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梁俊雄,男,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物理治疗学会中医顾问,台湾中国药用生物保育协会生物科技研究委员,台湾《中国药用生物保育杂志》编委,《中华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主要研究肝胆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从事对外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的英译研究,每年都应邀到境外讲学。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消化道、肝胆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特别是肝癌和其它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曾经任儿科医师,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治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从事对外中医教学工作多年,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任教,弟子遍及世界各地。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展开
  • 针灸后头晕怎么回事

    针灸后头晕有个体差异、操作、心理等因素,个体差异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操作因素有穴位选择、刺激强度、针刺手法,心理因素是紧张焦虑;应对措施有让患者平卧、饮水、观察监测,预防措施有操作规范、沟通了解、个体评估。 年龄方面: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针灸刺激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相对更容易在针灸后出现头晕。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包括血液循环、神经系统调节等功能都有所下降,也较易因针灸产生头晕。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针灸时,其自主神经调节反应可能更敏感,从而引发头晕症状。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导致针灸后头晕,但个体对针灸刺激的生理反应存在差异,部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身体状态有所变化,对针灸的耐受可能不同,相对更易出现头晕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身体处于相对疲劳状态,气血不足,在针灸时,身体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降,较易出现头晕。而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的人,血液循环相对缓慢,针灸后局部气血运行变化可能更易引发头晕。 病史方面:有低血压病史的人,本身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针灸时可能因局部穴位刺激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变化,导致脑供血短暂不足而头晕;有颈椎病病史者,颈部病变可能影响椎动脉供血,针灸颈部相关穴位时,可能诱发或加重头晕症状;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针灸的刺激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引发头晕。 针灸操作因素 穴位选择与刺激强度:若穴位选择不当,比如选取了不恰当的穴位或穴位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个体的耐受程度,可能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引发头晕。例如,在头面部穴位针灸时,若进针过深或刺激过强,可能影响头部气血运行,导致头晕。 针刺手法:不正确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过度等,会对局部组织造成较强刺激,引起局部血管、神经等的反应,进而可能导致头晕。比如过度的提插捻转可能影响经络气血的正常流通,使脑部气血供应失调而头晕。 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部分人对针灸不了解,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在针灸过程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引发头晕。例如,首次接受针灸的人,由于对针刺的恐惧等心理,可能在针灸时出现头晕症状。 针灸后头晕的应对及预防 应对措施 一般处理:立即让患者平卧,保持环境通风良好,适当饮用一些温开水,以补充身体因可能出汗等丢失的水分,有助于缓解头晕症状。 观察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以及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变化。如果头晕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应及时进一步处理。 预防措施 操作规范:针灸医师要熟练掌握针灸操作规范,准确选择穴位,合理控制针刺刺激强度和手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头晕。 沟通了解:在针灸前充分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可先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以降低针灸后头晕的发生风险。 个体评估: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个体情况,个性化制定针灸方案,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针灸后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5-10-13 12:55:10
  • 脾肾虚寒的症状有哪些

    脾肾虚寒会引发消化系统、二便及全身等多方面症状。消化系统上有食欲减退、进食后腹胀;二便方面表现为大便溏稀、小便清长;全身会出现畏寒怕冷、肢体倦怠、腰膝酸软等症状,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表现各有特点。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食欲减退:脾肾虚寒者常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这是因为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从年龄角度看,儿童若长期脾肾虚寒,可能会表现为吃饭不香,食量较同龄孩子明显减少;对于成年人,也会出现不想进食,即使面对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食欲减退的症状。 腹胀:胃脘部常伴有胀满不适的感觉,进食后腹胀症状往往会加重。这是由于脾胃阳虚,运化无力,导致食物停滞在胃肠道内,产生胀气。在病史方面,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的人,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更容易出现脾肾虚寒相关的腹胀症状。例如,本身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当受寒或脾虚加重时,腹胀会更为明显。 二、二便异常症状 大便溏稀:大便质地稀薄,不成形,次数可能增多。这是因为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水谷混杂而下。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脾肾虚寒时,大便多为稀水样便,且可能伴有奶瓣;老年人脾肾虚寒则可能出现大便溏稀,每日次数不定的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食用寒凉食物、居住环境潮湿的人群,大便溏稀的概率会增加。 小便清长:小便量多,颜色清淡。这是因为肾阳不足,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固摄尿液,导致尿液排出量增多且颜色浅。对于儿童来说,夜间可能出现小便清长,次数较平时增多的情况;成年人在脾肾虚寒时,也会有小便频繁且清澈的表现。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慢性疾病的人,在脾肾虚寒状态下,小便清长的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三、全身症状 畏寒怕冷:患者常常感觉身体怕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有畏寒的表现。这是因为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机体,导致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弱。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尤其是在经期、孕期或产后,由于身体气血相对不足,脾肾虚寒时畏寒表现更为突出。年龄方面,老年人阳气本身就相对不足,脾肾虚寒时畏寒怕冷的症状会更严重。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容易损伤阳气,加重畏寒怕冷的症状。 肢体倦怠:身体感觉疲倦乏力,肢体沉重,活动缺乏力气。这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肢体,肾虚不能充养机体所致。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儿童若脾肾虚寒,会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成年人则会感觉浑身没劲,懒得活动。病史方面,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在脾肾虚寒时,肢体倦怠的症状会更加明显。 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感觉酸软无力。这是因为肾虚不能滋养腰部和膝部的筋骨,导致腰膝失养。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肾气逐渐衰退,若出现脾肾虚寒,腰膝酸软的症状会更为常见。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的人群,腰部和膝部的负担较重,更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的情况。

