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亚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展开
  • 心梗如何确诊

    心梗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症状、既往史等,体格检查监测生命体征、检查心脏体征,心电图检查包括常规和动态心电图,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CK-MB和肌钙蛋白,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儿童青少年诊断需注意其特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有创但有严格适应证时价值无可替代。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胸痛的特点,如胸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放射等。例如,心梗患者的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等。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心梗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心梗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等情况。 2.心脏体征:检查心脏有无异常杂音、心音改变等。部分心梗患者可能出现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或第三心音奔马律等。 三、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心梗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典型的心梗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形成以及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过程。例如,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时,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背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则出现ST段压低。但并非所有心梗患者的心电图都能立即出现典型改变,有时需要多次复查心电图以观察动态变化。 2.动态心电图: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心梗患者,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及心梗的心电图改变。 四、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早期诊断心梗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在心梗发生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呈正相关。 2.肌钙蛋白(cTn):包括cTnT和cTnI,是诊断心梗更敏感和特异的指标。心梗发生后3-6小时即可升高,cTnI可持续10-14天,cTnT可持续2-14天。肌钙蛋白的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对心梗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梗患者可能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等。同时,还可以发现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对于可疑心梗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梗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情况。不仅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心梗,还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如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依据。但冠状动脉造影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对比剂过敏、冠状动脉痉挛等,但在有严格适应证的情况下,其诊断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有典型心梗症状且心电图等检查高度怀疑心梗,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差,心梗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胸痛不明显,而以呼吸困难、晕厥等其他表现为首发症状,在诊断时需要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检查。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更容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在诊断过程中要重视血糖等相关指标的监测以及心电图等检查的动态观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心梗相对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发生心梗,在诊断时要结合其特殊的病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025-09-30 13:37:35
  • 心血管堵塞引起血液不通怎么办

    明确心血管堵塞需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急性堵塞要立即休息呼救及专业人员指导用药,一般性堵塞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严重堵塞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旁路移植术,患者需长期随访及健康管理。 一、明确心血管堵塞的评估与诊断 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明确心血管堵塞的程度等情况。心电图可初步发现心肌缺血等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血管堵塞的金标准,能清晰看到血管堵塞的部位、范围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女性患者有时胸痛等表现可能与男性不同。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心血管堵塞。 二、急性心血管堵塞的紧急处理 1.休息与呼救 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让专业医疗人员前来救助。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强调就地休息的重要性,防止活动加重心脏负担。 2.药物应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 如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可能会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非专业人员不能自行给药。 三、一般性心血管堵塞的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对于有心血管堵塞风险或已患病的人群,高盐饮食会加重血压升高,进而加重心血管负担。 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有差异,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蔬菜水果的摄入要注意烹饪方式,保证易消化。 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一般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根据病情制定运动方案。比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运动强度要更谨慎控制。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 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目标。不同年龄患者降压目标可能略有不同,老年人收缩压一般控制在150mmHg以下,但要注意不能过低。 高血脂: 合理使用调脂药物,使血脂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合适水平,对于心血管堵塞风险较高的人群,可能需要更低的目标值。饮食上要配合低脂饮食来辅助控制血脂。 糖尿病: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管理,使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避免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目标上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要兼顾生长发育等情况。 四、手术等治疗方式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于严重的心血管堵塞,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将支架等器械送入堵塞的血管部位,开通血管。该治疗方式有一定的适用人群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是否适合。比如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于多支血管严重堵塞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通过移植血管来绕过堵塞的部位,恢复心肌供血。手术也有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综合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该手术。 五、长期随访与健康管理 心血管堵塞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心电图、血脂、血糖、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和健康管理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家属也要给予支持和监督,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家属更要关注其健康管理情况。

