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擅长:擅长: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诊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余学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副主编、《药品评价》常务编委;《临床内科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及《糖尿病天地》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展开
  • 低钾血症会晕倒吗

    低钾血症可能致晕倒,其对神经肌肉系统使兴奋性降低,影响呼吸肌等可致缺氧晕倒,对心脏影响电生理活动致心律失常致脑部供血不足晕倒。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少见但需重视,成年人群与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相关,老年人群风险高且对缺氧耐受差,不同人群晕倒后有相应处理及预防措施。 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低钾血症会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正常情况下,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需要钾离子的参与来维持正常的电位差。当血钾降低时,神经肌肉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细胞兴奋性降低,表现为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等。严重的低钾血症可能会影响到呼吸肌等重要肌肉的功能,当呼吸肌无力时,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全身的氧气供应,大脑缺氧就可能引起晕倒。例如,有研究表明,严重低钾血症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因肌肉无力等导致的晕倒情况。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低钾血症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心肌细胞的正常电活动依赖于钾离子的平衡。血钾降低时,心肌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钾离子外流减少,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进而使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晕倒。例如,临床观察发现,一些患有低钾血症的心脏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晕倒现象,就是因为心脏电活动异常影响了血液循环,导致脑部缺血。 不同人群低钾血症晕倒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人群 儿童低钾血症晕倒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重视。儿童低钾血症可能由腹泻、呕吐等导致钾丢失过多,或者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儿童晕倒时可能伴随其他表现,如精神萎靡、食欲差等。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低钾血症对其神经肌肉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敏感。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饮食情况,如有腹泻等情况要及时补充含钾的食物或电解质溶液,避免儿童因低钾血症导致晕倒等严重情况。例如,对于腹泻的儿童,可适当给予含钾丰富的香蕉等食物,并及时就医评估血钾情况。 成年人群 成年人群中,低钾血症晕倒可能与一些基础疾病有关,如肾脏疾病导致钾排泄增多、内分泌疾病等。成年男性和女性在低钾血症晕倒的风险上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年人群风险不同。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容易出现钾摄入不足,从而增加低钾血症晕倒的风险;长期大量出汗的人群,如运动员等,钾离子随汗液丢失较多,也容易发生低钾血症进而晕倒。成年人群出现晕倒时,应立即让其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尽快就医检查血钾等指标,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低钾血症晕倒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的肾脏功能减退,对钾的调节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钾的代谢。老年人群发生低钾血症时,除了神经肌肉和心脏方面的影响外,还可能因为身体机能衰退,对缺氧等情况的耐受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晕倒。老年人群出现晕倒后,应缓慢移动至安全处,避免二次损伤,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血钾检测和相关治疗。同时,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血钾水平,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饮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要积极控制病情,预防低钾血症的发生。

    2025-10-10 12:13:21
  •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饮食禁忌

    高血压需禁忌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高血糖要避开高糖水果、精制谷物、高油食物,高血脂则应远离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甜食,这些食物都会对相应病症的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一、高血压饮食禁忌 1.高盐食物:过多摄入盐分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升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像咸菜、腌肉、酱菜等腌制食品含盐量极高,应尽量避免食用。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伴有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更要严格限制盐的摄入,因为肾脏排钠功能受损时,过量盐分更容易潴留体内引发血压波动。 2.高糖食物:大量食用高糖食物会引起血糖波动,进而影响血压稳定。例如糖果、含糖饮料等,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如此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不利于血压控制。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高糖饮食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血压更难控制。 3.高脂肪食物: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血管弹性,促使血压升高。有高血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若不控制高脂肪食物摄入,会加速血管病变进程,加重高血压病情。 二、高血糖饮食禁忌 1.高糖水果: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荔枝、桂圆、榴莲等,食用后会使血糖快速上升。例如100克荔枝中含糖量约16.6克,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食用后可能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波动,不利于病情稳定。妊娠期高血糖的孕妇,更要谨慎选择水果,避免食用高糖水果,以防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2.精制谷物:精米、精面等精制谷物消化吸收快,会使血糖升高速度加快。比如白米饭,进食后血糖上升明显,建议高血糖患者适量食用粗粮,如燕麦、糙米等,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血糖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对于老年高血糖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选择粗粮时要注意烹饪方式,确保易于消化。 3.高油食物:油炸类食物不仅含有高脂肪,还会影响血糖代谢。高油食物会增加身体的炎症反应,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难以控制。有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更要严格限制高油食物摄入,因为这类患者的代谢功能更差,高油食物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高血脂饮食禁忌 1.动物脂肪:猪油、牛油等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大量摄入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像一些传统的中式烹饪中常用动物油炒菜,长期食用会导致血脂异常。对于患有高血脂且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避免动物脂肪摄入,因为这类人群本身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动物脂肪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高胆固醇食物:蛋黄、蟹黄等食物胆固醇含量较高,过多食用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对于患有高血脂的中年男性,若有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更要注意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因为这类人群本身血脂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高胆固醇食物易加重血脂异常。 3.甜食:除了高糖水果外,一些甜食如奶油蛋糕等,含有大量糖分和脂肪,会导致血脂升高。患有高血脂合并肥胖的人群,甜食的摄入会使体重进一步增加,而肥胖是高血脂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2025-10-10 12:11:05
  • 糖尿病适合吃哪些粗粮

