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肝胆外科,肛肠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肝胆外科,肛肠疾病。展开
  • 脂肪瘤微创手术怎么做

    脂肪瘤微创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及做术前准备工作)、麻醉(选合适麻醉方式)、手术操作(建通道、分离脂肪瘤、取出脂肪瘤)、术后处理(伤口护理、恢复观察),具创伤小、恢复快优点,具体操作依患者情况由经验丰富医生进行以保安全效果。 1.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手术史、过敏史等,进行身体检查,评估脂肪瘤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需要更谨慎地评估手术风险;肥胖患者的脂肪瘤可能与代谢因素相关,手术中需注意操作难度和出血风险等。 术前准备工作:通常需要进行局部皮肤清洁,一般采用碘伏消毒等操作,范围根据脂肪瘤部位而定。还会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2.麻醉 麻醉选择:根据脂肪瘤的部位和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见的有局部浸润麻醉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选择对儿童生理影响较小的麻醉方法,并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 3.手术操作 建立操作通道:在脂肪瘤附近选择合适的部位做小切口,一般切口长度在1-3厘米左右。通过小切口插入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器械,建立手术操作的通道。 分离脂肪瘤:利用腹腔镜等器械的放大和清晰视野,仔细分离脂肪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对于不同位置的脂肪瘤,分离时需注意相应解剖结构的特点,例如位于深部组织的脂肪瘤,分离时要更精准地操作。 取出脂肪瘤:将分离好的脂肪瘤通过小切口取出体外。如果脂肪瘤较大,可能需要将切口适当扩大,但会尽量保持创伤最小化。 4.术后处理 伤口护理:术后对切口进行常规消毒、包扎等处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根据伤口恢复情况定期换药。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细心地护理伤口,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自我护理能力差。 恢复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等。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促进身体恢复。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恢复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体健患者恢复活动时间可能相对较早,强度可稍大;老年患者则需要逐步增加活动量。 脂肪瘤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具体手术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2025-09-24 14:02:24
  • 腋下淋巴结在哪个位置

    腋下淋巴结位于腋窝,分为外侧群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腋下淋巴结难触及,女性生理期等有轻微变化,男性易忽视异常,老年人需警惕肿瘤转移,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增病变风险,有病史人群腋下淋巴结异常概率高,需关注其状况。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腋下淋巴结相对较难触及,因为儿童的脂肪层相对较厚。如果儿童腋下淋巴结出现肿大等异常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等原因引起,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导致腋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腋下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增大、质地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腋下淋巴结可能会有一些生理性的轻微变化,但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肿大等异常。在孕期,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腋下淋巴结也可能出现一些适应性改变。女性在自我检查乳房等情况时,也可以同时关注腋下淋巴结的情况,但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男性:男性腋下淋巴结的位置和解剖结构与女性基本相同,但男性一般较少关注腋下淋巴结的情况。当男性发现腋下淋巴结异常时,也应引起重视,可能的原因包括局部感染、肿瘤转移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老年人:老年人的腋下淋巴结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一些退变等情况。例如,淋巴结的体积可能会有所缩小,淋巴结内的细胞组成等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老年人若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更要警惕肿瘤转移等严重情况,因为老年人患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需要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超声、活检等,以明确病因。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身体的免疫力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可能会增加腋下淋巴结发生病变的风险。例如,长期吸烟可能导致呼吸道等部位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可能引起腋下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这类人群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要密切关注腋下淋巴结的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有病史人群:如果既往有乳腺疾病、肺部疾病、上肢感染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腋下淋巴结出现异常的概率相对较高。比如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肺部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上肢有过感染性疾病,如丹毒等,也可能导致腋下淋巴结肿大。这类人群需要定期对腋下淋巴结进行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2025-09-24 14:01:33
  • 脖子里面有硬块是什么原因

    脖子里面有硬块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淋巴瘤、转移瘤等,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这些疾病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如果发现脖子里面有硬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脖子里面有硬块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甲状腺结节: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的肿块,可以是单个或多个,质地可硬可软。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可能是恶性的。 2.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位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当身体受到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影响时,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形成硬块。 3.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好发于头面部、背部和臀部等部位,囊肿呈圆形,硬度中等或有弹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动时感到与表面相连但与基底无粘连,无波动感。 4.脂肪瘤: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 5.淋巴瘤: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颈部是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可表现为颈部肿块。 6.转移瘤: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颈部,形成转移性肿瘤。常见的转移瘤来源包括头颈部、肺部、乳腺、胃肠道等。 7.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颈部硬块的原因还包括甲状舌管囊肿、颈动脉体瘤、神经鞘瘤等。 需要注意的是,脖子里面有硬块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一些良性疾病的症状。如果发现脖子里面有硬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硬块的大小、形状、质地、活动度、伴随症状等,结合相关的检查结果(如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液检查等),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颈部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等,脖子里面有硬块更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此外,长期吸烟、饮酒、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等人群,也属于颈部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颈部检查。 总之,如果发现脖子里面有硬块,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减少吸烟和饮酒等,有助于预防颈部疾病的发生。

