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亚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展开
  • 原发性高血压能怀孕吗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怀孕情况与血压控制密切相关,血压控制良好时一般可考虑怀孕且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不佳则风险高需先控压再考虑;怀孕过程中要频繁监测血压和胎儿;药物使用需权衡,优先非药物干预,需用药时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根据年龄个体化选择。 一、血压控制情况对怀孕的影响 1.血压控制良好时 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一般可以考虑怀孕。此时孕妇发生孕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孕期出现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血压未良好控制的孕妇。在年龄方面,一般育龄女性(15-49岁),只要血压控制稳定,都可以在充分评估后考虑怀孕,但随着年龄增加,怀孕相关的风险可能会有所上升,如高龄孕妇本身存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等风险,而血压控制情况也需要更加严格把控。从生活方式来看,血压控制良好的孕妇需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富含钾、钙、镁等营养素的饮食)、适量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这些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和孕期健康。 2.血压控制不佳时 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时,怀孕会增加很多风险。比如,孕期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会大幅升高,子痫前期可导致孕妇出现头痛、视力模糊、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孕妇和胎儿生命;同时,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女性,尤其是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如病史超过5年)的患者,需要先积极调整降压治疗方案,将血压控制到合适范围后再考虑怀孕。在生活方式方面,这类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6g),避免过度劳累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二、怀孕过程中的监测要点 1.血压监测 怀孕后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周至少测量2-3次血压,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因为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血压,及时监测血压可以早期发现血压异常情况。例如,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血压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趋势,通过频繁监测可以准确掌握血压波动情况。对于年龄较大的孕妇(如≥35岁),由于其本身存在更多的怀孕相关风险,血压监测需要更加密切,可能需要每周测量3-4次甚至更多。 2.胎儿监测 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包括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一般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都需要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是否正常;还可以通过胎心监护等手段监测胎儿的心率和宫内安危情况。对于有原发性高血压的孕妇,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胎儿监测尤为重要。生活方式方面,孕妇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8小时,这有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孕妇自身的血压稳定。 三、药物使用与怀孕的权衡 1.降压药物的选择 如果原发性高血压孕妇需要使用降压药物,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拉贝洛尔是孕期相对安全的降压药物之一,多项研究证实拉贝洛尔在控制孕妇血压的同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影响较小。在选择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孕妇的年龄因素,对于高龄孕妇,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根据孕妇的血压情况个体化选择药物,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一般的降压方案。 2.非药物干预的优先性 在怀孕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控制血压,如前面提到的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等。非药物干预对胎儿和孕妇的不良影响较小,对于大多数血压轻度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孕妇,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往往可以使血压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法有效控制血压时,才考虑使用降压药物。

    2025-09-30 13:46:11
  • 心肌无力怎么治疗

    心肌无力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病因治疗。一般治疗涉及生活方式调整,如休息活动、饮食等;药物治疗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及针对病因的药物;器械治疗包括起搏器、CRT、ICD等;病因治疗需针对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其自身情况。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活动:急性心肌无力发作时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心肌无力可能与心肌炎等相关,休息更为重要,要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则需根据身体状况适度活动,如散步等温和运动,以不引起不适为宜。生活方式方面要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影响心肌供血,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5克,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对于有糖尿病的心肌无力患者还需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二、药物治疗 1.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物:如曲美他嗪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无力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其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代谢途径,增加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维持心肌细胞的能量产生。 2.针对病因的药物:如果心肌无力是由冠心病引起,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像硝酸甘油等;若是由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需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的有ACEI类(如卡托普利)、ARB类(如氯沙坦)等降压药,通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无力状况。对于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肌无力,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及调节免疫的药物等进行治疗。 三、器械治疗 1.起搏器治疗:对于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肌无力的患者,可考虑植入起搏器,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保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植入起搏器的指征和选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病情,老年人则根据心脏传导阻滞的程度等情况来决定是否植入。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肌无力患者,通过同步化左右心室收缩,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对于心力衰竭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CRT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评估时要考虑患者的心脏功能、心室收缩不同步的程度等因素。 3.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对于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心肌无力患者,如心肌病等导致的心肌无力且存在室性心动过速等高危心律失常的情况,ICD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放电除颤,挽救生命。在选择ICD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心脏疾病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使用ICD需特别谨慎,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四、病因治疗 1.治疗基础疾病 心肌炎: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心肌炎导致心肌无力的常见原因,要针对病毒进行治疗,如使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同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如辅酶Q10等,对于重症心肌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激素等免疫调节药物,但要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使用时需权衡利弊。 冠心病:对于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改善心肌供血,从而缓解心肌无力症状。老年人患冠心病的比例较高,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无力的关键,要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使血压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025-09-30 13:45:49
  • 冠心病的症状和危害

