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创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以及椎管内肿瘤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廖创新,男,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颅内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及脊髓肿瘤的治疗,以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治疗、神经创伤的救治以及神经康复等。对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等治疗有多年经验。成功抢救多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脑积水、脑脓肿的治疗也有较深的心得体会。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医学论著二十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以及椎管内肿瘤的治疗。展开
  • 颅骨凹陷骨折畸形多久愈合

    颅骨凹陷骨折畸形的愈合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一般3-6个月左右可能开始逐渐愈合,成人通常需6-12个月甚至更长,还与骨折处理方式、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有关,手术复位及固定情况、患者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愈合时间。 儿童患者 儿童颅骨具有一定的生长可塑性,若凹陷骨折程度较轻,没有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在3-6个月左右可能开始逐渐愈合。这是因为儿童颅骨的骨代谢活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相对旺盛,能够较快地对骨折部位进行修复和重塑。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单纯性颅骨凹陷骨折,在没有明显颅内并发症的情况下,3个月左右可见骨折部位有新骨形成迹象,6个月左右骨折区域基本接近正常骨结构的形态,愈合过程相对顺利。但如果儿童存在营养不良、基础疾病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愈合速度,导致愈合时间延长。 成人患者 成人颅骨的生长可塑性较差,颅骨凹陷骨折畸形的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基本愈合。成人颅骨的骨代谢相对稳定,骨折修复过程相对缓慢。对于一些凹陷程度较深、合并有颅内损伤等复杂情况的成人颅骨凹陷骨折,愈合时间可能会进一步延长。比如,伴有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成人颅骨凹陷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可能需要1年以上,而且在愈合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以及骨折愈合的影像学表现。 颅骨凹陷骨折畸形的愈合时间还与骨折的处理方式有关。如果是采取了手术复位等干预措施的患者,手术操作会对骨折部位的愈合产生影响。手术复位良好、骨折固定稳定的患者,愈合相对更有保障,时间相对可预测;而手术复位不理想或者固定不稳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愈合延迟、不愈合等情况,进而影响整体的愈合时间。同时,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也至关重要,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从而延长颅骨凹陷骨折畸形的愈合时间;而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营养状况佳的患者,愈合相对会更顺利。

    2025-09-29 10:26:47
  • 脑膜瘤可以不手术吗

    对于无症状且体积小生长缓慢的脑膜瘤部分患者可定期观察,有症状的脑膜瘤通常建议手术干预,儿童脑膜瘤需谨慎评估,体积小无症状可密切观察有增长或症状时权衡风险选微创方式,老年人脑膜瘤综合身体基础状况,肿瘤增长慢无症状可观察已引起症状或增长快则充分评估全身状况以获益大于风险为原则决策是否手术。 一、无症状且体积小、生长缓慢的脑膜瘤 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且生长缓慢的脑膜瘤,部分患者可选择定期观察。依据临床研究,此类脑膜瘤每年体积增长通常<2mm,长期随访中肿瘤恶变或引发症状的概率较低。例如,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约30%的此类脑膜瘤在数年内无明显进展,可通过定期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监测肿瘤大小、形态及患者症状变化来决定后续处理。 二、有症状的脑膜瘤 当脑膜瘤出现相关症状时,如引起头痛、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如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通常建议手术干预。因为肿瘤持续生长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等结构,导致症状进行性加重,而手术是直接去除肿瘤、缓解症状的有效手段。临床数据表明,及时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肿瘤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三、特殊人群脑膜瘤的处理考量 (一)儿童脑膜瘤 儿童脑膜瘤需格外谨慎评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充分考虑对脑发育、神经功能的影响。对于体积较小、无症状的儿童脑膜瘤,同样可密切观察,但若肿瘤有增长趋势或出现相关症状,手术需权衡肿瘤带来的风险与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尽量选择微创等对脑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二)老年人脑膜瘤 老年人脑膜瘤需综合考虑其身体基础状况,如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若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风险较高,而肿瘤增长缓慢且无症状时,可继续观察;若肿瘤已引起症状或有较快增长趋势,则需在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后,谨慎决策是否手术,以患者能够耐受手术且获益大于风险为原则。