    2025-09-30 13:30:45
  • 妊娠高血压降不下来怎么办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疾病,需密切监测,一般治疗后血压仍不达标要调整治疗方案,其不降可能引发孕妇及胎儿并发症,管理需多学科协作且个性化,具体方案由专业医生据孕妇情况制定。 一、明确妊娠高血压的定义与监测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孕妇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胎动、胎儿生长发育等情况。通过定期产检,医生能及时了解孕妇和胎儿的状况,若发现血压降不下来,需进一步评估病情。 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调整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方面 休息:孕妇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每天休息时间不少于10小时。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对降低血压有一定帮助。对于年龄较大的孕妇,更需注意休息,因为年龄可能增加妊娠高血压的不良预后风险。 饮食: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热量摄入,同时限制盐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少于6克。但需注意营养均衡,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如素食者,要确保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理补充,避免因饮食不均衡影响病情控制。 2.药物治疗方面 常用药物及作用:若一般治疗后血压仍控制不佳,可能需要使用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它是妊娠期高血压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对孕妇和胎儿相对较为安全。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的孕周、血压水平、有无其他并发症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以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三、警惕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1.对孕妇的影响 妊娠高血压降不下来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子痫,表现为抽搐、昏迷等,会危及孕妇生命。对于有既往妊娠高血压病史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有家族高血压史等,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先兆。 还可能导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例如,肾功能损害可能出现蛋白尿增多、水肿加重等表现。医生会通过相关检查,如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等,及时发现脏器功能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对胎儿的影响 血压控制不佳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对于有胎儿生长发育监测异常的孕妇,如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低于正常范围,需更加积极地处理妊娠高血压。还可能引起胎儿窘迫,出现胎心异常等情况。医生会通过胎心监护等检查手段及时评估胎儿在宫内的状况,必要时可能会采取提前终止妊娠等措施来保障胎儿的安全。 四、多学科协作与个性化管理 1.多学科协作 妊娠高血压的管理需要产科、心内科、肾病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产科医生负责孕妇和胎儿的整体妊娠管理,心内科医生可协助评估孕妇的心脏功能情况,肾病科医生能更好地处理可能出现的肾脏相关问题。不同学科的医生通过定期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安全。 2.个性化管理 根据孕妇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管理。例如,年轻的孕妇和年龄较大的孕妇在治疗和监测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年轻孕妇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也不能忽视病情变化;年龄较大的孕妇本身存在更多的健康风险因素,需要更加严密的监测和精细的治疗调整。同时,考虑到孕妇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酒等,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需要进行健康宣教,劝导其改变生活方式,以辅助血压的控制。 总之,妊娠高血压降不下来时,要通过综合评估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警惕并发症、多学科协作以及个性化管理等多方面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体的处理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制定。

    2025-09-30 13:28:39
  • 心跳快怎么办,如何缓解

    心跳快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心跳快可通过休息放松、调整呼吸缓解;病理性心跳快需针对心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分别应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儿童和孕妇这两类特殊人群心跳快有特别提示,儿童要注意避免用不适药物,孕妇严重或伴不适需及时就医且遵医嘱。 一、生理性心跳快的缓解方法 (一)休息放松 当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导致心跳快时,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比如进行高强度运动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通过休息可让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平稳,一般休息10-15分钟左右,心跳通常能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情绪激动引起的心跳快,通过静坐、深呼吸等方式,可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心跳快的状况。 (二)调整呼吸 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再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例如,每次吸气持续3-5秒,呼气同样持续3-5秒,通过调整呼吸频率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进而调节心跳。一般连续进行5-10次深呼吸后,心跳往往会有所减慢。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因生理因素导致的短暂心跳快情况,在任何场合都可简单操作。 二、病理性心跳快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心脏疾病相关 如果是因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跳快,需要及时就医。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可能会引发心跳加快,此时应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情后由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如房颤患者出现心跳快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可能涉及到药物治疗(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电复律等。 (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常出现心跳快的症状,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此时除了针对心跳快进行适当处理外,更重要的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本身,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在应对病理性心跳快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有不同的注意要点。比如老年患者,本身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心跳快时要更加谨慎用药,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女性患者如果是在生理期出现心跳快的特殊情况,要结合生理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先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再配合医疗干预来改善心跳快的状况;有明确病史尤其是心脏病史的人群,要严格遵循既往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出现心跳快时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等。 三、特殊人群心跳快的特别提示 (一)儿童 儿童心跳快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热、剧烈哭闹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等病理性因素。如果是儿童因发热导致心跳快,要密切监测体温,当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结合适当休息的方式缓解,但如果心跳快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处理心跳快时要尤其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采取非药物的安全干预措施。 (二)孕妇 孕妇出现心跳快较为常见,可能与孕期身体负担加重、血容量增加等因素有关。一般轻度的心跳快可以通过适当休息、放松心情来缓解。但如果心跳快比较严重或者伴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孕妇的情况关系到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说明孕期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估和处理,比如进行心电图等检查,而不会随意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来处理心跳快问题。

