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梁俊雄,男,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物理治疗学会中医顾问,台湾中国药用生物保育协会生物科技研究委员,台湾《中国药用生物保育杂志》编委,《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主要研究肝胆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从事对外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的英译研究,每年都应邀到境外讲学。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消化道、肝胆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特别是肝癌和其它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曾经任儿科医师,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治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从事对外中医教学工作多年,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任教,弟子遍及世界各地。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展开
  • 艾灸能治胃病吗

    艾灸对胃病有辅助作用,可温通经络等,通过温热刺激调节胃肠神经和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常用足三里、梁丘等穴位,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虚寒型胃病适用艾灸,胃热炽盛型不宜。孕妇、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处有不同注意事项。 艾灸用于胃病的具体穴位及操作要点 常用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艾灸足三里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病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艾灸足三里时要注意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不宜过近,避免烫伤,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成年人艾灸足三里时艾条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 梁丘: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位于大腿前侧,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艾灸梁丘对于急性胃痛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操作时同样要根据不同年龄调整距离,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艾灸时要密切关注皮肤颜色等情况,防止烫伤。 操作方法:一般采用温和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对准所选穴位,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每次艾灸15-20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但不灼伤为度。 不同类型胃病艾灸的适用性及注意事项 虚寒型胃病: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病,如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食后缓解等情况,艾灸较为适用,通过艾灸温阳散寒,能明显改善症状。但如果是胃热炽盛型胃病,表现为胃痛拒按、口干口苦、嘈杂似饥、大便干结等,艾灸则不太适宜,因为艾灸的温热性质可能会加重胃热的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要谨慎艾灸,尤其是腹部周围的穴位,如中脘、足三里等,因为艾灸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对胎儿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孕妇的腰骶部、腹部穴位应避免艾灸。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可能出现异常,在艾灸时要特别注意控制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和艾灸时间,防止因为感觉不灵敏而被烫伤,一旦烫伤,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困难,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 皮肤破损处:如果胃部对应的皮肤有破损、溃疡等情况,不宜在该部位进行艾灸,防止加重皮肤损伤和引起感染等问题。

    2025-10-16 12:08:18
  • 舌苔黄厚腻是什么原因

    中医角度常见湿热内蕴、食积化热、痰热互结致舌苔黄厚腻,西医角度与口腔卫生不良、消化系统疾病、感染因素相关,儿童因饮食不规律偏好零食甜食易食积化热,成年人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嗜食辛辣油腻易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老年人脾胃功能弱易因食积或脾虚生湿化热出现舌苔黄厚腻。 一、中医角度常见原因 1.湿热内蕴:外感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加上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甜腻食物,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蕴结中焦,上蒸于舌则表现为舌苔黄厚腻。例如,《中医内科学》中提到,湿热困脾可出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不爽等症,同时伴舌苔黄厚腻。 2.食积化热: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致脾胃运化失职,食物积滞于胃肠,郁而化热,热邪熏蒸舌面,引发舌苔黄厚腻。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等,《脾胃论》中对食积内阻有相关论述。 3.痰热互结:素体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阻,郁而化热,痰热交结,上泛于舌则见舌苔黄厚腻。常伴有咳嗽痰多、胸闷等表现,《医宗金鉴》中对痰热相关病症有记载。 二、西医角度可能因素 1.口腔卫生不良:口腔清洁不彻底,食物残渣、细菌等长期积聚在舌面,可导致舌苔黄厚腻。例如,未按时刷牙、漱口,易使口腔内微生物滋生,引发舌苔变化。 2.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可影响胃肠正常消化功能,导致胃肠湿热内蕴,上蒸于舌出现舌苔黄厚腻。研究表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舌苔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3.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发炎症反应,体内湿热之邪亢盛,可表现为舌苔黄厚腻。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炎症状态下可能出现舌苔改变。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儿童:饮食不规律、偏好零食甜食易致食积化热,出现舌苔黄厚腻,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成年人: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嗜食辛辣油腻者,易出现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应注意作息调整、清淡饮食。 老年人:脾胃功能渐弱,消化能力下降,易因食积或脾虚生湿化热出现舌苔黄厚腻,需关注消化功能,适当进行温和的脾胃调理。

