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龙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擅长: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肛门直肠良性疾病,特别是巨大型重度脱出性痔的PPH微创和复杂性肛瘘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胜龙,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方医院门诊部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专科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授牌全国中医肛肠学科先进名医工作室(站)----李胜龙名医工作室。是广州地区首位从事以痔疮、肛瘘为研究方向的医学硕士、博士,师从我国老一辈著名肛肠病专家谢力子、贺执茂教授,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对肛门直肠良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痛苦少,疗效好,无复发的特点,对各类复杂性肛瘘、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的各种微创治疗(注射、套扎、PPH等)具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各种高位复杂性疑难性肛瘘的治疗和PPH治疗巨大型痔,已主持科研课题5项,主编专著1部-----《痔疮揭秘》,参编3部,在《中华普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结直肠肛门外科学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等等学会的委员、常务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肛门直肠良性疾病,特别是巨大型重度脱出性痔的PPH微创和复杂性肛瘘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展开
  • 老人大便带血是什么原因

    老人大便带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结直肠癌(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便血暗红伴黏液脓液及排便习惯改变,需肠镜及病理活检诊断)、痔疮(因肛门周围静脉丛回流不畅易患,便血鲜红,可伴肛门肿物脱出,肛门指诊及镜检可诊)、肛裂(大便干结致肛管皮肤裂开,便血鲜红量少,伴剧烈疼痛,肛门检查可见裂口)、溃疡性结肠炎(与免疫遗传等有关,有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易反复发作,肠镜及黏膜活检助诊)、肠道血管病变(如缺血性肠炎,因肠道血管缺血,便血鲜血或暗红,伴腹痛,腹部血管造影助诊),出现大便带血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要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多吃膳食纤维食物,控制基础疾病降低肠道疾病风险。 一、肠道肿瘤 1.结直肠癌: 发病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易感性、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 便血特点:大便带血多为暗红色,常混有黏液或脓液,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症状。通过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二、痔疮 1.发病机制:老人由于肛门周围静脉丛回流不畅等原因易患痔疮,尤其是内痔。 便血特点:便血通常为鲜红色,在排便后滴出,或在大便表面附着,一般无疼痛,但有时会伴有肛门肿物脱出等表现,可通过肛门指诊及肛门镜检查来诊断。 三、肛裂 1.形成原因:老人可能因大便干结等原因导致肛裂,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排便时及排便后会出现肛门剧烈疼痛,肛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裂口。 四、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情况:老人也可能患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因与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便血特点:常有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通过肠镜及黏膜活检等检查可协助诊断。 五、肠道血管病变 1.缺血性肠炎: 发病因素:老人肠道血管发生缺血性改变,如肠系膜动脉栓塞或狭窄等,可引起缺血性肠炎。 便血表现:多为鲜血或暗红色血便,常伴有腹痛,腹痛程度与肠道缺血程度相关,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老人大便带血原因较多,当出现大便带血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等情况的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老人,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相关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5-10-14 14:37:17
  • 屁股里长了一个肉疙瘩是为什么

    屁股里出现肉疙瘩的常见原因有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与久坐、便秘等相关,内痔一般无痛但可能便血严重脱出,外痔有疼痛异物感可摸到肉疙瘩,混合痔兼具两者特点)、肛乳头瘤(因肛管慢性炎症刺激致肛乳头增生肥大脱出,有排便不尽感等)、直肠息肉(由炎症刺激、遗传等引起,小无症状大脱出伴便血等)、肛周脓肿(细菌感染引发肛管直肠周围化脓炎症有红肿热痛硬块,易因肛门皮肤损伤等诱发)、直肠脱垂(多见于老人儿童,儿童因发育等老人因盆底松弛等致黏膜或全层脱出伴排便困难等),发现需及时就医行肛门指诊等检查且不同人群要针对性注意如儿童直肠脱垂避免长时间蹲便等老人关注基础疾病影响)。 一、痔疮 痔疮是导致屁股里出现肉疙瘩的常见原因,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一般无明显痛感,但可能有便血,严重时会脱出肛门外;外痔可出现疼痛、异物感等,在肛门周围可摸到肉疙瘩;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其发生与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相关,长期腹压增加会影响肛管周围静脉回流,导致静脉曲张形成肉疙瘩样病变。 二、肛乳头瘤 多因肛管处慢性炎症刺激,使肛乳头逐渐增生肥大,最终脱出肛门外形成肉疙瘩。患者可能有排便不尽感、肛门瘙痒等表现,该病的发生与肛管局部炎症反复刺激密切相关,长期的炎症环境会促使肛乳头异常增生。 三、直肠息肉 可能由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引起,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较小的直肠息肉通常无症状,随着息肉增大,可能脱出肛门外表现为肉疙瘩,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遗传因素导致的息肉有一定家族聚集性,炎症刺激则与肠道慢性炎症环境有关。 四、肛周脓肿 主要是细菌感染引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硬块,形似肉疙瘩,病情进展可形成脓肿,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肛门周围皮肤损伤、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易诱发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肛周脓肿的发生。 五、直肠脱垂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等群体。儿童直肠脱垂可能与发育不完善、盆底肌薄弱有关,老年人则常因盆底组织松弛等原因发病。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时,外观形似肉疙瘩,患者可能有排便困难、肛门坠胀等表现,腹压增加(如咳嗽、便秘时)会加重脱垂情况。 若发现屁股里有肉疙瘩,应及时就医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不同人群需针对性注意,如儿童直肠脱垂者要避免长时间蹲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处理。

