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脊柱、关节、小儿骨科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尚礼,男,教授,原骨科部主任,孙逸仙脊柱中心主任,硕士导师,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外科主任导师,1943年出生,广东省惠州市人。兼任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名誉会长;第六届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七届常委、微创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第一届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南六省骨科协作组组长;中国康复学会骨科和风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脊柱非融合技术学组组长;广东省康复学会骨关节与风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脊柱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多种刊物担任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或顾问等职务。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大外科主任,中央保健局专家等。展开
个人擅长
脊柱、关节、小儿骨科等。展开
  • 小腿总是抽筋怎么办

    小腿抽筋常见原因有肌肉疲劳(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电解质失衡(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寒冷刺激(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缓解方法包括拉伸肌肉(站立或坐姿时拉伸)和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预防措施有合理运动与休息(针对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补充电解质(针对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注意保暖(针对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 一、明确小腿抽筋的常见原因 1.肌肉疲劳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肌肉疲劳进而引发抽筋。比如老年人日常活动量相对减少,肌肉适应性降低,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小腿肌肉易疲劳导致抽筋。 生活方式:长时间运动、过度劳累,如长跑、登山等运动项目,会使小腿肌肉在短时间内持续收缩,且代谢产物堆积,容易引起抽筋。例如专业运动员训练强度大时,若未做好充分热身和放松,小腿抽筋概率增加。 2.电解质失衡 年龄因素:儿童在快速生长期,若电解质摄入不足易失衡;老年人肾脏功能有所减退,对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也易出现电解质失衡。 生活方式: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夏季高温环境下运动出汗多,会导致体内钠、钾、钙等电解质丢失,引起小腿抽筋。比如进行户外高强度训练时,未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3.寒冷刺激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弱,更易因寒冷刺激引发抽筋。儿童穿得过少在寒冷环境中活动,老年人夜间睡眠时腿部暴露在冷空气中,都容易出现小腿抽筋。 生活方式:夜间睡眠时腿部受凉,如冬季盖被不严密,小腿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后,会突然发生痉挛性收缩。 二、缓解小腿抽筋的方法 1.拉伸肌肉 针对站立状态:当小腿抽筋时,可迅速伸直腿部,身体向前倾,用手扳住前脚掌,尽量将脚尖向身体方向拉,持续拉伸一段时间,能有效缓解抽筋。比如突然在户外抽筋时,可找个支撑物稳住身体,然后按此方法拉伸。 针对坐姿状态:坐在椅子上,伸直抽筋的腿,用双手握住前脚掌,用力将脚掌向身体方向拉,同时腿部用力伸直,坚持片刻可缓解。 2.热敷 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抽筋的小腿部位,温度适宜,一般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例如晚上睡觉前发现小腿抽筋,可用热水袋热敷。 三、预防小腿抽筋的措施 1.合理运动与休息 年龄因素:儿童运动要适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度运动;老年人运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运动前后充分热身和放松。 生活方式: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活动,如进行5-10分钟的慢跑、动态拉伸等;运动后进行放松活动,如静态拉伸小腿肌肉等,让肌肉逐渐恢复状态。同时保证充足休息,让肌肉有恢复时间。 2.补充电解质 年龄因素:儿童在饮食中要保证富含电解质的食物摄入,如水果(香蕉富含钾);老年人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些含电解质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电解质制剂。 生活方式:大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选择饮用运动饮料,其中含有钠、钾等电解质成分,能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电解质。 3.注意保暖 年龄因素:儿童要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夜间盖好被子;老年人睡眠时注意腿部保暖,可穿合适的睡裤或使用保暖护腿。 生活方式:在寒冷环境中注意腿部保暖,如外出时穿上厚袜子、长裤等。夜间睡眠时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可使用电热毯等设备保证腿部温暖。

    2025-10-20 15:48:35
  • 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功能锻炼方法有哪些

