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擅长:擅长: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诊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余学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副主编、《药品评价》常务编委;《临床内科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及《糖尿病天地》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展开
  • 糖尿病可以吃小番茄吗

    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吃小番茄,其富含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升糖指数低,含水量高且含膳食纤维能助控血糖,不同人群食用有相应注意事项,食用时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遵循适量、搭配均衡原则。 营养成分方面:小番茄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等;番茄红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对机体健康有益。每100克小番茄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一般在5克-8克左右,且升糖指数(GI)相对较低,食用后引起血糖波动较小。例如有研究显示,小番茄的GI约为20-30,属于低GI食物,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不会迅速大幅上升。 对血糖影响:小番茄含水量高,达到90%以上,食用后有一定的饱腹感,同时其所含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每天适量食用小番茄(一般建议100克-150克左右),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小番茄时,需注意适量,可作为两餐之间的健康零食,但要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以免影响正餐的摄入,导致营养不均衡。同时,家长要监督儿童正确食用,防止发生呛噎等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用小番茄时可以选择成熟度较好、质地较软的,便于消化吸收。但也要注意控制食用量,根据自身血糖情况和整体饮食计划来安排小番茄的摄入量。 伴有其他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道并发症,如胃溃疡等,食用小番茄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免在空腹时大量食用,因为小番茄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不适症状。如果伴有肾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钾的摄入量,因为小番茄中含有一定量的钾,若肾功能不全时排钾受限,需咨询医生后再决定食用量。 总之,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吃小番茄,在食用时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遵循适量、搭配均衡的原则。

    2025-10-11 10:42:01
  • 麦芽糖升血糖吗

    麦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为葡萄糖致血糖升高,不同人群食用影响不同,健康人食后血糖可在调节下恢复,糖尿病患者食后血糖难恢复正常需严控摄入,儿童食后可能影响代谢平衡、营养摄取及健康成长且易致肥胖增患病风险。 一、麦芽糖的消化吸收与血糖变化机制 麦芽糖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的麦芽糖酶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血糖水平上升。一般来说,进食含麦芽糖的食物后,血糖会出现快速升高的现象,其升高幅度和速度与麦芽糖的摄入量等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麦芽糖后,健康人的血糖在短时间内会明显上升,随后在胰岛素等的调节下逐渐回落,但相比一些消化吸收更缓慢的碳水化合物,其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相对较快。 二、不同人群食用麦芽糖对血糖的影响 健康人群:健康人由于自身具有完善的血糖调节机制,食用麦芽糖后血糖会升高,但通常能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的协同作用下恢复到正常范围。不过,如果一次性大量摄入麦芽糖,可能会超出机体正常的调节能力,导致血糖短时间内过高,对身体产生一定负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功能存在障碍,食用麦芽糖后血糖会明显升高且较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使得血糖不能被有效地摄取、利用和储存。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麦芽糖等易引起血糖快速升高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病情,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食用麦芽糖后血糖升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代谢平衡。如果儿童经常大量摄入含麦芽糖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血糖不稳定,长期下来可能对其内分泌系统和代谢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的饮食需要合理搭配,过多摄入麦芽糖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例如,过量的麦芽糖摄入可能会使儿童出现肥胖等问题,而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2025-10-11 10:36:31
  • 老年人糖尿病能吃洋葱吗

    老年人糖尿病可以吃洋葱,因其含膳食纤维等有助调节血糖,有槲皮素等可能改善代谢,但不能替代降糖治疗;食用需注意烹饪方式选清淡的,把控食用量每餐50-100克左右,还需考虑个体差异,有胃肠道疾病者谨慎食用。 营养成分与糖尿病关联:洋葱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例如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对血糖的波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在肠道内形成粘性物质,影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接触,从而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 特殊成分的潜在益处:洋葱中含有槲皮素等成分,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状态,适量摄入槲皮素可能对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有一定帮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分对血糖的影响是相对较温和的,不能替代正规的降糖治疗。 食用洋葱的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选择: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食用洋葱时,建议选择清淡的烹饪方式,如凉拌、清炒等,避免采用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糖的烹饪方法。因为油炸会增加洋葱的热量和脂肪含量,红烧可能会加入较多的糖和酱料,不利于血糖控制。例如清炒洋葱,只需少量橄榄油,既能保留洋葱的营养成分,又相对健康。 食用量的把控:虽然洋葱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益处,但也不能过量食用。一般建议每餐食用50-100克左右。这是因为即使是健康的蔬菜,过量食用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食用洋葱可能会导致总热量摄入过多,进而影响血糖的稳定。可以根据个人的血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果食用洋葱后血糖出现较明显波动,应及时减少摄入量并咨询医生。 个体差异考虑:每个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血糖控制情况等存在个体差异。有些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有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洋葱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一定刺激。对于这类患者,食用洋葱时更要谨慎,如食用后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应停止食用并就医。

