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章秋主任医师(11)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章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擅长: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尤其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妊娠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及更年期焦虑状态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委会(第6届)副主委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尤其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妊娠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及更年期焦虑状态有丰富经验展开
  • 血糖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一般为至毫摩/升儿童不同年龄段略有差异≥毫摩/升伴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需考虑糖尿病可能需再次复查确认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值一般应小于毫摩/升孕妇要求更严格不应超过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小于毫摩/至毫摩/升属糖耐量异常不干预易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个体化调整随机血糖指任意时间采集的血糖值应小于毫摩/升≥毫摩/升伴糖尿病相关症状应考虑糖尿病可能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血糖也需监测管理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影响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维持血糖正常很重要。 一、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出的血糖值,其正常值范围一般为3.9~6.1mmol/L。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空腹血糖正常范围略有差异,新生儿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在2.2~4.4mmol/L,婴儿(1个月-1岁)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3~5.5mmol/L,幼儿(1-6岁)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mmol/L,学龄儿童(6-18岁)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同成人,为3.9~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需考虑糖尿病可能,需再次复查确认。 二、餐后血糖正常值范围 1.餐后1小时血糖 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值一般应小于11.1mmol/L。对于孕妇来说,餐后1小时血糖值要求更为严格,不应超过10.0mmol/L,因为孕妇血糖过高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等。 2.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应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异常,若不加以干预,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在小于10.0mmol/L为宜,但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等情况个体化调整,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放宽至小于12.0mmol/L,以避免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而年轻、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控制在小于8.0mmol/L。 三、随机血糖正常值范围 随机血糖是指任意时间采集的血糖值,其正常值应小于11.1mmol/L。如果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也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血糖也需要进行监测和管理,一般建议随机血糖不超过10.0mmol/L,以保障母婴健康。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增加血糖异常的风险,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非常重要。

    2025-10-28 14:16:24
  • 甲亢弥漫性甲状腺病变是什么意思

    甲亢弥漫性甲状腺病变常见于格雷夫斯病,与自身免疫相关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刺激甲状腺致激素过度分泌,临床有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及超声表现等诊断依据,儿童、成年、老年人群表现有别,需与其他甲亢原因鉴别。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弥漫性甲状腺病变是其常见的病理表现之一。在甲亢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格雷夫斯病(Graves病),此时甲状腺会呈现弥漫性肿大的状态,甲状腺组织学上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弥漫性的病理改变。从发病机制来讲,多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该抗体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过度合成与分泌。 相关的临床指标及意义 甲状腺功能指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如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升高,而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这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受到异常刺激后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反馈抑制垂体分泌TSH。 甲状腺超声表现:超声下可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呈“火海征”等表现,有助于辅助诊断弥漫性甲状腺病变导致的甲亢。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儿童人群 儿童患甲亢弥漫性甲状腺病变时,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异常对其骨骼、神经系统等发育影响较大,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生长指标,及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但要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影响儿童健康。 成年人群 成年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Graves病相关的甲亢弥漫性甲状腺病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以及自身免疫调节等因素有关。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怕热、多汗、心慌、手抖、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等典型甲亢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规范治疗来调整甲状腺功能。 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患甲亢弥漫性甲状腺病变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出现淡漠型甲亢,表现为神情淡漠、嗜睡、乏力、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而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除了依据上述甲状腺功能指标和超声表现外,还可能需要进行甲状腺摄碘率检查等。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摄碘率往往升高,且高峰提前。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甲亢相鉴别,如亚急性甲状腺炎伴发的甲亢,其甲状腺摄碘率是降低的,有甲状腺疼痛等症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后期也可能出现甲亢表现,但甲状腺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明显升高,可资鉴别。

    2025-10-28 14:15:28
  • 糖尿病原因

    糖尿病分多种类型,1型主要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环境中病毒感染等触发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不足;2型具遗传倾向,有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缺陷及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诱因;其他特殊类型由特定遗传缺陷、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等因素引发;妊娠糖尿病因孕期激素致胰岛素抵抗及自身β细胞代偿不足且有遗传易感性。 一、1型糖尿病原因 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遗传易感性是基础,携带特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的个体易发病。环境因素中,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胰岛β细胞,从而引发1型糖尿病,该类型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 二、2型糖尿病原因 (一)遗传易感性 2型糖尿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多个基因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影响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及葡萄糖代谢等过程。 (二)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1.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肝脏)不能正常摄取、利用葡萄糖,为维持血糖正常,胰岛β细胞需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过多的脂肪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等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 2.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初始阶段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克服胰岛素抵抗,但随着病情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无法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最终出现血糖升高。 (三)生活方式因素 高热量饮食(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体力活动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长期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病风险。缺乏规律运动使得机体代谢率降低,葡萄糖利用减少,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原因 此类糖尿病由特定的遗传缺陷、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品等因素引起。例如,某些遗传综合征可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可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干扰糖代谢;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诱发血糖升高;化学品暴露(如长期接触某些工业毒物)也可能破坏胰岛功能引发糖尿病。 四、妊娠糖尿病原因 妊娠期间,胎盘分泌的激素(如胎盘生乳素、孕激素等)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同时,孕妇自身的胰岛β细胞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若胰岛β细胞不能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应对胰岛素抵抗,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引发妊娠糖尿病。此外,妊娠糖尿病也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28 14:14:27
  • 孕妇八种水果降血糖

