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亚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展开
  • 22岁血压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2岁人群患高血压的因素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高盐高脂、过度饮酒、缺乏运动、吸烟)、精神心理(长期紧张焦虑压力大)及其他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占比40%-50%,生活方式等因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压。 一、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尤其是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那么22岁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比较大,约占40%-50%。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血压调节异常。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 高盐饮食:长期摄入过多的盐分会使体内钠元素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一般来说,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但很多22岁人群可能喜欢高盐的饮食,如腌制食品、快餐等,这会增加高血压风险。 高脂饮食: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导致血脂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影响血管的弹性和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过度饮酒: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影响肝脏对血压调节物质的代谢,长期大量饮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增加。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缺乏运动还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功能,使血压调节能力下降。例如,每周运动时间不足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22岁人群,患高血压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收缩,使血管阻力增加,同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吸烟还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一步加重血压异常。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22岁人群可能面临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的精神应激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容易引发高血压。例如,长期熬夜、工作节奏快导致精神持续紧张的22岁上班族,患高血压的风险可能增加。 四、其他疾病因素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水钠的排泄和血压的调节功能。肾脏病变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例如,患有肾小球肾炎的22岁患者,由于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高血压症状。 内分泌疾病: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库欣综合征是因为体内皮质醇分泌过多,引起钠水潴留、血管阻力增加等,进而使血压升高。

    2025-09-30 12:02:54
  • 心悸病严重吗

    心悸病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判断,生理性因素致心悸通常不严重,病理性因素如心脏本身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和其他系统疾病(甲亢、贫血等)引起的心悸情况多样,重者可危及生命,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心悸需格外关注,其严重程度差异大,需及时就医评估。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悸 情况描述: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可能出现心悸。这种情况通常不严重。 原因及影响:这些生理性因素去除后,心悸症状往往会自行缓解。例如,适度休息、避免过量摄入刺激性物质后,心脏的异常跳动感会消失,一般不会对心脏功能等造成长期不良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干扰较小。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悸 心脏本身疾病引起的心悸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悸。如果冠心病处于稳定期,经过规范治疗,心悸症状可能得到控制,但如果病情进展,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时,就非常危险。例如,心肌梗死时除了心悸,还会伴有剧烈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等,可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房颤时心房不规则颤动,可能导致心功能下降,长期房颤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若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脑部可引起脑栓塞。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悸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脏跳动频率,引起心悸。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例如,长期甲亢未得到有效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为满足机体需求会代偿性加快跳动,从而引起心悸。重度贫血时,不仅心悸明显,还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机体各器官功能,若不及时纠正贫血,可导致心脏等重要器官不可逆损伤。 特殊人群的心悸情况需格外关注 儿童:儿童心悸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引起。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从婴儿期可能就出现心悸、气促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儿童心悸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功能逐渐减退,发生心悸时更要警惕。可能由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多种原因引起,且老年人对症状的耐受能力较差,轻微的心悸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心脏问题。例如,老年人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等,甚至发生跌倒等意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心悸。但也需排除妊娠期心脏病等病理情况。如果是病理因素导致的心悸,可能影响母婴健康,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总之,心悸病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相对不严重,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及病情判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同特殊人群的心悸情况各有特点,都需要重视并及时就医评估。

    2025-09-30 12:02:09
  • 冠状动脉CT能查出心脏血管堵塞吗

    冠状动脉CT能查出心脏血管堵塞,其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CT扫描重建图像来观察,有相对无创、可初步评估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微小病变可能漏诊、受钙化影响等局限性,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特殊生活方式及有病史人群做该检查时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冠状动脉CT检查原理及对血管堵塞的显示情况 1.检查原理:静脉注射的造影剂会使血管在CT影像中显影,计算机通过重建技术获取冠状动脉的立体图像。 2.对血管堵塞的显示:能够发现冠状动脉血管内是否存在斑块导致的狭窄,从而判断是否有血管堵塞。比如,当血管狭窄程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如狭窄程度超过50%,在冠状动脉CT图像上就可以观察到血管腔径的变窄等表现,进而提示血管堵塞的可能。 二、冠状动脉CT检查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相对无创:相较于冠状动脉造影的有创操作,冠状动脉CT检查创伤较小,患者更容易接受。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有创检查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初步筛查手段。 可初步评估:可以快速地对冠状动脉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对于发现明显的血管堵塞病变有一定价值。 2.局限性 对微小病变可能漏诊:对于一些微小的血管病变,尤其是狭窄程度较轻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此时就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进一步检查。 受钙化影响:如果血管内存在大量钙化,可能会影响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这时候可能需要冠状动脉造影来明确诊断。 三、不同人群做冠状动脉CT检查的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儿童一般较少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因为儿童对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且儿童配合度可能较差。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进行,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并且要在充分镇静等配合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检查,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在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前,需要评估肾功能,因为造影剂可能会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要谨慎选择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水化等措施来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 3.女性人群:女性在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时,一般没有特殊的性别相关禁忌,但需要注意月经周期等情况一般不影响该检查。不过,如果是处于孕期的女性,则要严格避免进行该检查,因为辐射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较高。在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前,需要告知医生相关生活方式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如果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进行检查来明确血管堵塞情况。 5.有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等,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可以评估病情的变化情况,如血管堵塞是否有进展等。但对于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因为造影剂的使用可能会对心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2025-09-30 12:00:57
  • 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怎么检查

