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尿失禁,尿频尿急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神经源性膀胱,及各类膀胱炎等下尿路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黄海,男,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下尿路疾病专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尿控学组委员。2012年获得中华医学会临床技能大赛二等奖,2013年在中华医学会资助下先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泌尿外科中心、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泌尿外科、芬兰坦佩雷大学泌尿外科中心学习。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于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学习与研究。展开
个人擅长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尿失禁,尿频尿急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神经源性膀胱,及各类膀胱炎等下尿路疾病。展开
  • 何谓前列腺钙化斑

    前列腺钙化斑是前列腺组织内钙盐异常沉积形成的点状或斑块状结构,可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到,其形成与前列腺炎症病史、随年龄增长的生理退变等致前列腺局部组织微环境、代谢及腺管状态改变相关,超声是发现其主要手段,多数单纯钙化斑无明显影响无需特殊治疗,合并其他前列腺疾病时需结合情况评估处理,男性群体应关注前列腺健康定期检查,有既往史人群需监测钙化斑与其他病变关联。 一、定义界定 前列腺钙化斑是前列腺组织内钙盐异常沉积所形成的点状或斑块状结构,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被观察到,其形成与前列腺局部组织的既往病理修复进程密切相关。 二、形成关联因素 1.前列腺炎症病史:既往发生过前列腺炎症,炎症消退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易出现钙盐沉积,进而形成钙化斑,此为较为常见的诱因,炎症致使前列腺组织微环境改变,影响正常代谢,推动钙盐异常沉积。 2.年龄要素:随年龄增长,前列腺组织出现生理性退变等变化,更易发生钙盐沉积相关情形,中老年人群中前列腺钙化斑检出率相对较高,这与年龄相关的前列腺组织生理变化致使局部代谢和结构改变有关。 3.前列腺腺管状态:前列腺腺管通畅程度影响前列腺液排出,若腺管存在部分堵塞状况,便为钙盐沉积创造条件,而年龄增长、炎症等多种因素均可能造成腺管状态改变。 三、检查与呈现 超声检查是发现前列腺钙化斑的主要手段,超声下能清晰观察到前列腺内强回声的钙化斑影像,因其操作简便、无创等特性成为常用的筛查及监测方式,针对有前列腺相关不适或需体检的人群,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前列腺钙化斑状况。 四、临床意义 多数时候,单纯的前列腺钙化斑本身一般不会引发明显临床症状,对身体健康无直接严重影响,无需特殊治疗。然而,若前列腺钙化斑合并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其他前列腺疾病时,需结合具体合并疾病情况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此时要综合考量患者整体前列腺健康状况来判定后续诊疗方案。对于不同人群,男性群体需关注前列腺健康,定期开展泌尿系统相关检查,而有前列腺疾病既往史的人群,更应密切监测前列腺钙化斑与其他病变的关联情况,以保障前列腺功能正常。

    2025-10-15 13:27:15
  • 遗精是不是和前列腺炎有关

    遗精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遗精通常与前列腺炎无直接关联,病理性遗精中前列腺炎可能致其发生,而单纯遗精一般不直接引起前列腺炎但不注意卫生可能间接增加前列腺炎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遗精与前列腺炎关联不同,出现异常需就医检查评估。 生理性遗精与前列腺炎的关系 生理性遗精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与前列腺炎并无直接关联。生理性遗精的发生主要与性发育成熟后,精液储存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排放有关,一般每月发生1-2次,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此时前列腺功能通常也处于正常状态,不会因生理性遗精而引发前列腺炎相关问题。 病理性遗精与前列腺炎的关系 前列腺炎可能导致病理性遗精:当前列腺发生炎症时,前列腺组织处于充血、水肿等病理状态。炎症的刺激可能会影响生殖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使得射精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容易引发病理性遗精。例如,一些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频繁遗精的情况,这是因为炎症导致前列腺局部的神经感受器敏感性增加,使得射精阈值降低,进而出现不自主的遗精现象。研究表明,约有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会伴随有遗精频率增加的情况。 遗精本身不一定直接引起前列腺炎:单纯的遗精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前列腺炎。但如果遗精后不注意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可能会增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机会,长期如此可能会间接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比如,遗精后如果没有及时清洗会阴部,尿道外口的细菌可能会逆行感染前列腺,引发前列腺炎。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遗精与前列腺炎的关系上也有不同体现。青壮年男性性活动相对活跃,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遗精都需要关注生殖系统健康。如果出现频繁遗精且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前列腺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前列腺炎以及遗精与前列腺炎之间的具体关联情况。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一般来说遗精较少发生,但如果出现异常遗精情况也需要排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包括前列腺相关问题,但儿童时期前列腺尚未发育成熟,老年人前列腺可能出现增生等问题,其与遗精的关联机制与青壮年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