    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按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3-6周)、后期(术后7周-3个月)、恢复后期(3个月以上)依次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踝泵、直腿抬高、被动与主动膝关节屈伸、靠墙静蹲、平衡、步态等锻炼,且要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并关注患者心理鼓励坚持。 踝泵运动:患者平卧或坐位,缓慢用力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10秒,然后缓慢用力绷直脚尖,尽力使脚尖远离自己,保持5-10秒,然后放松,每分钟10次左右,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均可进行,但儿童要注意动作的轻柔性,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关节活动度调整幅度。 中期(术后3-6周) 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仰卧,患侧膝关节伸直,缓慢抬高下肢,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儿童患者进行该锻炼时,要注意家长在旁保护,避免因力量不足导致坠落受伤;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抬高造成腰部不适,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抬高角度和次数。 膝关节屈伸锻炼(被动):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锻炼,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从0°-30°开始,每周增加10°-15°,直至达到90°左右。被动屈伸锻炼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儿童患者在被动屈伸时要确保康复治疗师操作轻柔、规范;老年患者要告知康复治疗师自身关节的基础活动情况,以便调整锻炼力度和范围。 后期(术后7周-3个月) 膝关节屈伸锻炼(主动):患者可自行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患侧小腿自然下垂,缓慢用力屈伸膝关节,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范围,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主动屈伸锻炼可以进一步巩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监督下进行,确保锻炼动作正确;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增加锻炼强度。 靠墙静蹲锻炼:患者背靠墙壁站立,患侧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保持这个姿势,每次坚持1-2分钟,每天3-4组。靠墙静蹲锻炼可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儿童患者进行靠墙静蹲时,要注意墙壁的稳定性,避免摔倒;老年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墙壁,且靠墙静蹲时间不宜过长,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 恢复后期(3个月以上) 平衡训练:可进行单腿站立平衡训练等。患者站在稳定的地面上,患侧下肢单腿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从每次1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30秒,每天2-3组,每组3-4次。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提高下肢的平衡能力,儿童患者在进行单腿站立时要有家长在旁保护防止摔倒;老年患者要选择平稳的地面,逐步增加站立时间和难度。 步态训练:患者开始进行步态训练,在平坦的地面上缓慢行走,注意保持步态平稳,患侧下肢逐渐负重,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儿童患者在步态训练时要注意道路环境安全,家长可在旁辅助;老年患者要注意行走速度,避免过快导致跌倒。 在整个功能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锻炼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以促进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的康复。

    2025-10-20 15:47:28
  • 腰间盘突出正确锻炼方法

    腰间盘突出可通过有氧锻炼(快走、游泳)、腰部肌肉锻炼(小飞燕、五点支撑法)、柔韧性锻炼(瑜伽腰部伸展动作)来改善,锻炼时要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出现不适需立即停练就医。 一、有氧锻炼 1.快走 具体方法: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90步,每次行走30-6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对腰间盘突出的益处:快走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有助于减轻腰部的负担,同时改善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腰部肌肉的耐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快走都是相对容易开展的有氧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间盘突出引起的不适,但对于有严重腰椎不稳等病史的人群,需要注意行走的速度和时间,避免加重腰部损伤。 2.游泳 具体方法:选择蛙泳等对腰部压力较小的泳姿,每周游泳2-3次,每次30-60分钟。 对腰间盘突出的益处:在游泳过程中,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自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游泳时腰部肌肉需要协调运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泳方式和强度,女性在生理期时需注意水温不宜过低,有腰椎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游泳锻炼。 二、腰部肌肉锻炼 1.小飞燕 具体方法: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部、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 对腰间盘突出的益处:小飞燕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强腰部伸肌的力量,改善腰椎的稳定性,对于改善腰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部疼痛和不适有一定帮助。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次数,但对于老年人或者有腰部急性疼痛发作的人群,要减少每次抬起的幅度和重复次数,避免加重疼痛。 2.五点支撑法 具体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5组。 对腰间盘突出的益处:五点支撑法主要锻炼腰部的屈肌和核心肌群,有助于增强腰部的整体稳定性,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以进行该锻炼,但对于有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在抬起骨盆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血压升高,孕妇在孕期要根据自身情况谨慎进行,避免对腹部造成压迫。 三、柔韧性锻炼 1.瑜伽中的腰部伸展动作 具体方法:例如猫牛式,在瑜伽垫上四足着地,双手与肩同宽,双膝与臀同宽,吸气时背部下沉,头部向上抬,呼气时背部拱起,头部下垂,重复10-15次;还有下犬式,从四足着地姿势,臀部抬高,双手向前伸展,背部挺直,保持30-60秒。 对腰间盘突出的益处:柔韧性锻炼可以增加腰部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改善腰椎的活动范围,对于缓解腰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部僵硬有帮助。不同年龄的人群可以根据自身的柔韧性基础选择合适的瑜伽动作和强度,女性在月经期间柔韧性可能会有所变化,要注意避免过度伸展导致腰部受伤,有腰部骨折等病史的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瑜伽锻炼。 在进行腰间盘突出锻炼时,要注意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一开始就过度锻炼导致腰部损伤。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腰部疼痛加重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