    2025-09-29 10:24:16
  • 脑肿瘤会持续发烧吗

    脑肿瘤患者有可能持续发烧,原因包括肿瘤性发热(与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致热物质及细胞因子异常有关,多为中等度低热)和感染相关发热(因免疫力低下或治疗操作致感染,如颅内感染可致高热、肺部感染体温持续或波动),儿童和老年脑肿瘤患者发烧有其特点,需结合整体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综合分析以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肿瘤性发热:脑肿瘤本身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这种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体温多在37.5℃-38.5℃左右,可为持续低热,也可能有波动,但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持续发烧(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体温相对持续的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致热物质等有关,有研究发现脑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异常,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感染相关发热:脑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影响,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同时如果进行了手术等治疗操作,还可能因脑脊液漏等情况增加感染风险,比如发生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如果发生颅内感染,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可能持续不退;肺部感染时也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持续或波动状态,具体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等。例如颅内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等,细菌感染后会在体内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 对于儿童脑肿瘤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出现感染相关发热,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及病情变化。而老年脑肿瘤患者,本身基础状况相对较差,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发热时更要谨慎对待,需及时排查原因进行相应处理。在判断脑肿瘤患者发烧情况时,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来综合分析,以明确发热是由肿瘤本身还是合并感染等其他因素引起,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2025-09-29 10:21:53
  • 脑子里长了个小脂肪瘤

    颅内小脂肪瘤属颅内少见良性肿瘤多由先天性发育异常致起源于蛛网膜下腔脂肪组织胚胎发育时异位沉积,诊断主要依赖头颅磁共振成像因其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相关情况,无症状无变化时定期复查头颅MRI动态观察,有变化或出现症状时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是否手术干预,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其发育情况复查时告知生长发育状况,妊娠期女性需多学科协作权衡手术风险与潜在影响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复查要考虑影响处理更谨慎评估手术收益风险及身体耐受等综合情况。 一、定义与来源 脑子里的小脂肪瘤属于颅内少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起源于蛛网膜下腔的脂肪组织,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形成。 二、诊断方法 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颅内脂肪瘤的重要手段,因其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可明确小脂肪瘤的具体情况。 三、观察与处理原则 无症状且无变化时:若小脂肪瘤无头痛、癫痫等明显症状,建议定期复查头颅MRI,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动态观察脂肪瘤大小、形态等有无变化。 有变化或出现症状时:若脂肪瘤有增大趋势或引发头痛、癫痫等相关症状,需由神经外科医生综合评估,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发现颅内小脂肪瘤需密切关注其变化,定期复查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儿童生长发育情况,以便医生精准评估脂肪瘤对儿童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颅内小脂肪瘤,需多学科团队协作,权衡妊娠期间手术风险与脂肪瘤潜在影响,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密切监测脂肪瘤变化及妊娠进展。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复查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影像学观察的影响,处理上更谨慎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充分考量老年患者身体耐受等综合情况。

    2025-09-29 10:20:15
  • 脑疝的含义及其手术方法是什么

    脑疝是因颅内压增高致脑组织移位压迫周围结构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小脑幕切迹疝及枕骨大孔疝手术有针对病因的颅内血肿清除、脑肿瘤切除等病因解除性手术和去骨瓣减压的减压性手术儿童手术需谨慎考虑其颅骨可塑性等特点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并监测预防并发症。 一、脑疝的含义 脑疝是因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从原本的解剖位置向压力较低区域移位,通过颅内的生理性孔隙或病理性裂隙疝出,进而压迫周围重要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类型包括: 小脑幕切迹疝:多因幕上一侧病变导致颞叶海马回、钩回等结构疝入小脑幕切迹下方,压迫中脑、动眼神经等; 枕骨大孔疝:常由后颅窝病变使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可迅速危及生命。 二、脑疝的手术方法 1.病因解除性手术:针对引发颅内压增高的原发病因进行手术,如 颅内血肿清除术:当颅内存在急性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导致脑疝时,需紧急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缓解脑疝; 脑肿瘤切除术:对于颅内肿瘤引起的脑疝,若肿瘤具备手术切除指征,应行肿瘤切除术,去除占位病变以降低颅内压; 2.减压性手术:当颅内压极度增高且病因短期内无法去除时,可采用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扩大颅腔容积,降低颅内压,为脑组织提供缓冲空间,避免脑疝进一步加重,常见于严重颅脑创伤、大面积脑梗死等导致的弥漫性颅内压增高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脑疝多与先天性颅脑畸形、严重颅脑创伤等相关,手术需格外谨慎,充分考虑儿童颅骨可塑性及脑组织代偿能力有限等特点,手术操作需精细,术后密切监测颅内压及神经系统体征,加强神经功能保护; 老年患者:老年脑疝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术中及术后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术后并发症。

    2025-09-29 10:18: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