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和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杨钦泰,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2017年入选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青年委员,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治中心》负责人。本人分别师从史剑波教授、李源教授和王德云教授等国内外知名鼻科专家,目前承担14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Allergy》等国际杂志发表SCI文章20篇,发表科普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参与编写相关专著3本。展开
个人擅长
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和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诊治。展开
  • 鼻息肉被擤出来了的影响

    鼻息肉被擤出来会带来多方面影响,局部组织易损伤,儿童鼻腔娇嫩更易受损,成人也会致黏膜破损出血等且增感染风险;疾病易复发进展,因病因未除易复发,还可能刺激加重炎症致息肉数量体积变化;对鼻腔通气功能短期有改善但也可能因黏膜问题变差,长期则会影响睡眠质量及引发如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成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等多方面问题。 对于儿童:儿童的鼻腔黏膜相对娇嫩,鼻息肉被擤出时更容易造成鼻腔黏膜的损伤,可能引起鼻腔出血,而且儿童的鼻腔血管丰富,损伤后出血可能相对较明显。因为儿童的鼻腔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黏膜厚度等与成人不同,擤鼻力量不当就更易导致局部组织受损。对于有鼻息肉的儿童,家长应避免自行盲目擤鼻,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对于成人:成人擤鼻时若力度不合适也会造成鼻腔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出现鼻腔黏膜的破损、出血等情况。长期反复不恰当的擤鼻导致鼻息肉被擤出,还可能引起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刺激,使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增加鼻腔感染的风险,比如引发鼻窦炎等疾病,因为鼻腔黏膜受损后,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鼻腔及鼻窦内引发炎症。 疾病复发与进展方面 从疾病本身进程看: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鼻息肉被擤出并不是疾病的治愈,只是暂时将突出于鼻腔的息肉组织排出。由于鼻息肉的形成与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过敏等多种因素持续作用有关,在病因未去除的情况下,鼻息肉很容易复发。而且如果频繁不恰当的擤鼻导致鼻息肉被擤出,可能会刺激鼻息肉周围的组织,进一步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促使鼻息肉更快地复发,甚至可能导致鼻息肉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使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比如影响鼻腔的通气功能,导致鼻塞症状更加明显等。 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 短期影响:鼻息肉被擤出后,短期内鼻腔的通气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因为原本鼻息肉占据了鼻腔空间,阻碍了气流通过。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鼻腔黏膜的肿胀、损伤等情况,又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鼻腔通气反而变差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儿童,本身鼻腔相对狭窄,鼻息肉被擤出后如果出现黏膜水肿等情况,可能很快就会再次出现鼻塞,影响呼吸,进而影响儿童的睡眠、学习等。成人则可能在短期内因局部组织的变化出现鼻塞、呼吸不畅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长期影响:如果因为不恰当擤鼻导致鼻息肉反复被擤出,并且病情没有得到规范治疗,长期的鼻腔通气功能障碍会对身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例如长期鼻塞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中缺氧,尤其是儿童长期睡眠缺氧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包括身高、智力等方面的发育;成人长期睡眠缺氧可能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2025-10-16 13:18:14
  • 下咽癌有什么早期症状

