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及早期保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理及防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内分泌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血糖监测学组副组长、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组长、广东省国家级医学领军人才、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首席专家、J Diabetes Res 客座主编、Diabetes Metab Res Rev客座编辑、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副主编、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著发表在 Lancet、DiabetesCare、Thyroid、JCEM、Metabolism等著名学术刊物;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2015中国胰岛素研究组成就奖。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生长发育异常、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及早期保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理及防治。展开
  • 放射碘治疗甲亢的危害

    放射性碘治疗甲亢有放射性甲状腺炎、甲减风险、对甲状腺外组织的潜在影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放射碘治疗甲亢1-2周内可致放射性甲状腺炎,表现为颈部疼痛等;远期易致甲减,1年约5%-10%,5年可达30%-70%;对Graves眼病患者眼部病情可能加重,极个别致血液系统影响;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儿童、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症状表现:患者可出现颈部疼痛、肿胀,疼痛可放射至耳后、下颌等部位,还可能伴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这与甲状腺组织受放射性损伤后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甲减风险 长期影响:放射碘治疗甲亢最常见的远期危害是甲减。随着时间推移,甲状腺被放射性破坏的细胞逐渐增多,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逐渐减退。有研究表明,放射碘治疗后1年内甲减发生率约5%-10%,5年后可达30%-70%。其机制主要是放射性碘破坏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对不同人群影响:对于老年患者,本身代谢功能相对较弱,发生甲减后可能更容易出现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黏液性水肿等症状,且可能加重心血管等系统的负担;对于妊娠期女性(有生育计划或已妊娠者)发生甲减,会影响胎儿的神经智力发育,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 对甲状腺外组织的潜在影响 对眼部影响:对于Graves眼病患者,放射碘治疗可能导致眼部病情加重。因为Graves眼病与自身免疫相关,放射碘治疗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短时间内剧烈波动可能影响眼部的免疫状态,使眼部突出、复视等症状加重。 对血液系统影响:极个别情况下,放射碘治疗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如外周血细胞减少等,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放射性损伤导致骨髓微环境变化等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禁用放射碘治疗,因为放射性碘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甲状腺发育,导致胎儿甲减等严重后果;哺乳期女性也不宜进行放射碘治疗,放射性碘可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甲状腺功能。 儿童患者:儿童甲亢相对较少见,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射碘治疗导致甲减的风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更大,一般不首选放射碘治疗,除非经过严格评估,病情严重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才谨慎考虑,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生长发育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甲减后对机体的影响更为复杂,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在进行放射碘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治疗后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甲减等并发症。

    2025-10-11 12:21:30
  • 甲减的10个症状,真的吗

    甲减有10个症状,包括疲劳乏力、体重增加、怕冷、皮肤干燥粗糙、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便秘、月经紊乱、心率减慢、肌肉酸痛无力、情绪低落抑郁,不同人群表现各有特点。 1.疲劳乏力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能量产生减少,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劳,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种疲劳感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出现,病史较长者可能因长期代谢缓慢而更明显。 2.体重增加 由于代谢率下降,身体消耗能量减少,即使饮食量没有明显变化,体重也可能逐渐增加。对于不同性别而言,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体重增加更为明显,而年龄较大者新陈代谢本就减缓,甲减导致的体重增加可能更易发生。 3.怕冷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产热,甲减时产热减少,患者会比常人更怕寒冷,在相同环境下,甲减患者会感觉比其他人冷,尤其在冬季更为突出,儿童甲减患者可能表现为比同龄儿童更不耐寒。 4.皮肤干燥、粗糙 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出现脱屑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皮肤状态不同,但甲减都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此类改变,老年患者皮肤本身较为脆弱,甲减引起的皮肤干燥可能更严重。 5.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甲减时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在中青年人群中可能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儿童甲减可能影响其认知发育。 6.便秘 甲状腺激素不足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甲减引起的便秘可能会加重其肠道问题,增加肠道负担。 7.月经紊乱 女性甲减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与甲状腺激素对女性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甲减患者月经紊乱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影响更为明显。 8.心率减慢 甲状腺激素能加快心率,甲减时心率会减慢,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率低于正常范围。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率减慢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特别关注。 9.肌肉酸痛、weakness(肌肉无力) 甲减可导致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引起肌肉酸痛、无力,影响肢体活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运动员等经常运动的人群可能因肌肉无力影响运动表现。 10.情绪低落、抑郁 甲状腺激素参与调节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代谢等过程,甲减时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抑郁,这在女性中相对更为常见,长期情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025-10-11 12:19:34
  •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需注意:选择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保证充足优质蛋白质摄入,像瘦肉、鱼类等;选健康脂肪,避免饱和及反式脂肪酸;多摄入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等;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高龄孕妇及有其他基础病史者需额外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 一、碳水化合物的选择 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其升糖相对缓慢,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研究表明,低GI碳水化合物可使餐后血糖波动减小,有利于血糖的控制。相比之下,精制谷物(如白面包、精米等)升糖较快,应尽量减少摄入。 二、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质的摄入应保证充足且优质。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等)、鱼类(如三文鱼、鳕鱼等)、豆类(如黑豆、红豆等)以及蛋类等。蛋白质有助于维持孕妇的身体组织修复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且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例如,每100克鸡胸肉约含20克左右优质蛋白质,且脂肪含量较低,适合妊娠糖尿病患者食用。 三、脂肪的选择 应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应避免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肥肉)和部分植物油(如棕榈油)中,反式脂肪酸常见于油炸食品、部分烘焙食品等。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影响血脂代谢,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不利。 四、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波动。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蓝莓等)、魔芋等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例如,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适量摄入蔬菜和水果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对血糖控制有帮助。 五、少食多餐 妊娠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同时还能维持血糖的稳定,防止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例如,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一些低GI的小零食,如无糖酸奶、少量的坚果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高龄孕妇,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更需要严格遵循饮食原则,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更好地控制血糖。而对于有其他基础病史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等,在饮食中还需额外注意钠盐的摄入,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以避免对血压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有助于血糖的控制。此外,妊娠糖尿病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应注意细嚼慢咽,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感受饱腹感,避免进食过多,且有利于消化吸收。