    冠心病有典型症状(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不典型症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表现、心律失常表现),且对心脏功能(心肌功能受损、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和全身器官(脑供血不足、肾脏功能损害、外周血管病变)有危害。 一、冠心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 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例如,患者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饱食、寒冷刺激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就会引发心绞痛。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等。 2.心肌梗死 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如疼痛可在上腹部,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在老年人中,可能以心力衰竭、休克等为首发表现,而疼痛症状不明显。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改变。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所以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心力衰竭表现 冠心病患者长期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重构,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乏力、水肿等。在老年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心功能本身逐渐减退,冠心病引发的心力衰竭更容易加重,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下肢水肿等。 3.心律失常表现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可有心悸、头晕等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尤其是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风险更高。 二、冠心病的危害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心肌功能受损 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如此会使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下降。例如,左心室功能受损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需求。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心肌功能受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全心衰竭。 2.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心律失常频繁发作。心律失常又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心律失常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导致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甚至危及生命。 (二)对全身器官的影响 1.脑供血不足 冠心病患者如果并发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可引起脑栓塞,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患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中,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更高,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血管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2.肾脏功能损害 长期冠心病导致心功能不全,肾灌注不足,可引起肾功能损害。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肾脏功能损害的发生风险更高,因为糖尿病本身就容易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再加上冠心病导致的肾灌注不足,双重因素加重肾脏损害。 3.外周血管病变 冠心病往往与外周血管疾病同时存在,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外周血管病变可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等。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外周血管病变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025-09-30 13:44:24
  • 老年人高血压食疗

    高血压老年人可通过食用富含钾、钙、镁的食物及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来辅助控制血压,如香蕉、菠菜、土豆富含钾;牛奶、虾皮、豆制品富含钙;紫菜、黑巧克力、坚果富含镁;燕麦、芹菜、玉米富含膳食纤维,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样化、低盐,血压不能通过食疗有效控制时需及时就医药物治疗。 一、富含钾的食物 1.香蕉:每100克香蕉含钾约256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起到辅助降低血压的作用。老年人可每天吃1-2根香蕉,但需注意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在血糖控制平稳时食用,因为香蕉含糖量相对较高。 2.菠菜:每100克菠菜含钾约311毫克。菠菜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老年人可将菠菜清炒或做汤,烹饪时尽量减少油脂的使用,以清淡为主。 3.土豆:每100克土豆含钾约342毫克。土豆是一种淀粉类食物,对于高血压老年人,可将其作为主食的一部分,代替部分精细粮食,但要注意采用蒸煮等健康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 二、富含钙的食物 1.牛奶:每100毫升牛奶含钙约104毫克。钙能帮助调节血管的紧张度,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老年人可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每天饮用300毫升左右。对于乳糖不耐受的老年人,可以选择饮用舒化奶等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制品。 2.虾皮:每100克虾皮含钙约991毫克。虾皮可以作为一种调味品添加到菜肴中,如在烧汤或凉拌菜时放入少量虾皮。但虾皮含钠量也较高,所以不能过量食用,每次摄入以一小把为宜。 3.豆制品:例如豆腐,每100克北豆腐含钙约138毫克。豆制品是植物性钙的良好来源,老年人可以经常食用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但如果老年人同时患有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适量调整豆制品的摄入量,因为豆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过多摄入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富含镁的食物 1.紫菜:每100克紫菜含镁约460毫克。紫菜可以用来做紫菜蛋花汤等。老年人食用紫菜时要注意控制盐分的摄入,因为紫菜本身可能含有一定盐分,烹饪时尽量少加盐。 2.黑巧克力:可可含量较高的黑巧克力含有一定量的镁,每100克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以上)含镁约115毫克。但要注意选择低糖、高可可含量的黑巧克力,并且不能过量食用,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克左右即可,因为巧克力热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等问题。 3.坚果:如杏仁,每100克杏仁含镁约270毫克。坚果是镁的良好来源,但坚果脂肪含量较高,老年人每天吃5-10克左右即可,可选择在两餐之间作为零食食用,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血脂升高等问题。 四、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1.燕麦:燕麦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每100克燕麦含膳食纤维约10.6克。燕麦可以煮成燕麦粥食用,老年人早餐时可喝一碗燕麦粥,既可以增加饱腹感,又能帮助降低胆固醇和控制血压。燕麦粥的烹饪要注意煮透煮烂,方便老年人消化吸收。 2.芹菜:每100克芹菜含膳食纤维约1.2克。芹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等物质。老年人可以将芹菜凉拌或清炒,芹菜叶也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要丢弃,一起食用。 3.玉米: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也较为丰富,每100克玉米(鲜)含膳食纤维约2.9克。玉米可以煮着吃,也可以将玉米磨成玉米面做玉米饼等。对于牙齿咀嚼功能较差的老年人,煮玉米可以适当煮得软烂一些,方便食用。 五、注意事项 老年人在进行食疗控制高血压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不能只依赖某一种食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如果血压通过食疗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另外,老年人的饮食要遵循低盐原则,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病情。