    下咽癌早期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疼痛(受年龄、生活方式、慢性咽喉疾病病史影响)、声音嘶哑(受年龄、用嗓情况、咽喉部病史影响)、吞咽困难(受年龄、生理阶段、生活方式、食管病史影响)、颈部肿块(受年龄、性别、家族史、环境暴露影响)等症状表现。 表现:早期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吞咽时异物感更为明显,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可呈隐痛、刺痛或牵拉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时轻时重。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咽喉部长期受到刺激,更容易出现异物感和疼痛等不适,且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有慢性咽喉疾病病史的患者,本身咽喉部黏膜处于相对敏感或病变状态,下咽癌早期的异物感和疼痛等症状可能更容易被触发或被感知。 声音嘶哑 表现:肿瘤如果累及喉部,影响声带的正常运动,就会导致声音嘶哑,且这种嘶哑往往不会自行缓解,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重。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喉部组织功能本身有一定退化,下咽癌导致的声音嘶哑可能进展相对较快;男性通常用嗓较多,若本身有长期过度用嗓的情况,再患下咽癌出现声音嘶哑时,可能更易被察觉;有咽喉部长期炎症或其他喉部病变病史的患者,发生下咽癌后声音嘶哑的表现可能与单纯喉部疾病引起的声音嘶哑有所不同,需要更仔细鉴别。 吞咽困难 表现:早期可能只是在吞咽较硬或较粗食物时感觉有梗阻感,随着病情发展,梗阻感会逐渐加重,甚至吞咽流质食物时也会出现困难。 影响因素:儿童患下咽癌相对罕见,但如果发生,由于儿童吞咽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吞咽困难的表现可能会更突出且容易被家长忽视;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孕期、更年期等,身体状态有所不同,若患下咽癌出现吞咽困难,可能需要考虑生理状态对症状感知和表现的影响;生活方式中,饮食过于精细的人群,咽喉部对较粗糙食物的适应能力较差,下咽癌早期出现吞咽困难时可能更明显;有食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下咽癌导致的吞咽困难可能与食管疾病引起的吞咽困难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颈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在颈部摸到无痛性肿块,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颈部肿块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儿童肿瘤相对少见但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可能较高;不同性别在颈部肿块的发现和关注程度上可能存在差异,女性可能更关注颈部外观变化,更容易发现肿块;有头颈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发生下咽癌并出现颈部肿块的风险相对增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致癌物质等特殊环境暴露的人群,颈部肿块出现的可能性及相关表现也需要密切关注。

    2025-10-16 13:16:34
  • 对于咽喉肿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咽喉肿痛的一般治疗有保持口腔卫生用温盐水漱口、保证充足休息及每天合适时长睡眠、增加水分摄入饮适量白开水等;药物治疗细菌感染需遵医嘱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用有清咽利喉成分含片且儿童慎用;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孕妇用药需多科医生评估,老人关注基础病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一般治疗措施 1.口腔清洁护理:保持口腔卫生至关重要,可用温盐水漱口,每日数次。温盐水能减轻咽喉部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肿痛,其原理是通过渗透作用清洁局部,减少细菌等病原体滋生。例如,每100毫升温水加入约5克盐,搅拌均匀后漱口,每次漱口时间保持30秒左右。 2.充分休息:充足的休息能让身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助于对抗引发咽喉肿痛的病因,如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建议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处于恢复的良好状态。 3.增加水分摄入:多饮水可保持咽喉黏膜湿润,避免因干燥加重肿痛。每日饮水量建议维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烫、过冷或刺激性强的饮品。 二、药物治疗要点 1.细菌感染相关治疗:若咽喉肿痛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链球菌性咽炎等,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需根据病原菌类型等因素决定,其作用是抑制或杀灭细菌,从而减轻咽喉部的炎症反应。 2.病毒感染相关处理: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咽喉肿痛,一般以对症处理为主。可使用具有清咽利喉作用的含片,如含有冰片、薄荷脑等成分的含片,这些成分能通过局部清凉、舒缓作用减轻咽喉部的不适症状,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应在成人监护下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剂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出现咽喉肿痛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鼓励儿童多喝温水、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儿童专用的温和漱口水)。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成人的含服药物,以防误吞等风险。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进行专业处理。 2.孕妇群体:孕妇出现咽喉肿痛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尝试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如通过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休息等方式。若症状较严重需用药,必须在妇产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共同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3.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咽喉肿痛时,要关注其是否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咽喉肿痛时,优先采用温和的非药物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适度增加休息等。若需要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025-10-16 13:15:53
  • 割掉扁桃体的危害是什么