    2025-10-15 13:25:49
  • 阴茎皮肤上长出痘痘是何种疾病所致

    阴茎皮肤毛囊炎由细菌感染致以毛囊为中心红色丘疹伴疼痛,与皮肤清洁不到位、搔抓等及个人卫生习惯相关;皮脂腺囊肿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肿致局部圆形肿物,与分泌旺盛排泄不畅且青壮年相对常见;尖锐湿疣由HPV感染经性接触传播现淡红色小丘疹渐增呈特定外观,与不洁性生活史相关;珍珠状阴茎丘疹可能与局部刺激有关致冠状沟边缘珍珠状小丘疹,与局部长期慢性刺激相关;传染性软疣由病毒感染经接触传播现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可挤出乳酪样物质,与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相关。 一、毛囊炎 阴茎皮肤的毛囊受到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时易引发毛囊炎,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可伴有疼痛。皮肤清洁不到位、搔抓等导致毛囊损伤,易增加细菌入侵机会,尤其在局部多汗、卫生状况差的人群中更易发生,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二、皮脂腺囊肿 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肿。阴茎皮肤的皮脂腺若发生阻塞,可在局部形成圆形肿物,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明显疼痛,一般无自觉症状,青壮年人群相对常见,与皮脂腺分泌旺盛且排泄不畅有关。 三、尖锐湿疣 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典型表现为阴茎皮肤或黏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淡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多增大,可呈菜花样、鸡冠样等外观,多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不同年龄的性活跃人群均有发病可能,与不洁性行为导致病毒感染直接相关。 四、珍珠状阴茎丘疹 可能与局部刺激(如包皮过长、局部卫生状况不良等)有关,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表现为阴茎冠状沟边缘有排列整齐的珍珠状小丘疹,颜色多为白色、黄色或淡红色,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不影响健康,但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该情况与局部长期慢性刺激因素相关。 五、传染性软疣 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所致,可通过直接接触(如性接触、公共浴池等)或间接接触传播。表现为阴茎皮肤出现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可挤出乳酪样物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人群相对更易感染,与接触传染性软疣患者或被污染的物品有关。

    2025-10-15 13:25:02
  • 前列腺肿瘤是癌症吗

    前列腺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少见、生长缓、预后好;恶性肿瘤即前列腺癌,具癌症特性,有无限增殖、侵袭转移等特点,与年龄、遗传、雄激素等有关,高危人群需筛查,可通过检查鉴别良恶性肿瘤。 一、前列腺良性肿瘤 1.常见类型及特点 前列腺良性肿瘤相对少见,比如前列腺腺瘤等。这类肿瘤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会像恶性肿瘤那样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但如果肿瘤较大可能会引起一些尿路梗阻等症状,不过通过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 从细胞形态来看,良性肿瘤细胞与正常前列腺细胞形态差异相对较小,细胞分化较好,增殖较为有序,不会无限制地浸润周围组织和转移到其他部位。 2.与年龄等因素的关系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组织可能会出现一些增生等良性改变,但不一定都会发展为恶性肿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等可能会对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等有一定影响,但对于良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体的作用机制还在研究中,但相比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受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恶变的风险相对较低。 二、前列腺恶性肿瘤(前列腺癌) 1.癌症的特性体现 前列腺癌是恶性肿瘤,具有癌症的典型特征。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会不断侵袭周围正常组织,并可以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如骨转移、肺转移等。例如,前列腺癌转移到骨骼时,会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细胞形态上,癌细胞分化程度低,与正常前列腺细胞形态差异明显,细胞排列紊乱,增殖失去正常调控。 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遗传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前列腺癌患者,那么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此外,雄激素水平等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中老年男性等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筛查手段,以便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改善预后。而良性前列腺肿瘤患者一般通过相应检查可以与前列腺癌进行鉴别诊断,如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明确肿瘤性质。

    2025-10-15 13:23:27
  • 导尿管多久更换一次

    导尿管更换频率无绝对统一标准,需综合普通情况(成年患者硅胶导尿管约1个月换一次、乳胶导尿管2-4周换一次,老年患者适当缩短观察周期;儿童硅胶导尿管2-3周换一次且更需轻柔操作)、有并发症情况(出现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时及时更换导尿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缩短更换间隔每1-2周评估一次)等多因素考量,以降低导尿管相关并发症风险。 普通情况: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成年患者,如果导尿管没有出现堵塞、感染等异常情况,一般硅胶导尿管可每1个月更换一次,乳胶导尿管建议每2-4周更换一次。这是因为硅胶材质相对更不易引起机体的强烈异物反应,乳胶材质相对而言引发感染等风险相对稍高些,但也需结合实际使用状况。从年龄因素来看,成年患者身体各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主要依据导尿管材质和是否有并发症来判断更换时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密切观察导尿管情况,适当缩短观察周期,比如每2-3周评估一次是否需要更换。 有并发症情况:如果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尿路感染,表现为发热、尿液浑浊、有异味等,无论留置时间长短,都应及时更换导尿管,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这是因为尿路感染时,导尿管已成为感染的病灶,继续留置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等更严重后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特殊,泌尿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留置导尿管时更换频率需要更谨慎。一般来说,儿童硅胶导尿管建议每2-3周更换一次,而且在更换过程中要更加轻柔操作,避免对儿童泌尿系统造成损伤。因为儿童尿道相对狭窄、娇嫩,感染风险相对成人更高,所以需要密切关注导尿管状况,一旦发现有异常迹象,如尿液异常、患儿出现哭闹等不适表现,应及时更换导尿管。从生活方式角度,如果患者处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状态,机体抵抗力差,留置导尿管时更要缩短更换导尿管的时间间隔,一般每1-2周评估一次,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泌尿系统感染,需要加强导尿管相关护理。 总之,导尿管更换频率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导尿管材质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以最大程度降低导尿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5 13:22: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