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擅长:擅长: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尤其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妊娠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及更年期焦虑状态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哪些
人体重要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胰岛。垂体呈椭圆形,分泌多种激素,不同年龄功能有别;甲状腺是最大内分泌腺,影响代谢等,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有影响;甲状旁腺调节钙磷代谢,不同年龄影响不同;肾上腺分皮质和髓质,皮质分泌多种激素,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等,不同性别有差异,生活方式有影响;胰岛有多种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功能异常致血糖紊乱,不同年龄有差异。 一、垂体 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呈椭圆形,位于颅底垂体窝内,大小约1×1.5×0.5厘米,重量约0.5-0.6克。它能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GH),可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促甲状腺激素(TSH),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等。不同年龄阶段垂体的功能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垂体功能正常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若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儿童可能出现侏儒症或巨人症;老年人垂体功能会有所减退,激素分泌量下降。 二、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颈前部,形似“H”,重约20-30克。它能合成、储存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在不同性别中,甲状腺功能可能有细微差异,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甲状腺的负担会加重。生活方式方面,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导致甲状腺肿大等问题;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一般有4个,呈扁椭圆形,位于甲状腺左右叶的背面,总重量约120毫克。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不同年龄阶段甲状旁腺功能正常与否影响钙磷代谢平衡,儿童时期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老年人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 四、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方,左右各一,左侧呈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总重量约10-15克。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和性激素等。盐皮质激素主要调节水盐代谢,维持血容量和血压;糖皮质激素参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还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性激素可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在应激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性别肾上腺分泌的性激素量不同,男性和女性的肾上腺都分泌少量雄激素和雌激素,只是量的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会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更多激素;有肾上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肾上腺功能。 五、胰岛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散在于胰腺实质内,大小不等,数量约100-200万个。胰岛主要有A细胞、B细胞、D细胞等。其中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胰岛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引发糖尿病等疾病。不同年龄阶段胰岛功能有差异,儿童1型糖尿病多与胰岛B细胞受损有关,老年人胰岛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血糖的调节能力。
2025-10-28 15:17:17 -
糖尿病人吃什么主食
全谷物及杂豆类中的燕麦、糙米、红豆绿豆等有相应食用注意事项,薯类的红薯、马铃薯食用需控量,蔬菜类主食的南瓜、魔芋有各自食用要点,低GI值的面食如全麦面条、荞麦面糖尿病患者可适量食用且需根据不同人群调整摄入量。 一、全谷物及杂豆类 1.燕麦: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其中的β-葡聚糖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研究表明,食用燕麦后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糖尿病患者可将燕麦煮成粥或制成燕麦饭,一般每天可食用50-100克左右。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能量需求与成人不同,可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摄入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在20-50克左右。 2.糙米:糙米保留了外层的糠皮,比精制大米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使血糖平稳上升。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天可食用100-150克糙米制作的主食,如糙米煮饭等。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有所减退,可适当减少摄入量,每次食用50-100克为宜。 3.红豆、绿豆等杂豆:杂豆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也较为丰富。以红豆为例,每100克红豆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食用后能延缓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可将红豆与大米按1:3的比例混合煮饭,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注意烹饪软烂,便于消化,每次食用量在30-80克左右。 二、薯类 1.红薯:红薯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和复合碳水化合物。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薯的升糖指数相对较高,不过如果与其他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搭配食用,可起到平衡血糖的作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将红薯作为主食的替代,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可蒸食或煮食。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食用红薯时更要严格控制量,每次不超过50克,且要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 2.马铃薯:马铃薯也是常见的薯类主食选择。其烹饪方式多样,如煮、蒸等。糖尿病患者食用马铃薯时,要计算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将其热量计入每日总热量中。一般成人每次食用量在100-150克左右,儿童糖尿病患者根据年龄和体重,每次食用量在50-100克左右。 