    2025-09-30 13:28:21
  • 女人血压低是什么症状

    女性血压低会引发头晕、乏力、心慌、视物模糊、晕厥等症状,不同症状有其相应发生机制,且受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病史等因素影响,如老年女性头晕易致跌倒,长期熬夜等生活方式会加重头晕,女性本身血容量特点使乏力更突出,更年期女性血压波动大易心慌,老年女性视物模糊难恢复且晕厥后易受伤等。 一、头晕 发生机制:血压低时,心脏泵血供应大脑的能力下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症状。例如,一项针对低血压人群的研究发现,约70%的低血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表现,尤其在突然站立等体位变化时,因血压不能及时调节,头晕症状可能更明显。 年龄因素:对于老年女性,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血压低时头晕可能更易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而年轻女性血压低出现头晕,可能与生理期、体质等因素相关,如青春期女性由于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进而引发头晕。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的女性,血压低时头晕症状可能加重。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血压调节机制,过度节食则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血容量和血压水平,进而加重头晕。 二、乏力 产生原因:血压低使得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的氧和营养供应减少,导致机体能量产生不足,从而出现乏力感。研究表明,低血压患者中约60%会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表现,这种乏力感会影响日常活动,如行走、做家务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性别差异:女性本身相对男性血容量可能稍低,当血压低时,乏力症状可能更为突出。而且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失血等因素,血压低时乏力感会更明显。 病史影响:有贫血病史的女性,血压低时乏力症状往往会叠加。因为贫血本身就会导致携氧能力下降,再加上血压低,进一步加重了组织器官的缺氧,使得乏力症状更为严重。 三、心慌 生理机制:血压低时,心脏会代偿性地加快跳动来试图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从而导致心慌。例如,当收缩压低于90mmHg时,心脏搏动会明显增强,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加快、心慌不适。 生活方式与心慌的关联:长期精神紧张的女性,血压低时更易出现心慌。精神紧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影响血压和心脏的节律,使得血压低时心慌症状加重。另外,大量吸烟的女性,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压波动,进而加重心慌。 特殊人群情况: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血压波动较大,血压低时更容易出现心慌。同时,更年期女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会加重心慌的感觉。 四、视物模糊 原因剖析:血压低影响眼部的血液供应,视网膜等眼部组织缺血缺氧,就会出现视物模糊。一般血压恢复正常后,视物模糊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如果血压低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对眼部造成一定损害。 年龄与视物模糊: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眼部血管等组织也会出现退变,血压低时视物模糊可能更难恢复,且发生眼底病变等的风险增加。而年轻女性血压低出现视物模糊,可能是一过性的,及时纠正低血压后多可迅速缓解。 生活方式对视物模糊的影响:长期过度用眼的女性,血压低时视物模糊可能更明显。过度用眼会使眼部负担加重,在血压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影响眼部血液供应,导致视物模糊加重。 五、晕厥 严重表现:这是血压低较为严重的症状,当血压急剧下降,大脑供血严重不足时,就可能发生晕厥。例如,在一些体位性低血压的女性中,突然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可能会瞬间发生晕厥。 特殊人群晕厥风险:老年女性由于平衡感下降,晕厥发生后更容易受伤,如骨折等。而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史的女性,血压调节能力差,发生晕厥的风险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晕厥前如果有长时间站立等情况,会增加女性发生晕厥的可能性。

    2025-09-30 13:26: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