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擅长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贫血,营养性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兰娜,女,副主任医师,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小儿消化道、呼吸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营养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儿童营养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贫血,营养性疾病。展开
  • 孩子发烧脚凉怎么办

    孩子发烧脚凉时,先测体温判断情况,然后通过增加衣物被褥、局部保暖、轻柔按摩、适当活动改善脚凉,物理降温可选温水擦浴、贴退热贴,若体温超38.5℃且精神差或低热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婴儿发热更要密切关注,异常尽早就诊。 一、判断体温情况 1.测量体温:首先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孩子的体温,明确是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还是高热(39℃以上)。不同年龄段孩子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婴儿直肠温度36.6~37.8℃,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36~37℃;幼儿及儿童腋下温度正常范围在36~37℃。 2.根据体温判断病情:如果是低热,孩子一般状况可能较好;中度发热时孩子可能会有不适表现;高热时孩子可能精神较差、烦躁等。 二、改善脚凉的措施 1.保暖措施 增加衣物被褥:根据环境温度适当给孩子增加衣物,比如穿上厚袜子、盖上合适厚度的被子,但要注意不要包裹过紧,以免影响孩子肢体活动和散热。对于婴儿,可选择柔软舒适的保暖衣物,避免过硬材质刺激皮肤。儿童则要选择大小合适、保暖性好的衣物。 局部保暖:可以用温水袋(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孩子)温暖孩子的脚部,将温水袋放在孩子脚垫部位,但要密切关注水温及孩子反应。 2.促进血液循环 轻柔按摩:家长可以轻轻地帮孩子按摩脚部,从脚趾到脚跟方向轻柔按摩,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按摩时力度要适中,根据孩子的耐受程度调整。对于婴儿,按摩手法要更轻柔;儿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力度,但也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准。 适当活动:如果孩子能够配合,鼓励孩子适当活动脚部,比如让孩子屈伸脚趾、蹬腿等,但要注意避免在孩子刚发热时过度活动导致孩子疲劳。 三、针对发热的处理原则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孩子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10~15分钟左右。擦浴时注意保暖,避免孩子着凉。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不建议采用温水擦浴,可选择适当减少衣物等方式。 退热贴:在孩子额头贴上退热贴,帮助散热降温,退热贴一般可以持续发挥作用4~8小时左右。选择正规品牌的退热贴,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2.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孩子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儿童)且精神状态差,或者低热但伴有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其他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带孩子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比如是否需要使用药物降温等。不同年龄段孩子对于发热的耐受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婴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需要密切关注,一旦有异常情况应尽早就诊。 总之,孩子发烧脚凉时,首先要关注体温情况,然后通过保暖、促进血液循环等措施改善脚凉,同时根据发热程度和孩子整体状况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必要时及时就医。

    2025-10-15 15:11:32
  • 新生儿尿液有红色怎么回事

    新生儿尿液红色可能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生理因素包括尿酸盐结晶(新生儿肾未完全发育,尿液浓缩时尿酸盐形成结晶致尿红,增加喂养量可恢复)、药物或食物影响(服药或母亲食特殊食物偶致尿红);病理因素有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伴发热等,泌尿系统畸形致尿红)、出血性疾病(新生儿出血症因维K缺乏致凝血因子不足,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凝血障碍),发现新生儿尿红需及时就医检查并观察其他表现。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新生儿尿液红色情况 (一)尿酸盐结晶 产生原因:新生儿肾脏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尿液中尿酸盐含量较高。当尿液浓缩时,尿酸盐可形成结晶,导致尿液看起来呈红色。尤其在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较为常见,这与新生儿的代谢特点以及喂养情况等有关,比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果奶量摄入不足,尿液会相对浓缩。 相关表现:一般这种情况引起的尿液红色,在适当增加喂养量,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水分后,尿液颜色会恢复正常,且没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哭闹不安等。 (二)药物或食物影响 药物因素:如果新生儿因病情正在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尿液颜色改变。例如服用利福平后,可能会使尿液呈现红色,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需要结合新生儿的用药史来判断。 食物因素:如果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食用了某些特殊食物,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新生儿尿液颜色。比如母亲食用了大量含有红色素的食物,有可能导致新生儿尿液出现红色,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二、病理因素导致的新生儿尿液红色情况 (一)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新生儿尿路感染时,除了尿液颜色可能发红外,还可能伴有发热、体温不升、拒奶、哭闹不安等表现。这是因为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出血等情况,从而使尿液变红。通过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尿液中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指标。 泌尿系统畸形:如先天性肾积水、先天性尿道畸形等。泌尿系统畸形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或局部结构异常,容易引起出血等情况,进而使尿液呈现红色。一般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的畸形情况。 (二)出血性疾病 新生儿出血症:由于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可引起出血倾向,包括泌尿系统出血,从而使尿液变红。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出生后2-7天,同时可能伴有皮肤出血点、消化道出血等表现。通过检测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诊断。 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新生儿患此类疾病时,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也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尿液红色的情况,同时可能有皮肤紫癜等表现。 当发现新生儿尿液有红色时,家长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尿常规、血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2025-10-15 15:10:52
  • 小孩早上起床眼屎粘住眼睛怎么回事