    糖尿病适合吃的粗粮有燕麦、糙米、玉米、荞麦、小米等,燕麦富含β-葡聚糖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糙米含丰富营养素且消化吸收慢;玉米含膳食纤维和镁能助控糖;荞麦含芦丁和高纤维可调节血糖;小米有一定膳食纤维但食用需注意量和搭配,不同人群食用各有注意事项。 营养成分及对糖尿病的益处:燕麦富含膳食纤维,尤其是β-葡聚糖,含量可达4%-8%左右。这种膳食纤维可在胃肠道内形成黏性溶液,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食用燕麦后,餐后血糖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例如,有研究让糖尿病患者分别食用燕麦餐和精制谷物餐,结果显示食用燕麦餐后2小时血糖值明显低于精制谷物餐后。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一般成年糖尿病患者均可食用。但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烹饪方式,尽量煮得软烂一些,避免增加胃肠负担。 糙米 营养成分与控糖作用:糙米保留了外层的糠皮,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镁、钾等营养素。其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约2%-3%。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影响。与精米相比,糙米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可使血糖上升速度减缓。 特殊人群情况:对于年轻糖尿病患者,可将糙米作为主食的一部分,但要注意控制总量。而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急性期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限制糙米的摄入,因为其粗糙的纤维可能刺激胃肠道。 玉米 营养特点与控糖优势: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约2%左右,且含有丰富的镁元素。镁能帮助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葡萄糖的利用。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例如,甜玉米虽然相对普通玉米含糖量稍高,但升糖指数(GI)并不是特别高,糖尿病患者可在血糖控制平稳时少量食用。 不同人群的食用建议:儿童糖尿病患者可以将玉米作为一种健康零食,但要注意避免过量,因为其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不容忽视。对于体型较胖的糖尿病患者,食用玉米时要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量。 荞麦 营养成分及对血糖的调节:荞麦含有丰富的芦丁,芦丁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弹性等作用,同时对血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荞麦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可达6%左右,能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食用荞麦食品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特殊人群考量: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荞麦时,要注意烹饪方式,如做成荞麦面、荞麦粥等,便于消化。对于有肾病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荞麦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应根据肾功能情况适量食用。 小米 营养与控糖表现:小米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约1.6%,还含有丰富的色氨酸等营养成分。其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相对适中,糖尿病患者可将小米煮成小米粥食用,但要注意控制量,因为即使是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血糖上升较快,所以建议搭配绿叶蔬菜等一起食用,以延缓血糖上升。 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米时,要注意煮得软烂,避免发生呛噎等情况。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胃肠蠕动较慢的情况,食用小米粥要适量,防止引起消化不良。

