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明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擅长: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腰腿痛,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运动系急慢性损伤。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腰腿痛,颈椎病,骨质疏松症,运动系急慢性损伤。展开
  • 颧骨颧弓骨折的病因以及要做的检查

    颧骨颧弓骨折的病因包括外力创伤(交通事故、暴力斗殴、高处坠落)和医源性因素;要做的检查有体格检查(面部外观检查、触诊)和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X线可初步显示情况,CT能清晰显示三维结构及全貌。 一、颧骨颧弓骨折的病因 1.外力创伤 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车辆的撞击、急刹车时面部与车内硬物的碰撞等情况较为常见。例如,高速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客面部受到强大的冲击力,容易导致颧骨颧弓骨折。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交通事故中的风险不同,中青年因出行频率高且驾驶或乘坐车辆机会多,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乘车时安全防护措施相对不完善,也可能面临风险。 暴力斗殴:在暴力斗殴事件中,面部被拳击、棍棒等打击是导致颧骨颧弓骨折的常见原因。男性由于参与暴力斗殴等活动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该类病因导致的骨折中所占比例可能较大。 高处坠落:从高处坠落时,面部着地或身体其他部位着地但冲击力传导至面部,可引起颧骨颧弓骨折。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较差,高处坠落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若处于高处环境(如攀爬高处后坠落)也可能发生。 2.医源性因素:在一些面部相关手术操作中,如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面部整形手术等,如果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颧骨颧弓骨折。例如,口腔内手术时器械操作不当或手术入路选择不合理等情况可能引发。 二、颧骨颧弓骨折要做的检查 1.体格检查 面部外观检查:观察面部是否有肿胀、畸形,双侧面部是否对称。颧骨颧弓骨折时,常见面部塌陷、不对称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面部外观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能发现明显的面部形态改变。儿童面部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外观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但肿胀等情况可能较为明显。 触诊:用手指触摸颧骨颧弓区域,检查是否有压痛、骨擦感或异常活动。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骨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拍摄华氏位等X线片,能初步显示颧骨颧弓骨折的情况,如骨折线的位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等。但X线检查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复杂的骨折情况显示可能不够清晰。对于儿童,X线检查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应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 CT检查:是诊断颧骨颧弓骨折的重要检查方法。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颧骨颧弓骨折的三维结构,包括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程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骨折的全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CT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CT图像解读时要注意与正常发育的差异。

    2025-10-11 12:18:44
  • 活动关节时关节会响是怎么回事

    关节弹响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弹响由关节组织摩擦碰撞产生,一次且无疼痛等,久坐后起身等易出现,年轻人常见,不影响生活无需处理;病理性弹响包括骨关节炎(中老年人、长期重体力劳动等易患,伴疼痛等)、半月板损伤(运动员等,有外伤史,青壮年多见,伴疼痛等)、韧带损伤(运动爱好者等,有运动损伤史,各年龄可发,年轻人剧烈运动易现)、滑膜皱襞综合征(青少年及年轻人,运动损伤等可诱发,伴疼痛肿胀等),若弹响伴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儿童弹响也需排查病理性。 影响因素:通常在关节长时间处于某一姿势后突然活动时出现,比如久坐后起身活动关节,年轻人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弹响,这与关节的灵活性较好有关,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无需特殊处理。 病理性弹响 骨关节炎 产生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发生磨损、退变,骨质增生等,导致关节在活动时出现弹响,常伴有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例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会感觉膝关节在活动时疼痛,弹响频繁。 影响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中老年人多见,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病史方面,有长期关节劳损史的人更容易发生骨关节炎导致病理性弹响。 半月板损伤 产生原因:多由扭转外力引起,如在屈膝状态下小腿固定而大腿突然内旋或外旋,半月板被挤压而损伤。患者关节活动时可听到弹响,同时伴有疼痛、肿胀、关节交锁(即关节突然卡住不能活动)等症状。 影响因素:常见于运动员、经常剧烈运动的人群,有明确的外伤病史者易发生半月板损伤,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韧带损伤 产生原因: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多因剧烈运动中突然的扭转、过度伸展等导致韧带撕裂或断裂。关节活动时会出现弹响,伴有疼痛、关节不稳定等表现。 影响因素:运动爱好者、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易发生,有相应的运动损伤病史是重要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年轻人在剧烈运动中更易出现。 滑膜皱襞综合征 产生原因:膝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异常增生、肥厚或嵌顿,在关节活动时与周围组织摩擦或碰撞产生弹响,常伴有疼痛、膝关节肿胀等症状。 影响因素:多见于青少年及年轻人,运动损伤、关节过度使用等可能诱发该综合征。 如果活动关节时出现弹响伴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儿童出现关节弹响,需特别注意,儿童关节弹响可能与生长发育有关,但也需排除病理性原因,如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等,若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诊。