    2025-10-14 14:36:55
  • 上厕所出血但不痛是什么原因

    上厕所出血但不痛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结肠息肉、结肠癌、内痔、直肠息肉、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不同疾病有其相应病因及好发人群等特点,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同人群检查和治疗侧重点依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判断处理。 一、肠道疾病相关 (一)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当息肉表面的血管受到粪便摩擦等刺激时,可能出现上厕所出血但不痛的情况。研究表明,结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结肠癌 结肠癌也是导致上厕所出血但不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一般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癌细胞会破坏肠道组织,引起出血,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便血,无明显疼痛症状。 二、肛门直肠疾病相关 (一)内痔 内痔是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下静脉丛曲张形成的痔,主要症状为便血,通常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多在排便后点滴而出,或喷射状出血。长期久坐、便秘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内痔的发病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 (二)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发生糜烂、溃疡时,可出现便血,一般无疼痛症状。其发病与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 三、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一)血液系统疾病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上厕所出血但不痛,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便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引起出血症状。此类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二)肝脏疾病 严重的肝脏疾病导致肝功能受损,引起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也可能出现便血症状。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时,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上厕所出血但不痛。该类疾病多见于有长期饮酒史、患有病毒性肝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年龄多集中在中年以后。 当出现上厕所出血但不痛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结肠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检查和治疗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2025-10-14 14:36:36
  • 直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直肠息肉有多种表现,便血为常见早期症状且不同年龄段有不同需关注点;有肠道刺激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和里急后重感,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及常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者易出现;息肉较大或多时可脱垂,儿童和老年患者处理有差异;部分患者有腹痛,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者更易出现腹痛。 一、便血 表现情况:直肠息肉患者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是便血,多为间断性便血,血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出血原因是息肉表面的黏膜与肠道摩擦,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一些小型的直肠息肉可能仅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便血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直肠息肉导致的便血需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症状,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粪便情况。对于老年人,便血还需与其他肠道疾病如直肠癌等进行鉴别,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肠道刺激症状 表现情况 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便次增多的情况,患者可能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变得排便次数较以往频繁。例如,原本每天1次大便,现在变为每天2-3次。这是由于息肉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所致。 里急后重感:患者有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不多,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这是因为息肉刺激直肠末端,导致直肠黏膜感受器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产生里急后重的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肠道刺激症状。而对于经常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会加重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刺激症状更明显。 三、脱垂 表现情况: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能在排便后自行回纳,随着息肉增大,回纳可能较困难,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完全回纳。这是因为息肉体积增大,重力作用使息肉向肛门外脱出。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儿童直肠息肉出现脱垂情况,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在处理时需更加谨慎,要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过度损伤。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肌肉松弛等原因,脱垂情况可能相对更难处理,且恢复相对较慢。 四、腹痛 表现情况:部分直肠息肉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一般在下腹。疼痛原因是息肉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例如,乙状结肠部位的息肉可能会引起左下腹部的隐痛。 病史影响: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患者,直肠息肉发生后出现腹痛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因为炎症本身就会使肠道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再加上息肉的刺激,更容易引发腹痛。

    2025-10-14 14:36:12
  • 孕妇痔疮便血怎么办

    孕妇出现痔疮便血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进行局部护理,如便后清洗、温水坐浴;及时就医评估,遵循医生建议;且作为特殊人群要避免滥用药物、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并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来应对痔疮便血,以保障自身及胎儿健康。 一、调整生活方式 1.饮食方面:孕妇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等)和水果(如苹果、香蕉等),每日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软化粪便,减少便秘发生,从而减轻痔疮便血情况。因为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水分充足可使大便更容易排出,降低对痔疮部位的刺激。 2.排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蹲厕所。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久蹲会增加腹压,加重痔疮静脉丛的淤血,容易导致便血加重。 二、局部护理 1.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部位,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温水清洗可以减少粪便等污染物对痔疮创面的刺激,防止感染,有助于缓解便血症状。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 2.坐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水坐浴,一般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温水坐浴能够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痔静脉的淤血肿胀,从而改善便血情况。但要注意坐浴的水温、时间等需遵循专业建议,避免不当操作加重不适。 三、就医评估 1.及时就诊:如果孕妇痔疮便血情况较为严重,如出血量较多、出血频繁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痔疮的严重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处理建议。因为严重的便血可能会导致孕妇贫血等问题,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遵循医生建议:医生可能会根据孕妇的具体状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等。但在用药方面会非常谨慎,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不会随意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所以孕妇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四、特殊人群(孕妇)注意事项 孕妇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在应对痔疮便血时需要格外注意。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包括便血的量、颜色等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反馈给医生。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痔疮便血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孕妇自身的健康,也对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2025-10-14 14:32: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