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洪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深的造诣。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匡洪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学组(第6、7届) 副组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深的造诣。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深的造诣。展开
  • 糖尿病皮肤溃烂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溃烂需及时就医评估,要从控制血糖(饮食、运动、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局部创面处理(清创、抗感染、创面护理)及监测随访方面综合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各环节需考虑其自身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控制血糖 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需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要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控制糖分摄入;老年糖尿病患者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等因素调整饮食。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要考虑年龄因素,儿童运动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老年患者运动要注意关节等情况,避免受伤。 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根据病情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合适范围,这是促进皮肤溃烂愈合的基础。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用药方案不同,需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局部创面处理 清创:医生会对溃烂创面进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等,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对于儿童患者清创时要注意安抚情绪,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耐受情况。 抗感染:若有感染,会根据创面情况使用抗感染药物,局部或全身应用。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物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年龄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创面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根据创面情况使用合适的敷料,如湿性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不同年龄患者创面护理要注意细节,儿童要避免创面受到污染,老年患者要注意皮肤的整体状况维护。 监测与随访 定期监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创面情况等,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做好监测,老年患者自己或家属要关注相关指标变化。 长期随访:糖尿病皮肤溃烂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随访,医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长期过程中的生活方式等调整建议。例如,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诊。

    2025-10-17 11:03:49
  • 糖尿病可以吃果糖吗

    糖尿病患者食用果糖需谨慎,其对血糖有一定影响,不同人群差异不同,要把控摄入量,一般每日不超25克,特殊人群需更低,应选择天然食物中的果糖,避免高果糖糖浆加工食品,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要合理选择果糖来源。 1.果糖对血糖的影响:果糖代谢过程与葡萄糖不同,果糖主要在肝脏代谢,较少受胰岛素调控,理论上对血糖直接影响相对葡萄糖小,但大量摄入果糖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果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影响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不同人群差异:对于一般糖尿病患者,大量摄入果糖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情况,影响血糖控制;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功能相对不完善,过量果糖摄入可能对其肝脏等代谢器官造成更大负担,进一步干扰正常代谢,不利于血糖及整体健康的管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潜在风险,摄入果糖更易引发血糖波动及代谢紊乱。 2.果糖的摄入量把控:糖尿病患者并非绝对不能吃果糖,但需严格控制摄入量。一般建议每日果糖摄入量应限制在较低水平,例如每日果糖摄入总量不超过25克,特殊病情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更低摄入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糖尿病患者代谢功能衰退,对果糖的代谢能力下降,更要严格限制果糖摄入,防止因果糖代谢问题引发一系列代谢相关并发症;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过量果糖摄入不仅影响自身血糖,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格外谨慎把控果糖摄入量,确保母婴健康。 3.选择合适的果糖来源:应选择天然食物中的果糖,如水果等,而避免过多食用含高果糖糖浆的加工食品,因为加工食品中的高果糖糖浆往往添加量较大,容易导致果糖过量摄入。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选择:对于习惯高糖饮食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转向高果糖加工食品,应调整生活方式,多选择天然水果获取果糖;对于素食为主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也要注意控制量,根据自身血糖监测情况合理搭配,保证饮食中果糖摄入在安全范围内。

    2025-10-17 11:02:15
  • 减肥糖尿病好了的原因

    体重减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致胰岛素抵抗,体重降5%-10%能提胰岛素敏感性降血糖,不同人群减肥方式有别;肥胖时慢性低度炎症干扰胰岛素信号加重病情,减肥后炎症反应减轻,恢复代谢调节,不同人群合理减肥可促炎症减轻改善病情,有基础病史者减肥需监测指标确保安全有效。 1.胰岛素抵抗机制: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外周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从而使得血糖升高。 2.体重减轻的作用:当减肥后,体重下降会使脂肪组织减少,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减少能够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体重减轻5%-10%就可以明显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胰岛素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起到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体重减轻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是相似的,但在减肥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儿童青少年应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健康减肥,避免过度节食等影响生长发育的行为;成年人群则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减肥计划。 代谢改善降低炎症反应 1.肥胖与炎症关系:肥胖状态下机体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 2.减肥后的代谢变化:减肥后,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减轻。例如,有研究发现,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减肥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炎症反应的减轻有助于恢复机体正常的代谢调节机制,使得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通过合理的减肥方式,如增加运动量、调整饮食结构等,都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减轻,进而对糖尿病病情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减肥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炎症指标和血糖变化,确保减肥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10-17 11:00:36
  • 低血糖的反应

    低血糖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不同人群有不同反应,一般人群早期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进展后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症状;儿童反应多样需重点关注,长期或严重低血糖影响脑发育;老年人反应不典型,易被误判且后果严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除一般反应外,还需考虑基础病情,其纠正后易反跳性高血糖且处理需谨慎。 一般人群:早期可能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症状,表现为精神不集中、躁动不安、认知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等。例如,有研究发现,约70%的低血糖患者会首先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症状,随后若未得到及时纠正,会逐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儿童:儿童低血糖反应可能更为多样且需重点关注。幼儿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嗜睡、易激惹等。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会诉说头晕、乏力等不适,也可能出现与成人相似的手抖、出汗等表现,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来识别低血糖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或严重低血糖可能影响脑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反应有时不典型,可能没有明显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直接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脑血管意外等其他疾病。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存在减退,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而且老年人低血糖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更严重,如可能导致跌倒、骨折等二次损伤,还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除了上述一般反应外,还需考虑其基础病情。比如正在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低血糖发生后可能因自身血糖调节机制被干扰,使得低血糖纠正后又容易再次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等情况。并且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改变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等,使得低血糖的表现和处理需要更加谨慎。

    2025-10-17 10:58:37
  • 甲亢甲减会传染吗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二者均不会传染。甲亢由自身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致甲状腺激素过多分泌,甲减因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或效应不足致机体代谢降低,二者病因均无传染性,家族中若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他成员可能有遗传易感性,但非传染所致。 甲亢的相关情况 定义与病因: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等症状。其病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比如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是常见的引起甲亢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导致甲状腺过度活跃,这一过程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不同人群影响:对于儿童甲亢患者,多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相关,并非由传染因素导致;成年女性相对更容易患Graves病等类型的甲亢,同样不是因为传染,而是自身免疫等多因素作用;有甲亢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病,但这也不是传染所致,而是遗传易感性在起作用。 甲减的相关情况 定义与病因: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原发性甲减最常见的病因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不是传染病,不存在传染途径。其他病因还包括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 不同人群影响:儿童甲减可能因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成年女性也较易患甲减,尤其是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女性;对于曾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的人群,也容易出现甲减,但这些都与传染无关。 总之,甲亢和甲减都不是传染性疾病,不会在人群中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染。但如果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可能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相对而言发病风险可能略高,但这与传染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2025-10-17 10:57: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