    2025-10-11 12:13:35
  • 腰间盘突出是骨质增生吗

    腰间盘突出与骨质增生是两种不同疾病,定义病理机制不同,腰间盘突出因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等致神经刺激压迫,骨质增生是骨骼代偿修复反应;影像学表现有别,腰间盘突出MRI或CT见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X线见骨赘;好发人群和症状侧重不同,腰间盘突出多见于20-50岁,症状侧重神经受压,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症状相对没那么典型剧烈,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不同保养,儿童一般不患但先天脊柱异常时情况不同。 腰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发生主要与椎间盘的退变、损伤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减少,弹性下降,容易发生退变,在此基础上,慢性损伤积累等可诱发腰间盘突出。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是正常骨骼边缘形成的骨性增生物,是一种代偿性的修复反应。通常是由于关节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退变、损伤,导致骨骼出现微小的撕裂、出血等,机体为了修复这些损伤,会通过骨膜下成骨等方式形成骨质增生,以增加骨骼的稳定性,维持关节的平衡。 影像学表现: 腰间盘突出:在腰椎MRI或CT上可清晰看到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等情况。 骨质增生:在X线等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现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 好发人群与症状侧重: 好发人群:腰间盘突出多见于20-50岁人群,与职业、劳累等因素关系密切,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人群易患;骨质增生则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更易出现骨质增生相关问题。 症状侧重:腰间盘突出主要症状是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神经受压表现;骨质增生如果是发生在颈椎、腰椎等部位,可能会有局部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当增生的骨质刺激周围组织时才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压迫等症状,但相对腰间盘突出,其神经压迫症状一般没有那么典型和剧烈。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无论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骨质增生都更要注意日常的保养,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腰间盘突出的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腰部负重,可适当进行柔和的腰部锻炼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以稳定腰椎,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骨质增生的老年患者要注意关节的保暖,适当运动但要避免过度磨损关节的活动。儿童一般不会出现这两种疾病,但如果有先天性的脊柱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类似相关表现,但与成人的腰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病因完全不同。

    2025-10-11 12:10:42
  • 腓骨的名词解释

    腓骨为下肢长骨位于小腿外侧分一体两端骨体有肌肉附着结节线近端腓骨头参与膝关节构成远端外踝参与踝关节构成其功能含支持体重、协助小腿运动、维持下肢稳定儿童生长发育中需关注女性因生理结构易受伤男性强度高但重体力等易损伤有下肢病史人群需评估腓骨状态。 一、腓骨的基本解剖位置 腓骨是人体下肢的长骨,位于小腿的外侧,分为一体两端。近端的腓骨头与胫骨的腓关节面相关节,参与构成膝关节;远端的外踝则与距骨相关节,参与构成踝关节。 二、腓骨的形态结构 1.骨体:腓骨体细长,呈长管状,其表面有多个肌肉附着的结节和线,这些结构为小腿的肌肉提供了附着点,对肌肉的起止和运动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2.近端(腓骨头):腓骨头稍膨大,内上方有关节面与胫骨的腓关节面形成关节,是膝关节结构的一部分,同时周围有韧带等结构附着,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3.远端(外踝):外踝较窄小,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是踝关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有重要影响。 三、腓骨的功能 1.支持体重:在人体站立和行走等活动中,腓骨与胫骨共同承担身体的部分重量,协助维持身体的直立姿势和运动时的体重传递。 2.协助小腿运动:腓骨为小腿的肌肉提供附着位点,肌肉的收缩通过牵拉腓骨等结构来实现小腿的屈伸、旋转等运动功能,例如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肉的收缩可参与踝关节的运动及足的外翻等动作。 3.维持下肢稳定性:腓骨与胫骨、踝关节周围的韧带等结构共同作用,维持下肢尤其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保证下肢运动的正常进行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四、不同人群相关情况影响 儿童:儿童时期腓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长度、形态等会随着身体的生长而变化,若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外伤等情况,可能影响下肢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密切关注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功能发展。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在骨骼强度等方面可能与男性存在差异,相对男性可能在同等外力下腓骨更易出现损伤等情况,尤其是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身体力学改变可能影响腓骨的受力情况。 男性:男性一般腓骨的强度相对较高,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强度运动时,腓骨承受的应力较大,可能增加腓骨损伤的风险,需注意运动防护和体力劳动中的姿势正确。 有下肢病史人群:如有下肢骨折、关节炎等病史的人群,腓骨的状态会受到直接影响,例如骨折后的腓骨愈合情况、关节炎导致的腓骨周围结构改变等,需要定期评估腓骨的功能状态,采取相应的康复或治疗措施来维持下肢的正常功能。

    2025-10-11 12:08:38
  • 脖子肩膀痛怎么办

    脖子肩膀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姿势、运动锻炼、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方法缓解,若持续超2周未缓解或伴上肢麻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原因分析 脖子肩膀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不良姿势(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伏案工作等)、肌肉劳损、颈椎病、肩周炎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其发生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颈部和肩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更容易出现脖子肩膀痛;有颈椎病病史的人,颈椎的病变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疼痛反复发作。 二、非药物缓解方法 (一)调整姿势 1.工作学习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电脑屏幕保持平视,距离约50-70厘米,膝盖与髋关节保持90度,腰部挺直,可使用合适高度的座椅和靠背。对于低头看手机的情况,尽量缩短单次看手机时间,且保持眼睛与手机屏幕垂直。 2.睡眠姿势: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睡眠时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趴着睡。 (二)运动锻炼 1.颈部运动:缓慢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运动,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例如,缓慢将头部向前倾,尽量让下巴接近胸部,然后再缓慢向后仰;向左侧屈时,尽量让左耳靠近左肩,右侧同理。 2.肩部运动:可以进行肩部的绕圈运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绕10-15圈。还可以做简单的手臂上举后拉伸动作,双手在身后交叉,然后缓慢将手臂向上抬起,感受肩部的拉伸。 (三)物理治疗 1.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脖子肩膀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可先将热毛巾或热水袋用毛巾包裹后再进行热敷。 2.按摩:可以自我轻轻按摩脖子肩膀部位,用手指拿捏颈部和肩部的肌肉,从颈部上方开始,逐渐向肩部移动,注意力度要适中。但如果是颈椎病患者,不建议自行盲目进行强力按摩,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三、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脖子肩膀痛持续时间超过2周,经过休息、简单的自我处理后没有缓解,或者伴有上肢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例如,出现上肢麻木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者头晕症状在改变姿势时明显加重,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颈椎病变等情况,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颈椎X线、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1 12:05: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