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难治性高血压(原醛症)、低血钾糖尿病肾病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启富,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内分泌科主任,重庆市糖尿病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医师协会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第6-8届),重庆医师协会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20余项。发表论文SCI 50余篇(如Diabetes Care, Hypertension, JCEM)。研究方向:原醛症、糖尿病肾病。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难治性高血压(原醛症)、低血钾糖尿病肾病等。展开
  • 甲亢能吃什么水果

    甲亢患者可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苹果、橙子,富含钾元素的香蕉、葡萄,以及低碘的西瓜、梨等水果,不同年龄段患者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如儿童防呛咳、噎,老年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等。 一、富含维生素的水果 1.苹果:甲亢患者常伴有代谢加快等情况,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苹果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对于甲亢患者可能出现的便秘等情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同年龄段的甲亢患者均可食用苹果,一般每天吃1-2个较为适宜。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呛咳,可切成小块食用;老年患者食用时也要细嚼慢咽。 2.橙子:橙子中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甲亢患者适当食用橙子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橙子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甲亢患者可能伴随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般成年人每天可食用1-2个橙子,儿童食用时需根据年龄适当减量,比如3-6岁儿童可吃半个左右,且要注意食用安全,避免果皮等呛入气道。 二、富含钾元素的水果 1.香蕉:香蕉是富含钾元素的水果之一。甲亢患者由于代谢亢进,可能会有钾流失的情况,适当补充钾元素很重要。香蕉中的钾能够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对于调节心脏节律等有一定的帮助。一般成年人每天可吃1-2根香蕉,但如果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则需要谨慎食用,因为肾功能不全患者对钾的排泄能力下降,过多食用香蕉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儿童患者食用香蕉时也要注意适量,避免一次食用过多,对于婴儿等特殊人群不建议直接食用整根香蕉,可制成香蕉泥少量添加。 2.葡萄:葡萄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钾元素。甲亢患者食用葡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钾,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葡萄还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如类黄酮等,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不同年龄的甲亢患者均可食用葡萄,但要注意清洗干净,避免农药残留等问题。儿童吃葡萄时要防止呛噎,可将葡萄切成小粒食用;老年患者如果有牙齿咀嚼困难等问题,可将葡萄榨汁饮用,但要注意控制量。 三、低碘水果 甲亢患者需要控制碘的摄入,以下水果属于低碘水果范畴: 1.西瓜:西瓜是低碘水果,富含水分、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甲亢患者食用西瓜可以补充水分,其含有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身体有益。西瓜的食用量一般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因食用过多西瓜导致腹泻等情况;老年患者如果有糖尿病等合并症,要注意西瓜的糖分含量,适量食用。 2.梨:梨也是低碘水果,具有清热润肺等功效。甲亢患者食用梨可以缓解可能出现的口干、咽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甲亢患者均可食用梨,儿童患者可将梨制成梨泥等食用;老年患者如果牙齿不好,可将梨煮熟后食用。

    2025-10-11 12:50:24
  • 妈妈有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有一定遗传倾向,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且环境因素重要,有遗传倾向人群通过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可降风险,包括饮食、运动、体重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备孕女性、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绝对会遗传。1.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作用,其遗传易感性由多个基因决定。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有1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约在5%左右;若父母双方均患有1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会升高至10%-15%。不过,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比如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能触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为明显,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如果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大约在30%-50%;若父母双方均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可高达50%-70%。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像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会显著增加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即使有糖尿病家族遗传背景,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在生活方式方面应注意:1.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糖分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其中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2.运动方面: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3.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和青少年,家长应更加关注其生活方式。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肥胖。例如,要控制儿童的甜食和高热量零食摄入,鼓励他们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如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时间应适当限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在备孕前应咨询医生,做好血糖监测等准备工作,因为妊娠期间糖尿病风险可能会增加,且妊娠糖尿病也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重定期监测血糖,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2025-10-11 12:49:10
  • 甲状腺结节内有少量血流信号,正常吗

    甲状腺结节内有少量血流信号情况需综合多种因素判断,可能正常(如良性结节、无功能结节),也可能异常(如恶性结节、交界性病变),需结合结节超声特征及患者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发现后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以采取相应措施。 一、可能正常的情况 1.良性结节 常见类型:例如一些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像部分胶质潴留性结节等。从超声表现来看,其内部血供通常不丰富,可能仅表现为少量血流信号。相关研究表明,在良性甲状腺结节中,约有一定比例的结节内部可检测到少量血流,这是因为良性结节的细胞代谢相对不活跃,血管生成相对较少,所以血流信号不丰富。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甲状腺结节,若考虑为良性,出现少量血流信号相对更倾向于良性过程。儿童甲状腺结节良性比例相对较高,其血流情况与成人良性结节有相似之处,少量血流可能是正常的良性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且无不良嗜好的人,出现少量血流信号的良性结节风险相对较低,因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甲状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异常血管生成。 2.无功能结节 有些甲状腺结节不分泌过多或过少的甲状腺激素,属于无功能结节。这类结节的血流供应通常较为有限,可能仅呈现少量血流信号。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相对较少,所以超声下可检测到少量血流。 二、可能异常的情况 1.恶性结节 虽然大多数恶性甲状腺结节血供较丰富,但也有部分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如一些分化型甲状腺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少量血流信号。研究发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约有一定比例的病例初始超声表现为少量血流信号,但随着病情进展,血流可能会逐渐丰富。 病史因素: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的人群,若甲状腺结节出现少量血流信号,需要更加警惕恶性的可能。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即使目前仅表现为少量血流,也不能放松对恶性的排查。 年龄与性别: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甲状腺结节出现少量血流信号时,恶性的可能性相对增加。老年人群体各项生理机能下降,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判断更需谨慎,男性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时与女性有所不同,少量血流信号在这类人群中更应引起重视。 2.交界性病变 甲状腺的一些交界性病变,如不典型腺瘤等,其内部血供情况可能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也可能表现为少量血流信号。这类病变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因为它们有向恶性转化的潜在可能。 总之,甲状腺结节内出现少量血流信号需要结合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钙化等超声特征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如果发现甲状腺结节内有少量血流信号,建议进一步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穿刺活检等明确结节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1 12:47:40
  • 糖尿病能吃龙眼吗

