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亚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展开
  • 心口窝闷堵是什么原因

    心口窝闷堵可能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相关原因引起,心血管系统原因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呼吸系统原因有胸膜炎、气胸;消化系统原因包含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痉挛;神经精神系统原因有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口窝闷堵应及时就医,结合不同人群情况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出现心口窝闷堵感。例如,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氧,常表现为发作性的心前区闷痛、憋闷等不适,多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等部位。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男性相对更易在中老年人中高发,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 2.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时,患者可出现心口窝闷堵,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表现。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因基础疾病较多更易患病,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 二、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1.胸膜炎:胸膜发生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心口窝闷堵,同时多伴有胸痛、咳嗽等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起,比如结核性胸膜炎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常见,有结核接触史等情况时需警惕。 2.气胸: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可引起胸痛、胸闷、心口窝闷堵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剧烈运动、咳嗽、提重物等可能诱发,尤其瘦高体型的青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自发性气胸。 三、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1.胃食管反流病: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导致心口窝闷堵感,常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各年龄段均有发病,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多高脂食物等)者易患,夜间平卧时症状可能加重。 2.食管痉挛:食管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可引起心口窝闷堵,疼痛性质多为突发性的刺痛、闷痛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精神紧张、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等可能诱发。 四、神经精神系统相关原因 1.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可表现为心口窝闷堵,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长期精神压力大、性格内向敏感者更易发病。 当出现心口窝闷堵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胃镜、心脏超声等)明确病因。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尤其重视,因为其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儿童出现该症状相对少见,但也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情况;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因激素等变化出现相关不适,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2025-10-15 14:52:00
  • 小儿心肌炎有什么症状表现

    小儿心肌炎症状表现多样,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前驱感染症状,如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有心脏相关症状,包括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胸闷胸痛、心力衰竭表现;还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神经系统的头晕乏力、晕厥等,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痛等,家长需留意孩子异常表现及时就医检查。 一、前驱感染症状 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乏力,类似“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先累及全身,影响患儿的整体状态。 二、心脏相关症状 1.心率异常 心率增快较为常见,可超过100次/分钟,这是由于心肌受到炎症损伤,心脏的正常节律调节受到影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但也有少数患儿会出现心率减慢,当心率低于60次/分钟时,可能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患儿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脏跳动过慢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2.心律失常 可表现为早搏等,通过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患儿可能会自觉心悸,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突然的烦躁、哭闹,这是因为心脏节律的异常打乱了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患儿身体不适。 3.胸闷、胸痛 较大的患儿可能会诉说胸闷,感觉胸部有压迫感;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不剧烈,可为隐痛等。这是因为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刺激神经引起胸部的不适感觉。对于年幼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胸痛,而是表现为不爱活动、活动后容易疲劳等,因为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后,运动耐量下降。 4.心力衰竭表现 严重的心肌炎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婴幼儿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钟,年长儿可超过40次/分钟;面色苍白或发灰;肝脏短期内迅速增大;水肿,开始可能表现为眼睑、颜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水肿等。这是因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所致。 三、其他系统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出现晕厥。这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神经系统的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等。 2.消化系统症状 除了前驱感染时的消化道症状外,在心肌炎发病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这可能是因为胃肠黏膜淤血等原因导致,同时也会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不利于病情恢复。 小儿心肌炎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家长若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表现,尤其是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后出现心脏相关或其他系统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5-10-15 14:49:57
  • 窦性心律失常病因

    窦性心律失常的引发因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生理性因素有年龄(儿童青少年常见,随年龄增长渐稳定)和生活方式(运动、休息睡眠、情绪、饮酒喝咖啡浓茶等影响);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感染性疾病等)及药物毒素影响(拟交感神经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当、洋地黄中毒等)。 生活方式方面:运动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加快,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而休息、睡眠时迷走神经占优势,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律不齐。另外,情绪激动、过度紧张、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也可能影响窦性心律,如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后,咖啡因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引发窦性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能干扰窦房结的正常起搏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可能引起窦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也容易出现窦性心律的改变。 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会使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窦性心律。例如,较大的室间隔缺损可导致左向右分流增加,肺循环血量增多,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机体代谢,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等窦性心律失常。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窦性心律失常,通过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可得到改善。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严重腹泻、呕吐等导致钾丢失过多可引起低钾血症,进而引发窦性心律失常。 感染性疾病:严重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炎症反应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引起免疫反应损伤心肌,可导致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药物及毒素影响:某些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物(肾上腺素等)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心律失常;一些毒素如洋地黄中毒等也会影响窦性心律。例如,洋地黄中毒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缓较为常见。