    2025-10-20 15:46:20
  • 脚扭伤后如何处理

    脚扭伤后分急性期、缓解期处理,需及时就医评估,后期进行康复训练并采取预防措施。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缓解期抬高患肢、热敷、适当活动;及时就医排查严重损伤;后期系统康复训练及日常注意穿合适鞋、注意环境安全、锻炼踝关节周围肌肉来预防。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与制动:脚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的脚负重,尽量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例如,避免继续行走、跑步或跳跃等动作,让受伤的脚部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这有助于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儿童来说,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包裹毛巾后再敷于患处。 3.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脚部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能起到限制肿胀的作用,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加压包扎有助于减少局部出血和组织液渗出,进一步减轻肿胀。 二、缓解期处理 1.抬高患肢:在休息时,尽量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躺在床上时可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脚部处于elevated(抬高)的状态。 2.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肿胀的吸收,缓解疼痛。对于老年人,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3.适当活动: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逐渐增加活动量。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缓慢屈伸运动,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三、就医评估 1.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如果脚扭伤后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明显、无法站立行走、受伤部位畸形、皮肤有明显瘀斑且持续不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X线等检查,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损伤。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更要密切观察,如果孩子脚扭伤后哭闹不止、活动明显受限,也应尽快就医检查。 2.医生的评估与处理: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若只是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可能会给予一些建议,如继续休息、康复锻炼指导等;若有骨折等情况,则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固定、手术等。 四、康复与预防 1.康复训练:在损伤恢复的后期,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以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再次扭伤的风险。例如,可以进行单脚站立等平衡训练,逐渐增加难度和时间。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应有所调整,如儿童的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且要注意趣味性,以提高其配合度。 2.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穿着合适的鞋子,尤其是进行运动时,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缓冲功能的运动鞋。行走或运动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或进行高风险运动。此外,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通过踮脚尖、勾脚等动作进行锻炼,也有助于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预防脚扭伤的发生。

    2025-10-20 15:43:53
  • 椎动脉型颈椎病怎么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姿势调整(注意日常和睡眠姿势)、牵引治疗(依个体调重量和时间)、物理治疗(热敷、按摩、针灸);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有明显受压体征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者,方式有前路和后路手术,手术风险高,需综合患者情况选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原则达最佳效果。 一、非手术治疗 (一)姿势调整 1.日常姿势: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如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例如,使用电脑时应保持屏幕与眼睛水平,座椅高度合适使腰部得到支撑。对于有颈椎病病史的人群,更要格外注意,防止病情加重。 2.睡眠姿势: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枕头的需求略有差异,年轻人可根据自身舒适情况选择,老年人则更需关注颈椎的支撑,以保证睡眠时颈椎处于放松状态。 (二)牵引治疗 1.牵引方式: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动脉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从3-5千克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牵引时间约20-30分钟,每天1-2次。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牵引重量和时间应适当减少,避免因牵引不当导致不适。 2.牵引效果:牵引可改善颈椎的排列,缓解椎动脉受压情况,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利用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颈部,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不同年龄人群对温度的耐受略有不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温度可稍低,避免烫伤。 2.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颈部按摩,通过手法放松颈部肌肉,改善椎动脉供血。按摩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或颈椎不稳定的患者,需谨慎按摩,避免加重病情。 3.针灸:针刺颈部相关穴位,调节气血流通,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取合适的穴位。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1.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经过3-6个月规范的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 2.有明显神经或椎动脉受压体征:如出现持续的头晕、视物模糊等椎动脉受压表现,或伴有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受压症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明确的颈椎结构异常压迫椎动脉或神经。 3.病情进行性加重: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如头晕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或出现肢体运动功能进行性减退等情况。 (二)手术方式 1.前路手术:通过前方入路切除压迫椎动脉的椎间盘、骨赘等组织,重建颈椎稳定性。适用于单纯椎间盘突出或前方骨赘压迫椎动脉的患者。 2.后路手术:通过后方入路扩大椎管,减轻对椎动脉及神经的压迫。适用于多节段病变或椎管狭窄的患者。 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高龄、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患者,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充分权衡手术利弊。术后也需进行密切的康复观察和护理,促进恢复。 总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5-10-20 15:42: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