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梁俊雄副主任医师(121)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梁俊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梁俊雄,男,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物理治疗学会中医顾问,台湾中国药用生物保育协会生物科技研究委员,台湾《中国药用生物保育杂志》编委,《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主要研究肝胆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从事对外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的英译研究,每年都应邀到境外讲学。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消化道、肝胆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特别是肝癌和其它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曾经任儿科医师,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治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从事对外中医教学工作多年,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任教,弟子遍及世界各地。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展开
  • 湿气重艾灸灸哪里

    脾胃相关的中脘穴可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湿气重导致的消化不良等,足三里穴能健脾和胃、促进水湿代谢、改善湿气重引起的倦怠乏力等;膀胱经相关的委中穴可疏通膀胱经气血、缓解湿气重引起的下肢水肿等,阴陵泉穴是健脾利湿要穴、可调理湿气重导致的水肿腹泻等;其他相关的丰隆穴有健脾化痰祛湿功效、可改善湿气重引起的痰多肥胖等,分别从不同穴位位置、作用及原理说明对湿气重的调理作用。 一、脾胃相关穴位 1.中脘穴 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作用及原理: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艾灸中脘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中脘穴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湿气重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有改善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如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因饮食不节等导致湿气重,艾灸中脘穴也有一定帮助,但儿童皮肤娇嫩,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成年人若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出现脾胃湿气重,艾灸中脘穴可调节。 2.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及原理: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激发气血生化之源,促进水湿的代谢。对于湿气重引起的身体倦怠、乏力等有改善作用。老年人脾胃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出现湿气重,艾灸足三里穴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女性若因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导致湿气重,艾灸足三里穴也有一定益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久坐少动者,艾灸足三里穴可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排出湿气。 二、膀胱经相关穴位 1.委中穴 位置: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作用及原理: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艾灸委中穴可以疏通膀胱经的气血,促进湿气的排出。对于湿气重引起的下肢水肿、沉重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同年龄的人,年轻人若因运动较少、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等导致湿气重,艾灸委中穴可帮助疏通经络;老年人若因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下肢湿气重相关问题,艾灸委中穴也有一定效果;男性若因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导致湿气重,艾灸委中穴可调节膀胱经气血。 2.阴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及原理: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是健脾利湿的要穴。艾灸阴陵泉穴可以健脾利水渗湿,对于体内湿气重导致的水肿、腹泻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儿童若因先天脾胃功能不完善或后天喂养不当出现湿气重,艾灸阴陵泉穴要注意温和施灸;孕妇若有湿气重相关问题,艾灸阴陵泉穴需谨慎,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生活方式中,如喜欢吃生冷油腻食物的人,艾灸阴陵泉穴有助于调节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 三、其他相关穴位 1.丰隆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一横指处。 作用及原理: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太阴脾经,具有健脾化痰祛湿的功效。艾灸丰隆穴可以调节脾胃和大肠的功能,促进痰湿的排出,对于湿气重引起的痰多、肥胖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同年龄段,肥胖人群湿气重相对较多,艾灸丰隆穴有一定帮助;女性若因痰湿体质导致湿气重,艾灸丰隆穴可调节体质;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饮食油腻者,艾灸丰隆穴有助于祛湿化痰。

    2025-10-16 14:23:37
  • 枸杞决明子泡水喝功效

    枸杞决明子泡水有保护眼部健康、调节血脂血糖、清热平肝等功效,但孕妇、脾胃虚寒者、低血压人群、儿童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孕妇不宜喝,脾胃虚寒者慎喝,低血压人群不适合喝,儿童不建议喝。 一、枸杞决明子泡水喝的功效 (一)保护眼部健康 1.缓解视疲劳: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眼睛的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作用,能参与视网膜内视紫红质的合成;决明子中含有的黄酮类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二者泡水喝有助于缓解长时间用眼导致的视疲劳,对于经常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等有一定益处。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用眼过度环境的人群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后,眼部干涩、酸胀等视疲劳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2.辅助改善视力:从中医角度认为,肝开窍于目,枸杞能滋补肝肾,决明子能清肝明目,对于因肝肾阴虚、肝火上炎等引起的视力下降等有一定的辅助改善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对眼部的代谢等有积极影响,但这并非能完全治愈眼部疾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健和辅助改善的效果。 (二)调节血脂血糖 1.调节血脂:枸杞中的多糖成分等可能有助于调节脂质代谢,决明子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二者泡水喝对于血脂偏高的人群有一定的辅助调节作用。一些动物实验和初步的人群观察研究发现,长期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可能对改善血脂水平有一定帮助,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2.辅助调节血糖:有研究显示,枸杞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胰岛素分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决明子中的有效成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糖代谢相关途径,对于血糖处于偏高状态的人群有一定的辅助调节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规的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饮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清热平肝 1.清热作用:决明子性寒,有清热的功效,对于体内有热象,如出现口干口苦、咽喉肿痛等症状时,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可以起到一定的清热效果;枸杞虽性平,但二者搭配,整体有一定的清热降火作用。 2.平肝作用:决明子能清肝平肝,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枸杞滋补肝肾,从整体上有助于调节肝脏功能,配合决明子起到平肝的效果,对于一些因肝阳上亢导致头晕的人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由于枸杞和决明子的药性,决明子性寒,孕妇饮用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有引起宫缩的潜在风险,所以孕妇不建议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以免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二)脾胃虚寒者 脾胃虚寒者本身脾胃功能较弱,决明子性寒,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如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这类人群应谨慎饮用,若要饮用最好咨询医生后再决定。 (三)低血压人群 决明子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低血压人群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引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所以低血压人群不适合饮用。 (四)儿童 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对于枸杞决明子泡水的耐受性和代谢情况与成人不同,而且目前针对儿童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相对较少,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建议儿童饮用枸杞决明子泡水。

