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脊柱、关节、小儿骨科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尚礼,男,教授,原骨科部主任,孙逸仙脊柱中心主任,硕士导师,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外科主任导师,1943年出生,广东省惠州市人。兼任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名誉会长;第六届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七届常委、微创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第一届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南六省骨科协作组组长;中国康复学会骨科和风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脊柱非融合技术学组组长;广东省康复学会骨关节与风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脊柱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多种刊物担任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或顾问等职务。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大外科主任,中央保健局专家等。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关节、小儿骨科等。展开
  • 肩部疼痛怎么治疗

    肩部疼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疼痛时适当休息制动、依据病情选冷敷热敷电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缓解期逐步开展康复锻炼;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但需留意不良反应;儿童肩部疼痛需及时就医勿自行处理、康复锻炼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老年人康复锻炼动作轻柔、用药更谨慎可优先非药物干预并评估基础疾病影响。 一、非药物治疗1.休息与制动:肩部疼痛时需适当休息,避免患侧肩部过度活动,必要时可借助三角巾等固定装置限制肩部活动,为肩部组织恢复创造条件,尤其对于因过度劳累引发肩部疼痛的人群,休息制动是基础举措。2.物理治疗:依据病情选取适宜物理治疗方法,急性期(疼痛发生后1-2天内)可采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与疼痛;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热敷温度一般把控在40-50℃,每次15-20分钟;还能应用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借助电流刺激干扰疼痛信号传导至大脑以缓解疼痛;超声波治疗也是常用物理治疗方式,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改善肩部组织血液循环,助力损伤修复。3.康复锻炼:在肩部疼痛缓解期逐步开展康复锻炼,初期可进行简单肩部活动度练习,像钟摆运动,患者弯腰,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开展前后、左右摆动及圆周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进阶阶段可进行肩部力量训练,例如利用弹力带进行外展、内收等抗阻训练,增强肩部肌肉力量,提升肩部稳定性,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防止过度用力加重疼痛。二、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功效,但需留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史人群使用时需谨慎,儿童一般不优先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更安全治疗方式。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儿童肩部疼痛多与外伤、生长发育相关,比如肩关节脱位等状况,需及时就医,勿自行盲目处理,康复锻炼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选取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轻柔锻炼方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同时要关注儿童肩部疼痛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及时排查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疾病。2.老年人:老年人肩部疼痛可能与骨质疏松、肩袖退变等有关,康复锻炼时要注重动作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引发骨折等意外,药物使用需更为谨慎,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可优先考虑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同时需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对肩部疼痛治疗的影响,像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的相互作用等。

    2025-10-15 14:47:19
  • 脚踝扭伤应如何有效治疗

    脚踝扭伤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48小时内冰敷(包裹毛巾)、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恢复期过后逐步开展踝关节屈伸等康复锻炼及选择合适物理治疗,儿童扭伤要谨慎处理且监护下锻炼防骨骺损伤,老年人康复需温和防再损伤,若出现剧烈疼痛肿胀迅速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查骨折韧带撕裂等严重损伤。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Rest):立即停止引起脚踝扭伤的活动,避免受伤脚踝继续负重,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 2.冰敷(Ice):受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对扭伤部位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冰敷能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需注意避免冰直接接触皮肤,可包裹毛巾后再进行冰敷。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对扭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但包扎力度要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患肢(Elevation):将受伤的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二、恢复期处理 1.康复锻炼:在扭伤急性期过后(通常为48小时后),可逐步开展康复锻炼。首先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缓慢地做脚踝向上勾和向下压的动作;然后进行内外翻活动,缓慢让脚踝向内侧和外侧翻转,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以恢复踝关节的灵活性和力量。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频率和难度。 2.物理治疗:可根据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如超短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等,这些物理治疗手段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脚踝扭伤时,由于其骨骼、软组织发育尚未成熟,需格外谨慎处理。急性期同样遵循RICE原则,但冰敷时间需更短,避免冻伤。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活动量不宜过大,防止影响正常发育。若儿童扭伤后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或持续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骨骺损伤等特殊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康复锻炼需更加温和、缓慢。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若老年人扭伤后怀疑有骨折等情况,应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预防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 四、就医指征 若脚踝扭伤后出现剧烈疼痛、肿胀迅速加重、无法站立或行走、受伤部位有明显畸形等情况,应立即就医,通过X光、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骨折、韧带撕裂等严重损伤,以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措施。

