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咽喉头颈肿瘤的防治,以及咽喉疾病的微创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雷文斌,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常务副院长,咽喉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耳鼻喉医联体华南区分院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咽喉嗓音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头颈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委员会头颈组副组长,广东省健康管理耳鼻咽喉头颈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医学参考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频道副主编;广州市、天河区公安局法医鉴定特聘医学专家顾问等。曾先后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美国斯隆凯特琳肿瘤医院留学深造。擅长咽喉头颈各类开放性手术,近年来每年完成喉癌、下咽癌、鼻窦癌等头颈肿瘤手术近两百台,喉显微手术近100台,经口内镜咽喉嗓音微创、CO2激光显微手术及头颈皮瓣修复等手术的更具特色,多项临床创新技术及成果被评为国际首创(I类IV级),得到同行的认可及广泛推广;与国内众多大型医院有较广泛的业务往来及技术交流帮扶,是一位实力派的中青年临床专家;在科研方面也成绩卓越,正主持国家自然、中大5010,省、市重大项目等近10项,在研经费达500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Head & neck’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著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咽喉头颈肿瘤的防治,以及咽喉疾病的微创治疗。展开
  • 咽喉炎是什么病

    咽喉炎是咽喉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咽喉炎由病毒、细菌感染及环境因素引发,有局部疼痛、全身症状;慢性咽喉炎因急性反复发作、不良习惯、鼻腔鼻窦疾病及环境所致,有咽部不适、咳嗽症状,诊断靠症状、病史及喉镜,治疗依类型处理,儿童治疗需谨慎。 一、急性咽喉炎 1.病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急性咽喉炎。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出现急性咽喉炎症状。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成年人若过度劳累、受凉等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容易被细菌感染而发病。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粉尘多、化学气体刺激的环境中,如工厂车间的工人长时间接触有害化学气体,容易引发急性咽喉炎。 2.症状 局部症状:起病较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随后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儿童可能因咽部疼痛而拒食、哭闹不安。 全身症状:严重时可有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咽喉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全身症状较重,体温可高达38℃以上。 二、慢性咽喉炎 1.病因 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急性咽喉炎若没有得到彻底治疗,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咽喉炎。例如,儿童急性咽喉炎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炎,进而发展为慢性。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过度用嗓,如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由于用嗓过度,容易引发慢性咽喉炎。 鼻腔、鼻窦疾病:鼻腔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部,可引起慢性咽喉炎。例如,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鼻窦的脓性分泌物会不断流到咽喉,长期刺激导致咽喉发炎。 环境因素:与急性咽喉炎类似,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如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居民,也容易患慢性咽喉炎。 2.症状 咽部不适感:常有咽部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患者常感觉咽部有东西堵着,咳不出又咽不下。 咳嗽:晨起时可能会有刺激性咳嗽,常伴有少量黏痰。儿童慢性咽喉炎患者的咳嗽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也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睡眠。 咽喉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喉镜等检查。治疗方面,急性咽喉炎需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可对症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慢性咽喉炎则需去除病因,改善生活习惯等。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让儿童多喝水、避免过度用嗓等,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病情发展可能较快。

    2025-10-16 13:09:37
  • 流鼻血的原因是什么

    流鼻血的原因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局部因素包括鼻部外伤、鼻黏膜干燥、鼻部炎症、鼻腔异物;全身因素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等慢性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因素;特殊人群中儿童多与局部因素相关,老年人需警惕全身因素,孕期女性流鼻血可能与生理现象有关但大量或频繁出血需就医。 鼻黏膜干燥:空气干燥、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频繁的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可使鼻黏膜干燥,黏膜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鼻黏膜更容易干燥,流鼻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鼻部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炎症会导致鼻黏膜充血、肿胀,黏膜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比如患有慢性鼻炎的患者,鼻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经常会有流鼻血的症状。 鼻腔异物:儿童玩耍时将小玩具、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黏膜糜烂出血。 全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影响血管的正常状态,增加流鼻血的可能性。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就容易出现鼻出血的情况。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障碍,从而容易出现鼻出血,且可能反复发生。比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鼻出血症状。 肝肾等慢性疾病: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肾功能不全时可能引起血管脆性增加等,都可能引发流鼻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容易出现鼻黏膜出血。 内分泌失调:如青春期少女的内分泌变化,可能出现代偿性月经,即部分血液从鼻腔流出;孕妇在孕期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导致鼻黏膜充血、易出血。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抗凝剂(如阿司匹林等)的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鼻出血。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流鼻血多与局部因素有关,如鼻黏膜干燥、挖鼻等。儿童的鼻黏膜相对脆弱,且活泼好动,容易出现鼻部外伤或异物塞入鼻腔的情况。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鼻腔湿润,纠正儿童挖鼻的不良习惯,若发现儿童鼻腔有异物,应及时就医取出。 老年人:老年人流鼻血需警惕全身因素,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凝血功能可能也会有所减退,且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所以一旦出现流鼻血,应及时就医排查全身疾病。 孕期女性:孕期女性流鼻血可能与内分泌变化及鼻黏膜充血有关,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血量较大或频繁出血,也需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异常情况。