    扁桃体切除后可能带来局部免疫功能受影响、术后出血风险、咽干及咽部异物感等不适、对睡眠呼吸的潜在影响等问题,儿童时期切除扁桃体局部免疫功能影响更明显,术后需关注出血及相关不适,有睡眠呼吸障碍风险者术前需评估、术后需关注睡眠情况。 一、局部免疫功能受影响 扁桃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尤其在儿童时期,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它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能够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帮助机体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割掉扁桃体后,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扁桃体切除可能会使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在短期内有所增加,因为扁桃体原本可以过滤和清除进入呼吸道的部分病原体,切除后这一屏障作用消失,病原体更容易长驱直入引发其他部位的感染等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种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 二、术后出血风险 手术过程中存在出血的可能,虽然现代医疗技术下这种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仍不可完全忽视。术后早期(一般在1-2周内)如果患儿剧烈咳嗽、用力吞咽或者受到外力撞击等,都可能导致手术创面出血。对于儿童患者来说,他们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需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心慌、呕吐物带血或黑便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三、咽干、咽部异物感等不适 部分患者在扁桃体切除术后会出现咽干的症状,这是因为扁桃体切除后,咽部的正常生理环境发生了改变,腺体分泌等功能受到影响。另外,还可能有咽部异物感,患者会感觉咽部有东西存在,总是不舒适,这种不适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术后恢复阶段,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逐渐缓解,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长期存在这种异物感。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本身咽部敏感度较高,这种不适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而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和耐受能力的不同,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患儿的情绪和日常表现,及时给予心理安抚和生活上的照顾。 四、对睡眠呼吸的潜在影响 虽然不是所有扁桃体切除的患者都会出现睡眠呼吸方面的问题,但对于本身存在扁桃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切除扁桃体后可能会改善通气情况,但也有少数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睡眠呼吸相关问题。例如,个别患者可能会因为咽部结构的改变,在睡眠时出现咽部肌肉松弛等情况,导致轻度的睡眠呼吸异常,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对于有睡眠呼吸障碍风险的患者,在考虑扁桃体切除术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术后也需要对睡眠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尤其是儿童患者,睡眠呼吸异常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等。

    2025-10-16 13:14:54
  • 喉咙有白色米粒状物体怎么弄出来

    喉咙出现白色米粒状物体多为扁桃体隐窝内的角化物或结石,可先尝试温盐水或含漱液漱口、棉签轻柔擦拭处理,若难以自行处理或伴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在设备辅助下取出并针对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致扁桃体炎会用抗生素等,还会给予口腔卫生指导防复发。 一、可能的原因及性质判断 喉咙出现白色米粒状物体,常见于扁桃体隐窝内的角化物或扁桃体结石。扁桃体结石是由于扁桃体隐窝长期堵塞,分泌物引流不畅,导致钙、镁等无机盐沉积形成的白色或黄色颗粒,有臭味。儿童若扁桃体隐窝较深且扁桃体反复发炎,也易出现此类情况;成年人长期吸烟、口腔卫生差等也可能增加扁桃体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自行处理方法 1.漱口法 可以使用温盐水漱口,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用约0.9%的生理盐水,也就是浓度为0.9克氯化钠溶于100毫升水的溶液。通过漱口使水流冲击扁桃体隐窝,有可能将白色米粒状物体冲出。每天可漱口3-5次,每次漱口时间持续30秒左右。儿童进行漱口时需家长在旁协助,避免误吞。 也可使用具有杀菌消炎作用的含漱液,如氯己定含漱液,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能帮助清洁口腔和扁桃体隐窝,减少细菌滋生,对松动白色米粒状物体有一定帮助,但儿童使用含药物成分的含漱液需谨慎,可先咨询医生。 2.棉签轻柔擦拭 对于能够看到且位置较浅的白色米粒状物体,可使用消毒后的棉签轻轻擦拭。操作时要非常轻柔,避免损伤扁桃体黏膜。儿童由于配合度差,不建议自行用棉签擦拭,以免发生意外。成年人操作时也要集中注意力,缓慢进行。 三、就医处理情况 1.难以自行处理时 如果白色米粒状物体位置较深,自己无法有效弄出,或者反复出现喉咙有白色米粒状物体且伴有喉咙疼痛、异物感、反复扁桃体发炎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在专业设备(如间接喉镜、电子喉镜等)辅助下进行处理。例如,医生可能会用镊子等器械将其取出。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更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且扁桃体相关问题对儿童健康影响需要专业医生及时处理。 2.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若检查发现是扁桃体反复发炎导致的白色米粒状物体频繁出现,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对于扁桃体炎的治疗,若为细菌感染引起,可能会涉及使用抗生素,但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医嘱,根据年龄、体重等精确用药。同时,医生还会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如教导正确的刷牙方法、漱口方法等,以减少扁桃体结石等情况的复发。 总之,对于喉咙有白色米粒状物体,可先尝试自行漱口等方法,若无法处理或伴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并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和健康指导。

    2025-10-16 13:11: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