    糖尿病患者能否吃龙眼需分情况考量,其糖分含量较高,血糖控制良好时可在两餐间少量食用且减主食,控制不佳时应避免;儿童患者更需谨慎,老年患者要兼顾血糖与心血管影响,同时患者需配合规律饮食与适当运动来综合把控。 一、龙眼的糖分含量情况 龙眼含有一定量的糖分,每100克龙眼果肉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大约在16.2克左右,其中包含葡萄糖、蔗糖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食用后会使血糖升高,这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二、糖尿病患者食用龙眼的考量 1.血糖控制良好时的少量食用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为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且血糖波动相对平稳,可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龙眼,一般建议每次食用5-10颗左右,同时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保持每日总热量的平衡。这是因为当血糖控制较好时,少量食用含糖水果可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同时满足患者对水果口感的需求,但需要通过调整饮食总量来维持血糖稳定。 2.血糖控制不佳时应避免食用 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如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时,此时不建议食用龙眼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因为食用后可能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管理。 三、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情况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龙眼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饮食的要求更为严格。如果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绝对不能食用龙眼;即使血糖控制较好,也应严格限制食用量,且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和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过多食用含糖水果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以及血糖的稳定控制。 2.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食用龙眼时除了要考虑血糖变化外,还需关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老年患者食用龙眼后血糖升高可能会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龙眼前应评估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心功能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存在,应避免食用龙眼;若可以食用,同样要严格控制食用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四、结合生活方式的综合考虑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如果患者本身饮食不规律,运动量少,那么食用龙眼会进一步打乱血糖的波动规律,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所以糖尿病患者无论是食用龙眼还是其他食物,都需要配合规律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血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食用少量龙眼,也能更好地维持血糖的稳定。例如,患者在食用少量龙眼后,可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等。

    2025-10-11 12:46:12
  • 激素副作用有哪些

    激素使用可引发代谢相关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水钠潴留;骨骼肌肉系统出现骨质疏松、肌肉无力与萎缩;内分泌系统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性腺功能紊乱;免疫系统感染风险增加且感染症状易掩盖;皮肤变薄、易生痤疮多毛;眼部可能眼压升高致青光眼、引发白内障;特殊人群中儿童影响生长需监测,孕妇需谨慎评估,老年人易现骨质疏松感染需加强监测防控。 一、代谢相关副作用1.向心性肥胖:激素会干扰脂肪代谢过程,促使脂肪重新分布,使得面部、颈部及躯干部位脂肪堆积增多,而四肢相对消瘦,呈现出典型的向心性肥胖外观;2.血糖升高:激素能够拮抗胰岛素的作用,阻碍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进而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3.水钠潴留:激素会影响肾脏对水钠的代谢,造成体内水分和钠离子潴留,引发水肿症状,同时可能使血压升高。二、骨骼肌肉系统副作用1.骨质疏松:长期使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并且促进骨吸收,致使骨密度逐渐降低,骨骼变得脆弱,明显增加骨折的发生几率;2.肌肉无力与萎缩:激素会加速蛋白质的分解,使得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从而引起肌肉无力以及肌肉萎缩,影响身体的运动功能。三、内分泌系统副作用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长期使用激素会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以及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得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出现乏力、低血压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相关症状;2.性腺功能紊乱:对于女性,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对于男性,会出现性功能障碍等情况,影响生殖内分泌功能。四、免疫系统副作用1.感染风险增加:激素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以及免疫反应,使得机体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2.感染症状掩盖:由于激素抑制了炎症反应,感染时发热、红肿等典型的炎症症状会变得不明显,容易延误对感染病情的及时发现和诊治。五、皮肤副作用皮肤变薄,这是因为激素影响了皮肤胶原的合成,使得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瘀伤;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引发痤疮;同时可能影响毛发代谢,导致多毛等皮肤改变。六、眼部副作用长期使用激素有可能引起眼压升高,进而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另外,还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对视力产生影响。七、特殊人群影响1..儿童:长期使用激素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的变化;2.孕妇:使用激素时需要谨慎评估利弊,部分激素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权衡使用;3.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骨代谢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使用激素时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感染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骨密度监测以及感染防控措施。

    2025-10-11 12:42: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