    2025-10-15 14:45:57
  • 来月经颈椎疼怎么回事

    女性来月经时易引发颈椎疼痛,原因包括激素变化致颈椎软组织异常、因身体不适调整姿势及活动少使肌肉紧张、既往颈椎问题诱发、个体差异等,可通过调整姿势、适度活动、局部保暖及严重时及时就医来缓解与预防。 一、激素变化影响 女性来月经时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的波动可能影响颈椎部位的软组织,导致其出现水肿、痉挛等情况,进而引发疼痛。例如有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中激素的改变会干扰颈椎周围组织的代谢平衡,使得局部组织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颈椎疼痛发生的可能性。 二、肌肉紧张因素 月经期间女性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如腹部疼痛等,为了缓解这种不适,身体会不自觉地调整姿势,长期处于这种异常姿势下会导致颈椎周围肌肉紧张。比如有些女性在月经时为了减轻腹部的牵扯感,会不自觉地将头部后仰或向前探,这种姿势会使颈椎周围的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就容易引发颈椎疼痛。而且月经期间女性的活动量可能相对减少,肌肉长时间不活动也会变得紧张,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引发疼痛。 三、既往颈椎问题诱发 如果女性本身就有颈椎的基础问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在来月经时由于激素变化和肌肉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原本的颈椎问题更容易发作或疼痛加重。例如有颈椎间盘突出病史的女性,在月经期间激素变化导致颈椎周围组织状态改变,可能会使椎间盘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的刺激加重,从而引发颈椎疼痛。 四、个体差异情况 不同女性对月经期间身体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一些女性可能本身身体的调节机制相对脆弱,在月经时更容易出现颈椎疼痛等不适。比如年轻女性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再加上月经期间的激素变化,就更易出现颈椎疼的情况;而对于有慢性病史、身体素质较差的女性,月经期间身体的代偿能力下降,也更容易诱发颈椎疼痛。 五、缓解与预防建议 姿势调整: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颈部处于不良姿势。比如坐着时要保持腰部挺直,头部与肩部保持水平,每坐一段时间就要适当活动颈部,做一些简单的颈部伸展动作。 适度活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轻柔的颈部瑜伽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颈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局部保暖:注意颈椎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凉。可以通过穿戴围巾等方式来保持颈椎的温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导致肌肉收缩,加重颈椎疼痛。 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女性要关注自己月经期间身体的变化,尤其是颈椎部位的感觉。如果颈椎疼痛较为严重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不要自行盲目处理。

    2025-10-15 14:44:39
  • 怎么快速治疗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后应先休息制动,48小时内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48小时后热敷,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辅助,后期逐步进行康复锻炼,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需注意相应细节。 一、休息制动 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导致拉伤的活动,让受伤的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腿部肌肉拉伤就应避免行走、跑步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若出现肌肉拉伤,需立即停止玩耍,找安全舒适的地方休息,防止因继续活动加重拉伤程度。 二、冷敷 在肌肉拉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重复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以运动后腿部肌肉拉伤为例,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腿部拉伤处,通过低温使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程度。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皮肤,可垫上毛巾后再敷冰袋。 三、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能够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比如手臂肌肉拉伤,用弹性绷带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包扎,既能固定受伤部位,又能帮助减少肿胀。对于婴幼儿肌肉拉伤进行加压包扎时,要格外轻柔,密切观察包扎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 四、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腿部肌肉拉伤,可躺在沙发上,将腿部垫高。儿童抬高患肢时,要确保舒适且稳定,可使用合适高度的软垫等支撑受伤肢体。 五、后期热敷(48小时后) 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肿胀的吸收。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老年人群肌肉拉伤,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易烫伤。 六、药物辅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不过,非药物干预是肌肉拉伤初期的主要处理方式,药物使用应在明确需要时且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 七、康复锻炼(后期逐步进行) 在肌肉拉伤逐渐恢复后,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帮助恢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例如,腿部肌肉拉伤恢复中期可进行缓慢的屈伸膝关节等动作,但要注意锻炼强度逐渐增加,避免再次拉伤。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简单康复动作,且锻炼过程要循序渐进。

    2025-10-15 14:43:29
  • 脚扭伤后能贴膏药吗

    脚扭伤后不同时期贴膏药情况不同,早期急性期不宜贴活血化淤膏药,可冷敷等处理;中后期可贴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膏药,使用时要注意皮肤敏感、儿童老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情况,且脚扭伤后贴膏药常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康复锻炼、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促进恢复。 一、脚扭伤早期能否贴膏药 1.急性期不宜贴活血化淤膏药 脚扭伤后的急性期(通常是伤后24-48小时内),局部软组织会出现肿胀、出血等情况。此时如果贴活血化淤的膏药,可能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重肿胀和出血,使疼痛等症状加剧。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扭伤急性期使用活血膏药会导致受伤部位炎症反应更明显,不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 2.可考虑冷敷等早期处理 在脚扭伤急性期,应首先采取冷敷的方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这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同时要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 二、脚扭伤中后期可贴膏药情况 1.适用膏药类型 当脚扭伤进入中后期(一般是伤后48小时以后),局部肿胀逐渐消退,出血基本停止,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作用的膏药。这类膏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除淤血,减轻疼痛,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例如一些含有三七、红花等成分的膏药,经过临床验证,对于扭伤中后期的恢复有一定帮助。 2.使用注意事项 皮肤敏感人群:对于皮肤敏感的人群,在使用膏药前最好先在小块皮肤上进行试用,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出现瘙痒、红肿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因为皮肤敏感者使用膏药后发生过敏的风险相对较高。 儿童和老年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较慢,在使用膏药时都要更加谨慎。儿童应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且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老年人使用时也要注意膏药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皮肤损伤等问题。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愈合能力差,在使用膏药后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如果出现皮肤破溃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损伤皮肤的修复。 三、贴膏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 脚扭伤后单纯贴膏药往往不够,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在贴膏药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康复锻炼,早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踝关节屈伸等活动(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中后期可以逐渐增加踝关节的内外翻等功能锻炼,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如果疼痛较为明显,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禁忌)来辅助缓解疼痛等症状。总之,脚扭伤后贴膏药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合理选择,并结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以促进损伤更好地恢复。

    2025-10-15 14:42: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