    2025-10-13 12:51:21
  • 怎么祛湿气

    可通过运动、饮食、中医理疗、生活习惯来祛湿。运动选慢跑、瑜伽等,儿童可选轻快运动;饮食吃健脾、利水食物,避生冷油腻甜食;中医理疗艾灸足三里等穴、拔罐;生活习惯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作息规律,儿童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运动祛湿 适当运动可促进身体气血运行,加快湿气排出。例如慢跑,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能提高心肺功能,让身体出汗,通过汗液带走部分湿气;瑜伽也是不错的选择,像拜日式等体式组合,可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代谢能力,帮助排出湿气。对于儿童,可选择轻快的儿童舞蹈、跳绳等运动,每天坚持15-30分钟,既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能达到祛湿目的,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 二、饮食祛湿 1.健脾食物:脾胃功能强健有助于祛湿,可多吃山药,山药富含多种营养素,能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可蒸煮后直接食用或做成山药粥;薏米也是很好的健脾祛湿食材,可与红豆一起熬成薏米红豆粥,每天适量食用,不过薏米性凉,体质虚寒者要注意适量;芡实同样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可用来煲汤或煮粥。 2.利水食物:冬瓜具有利尿祛湿的功效,可做成冬瓜汤,将冬瓜切块与瘦肉等一起炖煮,既美味又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黄瓜也是利水的佳品,可凉拌或清炒,为身体补充水分的同时促进湿气排出。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甜食等加重脾胃负担的食物,比如冰镇饮料、油炸食品、蛋糕等,这些食物容易阻碍脾胃运化,导致湿气内生。 三、中医理疗祛湿 1.艾灸:艾灸一些特定穴位可起到祛湿散寒的作用,如足三里穴,它是强壮穴,艾灸足三里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身体的运化能力,帮助祛湿;关元穴具有培补元气、调理脾胃的功效,艾灸关元穴也有助于祛湿。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一般每次艾灸15-20分钟即可,每周可进行2-3次。对于儿童,艾灸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艾灸方法,因为儿童皮肤娇嫩,对温度感知相对较弱,要特别注意安全。 2.拔罐: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和湿气排出。常见的有留罐法,选择合适的罐子在背部的膀胱经等部位进行拔罐,每次拔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损伤。但拔罐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且皮肤有破损、过敏等情况时不宜拔罐。 四、生活习惯祛湿 1.居住环境: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很重要,潮湿的环境容易让人体吸收湿气,所以要经常开窗通风,天气好时可将被褥拿到阳光下晾晒,保持床铺干燥。对于儿童房间,要尤其注意保持干燥,避免儿童因居住在潮湿环境中而导致湿气入侵,引发身体不适。 2.作息规律: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代谢调节,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导致湿气堆积。要保证每天有7-8小时的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的各项机能正常运转,更好地排出湿气。儿童的作息要更加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每天需要9-11小时睡眠,良好的作息对儿童祛湿和身体健康都非常重要。