    诊断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初步筛查、心电图检查(含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含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各检查有不同作用及对不同年龄人群的适用情况。 一、体格检查 通过听诊等方式初步了解心脏情况,医生可听到心音改变等,但这只是初步筛查,不能确诊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 二、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 可发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但对病因排查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心电图表现有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因心肌老化等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而年轻人若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心电图可提示是否存在相关心脏电活动异常。 2.动态心电图(Holter) 能长时间记录心电活动,对于发现间歇性的心律失常等情况有优势,有助于更全面评估心脏电活动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关系。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1.二维超声心动图 是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量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指标。正常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男性一般在45-55mm,女性在35-55mm;收缩末期内径男性一般小于35mm,女性小于30mm。通过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来评估收缩功能,正常LVEF应大于50%,当LVEF小于50%时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LVEF范围略有差异,一般随着年龄增长,LVEF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通常仍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超声心动图可动态观察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可通过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速度等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同时结合收缩功能的评估,更全面了解心脏整体功能。 四、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 1.原理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或心肌显像剂,通过γ相机或SPECT等设备采集心脏影像,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来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 2.优势 对于评估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在一些复杂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不同性别之间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中的表现差异相对较小,但年龄因素会影响结果,例如老年人可能因心肌储备功能下降等导致射血分数等指标较年轻人有一定变化。 五、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1.检查内容 能够精确测量左心室的容积、射血分数等参数,还可以评估心肌的质量、心肌活性等情况。对于一些疑难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CMR可准确反映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例如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CMR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异常及功能改变情况;对于老年人群,CMR有助于鉴别是原发性心肌疾病还是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

    2025-09-30 12:00:04
  • 小孩心脏有杂音是怎么回事

    小孩心脏杂音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杂音因生长发育心脏血管系统未成熟致,3岁以下婴幼儿多见,随年龄增长可消失;病理性杂音与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其他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发现杂音需带孩子就医做详细检查,生理性杂音定期随访,病理性杂音据病情治疗,日常要护理孩子。 一、生理性心脏杂音 1.产生原因: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血管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杂音。例如,小儿胸廓薄、肋间肌较薄弱,使得心脏搏动更容易传导至胸壁,从而产生杂音。一般来说,这种杂音比较柔和,强度多为Ⅰ-Ⅱ级,且孩子通常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精神、饮食等一般情况良好。 2.年龄因素: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逐渐发育完善,生理性杂音可能会自然消失。 二、病理性心脏杂音 1.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由于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血液会出现分流,从而产生杂音。患儿可能会有生长发育迟缓、易患呼吸道感染等表现,杂音通常为Ⅱ-Ⅲ级,位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室间隔缺损: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由于心室间隔存在缺损,左右心室之间出现血液分流,产生杂音。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婴幼儿期无明显症状,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会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多汗等表现,杂音多为Ⅲ-Ⅳ级,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心脏超声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应逐渐闭合,若未闭合则会导致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产生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常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患儿可能有生长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心脏超声可明确诊断。 2.其他心脏疾病相关 风湿性心脏病:多发生在有链球菌感染病史的儿童,由于风湿热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病变,产生杂音。例如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患儿可能有发热、关节疼痛等前驱感染症状,心脏听诊可闻及相应瓣膜区的杂音,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以及心脏超声等进行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儿童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多是由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导致瓣膜受损,产生杂音。患儿可能有发热、贫血、皮肤瘀点等表现,心脏听诊可发现新出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血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当发现小孩心脏有杂音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心内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脏超声、心电图等,以明确杂音的性质和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生理性杂音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如果是病理性杂音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护理,避免孩子过度劳累,预防感染等,以利于孩子的健康。

    2025-09-30 11:59: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