    2025-10-10 12:09:16
  • 激素六项是啥

    激素六项包括卵泡生成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催乳激素,各指标有不同功能和意义,女性检查一般在月经来潮后2-5天,不同年龄段有差异,男性检查也受年龄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来辅助诊断内分泌相关疾病。 各指标及意义 卵泡生成激素(FSH):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成熟。一般来说,在卵泡期FSH的正常范围约为3.5~12.5mIU/mL。FSH值过高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等情况,比如卵巢早衰患者,FSH往往会明显升高;而FSH值过低可能见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等问题。 黄体生成激素(LH):也是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它与FSH协同作用,促进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生成。正常情况下,卵泡期LH正常范围约为2~15mIU/mL。LH水平异常也有不同意义,比如LH/FSH比值异常升高(如大于2~3),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常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排卵障碍等问题,与LH异常相关。 雌二醇(E2):由卵巢的卵泡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增殖。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E2水平有变化,卵泡期正常范围约为25~150pg/mL。E2水平异常可能反映卵巢功能状态等,例如卵巢功能低下时E2水平会降低。 孕酮(P):由卵巢的黄体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卵泡期孕酮水平较低,正常范围约为0.1~0.8ng/mL,排卵后孕酮水平升高,若怀孕后孕酮水平会进一步升高以维持妊娠等。孕酮水平异常可能与黄体功能不全等有关,黄体功能不全时孕酮水平可能低于正常。 睾酮(T):女性体内的睾酮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也能分泌少量。正常范围约为0.1~0.75ng/mL。睾酮升高可能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多毛、痤疮等男性化表现。 催乳激素(PRL):由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之一的泌乳滋养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的增生、乳汁的生成和排乳。非妊娠期正常范围约为2~25ng/mL,妊娠期会升高。PRL升高可能见于垂体泌乳素瘤等情况,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泌乳等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女性:在进行激素六项检查时,一般建议在月经来潮后的第2~5天进行,此时为卵泡早期,能反映卵巢的基础功能状态。但对于月经长期不来潮且又急于了解检查结果的女性,可以随时进行检查,此时默认为卵泡期,结果可参照卵泡期的参考值。不同年龄段女性激素六项的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比如青春期女性和围绝经期女性的激素水平会有不同变化,青春期女性激素水平逐渐走向成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会发生相应改变。 男性:男性进行激素六项检查时,也需要注意检查时间等,其激素水平也会受到年龄等因素影响,例如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激素水平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男性激素六项异常,如睾丸疾病等可能影响睾酮等激素水平。 激素六项检查对于评估内分泌功能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辅助医生诊断多种内分泌相关疾病,但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2025-10-10 12:06:50
  • 糖尿病脚烂早期信号

    糖尿病患者需密切关注足部早期信号,如出现麻木感(高血糖损伤神经致感觉异常,年龄大、病史长人群风险高)、刺痛或灼痛(神经损伤异常放电表现,女性合并其他因素可能加重);皮肤颜色变化(发白、发红、发黑分别与缺血、炎症、坏死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血糖控制不佳者概率高)、皮肤温度异常(变凉或发热与血液循环或炎症有关,有糖尿病史且合并周围血管病变者易出现);足部变形(神经病变致肌肉功能异常,肥胖患者风险增加)、溃疡先兆表现(微小破损、皲裂等,足部皮肤干燥、不注意护理者易出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做好足部护理以预防脚烂等严重并发症。 刺痛或灼痛: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会感觉足部有刺痛或灼痛的情况。这是由于神经损伤后出现的异常放电等神经病变表现。比如,受损的神经在受到一些微小刺激时,会产生异常的电信号传导,让患者感觉到疼痛。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合并有其他影响神经的因素,如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可能会加重这种疼痛的感觉。 皮肤外观改变 颜色变化:足部皮肤颜色出现异常,如发白、发红或发黑等。发白可能是因为足部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使足部血液供应减少,皮肤缺血而发白;发红可能是局部有炎症反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滋生,引发局部炎症,导致皮肤发红;发黑则可能是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的表现。在生活方式不健康、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皮肤颜色变化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比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 皮肤温度异常:足部皮肤温度与正常部位不同,可能变凉或发热。变凉可能是血管狭窄或堵塞,血液循环不良所致;发热可能是局部有炎症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足部皮肤温度的异常改变。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本身就有血管病变的基础,再加上高血糖的影响,足部皮肤温度异常的情况更易发生。 足部形态改变 足部变形: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足部变形,如足弓异常、脚趾变形等。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影响了足部肌肉的正常功能,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调控,导致足部结构发生改变。比如,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使足部小肌肉萎缩或力量失衡,进而引起脚趾弯曲等变形情况。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中,由于体重对足部的压力较大,加上高血糖的影响,足部变形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 溃疡先兆表现:足部可能出现一些微小的破损、皲裂等情况,虽然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溃烂,但已经是脚烂的早期信号。比如足部皮肤出现很细微的裂口,若不及时处理,在高血糖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很容易进一步发展为感染溃烂。对于有足部皮肤干燥等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平时不注意足部护理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溃疡先兆表现。 糖尿病患者要密切关注足部的上述早期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以预防脚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改善生活方式、做好足部护理等,降低足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10 12:05: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