    2025-10-13 12:50:37
  • 宝宝拉肚子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宝宝拉肚子可通过艾灸神阙穴(温阳救逆、利水固脱,调节肠道蠕动)、天枢穴(调理大肠气机,调节肠道消化吸收)、足三里穴(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增强脾胃功能与抵抗力)来缓解,艾灸操作要选合适工具、注意环境,还需注意宝宝年龄耐受、皮肤状态等,同时要配合饮食调整和腹部保暖来促进宝宝拉肚子恢复。 一、宝宝拉肚子艾灸的常用穴位及原理 (一)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中央。 原理: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艾灸神阙穴可以起到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艾灸神阙穴能调节肠道的蠕动功能,对于宝宝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可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二)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原理: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艾灸天枢穴能够调理大肠的气机,对于宝宝腹泻、腹胀等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有调理作用。它可以帮助调节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研究显示艾灸天枢穴对肠道的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宝宝拉肚子的症状。 (三)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原理: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艾灸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对于宝宝拉肚子,艾灸足三里可以增强宝宝的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有助于改善腹泻状况。足三里穴对宝宝整体体质的调节也有一定帮助,能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 二、艾灸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要点 艾灸工具选择:一般可选用艾条进行温和灸。艾条要质量可靠,点燃艾条后,将艾条的燃烧端对准穴位,保持一定距离(约3-5厘米),以宝宝感觉局部温热但不烫为度,每穴艾灸10-15分钟左右,可根据宝宝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时间。 操作环境:操作时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宝宝受凉,一般选择在温暖、避风的房间内进行艾灸。 (二)注意事项 宝宝年龄与耐受度: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对温度的感知和耐受能力较弱,艾灸时要特别谨慎,时间不宜过长,温度要严格控制,避免烫伤宝宝。可先在宝宝手部等部位测试温度,再应用于穴位艾灸。 皮肤状态:如果宝宝艾灸部位的皮肤有破损、湿疹等情况,不宜进行艾灸,以免加重皮肤损伤。 观察反应:艾灸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哭闹不安、皮肤发红过度等情况,若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艾灸。同时,艾灸后不要让宝宝立即接触冷水,避免受凉。 三、与其他护理措施的配合 (一)饮食调整 宝宝拉肚子时,要注意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浓度,必要时可暂时更换为腹泻奶粉。艾灸配合合理的饮食调整,能更好地促进宝宝腹泻的恢复。 (二)腹部保暖 要注意宝宝腹部的保暖,可给宝宝佩戴肚兜等,避免腹部受凉加重拉肚子的症状。艾灸配合腹部保暖,能从多方面改善宝宝拉肚子的状况,因为腹部受凉是宝宝拉肚子的常见诱因之一,做好腹部保暖能营造利于肠道恢复的环境。

    2025-10-13 12:48:24
  • 什么中药泡水喝治脂肪肝

    山楂、荷叶、决明子、菊花对脂肪肝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如山楂调节脂质代谢,荷叶清热利湿降脂,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脂,菊花抗氧化抗炎调节脂质代谢,但中药泡水作用有限,不能替代正规医疗,脂肪肝患者还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病情重的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山楂 1.作用机制:山楂中含有的黄酮类、有机酸等成分,可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助于减轻脂肪肝患者的脂质沉积。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能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并促进其代谢排出。 2.饮用方法:取山楂10-15克,洗净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但胃酸过多者不宜大量长期饮用,因为山楂中的酸性成分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不适。对于儿童,一般不建议自行用山楂泡水喝来治疗脂肪肝,因为儿童的肝脏代谢等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儿童脂肪肝的成因可能与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二、荷叶 1.作用机制:荷叶中的荷叶碱等成分具有清热利湿、降脂减肥的作用。它能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有研究发现,荷叶提取物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改善脂质代谢,对脂肪肝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饮用方法:取干荷叶10克左右,用开水冲泡,可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入少许蜂蜜调味。孕妇应谨慎饮用荷叶水,因为荷叶有一定的滑利之性,可能会对妊娠产生一定影响;儿童一般不建议自行用荷叶泡水喝来针对脂肪肝,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遵循更谨慎的健康管理方式,若有相关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生。 三、决明子 1.作用机制:决明子含有蒽醌类、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脂的功效。其能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帮助清除肝脏内的脂肪沉积,同时还可以通过润肠通便,使体内多余的脂质等废物排出体外。研究显示,决明子提取物对实验性脂肪肝模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饮用方法:取决明子10-15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但决明子性微寒,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饮用。儿童方面,由于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一般不建议自行用决明子泡水喝来治疗脂肪肝,若有相关需求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儿童的具体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后再做决定。 四、菊花 1.作用机制:菊花中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和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它可以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有助于改善脂肪肝的病理状态。研究表明,菊花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肪肝模型动物的血脂水平和肝脏脂肪含量。 2.饮用方法:取菊花5-10克,用开水冲泡饮用。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饮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儿童一般不建议自行用菊花泡水喝来治疗脂肪肝,儿童的健康管理需要更谨慎,应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相关健康问题的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泡水喝对脂肪肝的辅助改善作用有限,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脂肪肝患者还需要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低脂低糖饮食等)、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

    2025-10-13 12:47: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