    孕妇降血糖可选择苹果、柚子、樱桃、草莓、猕猴桃、橙子、梨、火龙果等水果,食用时需注意合适量,食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结合适当运动,有特殊情况如妊娠糖尿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水果选择和食用以确保母婴健康。 一、苹果 苹果富含果胶等成分,果胶在肠道内可与其他物质结合,延缓葡萄糖吸收,有助于调节血糖。研究表明,适量食用苹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孕妇可选择在两餐之间吃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既补充营养又利于血糖控制,但需注意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导致血糖波动。 二、柚子 柚子含有柚皮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其含糖量相对较低,且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孕妇食用柚子时,可直接鲜食,每天食用1/4-1/2个较为适宜,能为孕妇补充营养的同时,对血糖影响较小。 三、樱桃 樱桃中含有花青素等抗氧化剂,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研究发现,樱桃中的某些成分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从而辅助调节血糖。孕妇可以每次吃10-15颗樱桃,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适量食用,为身体提供营养且不加重血糖负担。 四、草莓 草莓热量低,富含维生素C、果胶等。果胶能帮助延缓胃排空时间,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孕妇可将草莓作为加餐水果,每天吃5-10颗左右,既能满足口感需求,又利于血糖控制,但要注意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 五、猕猴桃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稳定血糖。孕妇每天吃1-2个猕猴桃比较合适,其营养丰富且对血糖影响较小,能为孕妇和胎儿提供多种营养成分。 六、橙子 橙子含有橙皮苷等成分,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同时其含糖量适中,适量食用有助于调节血糖。孕妇吃橙子时,每次1-2个,可在饭后1-2小时食用,帮助消化的同时稳定血糖水平。 七、梨 梨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水分,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控制血糖上升速度。孕妇可以选择吃1/2-1个中等大小的梨,在血糖平稳时食用,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既能补充水分又利于血糖调节。 八、火龙果 火龙果分为白心和红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等。其低糖、高纤维的特点使其适合孕妇食用,能增加饱腹感且不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孕妇每天吃1/3-1/2个火龙果较为适宜,可根据自身血糖情况合理选择食用量。 孕妇在食用水果降血糖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血糖水平和身体状况调整水果的食用量和种类。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结合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孕妇本身有妊娠糖尿病等特殊情况,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水果的选择和食用,确保母婴健康。

    2025-10-28 14:11:26
  • 血糖的最新分级标准是什么

    血糖分级标准涵盖正常空腹血糖范围、空腹血糖受损区间及糖尿病性空腹血糖的诊断情形,还有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范围、糖耐量减低区间及糖尿病性餐后2小时血糖的诊断状况,特殊人群里孕妇有特定血糖正常范围且需严格个体化管控,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要留意低血糖风险,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患者需依具体情况个体化控制,若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降糖不宜过严。 一、空腹血糖分级标准 1.正常空腹血糖:空腹状态(禁食8~10小时)下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范围为3.9~6.1mmol/L,此范围内机体糖代谢处于正常生理状态,能量供应等能较好维持。 2.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值处于6.1~7.0mmol/L之间,此时胰腺分泌胰岛素等功能已出现一定异常倾向,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需密切关注生活方式等以预防进展为糖尿病。 3.糖尿病性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时,可诊断为糖尿病;若无症状则需非同日再次检测空腹血糖达到此标准方可确诊。 二、餐后血糖分级标准 1.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范围一般≤7.8mmol/L,该指标反映机体进食后糖代谢的调节情况,能体现糖耐量正常状态。 2.糖耐量减低(IGT):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7.8~11.1mmol/L之间,提示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出现异常,处于从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过渡的阶段。 3.糖尿病性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结合空腹血糖情况等可诊断为糖尿病,此时机体糖代谢调节机制明显失常,需积极进行血糖管理。 三、特殊人群血糖管理特点 1.孕妇: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1~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孕妇由于孕期生理变化,血糖控制需更严格且个体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等,应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维持血糖在合适范围。 2.老年人:因机体代谢功能减退等因素,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需警惕低血糖风险,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0~9.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11.0mmol/L左右较为适宜,同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3.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患者:需根据患者具体并发症情况、预期寿命等进行个体化血糖控制。例如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严,避免因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等不良事件,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12.0mmol/L左右,以在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进展风险。

    2025-10-28 14:10: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