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胃癌、大肠癌、疝、痔病等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远光,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外科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访问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aTME学组委员; 长期从事肿瘤外科和普外科(胃肠外科)工作,熟练掌握腹部、颈部、乳腺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疗规范,擅长胃癌、大肠癌、肝癌、疝、痔病以及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尤其在腹腔镜微创胃肠肿瘤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胃癌综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等方面经验丰富, 2008年始在国内较早开展经肛门取出标本的直肠及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并有创新,2010年在中国及亚州地区最早开展并报告TaTME治疗直肠癌,也是国际上率先报告应用TaTME治疗男性直肠癌者,其后提出肛腹同步法TaTME,并研究了TaTME对肛门功能、直肠系膜完整性的影响,2017年参加审定中国的《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展开
个人擅长
胃癌、大肠癌、疝、痔病等疾病的治疗。展开
  • 癌胚抗原正常能排除肠癌吗

    癌胚抗原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肠癌,因部分肠癌患者癌胚抗原正常且非肠癌疾病可致癌胚抗原轻度升高,辅助诊断肠癌还需结肠镜、CT、MRI、粪便隐血试验等多种检查,结合多种手段综合判断是否患肠癌,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人群应及时全面检查明确诊断。 一、癌胚抗原在肠癌中的特点 1.部分肠癌患者癌胚抗原正常 有研究表明,约30%-40%的早期肠癌患者癌胚抗原水平可能正常。这是因为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癌胚抗原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例如,一些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的肠癌,其癌胚抗原分泌相对较少,导致血液中癌胚抗原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这种情况也有体现。在中老年人群中,患早期肠癌时癌胚抗原正常的比例可能与其他年龄段类似,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癌胚抗原正常并不能排除肠癌的本质是基于肿瘤本身的异质性。 2.其他因素影响癌胚抗原水平 非肠癌疾病:一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如胰腺炎、结肠炎、肝硬化等。在女性人群中,妊娠期间也可能出现癌胚抗原生理性轻度升高,一般分娩后可恢复正常。这就提示仅依据癌胚抗原正常不能排除肠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二、辅助诊断肠癌的其他检查方法 1.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能够发现肠道内的息肉、肿块等病变,并且可以在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对于各年龄层人群,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长期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结肠镜检查是必要的。例如,40岁以上有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以了解肠道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判断肿瘤是否有转移等。对于中老年人,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肠道外的转移病灶,帮助评估肠癌的分期。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诊断肠癌盆腔侵犯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在女性患者中,MRI对于盆腔内肠道病变的评估可能比CT更具优势,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显示盆腔内的软组织结构。 3.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肠癌患者可能会出现粪便隐血阳性,但一些良性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粪便隐血阳性,不过它可以作为肠癌筛查的初步手段之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以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对于发现肠道出血性病变有一定帮助。 总之,癌胚抗原正常不能排除肠癌,临床上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是否患有肠癌,对于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3 11:37:30
  • 胃窦腺癌有什么症状

    胃窦腺癌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痛(隐痛、胀痛,渐加重且有规律,进食可加重)、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呕血与黑便(肿瘤侵犯血管致出血,有不同程度表现);全身症状有体重减轻(肿瘤消耗致体重下降)、贫血(长期失血致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因多种因素而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开始时疼痛不规律,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重且有一定规律性。这是因为肿瘤在胃窦部位生长,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引起。例如,部分患者进食后疼痛可能会加重,因为食物刺激了肿瘤周围的胃黏膜及神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老年人痛觉可能相对迟钝,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对于有长期胃部不适病史的人群,若出现腹痛性质改变,需高度警惕胃窦腺癌可能。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胃窦是胃的一部分,肿瘤生长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正常被消化和排空。年轻患者可能平时生活方式较随意,如饮食不规律等,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且经调整生活方式无改善,要考虑胃窦腺癌可能;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本身消化功能会有一定波动,但若持续消化不良则需排查。 呕血与黑便:当肿瘤侵犯胃内血管时,可能引起出血。少量出血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呕血,呕吐物可为咖啡色样物质,黑便则表现为粪便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胃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被分解,从而出现特征性的颜色改变。不同年龄患者呕血和黑便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健康状况较差,出血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全身症状: 体重减轻: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以及患者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导致体重逐渐下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者,若在短时间内体重不明原因减轻,如几个月内减轻5%-10%以上,都需要进一步检查。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代谢率可能降低,但如果出现异常体重减轻,更要警惕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患者可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贫血程度不同,症状轻重也不同。年轻患者可能平时体力较好,贫血后乏力等症状可能较易被察觉;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的轻微贫血情况,胃窦腺癌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加重这种情况,使头晕等症状更明显。 胃窦腺癌的症状可能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有所不同。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2025-10-13 11:36:45
  • 肠癌大便出血一般多久