    2025-10-15 14:49:20
  • 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

    缩窄性心包炎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可呈劳力性,儿童活动耐受力降、成年女性活动后更明显)、乏力(各年龄段体力下降)、腹胀(因肝大、腹水和胃肠道淤血)、水肿(双下肢等全身,儿童眼睑等、老年消退慢);体征表现包括心包叩击音(胸骨左缘3、4肋间易闻及)、颈静脉怒张(坐位或半卧位搏动明显)、肝大(质地硬、有压痛)、腹水(大量时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下肢水肿(凹陷性)。 乏力:患者常感全身乏力,这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有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出现体力下降的情况,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参与原本喜欢的活动,成人则可能在工作、生活中容易疲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腹胀:多因肝大、腹水和胃肠道淤血引起。肝大可导致右上腹不适,腹水会使腹部膨隆,引起腹胀感。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腹胀相鉴别;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缩窄性心包炎引起的腹胀可能会被原发病掩盖,需要仔细排查。 水肿:一般为双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这是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儿童水肿可能首先表现在眼睑、脚踝等部位,家长要留意孩子这些部位是否有肿胀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水肿可能消退较慢,需要加强护理,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加重水肿的行为。 体征表现 心包叩击音: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重要体征之一,为心室在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时,因心包增厚、僵硬,被迫骤然停止,引起心室壁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在心脏听诊时可闻及,其特点是音调较高、较清脆,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易听到。 颈静脉怒张:由于静脉回流受阻,颈静脉充盈、怒张,在坐位或半卧位时,颈静脉搏动明显。儿童患者由于颈部皮肤较薄,可能更容易观察到颈静脉的异常充盈;对于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仔细地检查颈部静脉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颈静脉怒张。 肝大:肝脏淤血肿大,质地较硬,有压痛。可通过触诊腹部来发现,肝大程度可能因病情轻重而异。老年患者由于肝脏本身的代偿功能等因素,可能对肝大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肝大时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饱满等表现。 腹水:大量腹水时可出现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在体格检查时通过叩诊等方法可发现腹水的存在。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要注意预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要避免按压腹部等可能导致腹水感染扩散的操作。 下肢水肿:如前所述,双下肢可出现凹陷性水肿,用手指按压胫骨前等部位可出现明显的凹陷。在儿科护理中,要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水肿部位发生破溃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过紧的鞋子加重下肢水肿。

    2025-10-15 14:48:41
  • 心脏听诊的知识科普是什么

    心脏听诊是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体格检查方法,涉及二尖瓣区等部位及各部位意义,正常心音有S由二、三尖瓣关闭致心室收缩期开始且心尖部清,S由主、肺动脉瓣关闭致心室舒张期开始有年龄相关变化,异常心音包括S可能提示心室充盈过度儿童需警惕、S多提示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老年人需关注及杂音分收缩期和舒张期对应不同疾病,听诊需在安静环境,儿童需耐心配合,老年人结合基础疾病考量。 一、心脏听诊基本概念 心脏听诊是通过听诊器听取心脏搏动产生的声音,用以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重要体格检查方法,可发现心脏节律、心音及杂音等异常,辅助判断心脏疾病。 二、听诊部位及意义 (一)二尖瓣区 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主要听取二尖瓣相关心音,反映二尖瓣功能状态。儿童时期心尖搏动位置随年龄变化,婴儿期多在第4肋间、左锁骨中线外,随生长发育渐移至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处。 (二)肺动脉瓣区 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听诊肺动脉瓣相关心音,婴幼儿肺动脉瓣靠近体表,听诊时需留意与其他部位区分。 (三)主动脉瓣区 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听诊主动脉瓣相关心音,老年人主动脉瓣可能退变钙化,影响心音特征。 (四)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听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变产生的杂音,年轻人此区域相对较少有器质性病变杂音。 (五)三尖瓣区 在胸骨下端左缘(胸骨左缘第4、5肋间),听诊三尖瓣相关心音,儿童三尖瓣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听诊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判断。 三、正常心音 (一)S 由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引起,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音调较低、时限较长,心尖部听诊最清楚。儿童心脏收缩力相对较弱,S强度较成人稍低但属正常范围。 (二)S 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引起,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音调较高、时限较短,胸骨旁听诊较清楚。青少年时期P(肺动脉瓣成分)>A(主动脉瓣成分),成年后期A>P,为正常年龄相关变化。 四、异常心音 (一)S 舒张早期额外心音,可能提示心室充盈过度等,儿童出现S需警惕心肌病等病理性情况。 (二)S 舒张晚期额外心音,多提示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老年人出现S需关注心肌肥厚等病变。 (三)杂音 收缩期杂音可能由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等引起;舒张期杂音可能由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引起。不同杂音音色、强度、部位等特征提示不同心脏疾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较多见,需识别其杂音特点。 五、听诊注意事项 听诊需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避免患者紧张干扰。不同人群因生理差异,儿童听诊需耐心引导配合,老年人需结合基础疾病考量心音变化,以准确判断心脏状况。

    2025-10-15 14:46: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