现全身不适症状。 3.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或免疫功能变化有关,需注意观察是否存在其他系统受累表现,如是否有心悸、头晕等情况,且由于老年人皮肤代谢功能减退,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要留意皮肤破损后的恢复情况。 四、急性与慢性区分要点 1.急性荨麻疹:病程较短,一般在6周内,多由明确过敏原诱发,如食物、药物、接触物等,起病急,皮疹突然出现,可在去除诱因后较快缓解,但也可能迅速加重出现全身症状。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皮疹反复发作,过敏原往往较难明确,症状相对较轻,但长期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025-10-15 14:49:33
  • 脱发如何防脱养发生发

    生活方式上需保证充足睡眠、合理洗护头发并适度头部按摩;饮食要保证蛋白质摄入及摄取维生素B族、锌、铁等;医学上雄激素性脱发男性用非那雄胺等、女性用螺内酯等,斑秃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且调心理;特殊人群中孕妇脱发多为生理现象产后可恢复,儿童脱发要排查病因,老年人脱发可通过保证营养等改善并关注基础疾病。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建议保持7~9小时的规律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充足睡眠有助于毛囊正常代谢,若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头发生长周期,导致脱发风险增加。 2.合理洗护头发:选择适配自身发质(如油性、干性、中性)的温和洗发水,避免频繁烫染头发,烫染剂中的化学物质会损伤毛囊及头发角质层,破坏头发健康状态,一般建议烫染间隔至少3个月以上。 3.适度头部按摩:每日可利用指腹轻柔按摩头皮,每次按摩5~10分钟,通过促进头皮血液循环,为毛囊输送更多营养物质,利于头发生长,按摩力度以头皮有轻微酸胀感为宜。 二、饮食营养补充 1.蛋白质摄入:保证每日摄入足够蛋白质,如瘦肉(牛肉、鸡肉等)、鱼类、豆类等,蛋白质是头发生长的基本组成物质,缺乏蛋白质会使头发脆弱易断,影响头发生长状态。 2.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取: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菠菜等,维生素B族参与头发角质蛋白的合成;摄入富含锌的食物,像坚果(核桃、杏仁等)、贝类,以及富含铁的食物(红肉、动物肝脏等),锌和铁缺乏可能导致脱发,充足的锌和铁可维持毛囊正常功能。 三、医学干预措施 1.雄激素性脱发处理:男性雄激素性脱发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那雄胺等药物,但需注意该药物可能有一定副作用,需严格遵医嘱;女性雄激素性脱发可考虑螺内酯等药物,同样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使用。 2.斑秃的应对:对于斑秃情况,可遵医嘱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卤米松乳膏等,以减轻毛囊炎症反应,促进毛发生长,同时精神因素对斑秃影响较大,需注意调节心理状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脱发:孕期脱发多为正常生理现象,主要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一般产后会逐渐恢复,此期间需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即可,无需特殊治疗。 2.儿童脱发:儿童脱发需排查是否因营养不良、头皮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若发现儿童头发异常稀疏或有斑块状脱发,应及时就医,排查具体病因,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儿童头皮娇嫩,需特别注意护理的温和性。 3.老年人群脱发:老年人脱发可能与机体衰老、代谢减缓等有关,可通过保证营养、适度头部护理等方式改善,同时需关注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影响头发生长,如内分泌疾病等,必要时就医评估。

    2025-10-15 14:48:14
  • 过敏外用药

    常见过敏外用药分糖皮质激素类(具抗炎等作用适多种过敏性皮肤病但长期大面积用有不良反应儿童等需谨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适薄嫩处炎症安全性较高初始有灼热感)、抗组胺类(缓解瘙痒用于相关疾病部分有局部刺激);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低刺激制剂控面积时长,孕妇需遵医嘱选影响小药物,老年人用糖皮质激素需警惕风险从小面积短疗程开始;总体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需用时据表现选合适剂型种类,注重安全有效平衡遵适应证禁忌证。 一、常见过敏外用药分类及特点 (一)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 此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适用于接触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过敏性皮肤病。但需注意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更应谨慎使用,避免用于面部等薄嫩部位的长期大面积涂抹。 (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外用药 如他克莫司软膏等,适用于面部、间擦部位等皮肤薄嫩处的过敏性炎症。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钙调磷酸酶活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安全性相对较高,不易引起皮肤萎缩等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但初始使用时可能有短暂的局部灼热感。 (三)抗组胺类外用药 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作用,可缓解过敏引起的瘙痒症状。常用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剂型有乳膏、洗剂等。相对安全性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刺激等反应,使用时需注意观察。 二、特殊人群使用过敏外用药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角质层薄、吸收能力强,使用过敏外用药时应选择温和、低刺激的制剂。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外用药,且需严格控制使用面积和时长。例如,对于婴儿湿疹,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短时间局部涂抹,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保湿。 (二)孕妇 孕妇使用过敏外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非必要,尽量避免使用全身性吸收较多的外用药,可优先选择安全性相对较高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或抗组胺类外用药,并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药物吸收和代谢可能发生变化,使用过敏外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时,更需警惕皮肤萎缩、感染等风险,建议从小面积、短疗程开始使用,并加强皮肤监测。 三、过敏外用药使用的总体原则 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过敏症状,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当需要使用外用药时,应根据过敏的具体表现(如皮疹类型、瘙痒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种类。以患者舒适度为考量标准,注重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平衡,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2025-10-15 14:46:47
  • 脚出汗是什么原因