三、蔬菜类主食 1.南瓜:南瓜中含有果胶,能在肠道内形成凝胶状物质,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但南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不容忽视,糖尿病患者食用南瓜时要注意控制量,一般每次食用量在100克左右,可清蒸后食用。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南瓜热量相对较高,更要谨慎食用,每次不超过80克。 2.魔芋:魔芋几乎不含热量,富含膳食纤维,吸水性强,食用后有饱腹感。糖尿病患者可将魔芋制作成魔芋面等主食,每次食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一般在100-150克左右。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食用魔芋时要注意适量,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低GI值的面食 1.全麦面条:全麦面条保留了小麦的外层部分,相比精制白面,其GI值较低。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全麦面条作为主食,搭配蔬菜和蛋白质食物一起食用。成人每天可食用100-150克全麦面条,儿童糖尿病患者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每次食用量在50-100克左右。 2.荞麦面:荞麦面富含芦丁等成分,具有降低血脂、血糖的作用。其GI值较低,糖尿病患者可食用荞麦面制作的主食,如凉拌荞麦面等。成人每天食用量可控制在100克左右,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较弱,每次食用量在50-80克为宜。
2025-10-28 15:16:13 -
血糖值多少是低血糖
低血糖有不同人群标准,非糖尿病成人低于一定值可考虑,糖尿病患者标准不同且需结合具体情况,都有相关症状及应对,儿童标准不同及有特定症状,老年因身体等因素风险高且需结合症状判断,发生时要及时检测处理并查找原因调整相关方面。 一、成人低血糖的血糖值标准 一般来说,对于非糖尿病成人患者,当血糖值低于2.8mmol/L时,可考虑为低血糖。不过,这一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患者可能在血糖高于2.8mmol/L时就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而有些患者即使血糖低于2.8mmol/L却没有明显症状。例如,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低血糖的血糖阈值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相对较高的血糖水平,对于血糖的波动耐受性改变。 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血糖值标准 对于糖尿病患者,通常将血糖低于3.9mmol/L定义为低血糖。但这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比如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否有低血糖相关的自主神经症状等。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进行强化血糖控制,那么其低血糖的阈值可能会更低,因为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且,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的应激反应减弱,即使血糖不是特别低,也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血糖情况,不能仅仅依据血糖值来判断,还需结合症状等综合判断。 三、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及应对 (一)低血糖的常见症状 无论是成人还是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心悸、出汗、饥饿感、手抖、头晕、视物模糊等。严重的低血糖还可能导致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例如,患者在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时,就应该考虑到低血糖的可能,及时检测血糖。 (二)应对措施 当怀疑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检测血糖。如果血糖低于上述标准,对于能够口服的患者,可以给予含糖的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输注葡萄糖等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随身携带糖果等含糖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能够及时处理。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的低血糖情况 (一)儿童低血糖 儿童的低血糖标准与成人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婴儿和儿童血糖低于2.2mmol/L可考虑为低血糖。儿童低血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喂养不足、先天性代谢疾病等。儿童发生低血糖时,可能出现哭闹不安、嗜睡、抽搐等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儿童的表现。对于儿童低血糖,需要及时处理,给予适当的含糖食物或就医治疗,同时要查找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二)老年低血糖 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肝糖原储备减少,糖异生能力减弱,而且常合并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低血糖的风险。老年低血糖的血糖值标准虽然一般参考非糖尿病成人低于2.8mmol/L,但更需要结合症状判断。老年低血糖时,除了常见的心悸、出汗等症状外,还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跌倒风险增加等情况。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后恢复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复发,所以对于老年低血糖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调整用药和生活方式,如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保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等。
2025-10-28 15:15:16 -
血糖高的人吃什么好
全谷物及杂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助稳血糖,蔬菜类中绿叶蔬菜热量低含多种营养,其他蔬菜有调节血糖潜在作用,优质蛋白质类的禽肉鱼肉、豆类及豆制品可适量食用,低糖水果类可在两餐间适量吃,健康脂肪类如橄榄油、坚果等可适量摄入但肥胖者需控量。 一、全谷物及杂豆类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杂豆类如红豆、绿豆等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研究表明,食用全谷物食品能够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以燕麦为例,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每天适量食用燕麦片等燕麦制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血糖高的人控制血糖。对于不同年龄的血糖高人群,如老年人,可将燕麦煮成软烂的粥;儿童则可选择添加少量燕麦的辅食,但要注意适量,避免消化不良。 二、蔬菜类 1.绿叶蔬菜:像菠菜、生菜、芹菜等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热量低。例如菠菜,每100克含碳水化合物约3.6克,且含有丰富的钾等元素,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对血糖控制有一定益处。血糖高的人可每天保证500克以上的绿叶蔬菜摄入,可清炒、凉拌等多种烹饪方式,不同性别在蔬菜选择上无特殊差异,但烹饪时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重口味,需注意少放盐和油,女性可根据自身口味适当调整,但也要遵循低盐低脂原则。 2.