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脊柱、关节、小儿骨科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尚礼,男,教授,原骨科部主任,孙逸仙脊柱中心主任,硕士导师,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外科主任导师,1943年出生,广东省惠州市人。兼任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名誉会长;第六届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七届常委、微创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第一届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南六省骨科协作组组长;中国康复学会骨科和风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脊柱非融合技术学组组长;广东省康复学会骨关节与风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脊柱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多种刊物担任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或顾问等职务。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大外科主任,中央保健局专家等。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关节、小儿骨科等。展开
  • 扭伤的五个阶段是什么

    扭伤恢复分五阶段,急性期需立即停止引发扭伤活动并冷敷制动,炎症期保持制动且继续冷敷并观察症状变化,修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康复干预,重塑期适当增加康复训练强度循序渐进,功能恢复期需持续针对性训练且不同人群恢复有差异可据自身状况调整训练。 一、急性期(0~24小时内) 扭伤发生初始阶段,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迅速出现肿胀、疼痛、淤血等症状。此阶段机体启动应激反应,需立即停止引发扭伤的活动,可通过冷敷(如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收缩血管,减少出血与肿胀,同时制动受伤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 二、炎症期(1~3天) 受伤后1~3天进入炎症期,身体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白细胞等聚集至损伤部位,清除受损组织及潜在病原体,局部红肿热痛可能加剧。仍需保持制动,可继续冷敷,并观察肿胀等症状变化,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 三、修复期(3~7天左右) 受伤3~7天进入修复期,纤维母细胞等开始活跃,形成新的结缔组织来连接损伤部位,受损组织逐渐得到初步修复。此阶段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轻度的康复干预,如非负重下的关节活动等,促进组织修复,但仍需避免过度活动。 四、重塑期(1~3周) 受伤1~3周进入重塑期,新形成的结缔组织进行重塑,逐渐变得更有韧性,但此时组织强度与弹性尚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强度,如进行轻度的力量练习等,帮助结缔组织更好地重塑,但需循序渐进,避免超出组织耐受范围。 五、功能恢复期(数周~数月) 经过数周甚至数月进入功能恢复期,受伤部位的力量、活动范围等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不同人群恢复时间有差异,儿童因组织再生能力较强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规范康复;老年人恢复较慢,需更谨慎进行康复训练以巩固功能恢复。此阶段需持续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降低再次扭伤风险,同时不同性别在康复训练的强度与方式上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

    2025-10-20 12:49:12
  • 膝盖以下凉是怎么回事

    膝盖以下感觉凉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外周动脉疾病致血液供应减少、血液循环不畅、糖尿病神经病变、腰椎病变、环境因素、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外周动脉疾病中老年人易患,久坐久站等致血液循环不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有神经病变,中老年人易有腰椎病变,寒冷环境、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导致。 血液循环不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孕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膝盖以下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情况,进而感觉凉。比如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腿部血液回流受阻,就容易出现膝盖以下凉的现象。 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其中包括下肢的神经。这种神经病变会影响神经对温度等感觉的传导,导致患者感觉膝盖以下发凉。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膝盖以下凉的症状较为常见。 腰椎病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腰椎病变可能压迫神经根,影响神经传导,导致下肢感觉异常,包括膝盖以下发凉。中老年人由于腰椎退变等原因,容易发生腰椎病变。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相应神经根,就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凉感等症状。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在寒冷的环境中,若保暖措施不足,膝盖以下部位容易受冷,导致感觉凉。尤其是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出现膝盖以下凉的情况,需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保暖。 营养不良:缺乏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B12等,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膝盖以下凉。长期节食、素食主义者等人群如果饮食不均衡,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问题。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膝盖以下凉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乏力、怕冷、水肿等其他表现。一般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诊断,多见于中年女性等人群。