    2025-09-24 14:00:40
  • 踩钉子出血伤口很小需要打破伤风吗

    踩钉子出血伤口很小也可能需打破伤风,需依据疫苗接种史、伤口污染程度判断,处理要先清洗消毒伤口,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更需谨慎对待,未全程免疫、伤口污染重等情况要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一、伤口情况与破伤风感染风险的关系 当踩钉子出血且伤口很小的时候,仍有可能需要打破伤风。因为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喜欢在狭窄、深且缺氧的伤口环境中生长繁殖。钉子通常比较脏,可能携带破伤风梭菌,即使伤口表面看起来很小,但深部可能形成了适合破伤风梭菌生长的厌氧环境。 二、破伤风疫苗接种的判断依据 1.疫苗接种史 全程免疫者:如果既往按照规范完成了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一般是3针基础免疫加1针加强免疫),在受伤后6-10年内再次受伤,且伤口较小时,可以根据伤口情况判断。若伤口清洁,可考虑加强一针破伤风类毒素;但如果伤口污染较重,仍建议打破伤风疫苗。 未全程免疫者:对于未完成全程破伤风疫苗接种的人群,即使伤口很小,也需要重视。比如只接种了1-2针基础针,此时受伤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高,需要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破伤风疫苗。 2.伤口污染程度:钉子如果沾染了泥土、粪便等污染物,伤口污染严重,这会大大增加感染破伤风梭菌的概率,即使伤口小也需要打破伤风。 三、处理步骤 1.伤口处理 首先要尽快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以尽量清除伤口内的污染物。 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 2.疫苗接种:根据上述疫苗接种史和伤口污染情况决定是否接种破伤风疫苗。如果是污染严重的小伤口,未全程免疫者应及时接种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全程免疫但超过10年者也建议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强针。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于破伤风的易感性更高。如果儿童踩钉子受伤且伤口小,更要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例如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儿童,即使伤口小,只要有钉子刺伤史且伤口污染,就应积极接种相关疫苗。 2.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即使伤口小,也需要关注疫苗接种情况。如果既往疫苗接种情况不明确且伤口有污染,应及时处理伤口并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伤口愈合能力下降,且感染风险增加。踩钉子受伤后,无论伤口大小,都要更加谨慎处理,严格评估是否需要打破伤风疫苗,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包括破伤风梭菌。

    2025-09-24 13:58:30
  •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区别有哪些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存在解剖位置、疝块外形、发病机制及特殊人群情况等差异。斜疝最多见,经腹壁下动脉外侧深环突出,可入阴囊,儿童易嵌顿;直疝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老年男性多,与腹内压增高及腹壁薄弱有关,儿童要防嵌顿,老年男性需兼顾基础病与切口愈合。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常见于老年男性,尤其是伴有前列腺增生、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由于老年人体壁肌肉筋膜组织退变、萎缩,腹横筋膜和腹横肌薄弱,加上腹内压增高,使得疝内容物容易从直疝三角突出。 疝块外形不同 腹股沟斜疝:疝块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当疝块回纳后,用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入浅环,可感觉浅环扩大、腹壁薄弱;此时指尖可摸到腹壁下动脉。让患者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 腹股沟直疝:疝块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指压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疝块仍可突出。 发病机制差异 腹股沟斜疝:多因先天性解剖异常或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加上腹内压增高引起。先天性因素主要是鞘突闭锁不全,在婴儿出生后,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后天性因素包括腹壁肌肉、筋膜、腱膜发育不全或缺损,当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举重、腹水等情况使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可被推挤经未闭或闭锁不全的鞘突向体表突出形成斜疝。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由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所致。老年男性腹壁肌肉萎缩退化,腹横筋膜变薄,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可从直疝三角突出。直疝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区域,此处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当腹内压升高时,腹腔脏器容易由此突出形成直疝。 <特殊人群情况提示> 儿童:对于儿童腹股沟斜疝,由于其解剖特点,如鞘突未闭的情况较为常见,一旦发现应尽早评估,因为儿童斜疝容易发生嵌顿,影响疝内容物的血运,甚至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儿童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患腹股沟直疝较多,由于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长期咳嗽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降低腹内压,同时要关注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因为老年人愈合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护理,预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2025-09-24 13:56: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