其他蔬菜:西兰花每100克碳水化合物约为4.3克,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潜在作用;苦瓜被一些研究认为可能对血糖有调节作用,其含有的苦瓜皂苷等成分可能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但需注意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血糖高的人可适当食用苦瓜炒鸡蛋等菜品。 三、优质蛋白质类 1.禽肉和鱼肉:鸡肉、鱼肉属于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比如鸡胸肉,每100克蛋白质含量约20.1克,脂肪约5克,血糖高的人可适量食用,每周可吃2-3次。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可选择肉质鲜嫩的鱼肉,如鲈鱼等,易于消化吸收;老年人可选择鸡肉炖得软烂些。男性如果平时活动量较大,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但也需注意总量控制;女性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活动量合理安排。 2.豆类及豆制品:黄豆每100克蛋白质含量约36.3克,制成的豆腐等豆制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以豆腐为例,每100克约含8.1克蛋白质,血糖高的人可多吃豆制品,如豆腐脑、豆腐汤等,既补充蛋白质又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 四、低糖水果类 血糖高的人可选择一些低糖水果,如蓝莓,每100克碳水化合物约10.3克,且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研究发现适量食用蓝莓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草莓每100克碳水化合物约7.1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但要注意食用时间和量,一般可在两餐之间食用,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200克左右。对于糖尿病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控制水果摄入,因为孕妇血糖高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五、健康脂肪类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对血糖高的人也很重要,如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每天可使用20-30克橄榄油烹饪;坚果类如杏仁,每100克含脂肪约44.4克,但大多为健康脂肪,每天可吃10颗左右杏仁,能提供一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不过,对于肥胖的血糖高人群,要注意控制坚果等的摄入量,因为坚果热量较高。
2025-10-28 15:14:08 -
怎样判断自己是低血糖
低血糖常见症状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心悸、出汗、饥饿感、手抖等)和脑功能障碍表现(精神不集中、认知障碍、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诊断金标准是测血糖值,成年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一定值、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一定值可诊断,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易低血糖,非糖尿病人群可能因内分泌疾病等致低血糖,儿童低血糖表现不典型与饮食运动有关,老年人对低血糖感知弱易致严重后果需谨慎服药并监测血糖。 一、低血糖的常见症状表现 低血糖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信号,不同人群可能表现略有差异,但核心症状相似。一般来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是主要的表现方面。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感觉心脏跳动明显加快、加强;出汗,尤其是冷汗,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汗腺分泌增加;饥饿感明显,这是由于血糖降低,身体发出需要补充能量的信号;手抖,双手不自主地颤抖等。例如,一位平时饮食规律的成年人,在长时间未进食后出现上述症状,就要警惕低血糖的可能。 脑功能障碍表现:随着低血糖的进展,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出现精神不集中、认知障碍,比如原本熟悉的事情突然反应迟钝;视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出现玩耍时突然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等,也要考虑低血糖的可能,因为儿童的大脑对血糖变化更为敏感。 二、依据血糖值判断 诊断低血糖的金标准是测量血糖值。一般来说,成年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就可以诊断为低血糖;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则考虑为低血糖。不同人群的血糖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但总体以这个标准为参考。例如,一位糖尿病患者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自测血糖为3.5mmol/L,同时伴有上述的低血糖症状,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低血糖发作。 三、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在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促泌剂等)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如果患者正在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出现了上述低血糖相关症状,就要高度怀疑与降糖药物导致的低血糖有关。比如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格列本脲,在饮食减少或者运动量增加时没有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就容易出现低血糖。 非糖尿病人群:一些非糖尿病人群也可能出现低血糖,比如有胰岛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由于胰岛细胞异常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降低。这类人群可能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病史,但会反复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病因。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留意 儿童:儿童低血糖可能表现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易激惹等情况。而且儿童的低血糖往往与饮食不规律、过度运动等有关,比如儿童玩耍过于剧烈且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就容易发生低血糖。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饮食和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表现要及时测量血糖。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可能减弱,而且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老年人在服用降糖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因为他们发生低血糖后可能症状不明显,但却可能导致昏迷、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老年人如果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要定期监测血糖,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注意饮食和活动量的平衡。
2025-10-28 15:1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