    肠癌大便出血时间无固定时长,受肿瘤生长部位、类型及患者个体差异(年龄、基础病史、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间断或持续出血,若出现相关伴随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肿瘤的生长部位与类型 生长部位:若肠癌发生在直肠部位,由于直肠距离肛门较近,出血可能相对较早被发现,出血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体现;而发生在结肠近端的肠癌,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可能大便出血表现出现相对较晚。例如,左半结肠癌(多发生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肿瘤多为浸润型,易引起肠腔狭窄,常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便血相对更易被察觉;右半结肠癌(多发生在盲肠、升结肠)肿瘤多为肿块型,坏死出血时才会出现便血症状,可能发现时间相对晚些。 肿瘤类型:腺癌是肠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其生长速度和出血特点有差异。高分化腺癌生长相对缓慢,出血时间可能间隔较长;低分化腺癌生长迅速,肿瘤组织容易坏死脱落,出血可能相对较早出现且出血情况可能更频繁。 患者的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肠道功能减退等,肠癌发展过程中出血表现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老年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对出血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而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对出血情况的判断,所以出血时间的体现可能不典型。而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身体代偿能力较好,对出血的反应可能更敏感,可能能较早发现大便出血情况。 基础病史: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身肠道黏膜处于受损状态,若合并肠癌,其大便出血情况可能与单纯肠癌患者有所不同,出血时间和出血特征可能受到原有肠道炎症的影响,使得出血时间判断更复杂。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本身就有间断的黏液脓血便,当合并肠癌时,很难单纯从时间上区分是原有炎症导致还是肠癌导致的出血。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其肠道受到的不良刺激较多,可能影响肠癌的发展进程,进而影响大便出血的时间。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等多种不良影响,酗酒会损伤肠道黏膜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肠癌的出血时间和表现与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有所不同。例如,长期酗酒的肠癌患者,其肿瘤周围组织可能血供等情况受到影响,出血时间可能相对没有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规律可寻。 一般来说,肠癌大便出血可能是间断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但具体多久出现出血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时长,一旦发现大便出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形状改变(变细等)、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是否为肠癌等肠道疾病引起的出血。

    2025-10-13 11:36:18
  • 结肠息肉术后多长时间能治愈

    结肠息肉术后治愈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息肉的大小、数量与病理类型,患者的年龄与基础健康状况,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情况都会影响,较小良性息肉、年轻健康者、规范护理下治愈时间相对短,反之则长,儿童患者术后恢复相对快但也需关注,一般小良性息肉1-2周创面愈合,完全恢复肠道功能需1-3个月,大息肉、老年或有基础病者等恢复时间延长。 息肉的大小、数量与病理类型:一般来说,较小的单个良性息肉(如管状腺瘤),术后恢复相对较快,通常1-2周左右创面基本愈合,可视为临床初步治愈,但完全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可能需要1-3个月。而较大的息肉、多发息肉或者病理类型为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有较高癌变潜能的息肉,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会延长,可能需要2-4周甚至更长时间创面愈合,整体治愈时间可能需要3-6个月,且需要密切随访复查。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cm的结肠息肉行手术切除后,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3周左右,而完全恢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患者的年龄与基础健康状况:年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术后恢复能力较强,治愈时间相对较短;而老年患者或者本身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创面愈合时间可能延长,治愈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比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谢能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结肠息肉术后创面愈合可能需要3-4周甚至更久,整体治愈时间可能需要4-8个月。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会影响创面愈合,结肠息肉术后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否则会延长治愈时间,可能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基本治愈。 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情况:术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和康复对治愈时间有重要影响。如果患者术后能严格遵守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等要求,保持大便通畅,那么创面愈合会更顺利,治愈时间相对较短。反之,如果患者术后过早进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或者剧烈运动导致腹压增加影响创面愈合,就会延长治愈时间。一般来说,规范护理下1-2个月基本可达到临床治愈状态,但完全恢复到术前的肠道功能状态可能需要3个月左右。 儿童患者的结肠息肉术后治愈时间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结肠息肉相对较少见,多为良性的错构瘤性息肉等。儿童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术后护理,由于儿童自我约束能力差,要避免其剧烈哭闹、剧烈活动等,一般创面愈合时间在1-2周左右,但完全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可能需要1-2个月。同时,儿童患者术后需要家长更加关注其饮食和排便情况,确保恢复顺利。

    2025-10-13 11:35:02
  • 婴儿肠套叠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

    婴儿肠套叠有阵发性腹痛,表现为突然剧烈哭闹等;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等,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发病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包块;早期一般情况尚好,晚期可出现脱水、休克等表现。 一、阵发性腹痛 1.表现及机制:婴儿肠套叠时,由于肠管发生套叠,肠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引发阵发性腹痛。患儿会突然出现剧烈哭闹,面色苍白,双手紧握,双腿蜷曲,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这种腹痛是因为套叠部位的肠管蠕动增强,试图将套入的肠管推出,从而产生疼痛刺激。 2.年龄影响: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疼痛,主要通过哭闹等行为来体现,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的哭闹模式等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阵发性腹痛情况。 二、呕吐 1.表现及机制: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这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近端肠管蠕动增强,将胃内及肠道内的内容物向上推送,引起呕吐。 2.年龄影响:婴儿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肠套叠后呕吐出现较早且较频繁,需要关注呕吐物的性质和量,不同年龄的婴儿呕吐表现可能因肠道发育等因素略有差异,但核心是肠道梗阻导致的内容物反流。 三、血便 1.表现及机制: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因为套叠部位的肠壁血管被挤压,导致黏膜出血,与肠黏液混合形成果酱样便。 2.年龄影响:婴儿的肠道黏膜相对较嫩,血便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果酱样血便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排便的性状。 四、腹部包块 1.表现及机制: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这是由于套叠的肠管形成的肿块,当肠管套叠到一定程度时,可在腹部触摸到该包块。 2.年龄影响:婴儿的腹部脂肪厚度等因素可能影响包块的触摸感觉,年龄较小的婴儿腹部脂肪较多可能会影响包块的清晰触摸,但随着病情发展,包块可能会逐渐明显,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腹部查体来发现包块。 五、全身情况 1.早期:婴儿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精神状态尚可,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因为虽然早期肠道梗阻尚未导致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但随着时间推移,肠道缺血等情况会逐渐加重,影响全身状况。 2.晚期:晚期患儿可出现脱水、休克等表现,如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以及肠管缺血坏死引发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025-10-13 11:34: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