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亚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大心脏的逆转治疗、心血管常见病的优化治疗、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心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饮食改良的指导。展开
  • 高血压最高是多少

    高血压指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急症时收缩压超200mmHg等且伴靶器官功能不全表现很危险。不同人群高血压最高值有特点,过高值会损害心脑肾等脏器。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控制,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不同人群高血压最高值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收缩压升高明显的情况,其收缩压最高值可能会更高,且往往伴随脉压差增大,即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增大,这是因为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顺应性降低所致。 年轻人群: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可能舒张压升高较为突出,但也可能出现收缩压明显升高的情况,不过相对老年人来说,严重程度可能在早期有所不同,但如果不控制也会进展到很高的水平。 有基础疾病人群:比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容易波动且可能较快升高到较高水平;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高血压往往较为顽固,最高值也可能超出正常范围较多,因为肾脏疾病会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 高血压最高值带来的危害 当血压过高时,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严重损害。对心脏来说,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对脑部来说,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对肾脏来说,会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控制高血压最高值的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无论血压处于何种水平,都需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体重,体质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kg/m2;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压仍不能达标,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单一药物控制不佳时可能需要联合用药来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血压过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高血压: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也需要关注,其最高值判断标准与成人有差异,而且儿童高血压可能与先天性疾病、遗传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高血压患者,首先要寻找病因,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儿童时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其成年后的健康。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女性血压最高值有其特殊情况,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需要引起重视,严重时会危及母婴生命,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管理,生活方式上要适当休息,采取左侧卧位,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降压等治疗措施。

    2025-10-09 13:04:29
  • 高血压的人吃点啥补品好

    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摄入富含钾、钙、镁的食物及洋葱、黑木耳等有益食物来辅助降压,同时需根据自身情况注意各类食物的食用量、烹饪方式及特殊疾病时的食用禁忌,如香蕉与保钾利尿剂同服需咨询医生、肾结石患者菠菜食用要适量等。 一、富含钾的食物 1.香蕉:每100克香蕉中约含钾256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帮助降低血压。有研究表明,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通过扩张血管等机制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天吃1-2根香蕉是比较合适的摄入量,但需注意如果同时服用保钾利尿剂等药物时,要咨询医生后再决定香蕉的食用量,避免血钾过高。 2.菠菜:每100克菠菜含钾约311毫克。菠菜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高血压患者可以将菠菜清炒或者煮汤食用,但烹饪时要注意少放盐,以免影响血压控制。对于患有肾结石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食用菠菜要适量,因为菠菜中草酸含量较高,过多食用可能会加重结石病情。 二、富含钙的食物 1.牛奶:每100毫升牛奶约含钙104毫克。钙可以通过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影响内分泌等多种途径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每天可以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对于乳糖不耐受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低乳糖牛奶或者酸奶等替代品,但要注意酸奶的选择,尽量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酸奶。 2.豆制品:例如豆腐,每100克北豆腐约含钙138毫克。豆制品中的钙不仅有助于降压,还富含植物蛋白。高血压患者可以经常食用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但如果伴有肾功能不全时,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豆制品的摄入量,因为过多植物蛋白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富含镁的食物 1.黑芝麻:每100克黑芝麻含镁约290毫克。镁可以参与血管的舒张过程,有助于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可以将黑芝麻研磨后加入粥中食用,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15克左右比较合适。对于患有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要谨慎食用黑芝麻,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2.紫菜:每100克紫菜含镁约460毫克。紫菜还含有丰富的碘等营养物质,高血压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食用紫菜时要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甲状腺功能情况合理食用。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每周可以食用1-2次紫菜,烹饪时尽量清淡。 四、其他有益食物 1.洋葱: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这种物质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可以将洋葱凉拌或者清炒食用,每天食用50-100克左右。但洋葱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差,尤其是患有胃溃疡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食用量和烹饪方式,避免刺激胃肠道。 2.黑木耳:黑木耳富含多糖等营养成分,具有抗血栓、降血脂、辅助降压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可以将黑木耳凉拌或者炖汤食用,每次食用量约10-15克。对于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的高血压患者,食用黑木耳要谨慎,因为黑木耳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

    2025-10-09 13:04:00
  • 心脏跳动慢怎么调理

    心脏跳动慢即心动过缓,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可通过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合理作息)、饮食(营养均衡)调理,针对病理性因素需治疗,老年人和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生理性心动过缓无不适可观察,病理性则需就医治疗。 一、明确心脏跳动慢的原因 心脏跳动慢即心动过缓,其原因多样。生理性因素可见于运动员等长期运动人群,因心脏功能较好,心率相对较慢;病理性因素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导致心率减慢;某些心脏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也可引发心动过缓。 二、生活方式调理 适度运动:对于因长期不运动导致心率稍慢但无明显不适的人群,可进行适度运动。一般来说,成年人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等。但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运动员等本身心率慢且适应运动的人群,也应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的合理把控,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修复和调整,对于维持正常心率有积极作用。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可通过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方式改善睡眠。例如,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三、饮食调理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如每天应摄入4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以获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可根据体重计算,一般每公斤体重1-1.2克左右。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心动过缓的人群,还需注意碘的摄入,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含碘食物的摄取。 四、医疗干预相关 针对病理性因素的治疗: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动过缓,需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补充甲状腺素等药物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心率可能随之改善。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动过缓,可能需要根据病情安装心脏起搏器等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都需考虑,例如儿童患者安装起搏器需谨慎评估,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时,要更加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果心率过慢伴有头晕、黑矇、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在调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自行随意服用可能影响心率的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儿童:儿童心动过缓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谨慎对待。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且无明显不适,要注意观察生长发育情况;若是病理性因素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疾病等导致的心动过缓,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