    脚出汗可因环境温度升高、运动后、精神紧张等生理性因素引发,也可由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导致,儿童因新陈代谢旺盛好动易出汗需注意脚部护理,老年人因机能衰退、有基础病易出汗要保持干爽防皮肤感染。 一、生理性因素 1.环境温度影响: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时,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身体会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来散热,脚部汗腺也不例外,环境温度较高时易出现脚出汗情况。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外界气温升高,脚部皮肤受到热刺激,汗腺分泌活动增强导致脚出汗。 2.运动因素:剧烈运动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脚部肌肉活动产生热量,促使汗腺分泌汗液以帮助散热,从而出现脚出汗现象。比如长时间跑步、登山等运动后,脚部往往会大量出汗。 3.精神因素: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精神状态下,交感神经会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影响汗腺的分泌功能,导致脚部汗腺分泌增多,出现脚出汗情况。例如面临重要考试、上台演讲等情境时,可能会出现脚出汗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1.多汗症:是一种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汗腺分泌过多的疾病,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多汗,脚部是常见的多汗部位之一。其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导致脚部汗腺持续处于活跃分泌状态。 2.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致使机体新陈代谢速率加快,基础代谢率增高,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常出现多汗症状,脚部出汗也较为常见。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脚部异常多汗情况。 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自主神经对汗腺的正常调节功能,使得汗腺分泌失去正常控制,进而出现脚部出汗异常的现象,可能表现为脚出汗增多或减少等异常情况。 4.其他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会影响神经对汗腺的支配和调节功能,导致脚部汗腺分泌紊乱,引起脚出汗;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代谢或神经调节机制,间接导致脚出汗。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且活泼好动,较易出现脚出汗情况。家长需注意为儿童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袜子和鞋子,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避免因脚出汗过多引发脚部皮肤问题,如真菌感染等,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脚出汗后更易受病菌侵袭。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衰退,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同时部分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易出现脚出汗情况。老年人脚出汗时要注意及时更换袜子和鞋子,保持脚部干爽,预防因脚汗滋生细菌、真菌而导致脚部皮肤感染等问题,且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皮肤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加重。

    2025-10-15 14:46:04
  • 男生脸上长痘痘怎么治疗

    痘痘护理需选温和洁面产品每日清洁1-2次运动后及时清爽,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辛辣,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杀菌抗炎溶粉刺、维A酸类改善角化抗炎(维A酸晚间小面积试用),口服抗生素或异维A酸需遵医嘱,医美可做红蓝光修复抗炎、果酸换肤剥脱角质增胶原,青春期男生勿挤痘严重及时就医。 一、清洁护理 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每日清洁面部1-2次,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因为过度清洁可能破坏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和脂质层,反而不利于痘痘的控制。对于男生来说,运动后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清洁面部,保持皮肤清爽。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每晚睡眠时间建议保持7-8小时。长期熬夜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进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增加长痘痘的风险。 2.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及辛辣食物的摄入。高糖饮食可引起血糖迅速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高脂饮食会加重皮脂腺的分泌负担;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皮肤,加重炎症反应。 三、外用药物治疗 1.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可溶解粉刺。适用于轻度痘痘的治疗,使用时需注意可能会有皮肤刺激症状,如轻度的红斑、脱屑等,一般可逐渐耐受。 2.维A酸类药物:包括外用的维A酸乳膏等,能改善毛囊口角化,减少粉刺形成,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如干燥、脱屑、发红等,建议晚间使用,且开始使用时应小面积试用,建立耐受。 四、口服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1.抗生素类:如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等),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但要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等。 2.异维A酸:适用于重度且对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痤疮,但该药物有明确的副作用,如致畸性等,育龄期男女在用药期间需严格避孕,且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五、医美手段 1.红蓝光治疗:红光可修复皮肤细胞,促进皮肤修复;蓝光能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抗炎作用。一般需要多次治疗,可改善痘痘炎症状态。 2.果酸换肤:利用果酸的化学剥脱作用,促进角质层脱落,改善毛囊口角化,减少粉刺,同时刺激胶原蛋白增生,改善皮肤质地。但术后需要注意防晒等护理。 六、特殊人群提示 青春期男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更易长痘痘。此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用手挤压痘痘,因为挤压可能导致炎症扩散,引起感染加重,还可能形成痘印、痘疤等。如果痘痘情况较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切勿自行滥用药物。

    2025-10-15 14:45: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