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泌尿系肿瘤、结石等泌尿外科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
残余尿量多少是尿潴留
尿潴留通过残余尿量判断,正常残余尿量少于50ml,超50ml可能存在尿潴留,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有关,发现残余尿量异常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改善排尿功能。 不同人群残余尿量与尿潴留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正常残余尿量可能与成人不同,一般新生儿残余尿量较少,随着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若残余尿量异常增多需警惕尿潴留可能。老年人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更容易出现残余尿量增多进而导致尿潴留,这是因为老年男性前列腺组织易增生,压迫尿道,影响尿液排出,使得残余尿量增加。 性别因素:男性相对女性更易出现因前列腺问题导致的残余尿量增多及尿潴留,女性可能因尿道短等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如产后等也可能出现残余尿量异常,但总体男性在前列腺相关尿潴留方面更具代表性。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及膀胱功能,可能增加残余尿量发生尿潴留的风险。而有良好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的人群,相对发生尿潴留的几率较低。 病史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脊髓损伤等,会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容易出现残余尿量增多及尿潴留。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因病变阻塞尿路,引起残余尿量增加进而引发尿潴留。 当发现残余尿量异常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如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相关检查,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改善排尿功能,减少尿潴留带来的不良影响。
2025-07-23 14:35:08 -
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
小儿尿路感染分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下尿路感染中膀胱炎年长儿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婴幼儿多为全身症状;尿道炎有尿道口红肿等表现;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婴幼儿全身症状突出,局部刺激症状不明显,家长需关注小儿异常表现,怀疑时及时就医检查,特殊小儿更要警惕,避免感染加重引发并发症。 下尿路感染: 膀胱炎:多见于年长儿,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儿可出现血尿,尿液可混浊,有异味。婴幼儿患膀胱炎时,局部症状常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同时可能伴有排尿时哭闹、尿布有臭味等表现。 尿道炎:常有尿道口红肿、尿道分泌物等表现,年长儿可自述尿道有烧灼样疼痛。 上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多见于婴幼儿,全身症状较为突出,如突然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寒战、面色苍白、呕吐、腹泻等,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惊厥。局部尿路刺激症状相对不明显,但肾区可有叩击痛,婴儿还可能出现前囟饱满等表现。 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可能因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往往以全身症状为主,容易被忽视,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的异常表现,若怀疑有尿路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特殊情况的小儿,更要警惕尿路感染的发生,一旦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加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2025-07-23 14:32:31 -
尿金黄是什么原因
尿呈现金黄色可能和尿液浓缩、饮食、药物、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等因素有关,需依据具体引发原因予以治疗。 一、尿液浓缩:当天气炎热导致出汗过多,且饮水量偏少,致使尿液浓缩时,就可能出现尿液发黄现象,这通常属于正常状况,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来改善。 二、饮食:若食用了过多富含黄色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橘子等,可能会因色素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而随尿液排出,进而造成尿液发黄,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改善。 三、药物:大剂量使用维生素或消炎药等药物时,可能引起尿液发黄,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 四、胆管结石:多由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汁淤积、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可能使胆道内压力升高,造成胆管毛细血管破裂,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经肾脏滤过后从尿液排出,从而引起尿液发黄,还会伴有上腹部疼痛,并伴随发热、寒战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采取胆管切开取石术。 五、病毒性肝炎:主要因各类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可能影响肝脏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发黄等情况,同时伴有乏力、恶心、食欲不佳、厌油腻等症状。可配合医生使用拉米夫定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若伴有身体不适症状,需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实施针对性治疗。 总结提示:尿金黄色的原因多样,包括尿液浓缩、饮食因素、药物影响、胆管结石和病毒性肝炎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当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2025-07-23 14:30:25 -
膀胱癌会转移到输尿管吗
膀胱癌存在转移到输尿管的可能性,其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浸润、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等,膀胱与输尿管解剖相邻使肿瘤细胞易直接蔓延侵犯,淋巴引流区域关联及血行转移也可致输尿管受影响,有膀胱癌病史者需密切监测,不同人群情况有差异,健康生活方式重要,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制定诊疗方案。 从病理角度来看,膀胱和输尿管在解剖上相邻,膀胱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侵犯输尿管。另外,淋巴转移方面,膀胱的淋巴引流区域与输尿管周围的淋巴组织有一定关联,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淋巴途径转移到输尿管周围的淋巴结,进而影响输尿管。血行转移时,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也有可能到达输尿管部位并定植生长。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膀胱癌转移到输尿管的情况可能在发生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存在转移至输尿管的可能性。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输尿管等部位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进行定期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是否存在输尿管转移等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影响膀胱癌转移到输尿管的概率,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膀胱癌及其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监测和应对膀胱癌转移到输尿管等情况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其整体身体状况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07-23 14:28:28 -
膀胱肿瘤有良性的吗
膀胱肿瘤有良性的,常见的膀胱良性肿瘤如膀胱乳头状瘤,其组织学有乳头样结构、细胞分化好,发病可能与炎症刺激、病毒感染等有关,表现为血尿等症状,靠膀胱镜检及活检诊断,多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不同人群发病发展有差异 膀胱乳头状瘤的特点 膀胱乳头状瘤是膀胱良性肿瘤的一种,其组织学上表现为乳头样结构,肿瘤细胞分化较好,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从发病机制来看,可能与局部的炎症刺激、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但相对恶性肿瘤来说,症状往往没有那么严重且进展缓慢。在诊断上,通常需要通过膀胱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来明确,膀胱镜下可见肿瘤呈乳头状生长,表面光滑。 对于膀胱良性肿瘤的治疗,一般多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手术切除后预后通常较好,但需要定期进行膀胱镜复查等随访,因为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膀胱良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可能在术后恢复等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没有显著的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等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膀胱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相对来说发生膀胱良性肿瘤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升高,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
2025-07-23 14: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