    2025-10-09 13:02:44
  • 心脏缺血能治愈吗

    心脏缺血能否治愈分情况,冠心病等致的心脏缺血难完全根治但可改善,冠状动脉痉挛等特定病因致的有治愈可能,需依具体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且患者要积极配合长期管理。 一、可通过治疗改善但难以完全“治愈”的情况 1.冠心病导致的心脏缺血 冠心病是引起心脏缺血较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通过规范的治疗,如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但很难完全根治。例如,长期规范用药的冠心病患者可以稳定病情,减少心绞痛发作等缺血相关症状,但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一般难以完全消失。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控制相对更复杂,需要长期管理。 从生活方式角度,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要注意,比如年轻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在改善生活方式并配合治疗后病情可能得到一定控制,但已形成的粥样硬化基础难以完全逆转;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需要更严格的管理。 2.心肌病相关的心脏缺血 一些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可能会影响心肌的血供情况。治疗主要是针对心肌病本身进行,包括药物改善心肌重构等,但心肌缺血的改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这类患者病情往往呈慢性进展,难以完全治愈,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患者,遗传因素导致的心肌病相关心脏缺血更难彻底治愈,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 二、特定病因下有治愈可能的情况 1.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脏缺血 如果心脏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在明确诱因并积极去除诱因后,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例如,由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在避免这些诱因,同时使用适当药物解除痉挛后,心肌缺血可以得到纠正,且有一定的治愈可能。但如果痉挛反复发作,也可能发展为慢性的缺血状态。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相对较少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相关的心脏缺血,主要见于成人,儿童若出现类似情况需考虑先天性血管等特殊因素,成人中不同性别在诱因触发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易因激素变化等因素诱发痉挛。 2.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急性病因导致的心脏缺血 当心脏缺血是由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急性病因引起时,若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通过溶栓治疗(在合适的时间窗内)或取栓治疗等,有可能使冠状动脉恢复通畅,心肌缺血得到根治。但这类情况对治疗时机要求很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溶栓等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发生急性冠状动脉栓塞时,治疗需要更谨慎权衡利弊。 总之,心脏缺血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和长期管理。

    2025-10-09 13:01:15
  • 成人和儿童的正常心率是多少

    不同年龄段人群正常心率不同,成人正常心率一般60-100次/分钟,受多种因素影响;新生儿120-140次/分钟,婴儿110-130次/分钟,幼儿100-120次/分钟,学龄前儿童80-100次/分钟,学龄儿童70-90次/分钟,各年龄段心率均受活动等因素影响,异常心率可能提示健康问题。 一、成人正常心率 成人正常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这是在安静、清醒的状态下测量得到的数值。但心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氧气,心率会加快,可达到100次/分钟以上;情绪激动时,如紧张、兴奋等,也会使心率升高;而休息、睡眠时心率会相对减慢。另外,一些疾病也会影响心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引起心率异常。 二、儿童正常心率 (一)新生儿(出生~28天) 新生儿正常心率为120~140次/分钟。新生儿心率相对较快,这是因为其新陈代谢旺盛,心脏功能还在发育完善过程中。在新生儿哭闹、活动时,心率会进一步升高;而安静睡眠时,心率会有所下降,但一般也不会低于100次/分钟。如果新生儿心率持续异常,如低于100次/分钟或高于160次/分钟,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二)婴儿(1个月~1岁) 婴儿正常心率为110~130次/分钟。婴儿的心率也会因活动状态不同而变化,活动时心率增快,安静时相对减慢。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心率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心率波动。例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婴儿可能通过心率加快来散热;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可能会反射性引起心率变化。 (三)幼儿(1~3岁) 幼儿正常心率为100~120次/分钟。此阶段幼儿的心率较婴儿有所减慢,但仍比成人快。幼儿活泼好动,在玩耍、奔跑等活动时心率明显加快,而在休息、静坐时心率相对平稳。家长在照顾幼儿时,要注意观察其心率变化,若发现心率异常持续不缓解,需考虑是否存在健康问题。 (四)学龄前儿童(3~6岁) 学龄前儿童正常心率为80~10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心脏功能逐渐接近成人,心率也逐渐向成人范围靠近。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率受活动影响依然较大,在剧烈运动后心率会迅速上升,休息后可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如果儿童在安静状态下心率长时间偏离正常范围,应引起重视,排查可能存在的疾病因素。 (五)学龄儿童(6~12岁) 学龄儿童正常心率为70~90次/分钟。学龄儿童的身体发育更加成熟,心率更接近成人的正常范围,但仍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该阶段儿童的心率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不过在生病、剧烈运动、情绪大幅波动等情况下,心率仍会出现明显变化。例如,患有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2025-10-09 13:00: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