    2025-10-16 12:06:22
  • 肾阴虚吃什么药

    常用中成药有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适肾阴亏损等症、滋肾补阴的左归丸治真阴不足、滋阴降火的大补阴丸用于阴虚火旺相关病症,特殊人群中孕妇慎用滋腻类补肾药需医生评估,儿童一般不建议自行用补肾药需儿科医生评估,老年人用补肾药需医生综合评估肝肾功能,非药物方面肾阴虚者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饮食增滋阴食物且食物调理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 一、常用中成药 (一)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具有滋阴补肾功效,适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肾阴虚常见症状,临床广泛用于肾阴虚证的调理。 (二)左归丸 组成为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等,能滋肾补阴,主治真阴不足,症见腰酸膝软、盗汗遗精、神疲口燥等肾阴虚表现,适用于肾阴亏虚较明显且无明显火旺征象者。 (三)大补阴丸 含熟地黄、知母、黄柏、龟板、猪脊髓,有滋阴降火之功,常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等肾阴虚火旺相关病症。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慎用滋腻类补肾药物,因六味地黄丸等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需在医生评估孕期身体状况及肾阴虚情况后谨慎决定是否用药。 (二)儿童 一般不建议儿童自行使用补肾药物,若儿童出现疑似肾阴虚相关表现,如发育迟缓伴潮热盗汗等,需由儿科医生详细评估病情,在明确诊断且权衡利弊后谨慎选用针对性药物,避免不当用药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使用补肾药物时需医生综合评估肝肾功能状况,选择合适药物及调整用药方案,因为药物代谢排泄可能受影响,要避免因药物蓄积等问题引发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肾阴虚往往与年龄相关的生理衰退有关,用药需更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三、非药物辅助与注意事项 肾阴虚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饮食上可适当增加滋阴食物摄入,如黑芝麻、枸杞、百合等,但食物调理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若肾阴虚症状明显仍需遵循医生指导合理选用药物进行规范治疗。

    2025-10-16 12:05:46
  • 治疗失眠的穴位有哪些

    常见治疗失眠的穴位有神门穴可调节心经气血改善心神不宁失眠、内关穴能调节情志改善情志不舒失眠、百会穴可调节头部气血镇静安神调理多种失眠、涌泉穴可引火归元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特殊人群中孕妇刺激穴位需谨慎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操作、老年人按摩力度适中严重时结合其他治疗、有严重基础疾病者穴位按摩作辅助需先咨询医生。 一、常见治疗失眠的穴位及作用 (一)神门穴 位置:位于腕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作用机制: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通过调节心经气血,对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有改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神门穴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帮助入睡。 (二)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作用机制: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能调节情志,缓解因情志不舒导致的失眠。刺激内关穴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睡眠状态。 (三)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作用机制:百会穴为诸阳之会,与头部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刺激百会穴可调节头部气血,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对多种类型的失眠均有一定调理效果。 (四)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作用机制: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有调理作用。通过刺激涌泉穴,可引火归元,使心肾相交,从而改善睡眠。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刺激穴位需谨慎,因部分穴位刺激可能引发子宫收缩等风险。若孕妇有失眠问题,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刺激力度较轻且安全的穴位,避免自行盲目操作,以防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使用穴位按摩改善失眠时,需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局部不适或加重身体负担。若老年人失眠情况较严重,应在医生建议下结合其他治疗方式综合处理。 (三)有严重基础疾病者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穴位按摩仅可作为辅助改善失眠的手段,不可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在进行穴位操作前,建议先咨询相关医生意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2025-10-16 12:05:27
  • 舌头有齿痕

    舌头有齿痕多与脾虚湿盛相关,亦受口腔局部因素、肥胖、内分泌紊乱等影响,长期存在可能提示脾胃功能失调增消化系统疾病风险且影响气血水液代谢平衡,可通过饮食调整摄入健脾祛湿食物、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卫生,进行有氧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儿童需均衡饮食防伤脾胃,孕妇要调理脾胃,老年人需关注脾胃功能变化通过合理饮食等维持健康。 一、舌头有齿痕的常见原因 舌头有齿痕多与脾虚湿盛相关,从中医角度而言,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水湿代谢失常,舌头受牙齿挤压出现齿痕;现代医学视角下,口腔局部因素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等可致舌头受压出现齿痕,此外,肥胖人群因舌体相对肥厚易受牙齿压迫形成齿痕,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影响水液代谢进而导致舌头出现齿痕。 二、舌头有齿痕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 长期存在舌头齿痕可能提示脾胃功能失调,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发生风险,如消化不良、腹胀等;还可能与整体体质偏颇相关,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及水液代谢平衡,进而对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可多摄入健脾祛湿食物,如山药、薏米、茯苓等,这类食物有助于改善脾虚湿盛状况,从而缓解舌头齿痕现象;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脾胃负担。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疾病,减少因口腔局部因素导致舌头齿痕加重的可能。 适度运动:进行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利于改善水湿代谢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注重饮食均衡,避免过食零食、冷饮等损伤脾胃的食物,保证摄入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以维护脾胃正常功能,若出现舌头齿痕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 孕妇:孕期身体代谢及脾胃功能可能发生变化,要注意脾胃调理,避免因脾胃功能失常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的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逐渐衰退,需关注脾胃功能变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维持脾胃健康,预防舌头齿痕相关的脾胃问题加重。

    2025-10-16 12:05: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