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擅长: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尤其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妊娠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及更年期焦虑状态有丰富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委会(第6届)副主委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诊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尤其对治疗骨质疏松症、妊娠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痛风与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及更年期焦虑状态有丰富经验展开
  • 什么是雌性激素

    雌性激素由女性卵巢、胎盘分泌且肾上腺皮质少量合成包括雌二醇等其中雌二醇生物活性最强,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第二性征、促进水钠潴留及调节脂代谢等生理作用,青春期前水平低生殖系统等未明显发育,育龄期随排卵呈周期性变化,绝经后分泌显著减少引发更年期症状等,可辅助诊断妇科疾病,绝经后易致骨质疏松等需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孕期水平升高维持妊娠需动态监测相关变化。 一、定义与分类 雌性激素是一类主要的女性性激素,由女性体内的卵巢、胎盘分泌,肾上腺皮质也有少量合成。其主要包括雌二醇(E)、雌酮(E)和雌三醇(E),其中雌二醇的生物活性最强。 二、生理作用 (一)生殖系统相关作用 1.促进生殖器官发育:能促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还可促进输卵管发育,有利于卵子输送等。 2.维持第二性征:刺激乳腺导管增生,促使乳房发育,并引发和维持女性的骨盆宽大、皮下脂肪丰富等第二性征。 (二)代谢相关作用 可促进水钠潴留,影响脂代谢,能降低胆固醇水平等,对机体的水盐平衡及脂质代谢有调节作用。 三、不同年龄段变化 (一)青春期前 女性青春期前卵巢尚未发育成熟,体内雌性激素水平较低,生殖系统及第二性征未明显发育。 (二)育龄期 随着卵巢周期性排卵,雌性激素水平呈周期性变化。卵泡期开始时水平较低,随卵泡发育逐渐升高,排卵前形成高峰,排卵后有所下降,黄体期又升高后再降低,以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及生殖功能。 (三)绝经后 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分泌显著减少,可引发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如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还会增加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发生风险。 四、与健康的关联 (一)疾病诊断辅助 通过检测雌性激素水平,可辅助诊断如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例如,卵巢功能减退患者雌性激素水平往往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雌性激素水平相对异常等情况。 (二)特殊人群影响 1.绝经后女性:雌性激素水平下降易导致骨质疏松,需关注骨骼健康,可通过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进行适度运动等方式进行干预;同时心血管系统受影响风险增加,需注意监测心血管相关指标。 2.孕期女性:孕期雌性激素水平升高,以维持妊娠过程,如促进子宫增大、为胎儿发育提供适宜环境等,但需动态监测雌性激素水平变化,若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妊娠相关问题。

    2025-10-17 11:55:19
  • 甲状腺功能低下是什么含义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因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生理效应不足致机体代谢活动降低的疾病,病因分原发性甲减(约占九成五以上,由甲状腺自身病变如自身免疫损伤、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引起)和中枢性甲减(由垂体或下丘脑病变致TSH或TRH异常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不同人群表现有异,儿童可致生长发育及智力问题,成年有疲劳怕冷等症状,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原发性甲减TSH升高、FT4降低,中枢性甲减TSH正常或偏低、FT4降低,孕妇甲减未控影响胎儿神经发育需监测,老年人代偿弱诊疗需综合其健康状况考量。 甲状腺功能低下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因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致使机体代谢活动降低的一种疾病。 一、病因分类 1.原发性甲减:约占95%以上,主要由甲状腺自身病变引起,常见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损伤(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这些因素会直接破坏甲状腺组织或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2.中枢性甲减:由垂体或下丘脑病变所致,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减少或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不足,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1.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可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若未及时诊断与治疗,会严重阻碍儿童的正常成长与认知发展。 成年患者:常见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皮肤干燥粗糙、心率减慢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便秘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甚至影响生育。 老年人:甲减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等,易被忽视,需特别留意早期识别与诊断。 2.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游离甲状腺素(FT4)降低是诊断原发性甲减的主要指标;中枢性甲减则表现为TSH正常或偏低、FT4降低。 三、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孕妇:若孕妇患有甲减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等风险,因此孕妇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确保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 老年人: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甲减的代偿能力较弱,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与管理时需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10-17 11:54:10
  • 糖尿病能吃糯米吗