    2025-10-16 14:19:17
  • 阳虚可以艾灸吗

    阳虚可以艾灸,艾灸通过艾草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温阳散寒、扶正补虚,其作用机制是温通经络气血、补充阳气,现代医学角度可改善局部循环等。适合阳虚艾灸的穴位有神阙穴(温补元气、调理怕冷腹泻等)、命门穴(强肾固本、温补肾阳等)、关元穴(培补元气、补肾壮阳等)。艾灸时要注意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差异,艾灸后要保暖、适当饮水。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依个体情况选穴位和方法,注意安全有效发挥艾灸温阳补虚作用。 一、艾灸对阳虚的作用机制 艾灸主要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起到温阳散寒、扶正补虚的功效。艾草性温,具有纯阳之性,点燃后产生的温热之气流能深入人体经络脏腑,温通经络气血,补充人体阳气。例如,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关元为元气所存之处,气海是生气之海,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直接温补人体先天和后天之气,对于阳虚引起的畏寒、腰膝冷痛等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等,而机体免疫能力的增强等也与阳气的充盛有关,因为阳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机体的抗病能力等。 二、适合阳虚艾灸的穴位及作用 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脐中央,艾灸神阙穴可以温补元气,对于阳虚导致的怕冷、腹泻等有调理作用。对于阳虚体质的老年人,由于阳气渐衰,艾灸神阙穴能帮助维持机体的基本阳气功能,改善畏寒怕冷的状态。 命门穴:命门穴在腰部,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所在,艾灸命门穴可以强肾固本、温补肾阳,对于阳虚引起的腰痛、阳痿、早泄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青年男性如果存在阳虚导致的性功能减退等情况,艾灸命门穴有一定益处,但要注意根据个体情况适度操作。 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养生保健的要穴,艾灸关元穴能培补元气、补肾壮阳,对于阳虚引起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妇科或男科病症有调理作用。对于女性阳虚导致的宫寒不孕等,艾灸关元穴可以改善子宫的寒冷状态,利于受孕等。 三、艾灸时的注意事项 人群差异 儿童:儿童皮肤娇嫩,阳虚的儿童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因为儿童的机体耐受力相对较弱,艾灸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一般选择小艾柱,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例如,阳虚的儿童出现畏寒、生长发育稍迟缓等情况,艾灸时要特别小心。 孕妇:孕妇的腹部等部位一般不宜艾灸,尤其是腰骶部,因为艾灸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对胎儿造成影响。但如果是孕妇出现阳虚相关的其他部位不适,如怕冷等,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非腹部的穴位进行艾灸,但要严格控制操作规范。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艾灸时要随时观察皮肤反应,防止烫伤。老年人阳虚往往伴有气血不足等情况,艾灸时可以结合按摩等方法辅助,促进温热效应的传导,但要注意力度适中。 艾灸后的护理: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刻吹风受凉,因为艾灸后人体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容易受外寒侵袭。艾灸后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温水,补充人体因温热出汗而丢失的水分。 总之,阳虚可以通过艾灸来调理,但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的阳虚程度、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艾灸方法,同时注意艾灸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艾灸温阳补虚的作用。