    2025-10-11 10:34:11
  • 哪种激素是人体脑衰老的标志

    褪黑素由人体松果体分泌且随年龄增长分泌进行性下降参与脑衰老进程,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松果体功能致褪黑素分泌减少加速脑衰老,儿童要避免影响松果体功能因素,女性围绝经期激素变化可能间接影响褪黑素分泌与脑衰老关联,基础疾病人群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加重脑衰老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监测相关状态。 一、褪黑素是人体脑衰老的关键标志激素 褪黑素由人体松果体分泌,是参与脑衰老进程的重要激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松果体逐渐萎缩,褪黑素分泌量呈现进行性下降趋势。大量研究证实,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脑内褪黑素水平显著降低。例如,多项纵向队列研究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褪黑素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从成年早期开始,褪黑素分泌量便逐年递减,而脑衰老过程中会伴随认知功能减退、神经递质失衡等一系列改变,褪黑素水平降低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氧化应激等多途径参与脑衰老进程。 (一)生活方式对褪黑素分泌及脑衰老的影响 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松果体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减少褪黑素分泌,加速脑衰老相关病理生理过程。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人群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节律被打乱,导致褪黑素分泌量减少,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类似脑衰老的表现。 (二)特殊人群与褪黑素及脑衰老的关联 儿童:正常生理状态下儿童松果体功能相对稳定,褪黑素分泌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但仍需避免影响松果体功能的因素,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以防对脑发育及未来脑衰老潜在产生不良影响。 女性: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间接影响松果体功能,导致褪黑素分泌改变,进而与脑衰老可能存在关联,需关注此阶段褪黑素水平及脑健康状况,如出现认知功能轻微减退等表现时,需综合考虑褪黑素水平因素。 基础疾病人群:患有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通过影响松果体功能等间接干扰褪黑素分泌,从而加重脑衰老相关表现,此类人群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监测褪黑素水平及脑功能状态。

    2025-10-11 10:32:13
  • 糖尿病可以吃包谷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包谷(玉米),因其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且有调节血糖作用,食用时建议选择简单烹饪方式,要控制食用量,儿童患者需注意防噎呛及精准控量,老年患者要充分咀嚼、依自身疾病情况调整食用量。 一、营养成分特点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玉米中膳食纤维含量约2.9克,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同时,玉米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矿物质(如镁等)。其中镁元素对调节血糖有一定帮助,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二、食用方式及注意事项 食用方式:建议选择煮玉米、蒸玉米等简单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加糖等。例如煮玉米时,将玉米清洗干净后,放入适量水中煮熟,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玉米的营养成分,且烹饪过程中不额外添加糖等升高血糖的物质。 食用量控制:糖尿病患者食用玉米要控制量,一般可将玉米作为主食的一部分进行替换。比如原来吃100克大米饭,可换成50-100克左右的煮玉米。这是因为玉米也含有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使血糖升高。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运动量等因素来调整玉米的食用量。例如,对于血糖控制较好、运动量适中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每次可食用半根到1根中等大小的煮玉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玉米时,要注意将玉米弄碎等处理,防止噎呛。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食用量,因为儿童的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精准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维持血糖稳定。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玉米时要充分咀嚼,利于消化吸收。另外,老年患者如果伴有其他疾病,如胃肠功能不好,要适当减少玉米的食用量,避免引起胃肠不适。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伴有慢性胃炎,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可能会刺激胃黏膜,此时食用量应比一般糖尿病患者更少。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玉米,但要注意食用方式、控制食用量以及根据自身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2025-10-11 10:29: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