    2025-09-30 13:43:58
  • 心脏支架术后心脏痛是怎么回事

    心脏支架术后可能出现心脏痛的多种原因,包括支架内再狭窄(与血管自身修复反应、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冠状动脉其他分支病变(与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等有关)、血管痉挛(与引发原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心肌缺血复发(与缺血机制、性别、吸烟史、心力衰竭病史等有关)以及心理因素、合并其他疾病等。 一、支架内再狭窄 1.发生机制:尽管心脏支架手术能开通血管,但存在再狭窄风险。这可能与血管自身的修复反应有关,血管内膜会有过度增生等情况,导致支架内再次出现狭窄,影响心肌供血,从而引发心脏痛。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支架术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约有一定比例(如统计数据显示约10%-20%左右)的患者会因此出现心脏不适症状。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相对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因为老年患者血管的弹性、修复能力等生理功能相对较弱;生活方式上,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再狭窄风险,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促进血管内膜增生;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几率也会升高,糖尿病会影响血管的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 二、冠状动脉其他分支病变 1.病变发生:心脏的冠状动脉有多个分支,支架术仅解决了某一支的狭窄问题,其他分支可能会出现新的狭窄或病变。例如左前降支放置了支架,但右冠状动脉等其他分支可能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出现狭窄,当心肌供血需求增加时,就会引发心脏痛。 2.相关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血管粥样硬化的基础可能更广泛,多个分支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会加重血管的损伤,促进其他分支病变的发生发展;长期的高脂血症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会导致其他冠状动脉分支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病变。 三、血管痉挛 1.引发原因:支架术后血管局部可能存在神经调节异常等情况,容易诱发血管痉挛。比如在受到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支架部位的血管可能发生痉挛,导致心肌供血减少,引起心脏痛。研究发现,约有一定比例(如5%-10%左右)的支架术后患者会出现血管痉挛相关的心脏不适。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如果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情绪激动等更容易诱发血管痉挛;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也会增加;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也更易出现血管痉挛导致心脏痛。 四、心肌缺血复发 1.缺血机制:支架术后心肌缺血可能复发,虽然支架开通了原有狭窄血管,但心脏的耗氧量增加或其他因素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例如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其他血管或新出现的供血不足情况不能满足心肌的氧供需求,就会引发心脏痛。 2.相关人群:男性患者相对女性患者可能在支架术后更易出现心肌缺血复发,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疾病的发生率等有关;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会影响心肌的供血平衡,增加心肌缺血复发的风险;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本身心脏功能较差,支架术后心肌缺血复发的可能性也较高。 五、其他可能原因 1.心理因素:支架术后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压力,如担心病情复发等,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躯体化表现,出现心脏痛的感觉。研究发现,约有部分(如15%左右)支架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因素相关的心脏不适,尤其是年龄较轻、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患者。 2.合并其他疾病:如患者合并有胃食管反流病,反流的胃酸可能刺激食管,引起类似心脏痛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心脏问题;还有合并肺部疾病,如肺炎等,也可能出现胸部不适类似心脏痛的表现。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较为常见,更需要仔细鉴别。

    2025-09-30 13:43: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