    2025-10-20 12:46:40
  • 膝盖里面疼怎么回事

    膝盖里面疼可由外伤致膝关节内部结构损伤引发,也可因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关节软骨退变磨损、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攻击滑膜、半月板损伤剧烈运动时扭转、滑膜炎创伤感染退变致滑膜炎症、韧带损伤运动中扭转减速、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高尿酸盐结晶沉积、感染性因素细菌感染致炎症反应等多种原因导致。 一、外伤因素引发膝盖里面疼 运动过程中如发生扭伤、碰撞等情况,可能导致膝关节内部结构损伤,例如韧带拉伤、软骨损伤等,此类损伤会直接引起膝盖内部疼痛,常见于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等。 二、关节炎相关膝盖疼痛 1.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关节软骨退变磨损,随着年龄增长、关节使用过度等因素,关节软骨逐渐失去弹性和完整性,引发膝关节内部疼痛,常伴有关节活动时的弹响、卡顿等表现。 2.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膝关节滑膜等组织,导致滑膜炎症、关节肿胀,进而出现膝盖里面疼痛,女性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病情可能呈慢性进展。 三、半月板损伤导致膝盖疼 多发生在剧烈运动时,如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时,膝关节发生扭转动作,易引发半月板损伤,患者会感觉膝盖里面疼痛,尤其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症状可能加重。 四、滑膜炎引起膝盖疼痛 可由创伤、感染或关节退变等多种原因导致,滑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炎症反应,分泌过多滑液,引起膝关节疼痛、肿胀,患者能感觉到膝盖内部不适。 五、韧带损伤致使膝盖疼 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多因运动中突然的扭转、减速等动作引发,损伤后膝盖内部会出现疼痛,同时可能伴有膝关节不稳定感。 六、痛风性关节炎导致膝盖疼 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膝关节,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出现膝盖里面剧烈疼痛,常伴有局部红肿,患者多有高嘌呤饮食等病史。 七、感染性因素造成膝盖疼 膝关节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膝盖里面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源。

    2025-10-20 12:45:06
  • 腰痛怎么治疗好

    腰痛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的基础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温度40-50℃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的热敷及专业人员实施的牵引,康复锻炼有核心肌群训练、桥式运动等,急性发作期避免过度剧烈锻炼,药物辅助可遵医嘱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孕妇需避免自行用强效药靠适当休息等缓解,老年人要避免剧烈弯腰等动作选温和锻炼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减轻腰痛风险。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的基础治疗 1.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一般选择温度40~50℃的热敷方式,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致烫伤,尤其皮肤感觉减退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更需谨慎。 牵引治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等致神经根受压引发的腰痛,需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实施适度牵引,通过拉开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但牵引力度与时间需严格把控,防止过度牵引。 2.康复锻炼 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初始每次保持10~20秒,每日3~4组,可增强腹部、腰部核心肌肉力量,提升腰部稳定性;桥式运动(仰卧屈膝挺起臀部,保持3~5秒后放下,10~15次为一组,每日3组)能强化腰部及臀部肌肉。急性腰痛发作期应避免过度剧烈锻炼,待疼痛缓解后逐步开展。 二、药物辅助治疗要点 若需药物辅助,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仅需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药物使用严格依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开具。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腰痛常见,应避免自行使用强效药物,可通过适当休息、佩戴医生建议的孕妇腰托及进行轻柔孕期适宜运动(如孕妇瑜伽腰部舒缓动作)缓解,需定期产检关注腰部与胎儿状况。 2.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腰椎退变致腰痛,应避免剧烈弯腰、扭转等动作以防腰椎损伤,康复锻炼选择温和方式(如散步、慢太极拳),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维护骨骼健康以减轻腰痛风险。

    2025-10-20 12:43:40
  • 韧带损伤是什么意思

    韧带损伤是连接骨骼的纤维结缔组织因外伤或过度使用等致结构功能受损,常见类型有拉伤、部分及完全撕裂,外伤如运动中扭转等,过度使用可致慢性劳损,症状为损伤部位疼痛肿胀淤青、关节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磁共振成像,运动人群要热身选装备等,儿童青少年需加强保护适度运动,中老年要注意关节保护避免急转急停等。 一、韧带损伤的定义 韧带损伤是指连接骨骼的纤维结缔组织(韧带)因外伤、过度使用等原因发生损伤。韧带起着稳定关节、限制关节异常活动的作用,当其结构或功能受损时即称为韧带损伤。 二、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常见类型 包括韧带拉伤(轻度纤维损伤)、韧带部分撕裂、韧带完全断裂等。 (二)病因 1.外伤因素:运动中突然的扭转、暴力撞击、摔倒等可导致韧带损伤,如篮球运动中膝关节的扭转易引发前交叉韧带损伤。 2.过度使用:长期重复性运动,如跑步、舞蹈等,可使韧带慢性劳损,逐渐出现损伤。 三、主要症状 1.局部表现:损伤部位疼痛、肿胀,皮肤可能出现淤青,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 2.关节功能受限:受伤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严重时无法正常屈伸或负重。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按压、活动关节等方式初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的程度(如撕裂范围、是否完全断裂等),帮助明确诊断。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运动人群 运动时应做好热身,选择合适运动装备,掌握正确运动姿势,避免因不当运动引发韧带损伤。若发生损伤,需及时停止运动并进行恰当处理。 (二)儿童青少年 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运动中更易出现韧带损伤,家长及教练应加强运动保护指导,运动强度需适度,避免过度训练。 (三)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韧带弹性和韧性下降,日常活动中需注意关节保护,如上下楼梯时缓慢行动,避免急转、急停等动作,预防韧带损伤。

    2025-10-20 12:40: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