    小孩早上起床眼屎粘住眼睛可能由多种情况引起,正常生理情况可能是新生儿泪腺未完全发育;眼部感染因素有结膜炎(细菌性、病毒性)、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环境因素包括空气干燥、过敏;其他因素有鼻泪管堵塞、喂养因素等,发现后要观察眼屎等情况,少量淡黄无不适可清洁眼部等,异常则及时就医。 一、正常生理情况 小孩早上起床眼屎粘住眼睛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眼部的泪腺等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有少量分泌物,尤其是在睡眠后,眼屎会积聚在眼角,导致眼屎粘住眼睛,这种情况通常量较少,不伴有眼部红肿等其他不适症状。 二、眼部感染因素 1.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小孩如果用手揉眼睛后没有及时清洁,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结膜炎。除了早上起床眼屎粘住眼睛外,还可能伴有眼部充血、红肿等表现。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是常见的引起儿童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 病毒性结膜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腺病毒等。除了眼屎增多粘住眼睛外,常伴有流泪、眼部异物感等症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传播。 2.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多为出生时通过产道感染淋球菌所致,病情发展较快,除了眼屎多外,眼部会出现明显的红肿、脓性分泌物等严重表现,需及时就医处理。 三、环境因素 1.空气干燥:如果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小孩眼部的泪液蒸发较快,眼部会有干涩感,为了保护眼睛,会分泌更多的分泌物,从而导致眼屎增多粘住眼睛。尤其是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过敏因素:如果小孩是过敏体质,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可能会引起眼部过敏反应,出现眼屎增多、眼睛发痒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表现。 四、其他因素 1.鼻泪管堵塞:小孩的鼻泪管比较狭窄或堵塞时,泪液不能正常排出,容易导致眼屎积聚。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部分小孩随着生长发育,鼻泪管会逐渐通畅,眼屎多的情况会有所改善,但如果长期不改善或伴有眼部红肿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处理,如通过按摩等方法促进鼻泪管通畅。 2.喂养因素:对于婴儿,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奶粉的成分可能会相对较浓稠,如果喂养不当导致小孩上火,也可能出现眼屎增多的情况。 当发现小孩早上起床眼屎粘住眼睛时,首先要观察眼屎的量、颜色以及是否伴有眼部红肿、流泪等其他症状。如果只是少量淡黄色眼屎,不伴有其他不适,可能是正常生理情况或环境因素引起,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眼部,保持眼部清洁,同时注意调节室内湿度等。如果眼屎量多、颜色异常(如黄绿色脓性眼屎)、伴有眼部红肿等不适,应及时带小孩到眼科就诊,由医生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的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是低龄儿童应谨慎用药。