    2025-10-11 12:18:29
  • 甲状腺五项正常值是多少

    甲状腺五项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各指标有其正常值范围及意义,TSH可反映甲功能亢减倾向,FT3、FT4是甲功能重要指标,T4、T3也与甲功能相关,不同人群正常值有差异,检查异常需结合临床等进一步诊断,特殊人群解读结果要谨慎。 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值一般为0.35~5.5μIU/mL,它由垂体分泌,作用是调节甲状腺的功能活动,TSH水平异常可反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倾向,比如TSH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TSH升高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同年龄人群可能有差异,儿童的TSH正常值范围相对较窄,新生儿由于甲状腺功能尚未完全稳定,TSH也会有特定的正常范围区间。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正常值约为2.1~5.4pmol/L,FT3是甲状腺激素的活性形式,能直接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甲亢时FT3通常升高,甲减时FT3通常降低。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一般无特殊的显著差异,但如果有严重疾病状态,可能会影响其水平,比如严重感染时可能会出现FT3的变化。 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值约为9~19pmol/L,FT4同样是甲状腺功能的重要指标,甲亢时FT4升高,甲减时FT4降低。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FT4的正常值范围会有所不同,孕妇的FT4正常值范围相对非孕期会有一定调整,以适应胎儿发育的需求。 甲状腺素(T4):正常值成人一般为66~181nmol/L,T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其水平变化与甲状腺功能相关,甲亢时T4升高,甲减时T4降低。对于儿童,其甲状腺功能尚未完全成熟,T4的正常值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的T4正常值会根据年龄阶段有所变化,年龄越小,其正常值范围可能相对较窄或有特定的区间。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正常值成人一般为1.2~3.4nmol/L,T3也能反映甲状腺功能,甲亢时T3升高较FT4更迅速,甲减时T3降低。在老年人中,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下降,T3的正常值范围可能会有所改变,老年人的T3正常值范围相对年轻人会有所降低,需要结合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五项检查是评估甲状腺功能的重要手段,当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在解读甲状腺五项结果时需要更加谨慎,结合各自的生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025-10-11 12:16:48
  • 缺钙有什么症状

    儿童缺钙有生长发育迟缓、神经症状及牙齿发育异常表现,成年人有肌肉痉挛、腰背酸痛、指甲脆弱等表现且女性更年期后缺钙加速骨质疏松,老年人缺钙致骨质疏松加重、牙齿松动脱落,孕妇需保证充足钙摄入防影响自身和胎儿,绝经后女性要保证钙摄入、适度运动并监测骨密度,儿童以非药物干预通过均衡饮食补钙避免不恰当补钙。 一、儿童缺钙症状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缺钙时常见表现如下: 1.生长发育相关表现:钙是骨骼生长的重要原料,缺钙可能导致骨骼发育迟缓,身高增长速度低于同龄儿童。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钙摄入不足的儿童,其骨龄发育可能落后于正常水平。 2.神经系统症状:夜间容易出现盗汗、睡眠不安稳、频繁惊醒等情况,这是因为血钙降低会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干扰儿童睡眠状态。 3.牙齿发育异常:乳牙萌出时间推迟、出牙顺序紊乱,恒牙萌出后可能出现牙齿排列不整齐等问题,这与钙参与牙齿硬组织形成密切相关。 二、成年人缺钙症状 1.肌肉骨骼相关表现:常见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小腿、手指等部位,这是由于血钙水平下降使得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所致。另外,长期轻度缺钙可能引发腰背酸痛,尤其是在久站、久坐或劳累后症状更明显,提示骨骼中的钙流失可能已影响骨代谢平衡。 2.其他表现:指甲可能变得脆弱易断裂,这与钙对维持指甲韧性的作用有关;女性在更年期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缺钙会进一步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增加骨折风险。 三、老年人缺钙症状 1.骨质疏松加重:老年人本身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缺钙会使骨质疏松情况加剧,表现为骨密度进一步降低,骨折风险显著增加,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如髋部骨折、脊柱骨折等。 2.牙齿问题: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概率增大,因为钙是维持牙齿牙槽骨健康的重要成分,缺钙会导致牙槽骨萎缩,支撑牙齿的能力减弱。 四、特殊人群缺钙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对钙的需求增加,若缺钙可能影响自身骨骼健康及胎儿的骨骼发育,需注意保证充足钙摄入,可通过饮食(如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但要避免盲目过量补钙带来的不良影响。 2.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钙流失加快,除了保证日常钙摄入外,还应注重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同时定期监测骨密度,及时发现缺钙问题并干预。 3.儿童:应以非药物干预为主,通过均衡饮食获取钙,如每天保证足够的奶制品摄入,避免过多碳酸饮料等影响钙吸收的饮品,若怀疑缺钙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评估后再考虑补充钙剂,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补钙。

    2025-10-11 12:15: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