    2025-10-16 14:18:08
  • 陈皮生姜红枣茶的功效是什么

    陈皮生姜红枣茶含陈皮、生姜、红枣等成分,有温胃散寒、促进消化、补充营养、抗氧化等功效,孕妇、糖尿病患者、胃肠道敏感人群饮用需注意,孕妇慎饮,糖尿病患者控量,胃肠道敏感者咨询医生后再定。 一、陈皮的相关功效成分及作用 陈皮中含有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柠檬烯等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对于因消化不良导致的腹胀等情况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橙皮苷则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等作用。 二、生姜的相关功效成分及作用 生姜含有姜辣素等成分。姜辣素能够刺激胃肠道黏膜,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温胃散寒的作用,对于因受凉等引起的胃部不适有一定的缓解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汗液排出,帮助身体驱散风寒。 三、红枣的相关功效成分及作用 红枣富含糖类、维生素C、铁等营养成分。其中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铁元素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有一定帮助。 四、陈皮生姜红枣茶综合功效 1.温胃散寒:生姜的温散作用加上陈皮、红枣的协同,对于体质偏寒、容易受凉后出现胃痛、胃寒等情况的人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帮助温暖胃部,改善因寒邪侵袭胃部导致的不适。例如,一些在寒冷季节容易出现胃部隐痛、怕冷等症状的人,适量饮用陈皮生姜红枣茶可能会使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2.促进消化:陈皮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与生姜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相结合,再加上红枣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整体的消化功能。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群,饮用后可能会使食欲有所改善,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得到缓解。比如一些因饮食不规律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出现饭后腹胀、不想吃东西的人,长期适量饮用可能对消化功能的改善有帮助。 3.补充营养:红枣提供的丰富营养成分,加上陈皮和生姜中的一些有益成分,能够为人体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对于日常饮食中营养摄入不够全面的人群,适量饮用陈皮生姜红枣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身体所需的部分营养,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需要补充能量和营养的人有一定益处。 4.抗氧化:陈皮中的橙皮苷等成分以及红枣中的维生素C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一定的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对于关注自身健康、希望通过饮食来抗氧化的人群来说,适量饮用该茶有一定的好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饮用陈皮生姜红枣茶需要谨慎。如果是体质偏热的孕妇,过量饮用可能会加重体内燥热情况,对身体不利;而体质偏寒的孕妇,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量饮用,但也需要注意不要过量,因为生姜有一定的刺激性,过量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 2.糖尿病患者:红枣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糖尿病患者饮用陈皮生姜红枣茶时需要严格控制量,因为过量饮用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在饮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来决定是否适合饮用以及饮用的量。 3.胃肠道敏感人群:对于胃肠道比较敏感的人群,如患有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饮用陈皮生姜红枣茶需要注意。生姜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一定刺激,如果本身胃肠道黏膜有损伤,过量饮用可能会加重不适症状。这类人群最好在饮用前咨询医生,根据个人胃肠道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适合饮用以及饮用的量。

    2025-10-16 14:17:09
  • 中气不足的症状

    中气不足会引发多种症状,在消化系统上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在全身乏力方面体现为肢体倦怠、精神萎靡;在脏器下垂上可导致胃下垂、女性子宫脱垂、脱肛等。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一)食欲减退 中气不足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能力减弱。从中医角度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中气不足会使脾胃升降失常,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进食量减少。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脾胃功能与胃肠激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中气不足可能干扰胃肠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影响食欲。例如,一些长期中气不足的患者,会明显感觉没有饥饿感,即使到了正常进餐时间,也不想吃东西。 (二)腹胀便溏 1.腹胀:中气不足会导致气机运化不畅,在肠道内产生气体积聚,从而引起腹胀。中医认为,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不适。 2.便溏:脾主运化水湿,中气不足则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水湿停滞肠道,导致大便稀溏。临床上可见患者大便不成形,质地较软,次数可能增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若中气不足出现便溏,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受一定影响;老年人中气不足出现便溏,可能会因频繁腹泻而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二、全身乏力相关症状 (一)肢体倦怠 中气不足者往往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肢体倦怠,容易疲劳。这是因为气具有推动作用,中气不足则气的推动功能减弱,不能很好地推动气血津液到达四肢肌肉,肌肉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就会出现肢体倦怠的感觉。比如,一些中气不足的患者,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到疲惫不堪,需要频繁休息。 (二)精神萎靡 气还与人体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中气不足会影响心神的功能,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欠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困倦等。从中医理论来讲,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中气不足则神气不足,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老年人本身正气渐衰,若中气不足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儿童中气不足可能表现为活泼程度降低等情况。 三、脏器下垂相关症状 (一)胃下垂 中气不足时,对脏器的维系升举作用减弱,可能导致胃下垂。胃的正常位置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有腹部坠胀感,尤其在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站立时腹部有下坠感,平卧时症状相对减轻。对于不同性别,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在产后等情况若出现中气不足,更易引发胃下垂;男性若长期劳累、饮食不节等导致中气不足,也可能出现胃下垂。 (二)子宫脱垂(女性) 在女性中,中气不足可导致带脉失约,子宫维系无力,出现子宫脱垂。患者会有下腹坠胀感,自觉有物自阴道脱出,尤其在劳累、久站等情况下症状加重。妊娠期女性本身身体负担重,若有中气不足,产后更易发生子宫脱垂;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加上可能存在的中气不足,子宫脱垂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脱肛 中气不足会使肛门失于固摄,出现脱肛现象。患者表现为排便后有肿物自肛门脱出,轻者可自行回纳,重者需用手推回,同时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等。儿童脱肛多与先天不足、中气未充有关,若平时有便秘等情况,更易诱发;老年人脱肛则多因年老体弱,中气不足,加上长期便秘、咳嗽等因素,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引发脱肛。

    2025-10-16 14:14: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