    2025-10-15 15:09:55
  • 孩子喉咙老是发出吭吭声什么原因

    孩子喉咙老是发出吭吭声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不良习惯、咽喉局部问题(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扁桃体肥大)、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伴发咽喉不适)、抽动障碍等。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若有不适或情况持续不缓解应带孩子就医,不同原因需采取相应措施,如不良习惯可引导转移注意力纠正,疾病因素则针对性治疗。 一、不良习惯 有些孩子可能是养成了不自觉的不良习惯,比如模仿他人发出吭吭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模仿的阶段,尤其在与同伴接触过程中容易出现模仿行为而形成习惯。 二、咽喉局部问题 1.慢性咽炎 病因:儿童若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影响,容易引发慢性咽炎。例如,生活在雾霾较严重地区的孩子,空气中的污染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可导致咽部黏膜慢性炎症反应。 表现:咽喉部会有异物感,孩子就会通过吭吭声来试图缓解这种不适,同时可能还伴有咽部干燥、轻微疼痛等症状。 2.扁桃体问题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如果孩子扁桃体反复发炎,扁桃体局部会有充血、肿胀,甚至可能有分泌物附着,刺激咽喉部,引起孩子发出吭吭声。比如,孩子因受凉等原因导致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炎症刺激会让孩子感觉咽喉部不适。 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同时伴有扁桃体肥大时,肿大的扁桃体或腺样体可能会堵塞呼吸道,孩子会通过吭吭清嗓子的方式来试图改善呼吸通畅度,尤其在睡眠时可能更为明显,长期如此就养成了吭吭声的习惯。 三、过敏因素 1.过敏性鼻炎伴发咽喉不适 病因:孩子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引发过敏性鼻炎,鼻腔分泌物会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导致咽喉不适,从而出现吭吭声。例如,春季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的孩子接触花粉后,先出现鼻塞、流涕等鼻炎症状,随后可能出现咽喉部的不适反应。 表现:除了吭吭声外,还可能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 四、抽动障碍 1.病因:抽动障碍的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相对更容易出现抽动障碍相关表现。 2.表现:除了喉咙发出吭吭声外,还可能有其他部位的不自主抽动,如眨眼、耸肩、摇头等,而且这种抽动往往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 当发现孩子喉咙老是发出吭吭声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鼻塞、流涕、咽部疼痛、打喷嚏等情况。如果孩子同时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或这种吭吭声的情况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咽喉部检查、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不良习惯导致,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帮助孩子纠正;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则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025-10-15 15:08:51
  • 婴儿低烧物理降温方法有哪些

    婴儿低烧时可通过调整环境温度、增减衣物被褥、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多补充水分来护理,物理降温时要轻柔,若体温持续升高超38.5℃或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调整环境温度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较为合适。对于婴儿来说,过高的环境温度会不利于散热,而适宜的温度能让婴儿身体的热量更易通过皮肤散发出去。比如在夏季,可以使用空调将室内温度调节到合适范围,但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婴儿。 二、增减衣物被褥 减少衣物:婴儿低烧时,不要给其穿过多衣物或盖过厚的被褥。因为过多的衣物和被褥会影响身体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可以适当减少婴儿的衣物,以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为宜,让婴儿的身体能够更好地散热。例如,原本穿着厚棉衣的婴儿,可以换成薄的纯棉单衣。 注意保暖: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婴儿着凉,在增减衣物时要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在减少衣物后要适当添加小毛毯等进行保暖,但要确保不会因为衣物过厚而影响散热。 三、温水擦浴 操作方法:用32~34℃的温水给婴儿擦浴。擦浴部位主要是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浴时要注意轻轻擦拭,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左右。以颈部为例,将浸湿温水的毛巾轻轻擦拭婴儿颈部两侧,从上往下擦拭;腋窝处则将毛巾从腋窝上方开始,顺着腋窝的方向擦拭;腹股沟和腘窝的擦拭方法类似。 原理: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通过温水擦浴可以利用水的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但要注意,擦浴过程中如果发现婴儿寒战、面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擦浴。 四、使用退热贴 原理及使用:退热贴的主要成分是亲水性高分子凝胶,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来起到降温作用。将退热贴贴在婴儿的额头、颈部两侧等部位。一般退热贴可以持续发挥作用4~8小时左右。使用退热贴比较方便,而且相对安全,不会对婴儿造成刺激。但如果婴儿对退热贴的胶黏成分过敏,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情况,应及时取下退热贴。 五、多补充水分 原因及方法:婴儿低烧时身体会通过皮肤和呼吸等途径散失较多水分,所以要多给婴儿喝温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排尿带走热量,辅助降温。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婴儿喂水,比如每隔10~15分钟喂5~10毫升左右。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母亲可以适当增加喂养次数,通过母乳来为婴儿补充水分;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当喂一些温水。 特殊人群(婴儿)温馨提示 婴儿的皮肤比较娇嫩,在进行物理降温操作时要特别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婴儿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而不是仅依赖物理降温,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确保婴儿的健康。

    2025-10-15 15:07:2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