    2025-10-16 13:07:44
  • 哺乳期秋季过敏性鼻炎防治

    哺乳期秋季过敏性鼻炎因秋季过敏原增多且哺乳期女性免疫系统敏感易引发,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冲洗、改善生活方式防治,药物防治需谨慎,要依医生指导选影响小的药物,哺乳期女性要关注自身及婴儿反应,症状无改善加重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 一、哺乳期秋季过敏性鼻炎的诱因 秋季空气中花粉等过敏原增多,哺乳期女性因身体处于特殊阶段,免疫系统可能相对敏感,接触过敏原后易引发过敏性鼻炎。例如,当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时,哺乳期女性吸入花粉等过敏原,就可能刺激鼻黏膜,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二、非药物防治措施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了解过敏原:哺乳期女性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自身对哪些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若为花粉过敏,秋季应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花粉传播活跃的时段,如清晨和傍晚。 2.室内防护:保持室内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过敏原,定期清洗窗帘、床单等易积聚尘螨的物品,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左右,可抑制尘螨生长。 (二)鼻腔冲洗 1.方法: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每天可进行1-2次。通过鼻腔冲洗能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的刺激。哺乳期女性可选择温和的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器,按照说明书正确操作。 2.意义:生理盐水无刺激性,对哺乳期女性和婴儿无不良影响,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三)改善生活方式 1.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哺乳期女性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三、药物防治的特殊情况 (一)谨慎用药原则 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若过敏性鼻炎症状较严重,必须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某些抗组胺药物相对较安全,但仍需医生评估用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二)常用药物的考量 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权衡其对哺乳期女性和婴儿的利弊。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 四、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的温馨提示 哺乳期女性在防治秋季过敏性鼻炎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以及婴儿的反应。若在采取非药物措施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和处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过敏性鼻炎,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自身和婴儿的健康。

    2025-10-16 13:06:37
  • 急性鼻咽炎怎么办

    急性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等的急性炎症,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诱因有受凉等,不同人群表现不同,有局部和全身症状,有非药物干预措施,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出现高热不退等情况需就医,多数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及适当治疗恢复。 一、急性鼻咽炎的定义与病因 急性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感染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的诱因有受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不同年龄人群因自身免疫力等差异,感染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患病。 二、急性鼻咽炎的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 鼻塞:程度轻重不一,可因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导致通气不畅。 流涕:初期多为清水样涕,后期可能变为黏液脓涕。 咽痛:鼻咽部炎症刺激可引起咽部疼痛不适。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相对成人更易出现高热情况,可能影响儿童的精神状态等。 头痛:炎症累及周围组织可能引发头痛。 乏力:全身不适导致乏力感。 三、急性鼻咽炎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般护理 休息: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感染,儿童更需要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多饮水:多喝温开水可以湿润呼吸道,促进痰液排出,稀释毒素等,儿童要注意少量多次饮水,防止呛咳。 保持鼻腔清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塞等症状,儿童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环境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度(一般18-22℃)和湿度(50%-60%),有利于缓解鼻腔不适,儿童所处环境要避免过于干燥或闷热。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鼻咽炎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等,若出现高热要及时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额头贴退热贴等),但要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同时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保证儿童的舒适和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鼻咽炎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发热等情况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风险,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其他异常要及时就医。 五、就医指征 出现高热不退(儿童体温持续>38.5℃,成人体温持续>39℃)。 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严重症状。 症状持续超过1周无改善。 急性鼻咽炎多数通过非药物干预及适当治疗可逐渐恢复,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康复。

    2025-10-16 13:04:00
  • 耳朵灌脓了怎么办

    耳朵灌脓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如中耳炎等,就医后由专业人员进行局部清洁处理,再针对病因治疗,若是细菌感染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支持,非感染性因素则处理损伤等,同时日常要保持耳部干燥、注意休息与饮食,不同人群护理需依自身特点调整。 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耳朵灌脓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中耳炎等。应尽快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耳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不同病因导致的耳朵灌脓治疗方式有差异,例如细菌性中耳炎和病毒性中耳炎的治疗就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方案。 二、局部清洁处理 1.就医由专业人员操作:在医院,医生会使用合适的器械对耳朵进行清洁,清除脓液等分泌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因为儿童耳道相对娇嫩,不当的清洁可能会引起疼痛、损伤等情况。 2.家庭初步处理注意事项:如果无法立即就医,可先尝试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外耳道表面的脓液,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将脓液推向深处。对于婴幼儿,家长更要谨慎操作,防止损伤耳部。 三、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因素治疗 细菌感染: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耳朵灌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但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能会用到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 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导致,如某些病毒性中耳炎,可能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但也需警惕病情变化。 2.非感染性因素治疗:如果是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耳朵灌脓,如外耳道损伤后继发感染等情况,要针对损伤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修复损伤部位等。 四、日常护理要点 1.保持耳部干燥: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耳朵干燥,避免进水。洗头、洗澡时可使用棉球堵塞外耳道,但不要塞得太紧。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留意洗澡、洗头时的护理,防止水进入耳朵加重病情。 2.注意休息与饮食: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身体恢复。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耳部不适。儿童患者的饮食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易于消化,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的同时促进病情恢复。 总之,耳朵灌脓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做好局部清洁、日常护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等)在各方面护理上需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调整。

    2025-10-16 13:02: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