    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糯米,因其属高升糖指数食物易致血糖快速升高。食用时要控制量、搭配膳食纤维,根据自身类型和特殊人群情况调整,1型患者需更严控量和监测血糖调胰岛素,2型控制好可少量吃、控制不佳应避免,老年和儿童患者尽量不食或严格把控。 糯米对血糖影响的原理 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消化过程中,淀粉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从而进入血液循环。由于糯米的淀粉结构特点,其消化吸收速度快,使得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不稳定控制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糖尿病患者食用糯米的注意事项 控制食用量:如果糖尿病患者非常想吃糯米,可以少量食用,例如每次食用量不超过50克左右,并且要相应减少当天其他主食的摄入量,以保证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在合理范围内。 搭配其他食物:可以将糯米与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食用,如搭配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豆类等。膳食纤维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有助于降低糯米对血糖的快速升高作用。例如,研究发现,在进食主食时搭配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小。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食用糯米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如果发现血糖明显升高,应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食用糯米。 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差异 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更弱,食用糯米后血糖波动可能更明显,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糯米的摄入量,并且在食用后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存在胰岛素抵抗,对于糯米的食用同样需要谨慎。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在严格控制食用量和搭配其他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少量食用糯米;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则应避免食用糯米。 特殊人群食用糯米的提示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各器官功能有所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食用糯米后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过大的情况。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糯米,若要食用需更加严格地控制量和监测血糖。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饮食的营养需求较高,但糯米对血糖影响较大,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后不利于血糖控制和生长发育,所以儿童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食用糯米。

    2025-10-17 11:52:41
  • 30多岁女人缺钙的症状

    30多岁女性缺钙会出现多方面症状,神经肌肉方面有肌肉痉挛、手足麻木;骨骼方面有骨骼疼痛、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其他方面有牙齿问题、情绪和睡眠受影响。 一、神经肌肉方面症状 1.肌肉痉挛 30多岁女性缺钙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容易出现肌肉痉挛。例如腿部肌肉痉挛较为常见,夜间睡眠时可能会突然发生小腿抽筋,这是因为血钙降低使得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异常增高,导致肌肉不自主收缩。这种情况与30多岁女性日常的活动量、钙的摄入等因素有关,如果平时活动量大但钙摄入不足,就更容易出现。 2.手足麻木 血钙降低还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手足麻木感。患者会感觉到手指、脚趾等部位有麻木的异常感觉,这是由于神经受到钙的调节影响,钙缺乏使神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从而出现感觉异常。 二、骨骼方面症状 1.骨骼疼痛 30多岁女性缺钙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可能出现骨骼疼痛。常见的是腰酸背痛,这是因为骨骼中的钙流失,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骨骼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性等功能会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从而引起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可能会随着活动而加重,与女性这个年龄段可能从事的工作、日常的姿势等有关,比如长期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可能会加重骨骼疼痛的症状。 2.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长期缺钙会使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30多岁女性如果缺钙得不到及时纠正,骨量会逐渐丢失,骨骼变得脆弱,虽然此时可能还没有明显的骨质疏松临床表现,但已经处于骨质疏松的潜在风险状态。这与女性这个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钙的代谢特点等有关,女性在30多岁后雌激素水平开始有一定变化趋势,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三、其他方面症状 1.牙齿问题 钙是牙齿重要的组成成分,缺钙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等问题。30多岁女性如果缺钙,牙齿的坚固性会受到影响,出现牙齿松动现象,这会影响日常的咀嚼功能,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缺钙还可能使牙齿的珐琅质发育不良等,增加患龋齿等牙齿疾病的易感性。 2.情绪和睡眠影响 钙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缺钙可能影响情绪和睡眠。部分女性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焦虑等情况,同时睡眠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等问题。这是因为钙参与了神经递质的调节,钙缺乏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情绪和睡眠状态。

    2025-10-17 11:51:28
  • 甲状腺炎与生气有关吗

    甲状腺炎是累及甲状腺的异质性疾病,生气等不良情绪非根本病因,但会有影响。从神经内分泌角度,长期生气致应激激素分泌等干扰甲状腺功能,影响免疫平衡,对不同类型甲状腺炎有不同关联,对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群也有潜在影响,所以保持良好心态对降低甲状腺炎风险有积极意义。 生气对甲状腺炎病情的影响机制 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来看,长期生气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当人处于生气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可能会干扰甲状腺的正常功能。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状态下,免疫系统也可能出现紊乱,而自身免疫因素在很多类型甲状腺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不良情绪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可能导致甲状腺炎症反应的加剧等情况。 不同类型甲状腺炎与生气的关联情况 亚急性甲状腺炎: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而生气等不良情绪可能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使得在有病毒等诱因存在时,更易引发亚急性甲状腺炎。例如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导致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生气状态后,部分人群更容易罹患亚急性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生气等不良情绪可能会促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病情波动。因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不良情绪影响神经内分泌进而影响免疫调节,可能导致甲状腺的炎症持续存在或加重。 对于特殊人群而言,比如儿童青少年,本身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若长期处于生气等不良情绪中,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潜在影响,增加甲状腺炎发生或病情加重的风险;对于妊娠期女性,生气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对胎儿发育以及自身甲状腺功能产生更复杂的影响,因为妊娠期女性甲状腺功能状态本身就较为特殊,不良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多途径干扰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平衡,进而影响甲状腺炎的发生发展;而对于老年人群,本身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生气等不良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整体代谢和免疫状态,使得甲状腺炎相关问题更易出现或加重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哪类人群,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生气等不良情绪中,对于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功能、降低甲状腺炎相关风险是有积极意义的。

    2025-10-17 11:49: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